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四大题型】(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四大题型】(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原卷版)
目录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四大题型】
【题型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题型2 古诗词中隐含的化学(物理)变化】
【题型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题型4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分值为2~4分,选择题考查居多,内容多为常见的生活现象,用文字或图形来描述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2. 预计2024年仍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也可能穿插在其中一 起考查。
【知识点1 物体的变化】
1. 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2. 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3.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题型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例1】 (2023 成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蜀省井盐”的制备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挖凿盐井 B. 剖竹去节
C. 汲取卤水 D. 井火煮盐
【变式1-1】 (2024 中山区模拟)《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机杼织布 B.楠木制舟 C.五谷酿酒 D.海水晒盐
【变式1-2】 (2024 定边县一模)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它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遇明火爆炸 B.夏天车胎因为曝晒而发生爆炸
C.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 D.面粉加工厂发生粉尘爆炸
【变式1-3】 (2024 蒙城县模拟)徽州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关于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竹作笔杆羊毛为毫 B.杂木烧炭集烟成墨
C.浆压薄片晾干成纸 D.开石磨光做成砚台
【题型2 古诗词中隐含的化学(物理)变化】
【例2】 (2024 陕西一模)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词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变式2-1】 (2024 五华区模拟)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下列李白的诗歌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白酒新熟山中归 B.轻舟已过万重山
C.黄河之水天上来 D.欲上青天览明月
【变式2-2】 (2024 长垣市模拟)《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在央视播出的文化益智节目,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变式2-3】 (2024 仙游模拟)对四季的感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对应的诗句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夏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C.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题型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例3】 (2024 浑南区模拟)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铜丝用于作导线
【变式3-1】 (2024 五华区模拟)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包含氦、氖、氩、氪、氙、氡六种气体。下列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很不活泼 C.无气味 D.微溶于水
【变式3-2】 (2023 江岸区模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硫黄的国家,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纯硫提炼法。下列关于硫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淡黄色固体 B.难溶于水
C.熔点低 D.能在空气中燃烧
【变式3-3】 (2023 陕西)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题型4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4】 (2024 正阳县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铜丝作导线 B.用钨丝作白炽灯灯丝
C.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 D.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变式4-1】 (2024 驿城区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生铁用于铸造铁锅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乙醇用作燃料 D.铜制导线
【变式4-2】 (2023 乐山)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氦气用于充灌气球 B.盐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作导线
【变式4-3】 (2023 齐齐哈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1.(2023 永州)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铁锅生锈 B.牛奶变质 C.水结成冰 D.葡萄酿酒
2.(2023 营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传统工艺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炼生铁 B.晒海盐 C.扎风筝 D.捏面人
3.(2023 济宁)古代诗词谚语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词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 B.滴水成冰 C.木已成舟 D.火上浇油
4.(2023 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下列水处理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自然沉降 B.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杀菌消毒
5.(2022 潍坊)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6.(2023 成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蜀省井盐”的制备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挖凿盐井 B. 剖竹去节
C. 汲取卤水 D. 井火煮盐
7.(2023 衡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 B.白玉为堂金作马
C.沉舟侧畔千帆过 D.山寺桃花始盛开
8.(2023 株洲)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 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
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 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23 福建)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
A.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
10.(2023 滨州)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2023 云南)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12.(2023 金昌)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难溶于水 D.熔点高
13.(2023 怀化)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作电极 B.用熟石灰(显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D.金属铜作导线
14.(2023 陕西)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5.(2023 眉山)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儿童团员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冬子开始把食盐装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将食盐送给红军。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顺利地将食盐送给了红军。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盐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食盐溶成水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从棉袄中挤出盐水,过滤,蒸发得到食盐。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和    ;
(3)氯化钠的溶解度如表。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179g氯化钠,10℃时完全溶解所需水的质量至少为   g;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8
(4)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   (任写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解析版)
目录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四大题型】
【题型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题型2 古诗词中隐含的化学(物理)变化】
【题型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题型4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分值为2~4分,选择题考查居多,内容多为常见的生活现象,用文字或图形来描述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2. 预计2024年仍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也可能穿插在其中一 起考查。
【知识点1 物体的变化】
1. 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2. 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3.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题型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例1】 (2023 成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蜀省井盐”的制备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挖凿盐井 B. 剖竹去节
C. 汲取卤水 D. 井火煮盐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挖凿盐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剖竹去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汲取卤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井火煮盐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变式1-1】 (2024 中山区模拟)《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机杼织布 B.楠木制舟 C.五谷酿酒 D.海水晒盐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A.机杼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楠木制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五谷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1-2】 (2024 定边县一模)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它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遇明火爆炸 B.夏天车胎因为曝晒而发生爆炸
C.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 D.面粉加工厂发生粉尘爆炸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过程】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遇明火爆炸时,燃气燃烧会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变化;B、夏天车胎因为曝晒而发生爆炸时,只是车胎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在空中爆炸时,烟花燃烧会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硫、烟尘等,属于化学变化;D、粉尘爆炸时,面粉燃烧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等,也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变式1-3】 (2024 蒙城县模拟)徽州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关于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竹作笔杆羊毛为毫 B.杂木烧炭集烟成墨
C.浆压薄片晾干成纸 D.开石磨光做成砚台
【解题思路】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竹作笔杆羊毛为毫、浆压薄片晾干成纸、开石磨光做成砚台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A、竹作笔杆羊毛为毫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杂木烧炭集烟成墨,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浆压薄片晾干成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开石磨光做成砚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题型2 古诗词中隐含的化学(物理)变化】
【例2】 (2024 陕西一模)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词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下雪的场景,该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的是下雪,该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从沙中获得黄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蜡烛燃烧,该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变式2-1】 (2024 五华区模拟)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下列李白的诗歌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白酒新熟山中归 B.轻舟已过万重山
C.黄河之水天上来 D.欲上青天览明月
【解题思路】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过程】解:A、“白酒新熟山中归”包含酿酒,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轻舟已过万重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黄河之水天上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欲上青天览明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变式2-2】 (2024 长垣市模拟)《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在央视播出的文化益智节目,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解: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可燃物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是蜡烛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伴随着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2-3】 (2024 仙游模拟)对四季的感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对应的诗句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夏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C.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解: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过程中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题型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例3】 (2024 浑南区模拟)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铜丝用于作导线
【解题思路】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过程】 解: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铜丝用于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变式3-1】 (2024 五华区模拟)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包含氦、氖、氩、氪、氙、氡六种气体。下列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很不活泼 C.无气味 D.微溶于水
【解题思路】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过程】 解:A、无色属于物质的颜色,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活泼性(如很不活泼)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C、无气味属于物质的气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微溶于属于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B。
【变式3-2】 (2023 江岸区模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硫黄的国家,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纯硫提炼法。下列关于硫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淡黄色固体 B.难溶于水
C.熔点低 D.能在空气中燃烧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过程】 解:A、淡黄色固体,描述的是硫的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难溶于水,描述的是硫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熔点低,描述的是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硫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变式3-3】 (2023 陕西)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过程】 解: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生了燃料的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题型4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4】 (2024 正阳县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铜丝作导线 B.用钨丝作白炽灯灯丝
C.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 D.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过程】 解:A、铜丝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钨丝作白炽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是利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3-1】 (2024 驿城区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生铁用于铸造铁锅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乙醇用作燃料 D.铜制导线
【解题思路】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过程】 解:A.用生铁铸造铁锅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乙醇作燃料是利用乙醇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铜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3-2】 (2023 乐山)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氦气用于充灌气球 B.盐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作导线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过程】 解:A、氦气用于充灌气球,主要是利用了氦气密度小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了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3-3】 (2023 齐齐哈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过程】 解:A、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利用了氮气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是利用了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023 永州)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铁锅生锈 B.牛奶变质 C.水结成冰 D.葡萄酿酒
【解题思路】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铁锅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B、牛奶变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C、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3 营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传统工艺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炼生铁 B.晒海盐 C.扎风筝 D.捏面人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过程】 解:A、炼生铁是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B、晒海盐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扎风筝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捏面人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A。
3.(2023 济宁)古代诗词谚语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词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 B.滴水成冰 C.木已成舟 D.火上浇油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过程】 解:A、花香四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滴水成冰,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已成舟,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火上浇油,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2023 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下列水处理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自然沉降 B.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杀菌消毒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自然沉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过滤的过程中只是将不溶物与水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活性炭吸附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剂能破坏细菌中的物质,从而使细菌失去活性,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5.(2022 潍坊)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解题思路】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6.(2023 成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蜀省井盐”的制备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挖凿盐井 B. 剖竹去节
C. 汲取卤水 D. 井火煮盐
【解题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挖凿盐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剖竹去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汲取卤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井火煮盐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2023 衡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 B.白玉为堂金作马
C.沉舟侧畔千帆过 D.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题思路】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过程】 解:A、已是悬崖百丈冰的过程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山寺桃花始盛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3 株洲)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 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
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 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过程】 解:①潮解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说法正确;②变质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说法正确;③变质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说法错误;④潮解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故选A。
9.(2023 福建)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
A.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
【解题思路】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过程】 解:A、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干冰制冷是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干冰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风力发电是通过轮子转动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方法获得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火箭发射是靠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完成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 滨州)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题思路】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过程】 解:A、烈火焚烧若等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C、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故选A。
11.(2023 云南)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过程】 解:A、无色无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难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密度略小于空气,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2.(2023 金昌)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难溶于水 D.熔点高
【解题思路】 根据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指物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过程】 解:A、可燃性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A正确;
B、常温下呈固态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熔点高是物质的熔点,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13.(2023 怀化)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作电极 B.用熟石灰(显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D.金属铜作导线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过程】 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熟石灰(氢氧化钙)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用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良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14.(2023 陕西)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解题思路】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过程】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生了燃料的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5.(2023 眉山)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儿童团员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冬子开始把食盐装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将食盐送给红军。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顺利地将食盐送给了红军。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盐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食盐溶成水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从棉袄中挤出盐水,过滤,蒸发得到食盐。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和    ;
(3)氯化钠的溶解度如表。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179g氯化钠,10℃时完全溶解所需水的质量至少为   g;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8
(4)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   (任写一点即可)。
【解题思路】 (1)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过滤、蒸发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氯化钠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过程】 解:(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盐水中含有氯化钠、水,属于混合物。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食盐溶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蒸发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四种仪器组成;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和漏斗。
(3)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冬子的竹筒中有179g氯化钠,10℃时完全溶解所需水的质量至少为100g×=500g。
(4)氯化钠在生活中可用作调味品,用于腌制咸菜,用于制造生理盐水,农业生产中用于选种,用于融雪等。
答案:(1)混合物;物理变化;(2)漏斗;(3)500;(4)作调味品(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