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题突破八 反应历程(机理)分析命题角度1 循环反应机理分析1.(2023·湖南卷)N2H4是一种强还原性的高能物质,在航天、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某Ru(Ⅱ)催化剂(用[L-Ru-NH3]+表示)能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B.M中Ru的化合价为+3C.该过程有非极性键的形成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4NH3-2e-===N2H4+2NH2.(2022·浙江1月选考)某课题组设计一种固定CO2的方法,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原料中的原子100%转化为产物B.该过程在化合物X和I-催化下完成C.该过程仅涉及加成反应D.若原料用,则产物为3.(2022·山东卷)在NO催化下,丙烷与氧气反应制备丙烯的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N分子参与的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B.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C.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D.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减少命题角度2 梯状或线状反应机理分析4.(2023·广东卷)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5.(2023·全国新课标卷)“肼合成酶”以其中的Fe2+配合物为催化中心,可将NH2OH与NH3转化为肼(NH2NH2),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H2OH、NH3和H2O均为极性分子B.反应涉及N—H、N—O断裂和N—N生成C.催化中心的Fe2+被氧化为Fe3+,后又被还原为Fe2+D.将NH2OH替换为ND2OD,反应可得ND2ND26.(2023·浙江6月选考)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微题型 反应历程(机理)分析【典题精练】1.(2023·广州天河区二模)CH2===CH2与HCl的加成反应由第一步HCl+CH2===CH2―→HC===CH2+Cl-和第二步HC===CH2+Cl-―→CH3-CH2Cl组成,能量与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释放能量B.决速步骤是第一步C.第二步HC===CH2与Cl-的碰撞100%有效D.过渡态1比过渡态2更稳定2.(2023·湛江一中、深圳实验两校联考)Ni单原子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催化转化CO2的历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中C的杂化方式发生改变B.过程②→③涉及极性键的断裂与生成C.生成1 mol CO,需要2 mol电子D.从反应历程看,Ni未参与反应3.科学工作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Pt/SiO2催化剂表面上CO2与H2的反应历程,前三步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Pt/SiO2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Ts表示过渡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三步总反应的ΔH>0B.·HOCO转化为·CO和·OH为吸热过程C.催化剂通过参与化学反应,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D.历程中活化能(能垒)最小的反应方程式为·CO+·OH+·H+3H2(g)===·CO+3H2(g)+H2O(g)4.我国某科研团队开发催化剂用于光热催化CO2加氢制CH4。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CH4的选择性等于CH4的物质的量与CO2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CO2→CH4历程中能垒最大为0.69 eVB.该反应历程中,CH4的选择性为100%C.催化剂表面上CH4、CO脱附都会放出能量D.反应历程中有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5.(2023·东莞中学等五校联考)MoO3可以催化1, 2-丙二醇()获得多种有机物,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2-丙二醇难溶于水B.MoO3是反应中间体C.反应过程中涉及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D.反应过程中Mo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始终保持不变【智能提升】1.考点框架2.解题方法(1)循环图案例(全国卷)“据文献报道:Fe(CO)5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为例,并对图像作出分析。根据下图不难得出总反应方程式为CO+H2OCO2+H2。(2)梯状图案例(全国卷)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并对图像作出分析,如表所示。图像中各阶段反应历程信息分析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ΔH<0E1 正向反应经历过渡态1所需的活化能,E正=[1.59-(-0.32)] eV=1.91 eVE2 CO*+OH*+H*+H2O(g)===COOH*+H*+H2O*,逆反应的活化能E逆=[1.25-(-0.16)] eV=1.41 eVE3 正向反应经历过渡态2所需的活化能,E′正=[1.86-(-0.16)] eV=2.02 eVE4 COOH*+2H*+OH*===CO2(g)+H2(g)+H2O*,逆反应的活化能E′逆=[1.41-(-0.83)] eV=2.24 eV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2.02 eV选择题突破八 反应历程(机理)分析真题导航·明确考向1.B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L-Ru-NH3]2+中的Ru带有更多的正电荷,其与N原子成键后,Ru(Ⅲ)吸引电子的能力比Ru(Ⅱ)强,这种作用使得配体NH3中的N—H极性变强且更易断裂,因此其失去质子(H+)的能力增强,A说法正确;B.Ru(Ⅱ)中Ru的化合价为+2,当其变为Ru(Ⅲ)后,Ru的化合价变为+3,Ru(Ⅲ)失去1个质子后,N原子有1对孤电子对,Ru的化合价不变;M为[L-Ru-H2]+,当[L-Ru-NH2]+变为M时,N原子的孤电子对拆为2个电子并转移给Ru 1个电子,其中Ru的化合价变为+2,因此,B说法不正确;C.该过程M变为[L-Ru-NH2-NH2-Ru-L]2+时,有N—N形成,N—N是非极性键,C说法正确;D.从整个过程来看,4个NH3失去了2个电子后生成了1个N2H4和2个NH,Ru(Ⅱ)是催化剂,因此,该过程的总反应式为4NH3-2e-===N2H4+2NH,D说法正确。]2.C [图中总反应为+CO2→,故反应原料中原子利用率是100%,A项正确;化合物X、I-在反应前后无变化,均为催化剂,B项正确;I-脱离的反应不是加成反应,C项错误;类比+CO2→的反应特征,知+CO2→,D项正确。]3.D [A.根据反应机理的图示知,含N分子发生的反应有NO+·OOH===NO2+·OH、NO+NO2+H2O===2HONO、NO2+·C3H7===C3H6+HONO、HONO===NO+·OH,含N分子NO、NO2、HONO中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上述反应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都为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A项正确;B.根据图示,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B项正确;C.NO是催化剂,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项正确;D.无论反应历程如何,在NO催化下丙烷与O2反应制备丙烯的总反应都为2C3H8+O22C3H6+2H2O,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不变,D项错误。]4.C [A.由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B.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达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C.由图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D.由图可知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5.D [A.NH2OH、NH3、H2O的电荷分布都不均匀,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A正确;B.由反应历程可知,有N—H、N—O断裂,还有N—N的生成,B正确;C.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Fe2+先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3+,后面又得到电子生成Fe2+,C正确;D.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H2NH2有两个氢来源于NH3,所以将NH2OH替换为ND2OD,不可能得到ND2ND2,得到ND2NH2和HDO,D错误。]6.C [A.根据盖斯定律,ΔHⅡ=ΔHⅠ+ΔHⅢ,则ΔHⅠ-ΔHⅡ=-ΔHⅢ>0,即ΔHⅠ>ΔHⅡ,因此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故A正确;B.短时间里反应Ⅰ得到的产物比反应Ⅱ得到的产物多,说明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的速率快,速率越快,其活化能越小,则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故B正确;C.增加HCl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可能降低,故C错误;D.根据图中信息,反应速率Ⅰ远大于Ⅱ,则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故D正确。]剖析题型·培育能力微题型1典题精练1.B [A.据图可知第一步反应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该过程吸热,A错误;B.据图可知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Ea1更大,则第一步的反应速率决定了整个反应速率的快慢,是决速步骤,B正确;C.活化分子间的合理取向的碰撞才称为有效碰撞,碰撞不可能100%有效,C错误;D.过渡态1的能量比过渡态2高,过渡态2更稳定,D错误。]2.D [A.结合图示C原子的σ成键个数可知,①→②中C的杂化方式从sp变为sp2,A正确;B.②→③为发生了C—O键的断裂和H—O键的生成,涉及极性键的断裂与生成,B正确;C.从图示过程可以看出CO2在Ni的作用下催化生成CO和H2O,每生成1 mol CO转移2 mol电子,C正确;D.从反应过程来看,有C—Ni键的生成和断裂,Ni参与了反应,D错误。]3.D [A.由图像分析可知,前三步总反应,反应物能量高,生成物能量低,故反应放热,ΔH<0,A错误;B.根据图像,·HOCO 转化为·CO和·OH是图中的第三步反应,是放热过程,B错误;C.催化剂只能增大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平衡,对转化率无影响,C错误;D.根据图像分析可知, Ts3活化能最小,历程中活化能(能垒)最小的反应方程式为·CO+·OH+·H+3H2(g)===·CO+3H2(g)+H2O(g),D正确。]4.D [A.由图可知,在CO2→CH4历程中能垒最大的是*CO2→*HCOO的能垒为0.77 eV,故A错误;B.CO2加氢生成了副产物CO、CH3OH,CH4的选择性小于100%,B项错误;C.由图可知,*CO→CO(g)是脱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C项错误;D.反应历程中*H2COOH→*H2CO过程中有极性键的断裂,*H3CO→*H3COH过程中有极性键的生成,故D正确。]5.C [A.1,2-丙二醇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极易溶于水,A错误;B.MoO3参与反应又重新生成,故是反应的催化剂,B错误;C.由图可见,反应①中MoO3与1,2-丙二醇参加反应、有水和环状化合物生成,有O—H的断裂和形成,则反应过程中涉及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C正确;D.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钼形成共价键的数目有6和4两种情况,共价键的数目发生了变化,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