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突破七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学案(含答案)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题突破七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学案(含答案)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选择题突破七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命题角度1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描述分析
1.(2023·北京卷)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钉放入浓HNO3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H2SO4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2.(2022·海南卷)某温度下,反应CH2===CH2(g)+H2O(g)CH3CH2OH(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常数增大
B.加入催化剂,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增大
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g),CH2===CH2(g)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3.(2022·浙江6月选考)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在某催化剂表面上发生氨的分解反应:2NH3(g)N2(g)+3H2(g),测得不同起始浓度和催化剂表面积下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0~20 min,v(N2)=1.00×10-5 mol·L-1·min-1
B.实验②,60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x≠0.40
C.相同条件下,增加氨气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D.相同条件下,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反应速率增大
命题角度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4.(2022·广东卷)恒容密闭容器中,BaSO4(s)+4H2(g)BaS(s)+4H2O(g)在不同温度下达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n)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a为n(H2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C.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
D.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aSO4,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5.(2022·广东卷)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催化剂Ⅰ、Ⅱ对反应X→2Y的影响,各物质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则(  )
A.无催化剂时,反应不能进行
B.与催化剂Ⅰ相比,Ⅱ使反应活化能更低
C.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t的变化
D.使用催化剂Ⅰ时,0~2 min内,v(X)=1.0 mol·L-1·min-1
6.(2021·广东卷)反应X===2Z经历两步:①X→Y;②Y→2Z。反应体系中X、Y、Z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为c(X)随t的变化曲线
B.t1时,c(X)=c(Y)=c(Z)
C.t2时,Y的消耗速率大于生成速率
D.t3后,c(Z)=2c0-c(Y)
微题型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
【典题精练】
1.(2023·梅州大埔县虎山中学段考)已知CO和NO能发生反应:2CO(g)+2NO(g)2CO2(g)+N2(g) ΔH<0,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的转化率为100%
B.体系中c(CO)与c(NO)一定相等
C.升高温度会减小正反应速率
D.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增大CO的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2.T ℃时,向体积恒定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Q(s)发生反应:Q(s)M(g)+N(g) ΔH>0,K=0.062 5。实验测得n(Q)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
t/min 0 20 40 60 80
n(Q)/mol 1.00 0.80 0.65 0.55 0.5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0~20 min内,用M(g)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M)=0.005 mol·L-1·min-1
B.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N(g)的生成速率和平衡产率均增大
C.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80 min时Q(s)的转化率不变
D.若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加入2.00 mol Q(s),达到平衡时0.25 mol·L-13.(2023·梅州二模)工业上以NH3和CO2为原料合成尿素,其能量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总反应为2NH3(l)+CO2(g)===H2O(l)+H2NCONH2(l) ΔH=-103.7 kJ·mol-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ΔS1>0,ΔH4>0
B.H2NCOONH4(l)的能量比H2NCONH2(l)的低,H2NCOONH4(l)更稳定
C.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总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D.过程③的反应速率慢,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减小ΔH3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智能提升】
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两种方法
(1)公式法:v(B)==
(2)比值法
同一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对于反应:mA(g)+nB(g)===pC(g)+qD(g)来说,则有===。
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活化能
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活化能大小不同,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化学反应速率慢。
(2)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光照、接触面积等
①浓度(c):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加(减少),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有效碰撞频率提高(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慢);
②压强(p):对于气相反应来说,增大(减小)压强→相当于减小(增大)容器容积→相当于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慢);
③温度(T):升高(降低)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减小)→有效碰撞频率提高(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慢);
④催化剂:使用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频率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3.“两方法”、“三关注”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1)“两方法”——逆向相等、变量不变。
①“逆向相等”:反应速率必须一个是正反应的速率,一个是逆反应的速率,且经过换算后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②“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当不变时为平衡状态;一个随反应的进行保持不变的量,不能作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2)“三关注”
①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容器;
②关注反应特点,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
③关注特殊情况,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或固体的分解反应。
4.“三角度”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1)通过比较平衡破坏瞬间的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外界条件改变,虽能引起v正和v逆变化,但变化后新的v′正和v′逆仍保持相等,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2)通过比较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若Q>K,平衡逆向移动;
②若Q=K,平衡不移动;
③若Q<K,平衡正向移动。
(3)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当升高反应温度时,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③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中,当增大压强时,平衡总是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微题型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典题精练】
4.(2023·广州测试)恒容密闭容器中,在硫(S8)与CH4为原料制备CS2,S8受热分解成气态S2,S2发生反应2S2(g)+CH4(g)CS2(g)+2H2S(g) ΔH。CH4的平衡转化率、S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0
B.温度升高,S8分解率增大,S2体积分数增大
C.向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向右移动
D.其他条件相同,S2体积分数越大,CH4的平衡转化率越小
5.(2023·佛山一模)向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和3 mol Y,发生反应X(g)+3Y(g)2Z(g),X的转化率α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不同温度下的转化率均为反应第10 min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反应速率v(Z)=0.03 mol·L-1·min-1
B.a、b、c点对应的v(Y)逆大小关系为:b>c>a
C.c点时,每消耗3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
D.若将容器体积扩大为2倍,则c点对应温度下的α(X)增大
6.(2023·广东二模)某温度下,向恒温、恒压容器中充入3 mol H2和1 mol 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3H2(g)+CO2(g)CH3OH(g)+H2O(g) ΔH<0,平衡时体系中H2、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分数(x)与平衡总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x(H2O)随压强的变化情况
B.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会使x(b)和x(c)减小
C.Q点CO2的转化率为75%
D.若起始压强为106 Pa,将容器改为恒容容器,平衡时x(a)>x1
【智能提升】
1.利用图像“断点”判断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某一时刻改变外界条件,速率-时间图像的曲线可能会出现“渐变”或“突变”。根据“断点”前后速率的大小变化,即可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
图像 速率变化分析 条件变化判断 平衡移动方向判断
v′正突变, v′逆渐变, 且v′正>v′逆 增大反应物浓度 平衡正向移动
v′正、v′逆都突然减小,且v′正>v′逆 ①降低温度(正反应放热); ②减小压强(正反应气体总体积增大) 平衡正向移动
v′正、v′逆都突然增大,且增大程度相同 ①使用催化剂; ②增大压强(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 平衡不移动
2.两种典型的图像
(1)转化率(或百分含量)与温度变化图像
[析图关键] 表示两个外界条件同时变化时,反应物A的转化率变化情况,解决这类图像一般采用“定一议二”的方法,即把自变量(温度、压强)之一设为恒量,讨论另外两个变量的关系。如:图1中,当压强相等(任意一条等压线)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相等时,在图1中作垂线,与三条等压线交于三点,这三点自下而上为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2)转化率(或百分含量)与压强变化图像
[析图关键] 图3中,当温度相等(任意一条等温线)时,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当压强相等时,在图3中作垂线,与两条等温线交于两点,这两点自下而上为降低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选择题突破七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真题导航·明确考向
1.B [A.MnO2会催化 H2O2分解,与平衡移动无关,A项错误;B.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NO2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项正确;C.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会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与平衡移动无关,C项错误;D.加入硫酸铜以后,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平衡移动无关,D项错误。]
2.C [A.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逆反应的,故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因为温度不变,故平衡常数不变,A不正确;B.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B不正确;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H2O(g)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 (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CH2===CH2 (g)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不正确。]
3.C [实验①中,0~20 min,v(N2)=v(NH3)=×(2.40×10-3 mol·L-1-2.00×10-3 mol·L-1)÷20 min=1.00×10-5 mol·L-1·min-1,A正确;催化剂表面积大小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则实验①达平衡时氨气浓度也为4.00×10-4 mol·L-1,而恒温恒容条件下,实验②相对于实验①为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实验②60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x<0.4,即x≠0.4,B正确;实验①、实验②中0~20 min、20~40 min氨气浓度变化量相同,速率相同,实验①是实验②中氨气初始浓度的两倍,相同条件下,增加氨气浓度,反应速率并没有增大,C错误;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③,氨气浓度相同,实验③中催化剂表面积是实验①中催化剂表面积的2倍,实验③先达到平衡状态,实验③的反应速率大,D正确。]
4.C [从图示可以看出,平衡时升高温度,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少,则平衡正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ΔH>0,故A错误;由A项分析知平衡随着温度升高正向移动,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而a曲线表示的是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容器体积固定,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没有改变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故C正确;BaSO4是固体,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aSO4,不能改变其浓度,因此平衡不移动,氢气的平衡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5.D [由图可知,无催化剂时,随反应进行,生成物的浓度也在增加,说明反应也在进行,故A错误;由图可知,催化剂Ⅰ比催化剂Ⅱ催化效果好,说明催化剂Ⅰ使反应活化能更低,反应更快,故B错误;由图可知,使用催化剂Ⅱ时,在0~2 min 内Y的浓度变化了2.0 mol·L-1,而a曲线表示的X的浓度变化了2.0 mol·L-1,二者变化量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曲线不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故C错误;使用催化剂Ⅰ时,在0~2 min内,Y的浓度变化了4.0 mol·L-1,则v(Y)===2.0 mol·L-1·min-1,v(X)=v(Y)=×2.0 mol·L-1·min-1=1.0 mol·L-1·min-1,故D正确。]
6.D [由题图知,a起始浓度最大,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一直减小,所以a代表c(X)随t的变化曲线,A说法正确;t1时,三条曲线相交,三种物质的浓度相等,B说法正确;结合题给反应判断,先增加后减小的是c(Y)随t变化的线,一直增大的是c(Z)随t变化的曲线,t2时,c(Y)在减小,说明Y的消耗速率大于生成速率,C说法正确;由题图知,t3后,只有Y和Z,X完全反应,结合反应①②可得出c(Z)=2c0-2c(Y),D说法错误。]
剖析题型·培育能力
微题型1
典题精练
1.D [A.可逆反应中物质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故A错误;B.当上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体系中c(CO)与c(NO)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故C错误;D.恒压条件下增大CO的浓度,则体系的体积增大,CO2和N2的浓度减小,逆反应速率减小,故D正确。]
2.D [0~20 min,Q的物质的量减少0.2 mol,生成M的物质的量为0.2 mol,v(M)=0.2 mol÷2 L÷20 min=0.005 mol·L-1·min-1,A项正确;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N(g)的生成速率和平衡产率均增大,B项正确;80 min时,Q反应0.5 mol,M的物质的量为0.5 mol,N的物质的量为0.5 mol,c(M)=c(N)=0.5 mol÷2 L=0.25 mol·L-1,Qc=c(M)·c(N)=0.25×0.25=0.062 5=K,说明80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于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故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80 min时Q(s)的转化率不变,C项正确;若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加入2.00 mol Q(s),设达平衡时c(M)=c(N)=x mol·L-1,则K=c(M)·c(N)=x2=0.062 5,解得x=0.25,故D项错误。]
3.C [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液态二氧化碳是一个熵减的过程,A项错误;反应③为吸热反应,说明H2NCOONH4(l)的能量比液态水和H2NCONH2(l)的总能量低,无法比较H2NCOONH4(l)和H2NCONH2(l)的能量高低,所以无法判断两者的稳定性强弱,B项错误;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C项正确;过程③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热ΔH3的大小,D项错误。]
微题型2
典题精练
4.B [根据图示,升高温度,CH4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错误;S8(s)4S2(g)为吸热反应,2S2(g)+CH4(g)CS2(g)+2H2S(g)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S8(s)??4S2(g)平衡正向移动,S8分解率增大,2S2(g)+CH4(g)CS2(g)+2H2S(g)平衡逆向移动,S2体积分数增大,B项正确;向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项错误;其他条件相同,S2体积分数增大,相当于增大S2浓度,2S2(g)+CH4(g)CS2(g)+2H2S(g)平衡正向移动,CH4的平衡转化率增大,D项错误。]
5.C [A.由题干图像信息可知,a点X的转化率为30%,故a点X的反应速率为:v(X)==0.03 mol·L-1·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a点的反应速率v(Z)=2v(X)=2×0.03 mol·L-1·min-1=0.06 mol·L-1·min-1,A错误;B.由题干图像信息可知,a、b两点10 min时未达到平衡,而c点10 min时达到平衡,温度越高正、逆反应速率越快,且b、c点浓度差异较小,故a、b、c点对应的v(Y)逆大小关系为:c>b>a,B错误;C.由题干图像信息可知,c点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故有每消耗3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正确;D.由反应方程式可知X(g)+3Y(g)2Z(g)正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将容器体积扩大为2倍,即减小容器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则c点对应温度下的α(X)减小,D错误。]
6.D [A.由图可知,随着平衡总压的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则曲线a表示x(H2O)随压强的变化情况,A正确;B.由选项A分析可知,a表示x(H2O),则x(b)和x(c)应该表示反应物,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会使x(b)和x(c)减小,B正确;C.假设Q点时,转化的CO2是a mol,列三段式,Q点平衡时H2O(g) 、H2(g)物质的量分数相等,即物质的量相等,可得3-3a=a,a=0.75,则Q点CO2的转化率为×100%=75%,C正确;D.该反应为气体计量系数减小的反应,若起始压强为106Pa,将容器改为恒容容器,则随着反应进行,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即平衡时x(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