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提纲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言解读
各族迁徙扩延,矛盾冲突难免
纵观历史主线,和睦相处大半
统一始自秦汉,魏晋融合于乱
隋唐交往频繁,宋朝未曾中断
元朝新的发展,明清一体多元
近代自觉阶段,中共团结局面
民族国家概念,立法交往规范
谈判解决争端,不可轻易言战
中国捍卫主权,倡导和平共建
课程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重点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唐礼宾图
礼仪之邦,重视交往
机构始商,唐朝繁忙
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秦汉时期
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难缠
西北羌氐相安,南抚夷越郡县
匈奴和战化险,西域走廊牵连
东北乌桓置官,西北屯田戍边
¤魏晋时期
五胡内迁建权,各族接触频繁
中原人口四散,多向东南西南
□东汉石刻
汉匈交战,大漠燕然
窦宪改变,班固纪念
历史纵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通婚杂居
民族融合,文化经济
②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隋唐时期
封建盛世局面,各族关系发展
民族礼部分管,外交鸿胪承担
隋朝掌控岭南,谯国夫人姓冼
边疆推行郡县,豪酋大姓长官
唐朝多个政权,采用不同手段
怀柔政策相安,太宗被称天汗
¤两宋时期
民族政权并立,中原制度吸取
虽然局部割据,交流交融继续
▓史料阅读:蕃客朝贡—王溥《五代会要》
外藩来朝,鸿胪签到
风俗风貌,登记上报
③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元朝时期
少数民族统一,疆域辽阔无比
西藏有效管理,边地内地看齐
¤元朝时期
长城重点北抗,东北西北协防
西南西藏自掌,经济交流难挡
满蒙联姻团圆,册封达赖班禅
驻藏大臣分权,改土归流西南
□元赐藏印
同文同教,帝师封号
你尊我效,统治需要
□明朝九边
明防北疆,长城九王
控制贸易,不战屈降
□驻藏大臣
中央派遣,雍正始建
乾隆年间,加大职权
□清朝疆域
辽阔疆域,有效治理
今日版图,由此奠基
☆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如唐朝“以金帛市马”,宋与辽、金之间的交易物品更广泛,明朝也通过食物、纺织品、日常生活品及其他手工业制品与蒙古族进行交易。蒙古族提供的商品主要是马,故称“马市”,当然也会有牛、肉、羊毛、马鬃、皮张等商品。
对于草原民族而言,草原上的很多物产,比如马匹、牛羊、皮草、药材等等,是中原的紧俏商品。同样的中原的很多商品在草原也很紧俏,比如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工艺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商品,这些也是游牧民族十分需要的,他们很愿意用自己随处可见的物品来交换他们认为十分难得的中原商品。
长城的另一个作用,通过修建长城来进行经济封锁,迫使商人只能通过通商口岸来进行贸易,一方面遏制了违禁物品的外流,一方面可以自主控制贸易的进行和停止。从而有效的削弱草原游牧民族部落的物资供给,通过这样子来迟滞它们的发展脚步进而保护中原腹地不被侵犯。
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冲突和战争,但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学习聚焦: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
¤秦汉时期
先秦中原周边,秦汉开始外联
西汉陆海两线,东汉倭使觐见
¤魏晋时期
魏晋天下离乱,文化朝日扩散
天竺求经法显,石窟广泛兴建
¤隋唐时期
隋唐国强文彰,外交主动开放
西域商路通畅,海上丝路繁忙
大食印刷登场,日本全面仿唐
¤宋元时期
宋朝航海指向,知名三个大港
元朝陆海皆畅,马可波罗亮相
¤明清时期
明朝郑和下西,朝贡阻碍经济
满清缓慢转体,婉拒马戛尔尼
闭关锁国主义,外交被动消极
□汉倭金印
东汉赐倭,可证联络
汉字断火,五行之说
▓史料阅读:汉倭关系—《后汉书·东夷列传》
日本与汉,纸上文献
考古发现,二重可验
▓史料阅读:日本遣唐使墓铭志(□墓志拓片)
开元年间,葬于长安
日本国号,实物体现
□热河见使
礼仪之争,傲慢偏见
中西关系,转变节点
◇学思之窗: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
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
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 “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
◎问题探究: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这一点不必讳言。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学习拓展: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有何依据。
在唐都长安,不仅生活着井真成那样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罗马帝国的使者、僧侣、客商、学者、匠人。那时,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枢,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中心。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说:“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人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在长安的西市,有不少胡商。唐朝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也大有胡风。从唐人的诗中也可以看到长安的国际性。例如,李白的诗中就有不少写“胡姬”。《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因此,从唐诗可以看到唐朝长安的国际性。至于唐朝长安的城市面貌,可以查阅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著作。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重点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
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状况
□贞德图像
百年战争,奥尔良城
抗击英军,爱国象征
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学习聚焦: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背景
中世纪前期的欧洲
政治各自为政
经济自给自足
文化神学禁锢
15世纪前后的变化
城市自治普遍,市民贵族挑战
支持专制王权,教会日趋冷淡
文艺复兴动员,宗教革新改变
航路开辟条件,战争敌我界线
¤经过
葡萄牙-西班牙(略)
英国:革命 意识觉醒 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 《至尊法案》 英语
法国:战争 意识觉醒 亨利四世—路易十四 “朕即国家” 法语
德意志-意大利(略)
¤作用
神权社会冲击,现代国家奠基
有利民族独立,促进社会治理
发展资本主义,传统社会转体
形成政治格局,新型国际关系
民族沙文主义,侵略扩张加剧
□亨利八世
王权教权,高低相见
新教国家,至尊法案
宏大宫殿,巴黎西南
路易十四,王权体现
□马赛曲谱
法国革命,普奥进犯
群情激愤,捍卫尊严
②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学习聚焦: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
¤国际法形成
民族国家发展,相互矛盾不断
利益驱动主权,争夺导致混战
社会极大灾难,人民苦不堪言
萌发新的理念,制定国际法案
格劳秀斯荷兰,一六二五出版
主体对应主权,国际法基始奠
西伐利亚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集体制裁蛮干,里程碑性事件
¤外交制度
紧密保持联系,常驻使节设立
外交人员衔级,及时协调分歧
一八一五会议,形成国际体系
欧洲协调时期,法则应用各地
□格劳秀斯
国际法理,由他奠基
荷兰海马,很有关系
◇学思之窗: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论述国际法的主体。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战争是主权国家的统治者发动的,也应当由他们来缔结和约结束战争,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史料阅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宗教战争,终于告停
国界划定,体系形成
历史纵横:外交人员衔级的出现
礼仪规范,明确职责
制度发展,对等交涉
历史纵横:《万国公法》
西方法学,第一译著
体制冲击,思想进步
③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学习聚焦: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在20世纪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战之后
苏俄和平法令,摈弃赔款兼并
侵略战争定性,反人类的罪行
大国凡华体系,国际联盟乏力
全体一致决议,失去止战意义
非战公约订立,战争工具废弃
保留条件伏笔,二次大战更激
¤二战之后
战后新的制机,完善安全集体
新兴国家独立,各类组织国际
大大扩展领域,和平发展积极
大国一己私利,仍有很多限局
□《非战公约》
和解争端,弃武手段
国际公约,历史开篇
□海牙法院
联合国家,司法机关
五常法官,增强力权
▓史料阅读:海洋环境的重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发展,矛盾凸显
界定概念,便于裁判
☆思考点:谈谈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非战公约》是一战以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
1.背景:当时英法等国充满厌战情绪,美国盛行孤立主义思潮,这些国家希望维持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成果,因此签订了《非战公约》,以维护“和平”。
2.内容:缔约各方斥责用 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产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
3.评价:进步性: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体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一种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国家的战争权,是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史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二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局限性: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涉及裁军问题,未能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思考点: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对当今世界有什么影响。
二战结束后国际法迅速得到恢复,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1.国际法主体的迅速增加
二战后,随着国际组织的大量涌现,国际法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法主体登上了世界舞台。
2.集体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
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进展。重申采取有效集体安全办法,以制止侵略行为。宪章还包含了一些有关集体安全不自在的的基本条款,为了集体安全制度的有效实施,宪章把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理会。集体安全制度的规定对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战争责任机制的形成
二战前的国际法,虽然规定了禁止侵略战争,但是它既没有设立有效防止战争的机制,也没有详细规定发动和进行侵略战争的责任。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同盟国在战争过程中就开始制定追究侵略责任、严惩反和平罪行、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行的规范和建立实施这些规范的机制。因此,国际法在这方面的漏缺得到了弥补。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国际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霸权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导致的局部战争。尽管国际法有着自身的脆弱性,但它对国际新秩序的作用仍至关重要。在全球化时代下,国际法必将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问题探究:探讨国际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材料出自多个国际法文件。例如,《联合国宪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国际法文件,它的主要宗旨是“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加强,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国际法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保证国家之间正常交往的重要法律工具。世界上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是由现代国际法来调整的,国际法对调整国家之间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2.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遵循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严格遵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世界各国才能真正和睦相处。
3.促进共同发展也要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促进共同发展,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发展经济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作用。
4.为更好发挥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就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众所周知,联合国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是其成员国 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并具有普遍性的约束力。
◎学习拓展:谈谈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近代外交制度是民族国家发展和国家主权确认的结果。因此,它的建立对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必然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矛盾冲突也在所难免,能否协调好相互间关系,关乎国家与个人生存和发展,乃至于社会与世界的安危。外交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际关系的规范与顺畅,及时协调,化解危机,完善法规,促进发展。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重点
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运动会图
民族风采,平等友爱
展示文化,继往开来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习聚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原因
中华一体,相亲相依
历史排挤,地理偏僻
文化经济,较大差异
符合实际,国情合理
革命时期,经验累积
¤过程
1941边区施政纲领
1945内蒙自治方针
1947首区正式成立
1949共同纲领规定
1954宪法正式确立
自治区州县设立三级
□自治区域
民族自治,三级地方
西北西南,人稀地广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中国实际出发,适合中国国情,是由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学习聚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背景
文革结束,改革起步
民族政策,全面恢复
¤表现
1984自治法颁布
标志纳入法制道路
1990提三个离不
各族关系深刻阐述
1997十五大宣布
中国特色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八四颁布,发展深入
零一修订,完善丰富
□新疆风电
洁净能源,分布广泛
边疆建设,持续发展
▓史料阅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修正
基本含义,制度前提
国家统一,民族聚居
◇学思之窗: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等等。
历史纵横: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国家管理,平等参与
代表比例,保障权利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学习聚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背景
中共开十八大,改革全面深化
国家治理体系,自治重要课题
¤表现
两个共同主题,基本经验精辟
中华民族共体,民族工作新意
□墨脱公路
西藏东南,峡谷隔断
海拔极悬,力度体现
◎问题探究: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 三个离不”“两个共同 ”“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拓展:谈谈对“四个要”的认识和理解。
这段话出自习近平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认识“四个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四个要”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
2.具体分析每一个“要"的指向和目标任务。
3.综合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牢记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知识重点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原则
2.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历程及成就
□习总演讲
大会三场,外交思想
智慧方案,世界共享
①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聚焦: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开创阶段-改革开放前
政权初建,两极强权
倒向一边,不致孤单
形势艰难,挺直腰杆
积极拓展,打开局面
拨云见天,破冰行船
方方面面,梳理节点
¤重要节点
一个准则
两个会议
三个方针
三大建交
三大高潮
联大投票
中美公报
¤时代特征
宣示主权,挺直腰杆
破冰行船,拨云见天
□中苏友好
中苏联盟,东方阵营
恢复发展,有利环境
□中美缓和
中苏交恶,中美接触
上海公报,关系起步
☆思考点: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把外交方针放到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内进行考虑。
1.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是随着人民革命的节节胜利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周恩来说:“‘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说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4.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在解放战争时期扶蒋反共,也由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决定了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方针。
5.“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一边倒”,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条外交方针,也奠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②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调整方向
经济建设,环境安祥
¤重要节点
和平发展
策略转变
各种伙伴
首要周边
中非论坛
共创金砖
促进合作
联大维安
¤时代特征
和平发展,集中兴建
韬光养晦,打成一片
□小平访美
大年初一,不远万里
国际关系,时代意义
▓史料阅读:外交政策调整—邓小平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重心转变,形势判断
调整方针,和平发展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学习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完善阶段-中共十八大以后
时代变换,创新实践
重要成员,大国风范
全球治理,诸多方案
稳定发展,责任分担
¤重要节点
大国崛起
外交布局
重构体系
公平正义
全球治理
中国建议
贡献积极
¤时代特征
大国崛起,奋发有为
智慧方案,责任风范
□一带一路
二零一四,中国倡议
二零一七,高峰会议
◇学思之窗: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
图表比较直观,从1950年的19个建交国到1976年的111个建交国,增长幅度大。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至180个。
历史纵横:中国与二十国集团
国际经济,主要论坛
九九成立,中国必然
☆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与世界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紧密,但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际事务,中国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决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2.中国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并践行新型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赢得支持。
3.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关键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赞扬。
◎问题探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其核心是一个“变”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朝着好的方向变,世界多极化进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这是正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两方面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
毫无疑问,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的原则,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学习拓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名称缩写为CAFTA,是中国与东盟10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
人口的巨大经济体,成果显著,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在中方倡议下,双方于2014年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并于2015年11月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2016年7月1日,议定书率先对中国和越南生效。此后东盟其他成员陆续完成国内核准程序,升级议定书生效范围不断扩大。2019年8月22日,所有东盟国家完成国内核准程序,10月22日,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
升级议定书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是对原协定的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第一,在货物贸易领域,双方优化了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将使域内企业更大程度享受自贸区优惠政策,降低贸易成本。第二,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中国在集中工程、建筑工程、证券、旅行社和旅游经营者等部门作出改进承诺,东盟各国在商业、通信、建筑、教育、环境、金融、旅游、运输等8个部门的约70个分部门向中国作出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第三,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双方同意在农业、渔业、林业、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交通、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和环境等十几个领域开展合作,并为有关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双方还纳入了跨境电子商务合作等新议题。总之,升级版就是自贸区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的促进下,中国与东盟的双向贸易额和投资额均有大幅增长。
打造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包容、合作、共赢关系,实现经济的互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