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导言解读
国家乃公权,治理职责担
文明史发展,制度有演变
国情不一般,方式各呈现
中国有重点,古代讲集权
地方如何管,宰相怎样变
近代共和难,曲折为哪般
中共创新篇,优势空于前
西方类型全,脉络梳理完
课程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重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咸阳宫殿
大朝之地,国事可议
威严无比,毁于项羽
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夏朝
世袭代禅让,夏启始开张
史书有记载,考古无字样
¤商朝
兄终弟可及,父死子承继
内服与外服,武力为奠基
¤西周
分封宗法立,松散趋严密
继承以长嫡,天下众拱极
¤东周
君权不绝对,历史条件限
春秋渐转变,战国进封建
□周大盂鼎
康王诰盂,忠心竭力
铭文铜器,史料意义
▓史料阅读:师旷论卫人逐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盲人乐师师旷对晋悼公所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诉悼公,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自天子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等也都各有辅佐,奖励他们的善行,匡正他们的过失。师旷的这段话当然不是春秋时期政治制度中的实际情况,只是他想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统,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
师旷的这番议论,是针对卫国百姓驱逐了暴虐无道的卫献公而发的。卫国百姓驱逐卫献公,可以说是“水可以覆舟”的一个事例。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在于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秦朝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皇帝制度
政权主宰,制度开创
事无巨细,皆决于上
¤三公九卿
官僚体系,分工具体
家国同构,大事廷议
¤推行郡县
郡县两级,概不世袭
垂直管理,天下归一
¤文书制度
格式用语,君尊臣抑
上下一齐,邮驿传递
历史纵横:皇帝由来
登峰造极,三皇五帝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同文木方
秦代简牍,使用篆书
形音统一,内涵丰富
▓史料阅读: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政管理,趋于严密
文书具体,轻重缓急
③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聚焦: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中枢机构
西汉弱相,中朝担当
东汉三公,权散力松
隋唐严密,分权合议
宋元两极,分化总理
明清终结,内阁军机
中枢演变,专制体现
¤地方管理
汉初郡国,景武周折
刺史问责,州始沿革
隋复秦制,州县两级
唐朝添道,山川地理
宋朝改路,三级常数
元朝置省,层级繁复
明清完善,三级顺延
纠举督察,巡抚巡按
二级理难,三级滋乱
反复循环,虚实相伴
屡屡生变,矛盾体现
□养心殿图
乾清宫西,皇帝所居
处理军机,政事商议
□沙洲帖文
节度一方,权力增强
僧俗事务,无所不掌
◇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汉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汉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
☆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关键所在。从秦汉到明清,行政中枢制度处在不断调整变化之中。
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丞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在此阶段发展起来。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使、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
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历经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过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所以郡县制是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除了秦朝关于郡县与分封的选择产生过激烈争论之外,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实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
◎学习拓展: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国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舍问题等都经过廷议。参加廷议的人员也很广泛,不局限于中央高级官员,具有一定代表性。参加廷议的人员大都可以畅所欲言,由皇帝集思广益,最后裁定。历代皇帝的很多诏令发布之前也经过廷议。秦朝开始的廷议在后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而不取决于廷议的正确与否,或是否为多数人赞成。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重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雅典陶片
功勋卓著,担心成独
公民投票,陶片放逐
①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雅典
最高权力机关,属于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组成,全体男性公民
公民权力义务,任职选举监督
¤斯巴达
最高权力机关,名义公民大会
掌握实际权力,国王长老会议
公民权力义务,选举监察官员
¤罗马共和
最高权力机关,属于公民大会
掌握实际权力,执政官元老院
权力产生限定,公民选举任期
¤罗马帝国
掌握最高权力,国家元首皇帝
时代背景条件,扩张动荡不安
权力产生限定,政变夺权自传
□希腊陶壶
重装步兵,严整阵型
统一号令,意志共鸣
□罗马公民
公民登记,核定等级
义务权利,区分仔细
▓史料阅读:斯巴达政治制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寡头政治,鲜明对比
共和政体,有权选举
◇学思之窗: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共和国和帝国之间的区别:共和国时期,权力分散在公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官员任期有限;帝国时期,权力集中到屋大维一个人身上而且没有任期限制,因此帝国时期实际上是君主政治。从罗马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时期权力的分配入手,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材料清楚地表明,屋大维不仅掌控了军队,而且把元老院、高级长官和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在罗马帝国中,皇帝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
☆思考点: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在三个国家中都有公民大会,而且都享有最高权力,尽管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公民大会的权力更具有象征性质。不同在雅典更加民主,而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更接近寡头政治,表现为国王和官员享有更大权力,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所有官职都无薪资,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从城邦制度的一般特点、公民大会的权力、官员的数量和权力等方面进行梳理,然后归纳。
相似之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不同之处: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官员数量少,且没有薪水,普通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因此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寡头制特征。罗马共和国最终演变成帝国,皇帝成为独裁者。
②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学习聚焦: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法国
三级会议,选举代表
无论多少,各级一票
国王主导,相互协调
¤英国
贵族维权,聚众谈判
签署宪章,尊严不犯
议会起源,统治改善
□查理大帝
法兰克王,疆域扩张
死后分邦,三国初样
◇学思之窗:《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宪章》原文数千言,栏目所引材料只是列出了其中两点,重点是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而征税和处置民众的权力对君主极其重要。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材料,注意材料提及的两个不同阶层,一个是自由人,一个是商人。但第39条中的自由人主要指贵族,第41条中的商人是事实上的自由人,对两者的要求并不相同。
材料说明,《大宪章》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大宪章》主要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尤其是规定贵族未经合法审判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等,即国王不得随意处置贵族。对商人利益的保护,一方面说明商人当时已经相当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此前国王曾对商人征收苛捐杂税。
历史纵横: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神圣罗马,松散联盟
帝国皇帝,选举产生
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聚焦: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英国
法案限王权,议会上下院
国王靠边站,首相是长官
¤美国
联邦制原则,矛盾相调和
平衡与制约,分权是特色
¤法国
发展多坎坷,政体好几拨
第三共和国,宪法终通过
□英国议会
上院下院,国家名片
历史悠久,文化遗产
□费城议会
独立宣言,在此签订
联邦宪法,更是闻名
历史纵横: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生产发展,扩大选权
中产工人,老三普男
◎问题探究: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英国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胜利的党派的领袖有权组阁,但如果政府失去议会信任,则政府可以解散议会再度大选,或者内阁选择辞职。
美国总统、国会议员的任期不同,总统任期4年,参议员任期可以长达6年,众议员的任期只有两年,因此总统、国会的选举并不同时进行。总统一旦当选,除非遇到弹劾或去世,一般来说不会因为自己所在的党派在国会选举中失败而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制度更有利于施政稳定。但美国总统要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国会有权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控制总统的钱袋子;法院有权宣布总统的命令无效。因此,美国的制度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制。
◎学习拓展:了解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
英国政治制度从中古时期发展而来。17 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一个关键时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到19 世纪经过三次议会改革,才最终形成英国当今的制度。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占据议会中多数的党派负责组阁,内阁直接对议会负责,因此与议会共进退。
美国诞生于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封建残余较少,有利于创建共和政体,并且较多吸收了启蒙思想家的制度设计,结合当时北美的情况,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和司法系统各自独立,相互制约。
法国封建传统浓厚,君主派势力强大,又面对欧洲大陆的反法势力,因此共和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最终形成的制度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英国,但也承认政府经选举产生,需要对选民负责。总统、国会和总理各司其职,形成法国基本的制度框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湖广会馆
西方法则,党大组阁
现实斗争,五党联合
①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独裁统治。
¤北洋政府(共和泡影)
民国成立约法颁,蜂拥而起政党团
仿效西方梦开演,宋案方知不简单
二次革命无力反,复辟称帝权独揽
北洋军阀相互战,政治格局乱不堪
¤南京政府(宪政幻影)
中山设计三阶段,主权在民是期盼
南京政府违初愿,训政纲领一党专
解放战争捷报传,匆匆行宪势难挽
□二次革命
楚楚衣冠,仓促应战
力量悬殊,昙花一现
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政党林立,权势结合
缺乏基础,环境险恶
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
革命三段,中山路线
军政训政,方可行宪
☆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组织政党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先进的中国人想通过议会政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民党在当时是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大党。但是,当时中国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他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使得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学习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
工农割据苏维埃,十几省份遍布开
红色瑞金根本法,人民政权初培栽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主根据地,贯彻统战促参议
三三原则齐欢喜,增强中共凝聚力
¤解放战争时期
战局发展改办法,政权建设大区化
若干省级各管辖,都在党的领导下
民主专政著理论,人民共和新国家
□抗日根据地
星罗棋布,民众基础
坚持抗战,政权实践
□边区选举
行政长官,选民直选
民主示范,宝贵经验
◇学思之窗: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民主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史料阅读:为新中国奠定理论基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国家性质阐明,不同西方文明
人民民主保证,政权理论形成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根本制度
一届政协,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基础奠定
一届人大,五四宪法
制度建立,人民当家
八二宪法,完善人大
民族特色,时代佳话
¤基本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民族平等,区域自治
自我管理,基层民主
党的领导,人民作主
政治协商,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自我完善
¤特点优势
总体目标,完善制度
推进治理,特征优势
科学理论,马列主义
党的领导,人民利益
深厚文化,植根大地
有机结合,性质不移
内容丰富,形成体系
□十三届人大
一八修宪,体制完善
条款关键,任职期限
□十三届政协
一八北京,参政议政
宪法修订,提高效能
▓史料阅读: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首部宪法,意义重大
人民当家,承上启下
历史纵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家统一,自治区域
依照法律,自我管理
◎问题探究:谈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又根本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学习拓展: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近代以来,政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移植到中国。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一度兴起,但很快遭到破坏,名存实亡。这是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一方面,革命阵营未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重建社会秩序。革命党改组合并,人数众多,貌似强大,但往往降低其革命性;革命党人缺乏运用民主政治的经验,其举措往往不切实际,脱离群众;议会政治初行,不完善之处颇多,国会议员的选举多演变为党派之争。
另一方面,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根基依然根深蒂固:分散的个体经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仍占压倒性优勢,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旧势力为了继续维持他们的支配地位.倚仗军队暴力来镇压反对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利益,扶植旧势力作为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给予金钱和武器支持。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成为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被军阀统治取代的原因所在。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重点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变法通议
穷则思变,自古使然
与时俱进,延绵不断
①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学习聚焦: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先秦变法
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转,铁犁牛耕大发展
诸侯纷争天下乱,富国强兵把法变
表现
春秋战国两阶段,前重生产后封建
商鞅变法最全面,统一霸业基础奠
废除特权废井田,重农抑商奖耕战
什伍连坐推行县,迁都咸阳修宫殿
结果
春秋改革促生产,增强国力争霸战
战国社会制度变,变法实质是封建
新兴地主掌政权,世卿世禄完了蛋
政经军事大发展,国家统一基础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 北方统一,民族融合
2. 边民内迁,农耕发展
3. 长期战乱,民苦不堪
4. 无主荒地,条件有利
5. 汉绅建议,孝文明理
内容
1. 制定俸禄,整顿吏治
2. 推行均田,发展生产
3. 设立三长,控制地方
4. 推行租调,税收增效
5. 迁都洛阳,参照典章
6. 移风易俗,汉姓汉服
意义
1.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2. 北方各族,封建加速
3. 民族融合,加大幅度
¤庆历新政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官腐效低,财税不济
农民起义,边牧扰袭
仁宗庆历,仲淹除弊
诸多难题,核心治吏
触犯利益,遂放外地
新政失利,开改风气
¤王安石变法
新政失败告终,积贫积弱加重
挽救危机神宗,变法安石起用
初期效果显著,但终未能成功
失败因素多种,急政苛政党争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后期,统治出危机
经济大土地,政治是污吏
贫富分两极,农民常起义
神宗号万历,帝师治顽疾
□商鞅图像
变法彻底,霸业奠基
轻罪重罚,层层阻力
□北魏孝文
鲜卑民族,移风易俗
社会发展,政权巩固
□王安石像
得君行道,显著成效
弊端多多,民不堪扰
□张居正像
万历首辅,神宗幼主
十年新政,兵强国富
②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学习聚焦: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戊戌变法
背景
甲午战败震撼,列强瓜分狂澜
洋务如此不堪,日俄变革示范
资本主义发展,维新思想流传
民族危亡力挽,制度必须改变
经过
公车上书序幕,定国是诏颁布
戊戌政变帝锢,百日维新止步
评价
维新失败原因,缺乏可靠根基
寄托无权皇帝,低估守旧实力
历史作用积极,推动资本主义
思想解放掀起,旧官体制冲击
¤清末新政
挽救危亡,改弦更张
涉及面广,缕缕霞光
百孔千疮,留药换汤
离心增强,加速覆亡
□康有为像
公车上书,变法图强
维新失败,后成保皇
□梁启超像
拜师有为,维新追随
民国之后,共和捍卫
□清末新军
新的编制,新的素质
清朝腐朽,反抗意识
历史纵横:维新变法的反对者
既得利益,必然触及
汇聚一起,政变有依
☆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学习聚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土地改革
民主革命继续,农民生产积极
联盟更加紧密,工业道路开辟
¤工矿改革
腐朽制度取缔,群众组织建立
工人参与管理,劳动竞赛普及
¤一化三改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辩证统一
建设变革,同时并举
¤深入探索
正确选择
主要矛盾转变,八大正确判断
苏联模式为鉴,十大关系全面
失误挫折
左倾错误指导,急于求成失调
文革是非颠倒,惨痛教训记牢
¤改革开放
开端
思想解放,改革起点
中心转移,历史巨变
深化
环节改革,成效显著
体系形成,基础制度
目标
制度完善,现代理念
建国百年,充分展现
作用
极大改变面貌,赶上时代步调
命运复兴之招,屹立世界不倒
成就
农村改革先跑,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突起,农业税收取消
新型农业体系,三权分置明晰
脱贫攻坚胜利,振兴乡村给力
兴办经济特区,形成开放格局
世贸利大于弊,一带一路倡议
公有制为主体,发展混合经济
完整工业体系,位居世界前列
□论十大关系
建设协调,关系重要
这个报告,适合途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心转移,伟大转折
开放改革,历史决策
□中共十九大
新的时代,全面小康
继往开来,文明富强
▓史料阅读: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习近平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前途命运,深刻把握
革命建设,深刻总结
时代潮流,深刻洞察
人民愿望,深刻体悟
◇学思之窗: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经过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心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历史纵横: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经济数据,世界排名
历史征程,奋勇前行
☆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1.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4.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6.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7.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9.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这两次三中全会,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3年 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这次全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学习拓展: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这就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