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
课题名称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教材分析 本课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及事物因果联系的三种方法。学习本课有助于帮助学 生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类型, 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 寻找事 物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本框共安排了两目的内容:第一目“归纳推理的含义 ” 。教材首先通过探究“大敦穴”的故事阐释了归纳推理的含义,然后根据推理涉 及的认识对象的全部与否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最后 通过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分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征。 第二目“归纳推理的方法”。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内容, 总结了提 高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方法, 并通过展示具体事例 帮助学生理解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政治选考班学生, 学生通过学习必修教材《哲学与文化》 , 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科 的学习中学生已对归纳推理的概念有所了解, 能利用归纳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数 学推理。本课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从逻辑学的视角更系统地掌握正确进行归纳推 理的方法, 对归纳推理说明道理、论证思想、说服他人、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 作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以话春节, 品糕点为线索, 开展议题探究,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科学精神 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正确运用归纳推理,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对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作出全面比较
教学难点 掌握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
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
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对归纳推理的含义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相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的的前提: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先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他们进行整理加工,得到的个别性或特殊性的知识。—归纳推理的的前提是许多关于个别的知识,这些个别的知识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是通过先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取得的。因此,归纳推理的的前提的获得离不开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然而,人们通过先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所取得的事实材料是无数的、零乱而又繁杂的,因此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的知识。这样才能为归纳推理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2、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推理的结论是一般性的知识,它是根据前提的个别知识概括出来的,因此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 示例评析: 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 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 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的温度会升高。 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 这是一个归纳推理。它从“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等能够产生热的若干个别性的情况,概括得出“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的一般性结论。 3、归纳推理的类型 (1)归纳推理的划分依据:归纳推理划分的依据是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否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2)归纳推理的类型: ①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不完全归纳推理。 ②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完全归纳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和特征 (1)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2)完全归纳推理的特征: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断定的是某类认识对象的每一个对象的情况,它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所以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根据前提必然地得出的,也就说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的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其他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的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其他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 6、不完全归纳推理 (1)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依据:由于完全归纳推理,要求其前提必须考察完一类事物的全部个体对象,这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满足的,所以需要运用另一种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人们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基于思维的能动性,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3)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列举的事实,也就是前提考察得知的情况,只是结论断定的那类事物所包含的部分对象情况,或者只是结论断定的某个对象在部分场合出现的情况。——由已知推未知 7、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意义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②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的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③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不能有一个虚假的; 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也就说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作出断定,不能有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因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并不是基于全部对象情况的考察,所以,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关系。 探究与分享三:英国一家农场曾有近10万只鸡和鸭,由于吃了发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羊、猫、鸽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实验室里观察白鼠吃了发霉花生后的反应,结果,白鼠患了肝病。科学家发现,发霉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他们推断: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 思考:科学家的推断用的是归纳推理,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如何? 提示:①科学家采取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被考察对象“动物患病”出现在多个场所,而在这些场所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发霉的花生”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发霉的花生”与考察对象“动物患病”有因果联系。 ②材料中科学家用的归纳推理不限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还有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它虽然仍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但它比简单枚举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其可靠程度要高得多。 2、因果联系的含义以及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 (1)因果联系的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任何现象都有它产生或消失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造成一定结果。如果一个现象的产生和消失,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产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引起另一现象的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被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现象,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2)因果联系的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①求同法(契合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异中求同 示例评析:有人通过实验发现: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形状不同的摆,如果它们的长度相同,它们的摆动周期也就相同。由于在摆动周期相同的许多具体场合中,摆的长度都相同,此人得出结论:摆的长度与摆的摆动周期有因果联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被考察的现象a是摆的摆动周期相同,共同因素A是摆的长度相同,从而得出A与a有因果联系的结论。 圆形摆 金属摆 方形摆 塑料摆 摆动周期相同 摆的长度相同 求同法的逻辑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 ...... A是a现象的原因 ②求异法(差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同中求异 示例评析: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 在上面的例子中,白薯增产是被考察的现象,用温水浸白薯种是差异因素A,从而得出A与a有因果联系的结论。 ③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除不变求量变 通常情况下,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物体的体积会不断膨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胀有因果联系。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体温计、气压表等。这种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有何特点? 其他条件不变 温度不断升高 体积不断膨胀 运用共变法应当注意:第一,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才有因果关系。共变现象之间不一定都有因果关系。 辨识判断 1.为了提高推理的正确性,应坚持完全归纳推理。(  ) 提示 ×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性。 2.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 提示 × 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因此,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推理。 3.以一般结论为前提,推出个别和特殊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 提示 × 归纳推理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4.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  ) 提示 × 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它是通过两次类似求同法,然后再用类似求异法得出结论。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归纳推理的含义 【典例1】 (2022·山东烟台二模)一般来说,疫苗研发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至Ⅲ期。Ⅰ期将考察疫苗在人体里的安全性,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则考察疫苗有效性,检测疫苗能否刺激白细胞产生抗体,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疫苗的临床试验要持续分期推进所运用的推理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是一种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 ②这种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只涉及部分,故结论不科学 ③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属于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④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训练1】 (2022·山东青岛4月模拟)1854年,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霍乱。科研人员发现,大多数死亡病例最初都曾经饮用同一个公用水泵汲取的水,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据此,他们推测问题应该出在公用水泵那边,后经调查,下水道的废水污染了公用水泵,从而引发了霍乱。对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②演绎推理中的联言推理 ③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共用法 ④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大多数死亡病例都曾经饮用同一个水泵汲取的水”,这是求同法的运用;“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是求异法的运用,③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归纳推理,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选④,排除①②。 命题角度二 归纳推理的方法 【典例2】 (2022·北京大兴期末)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因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从思维角度看,此人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同求异共用法 C.求异法 D.剩余法 答案 C 解析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第一场合中,在第二场合没有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A,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A与被考察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体现的是同中求异,C入选。 【训练2】 (2022·江苏连云港期末)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下图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为(  ) 场合 有关因素 被考察对象 1 A、B、C a 2 A、D、E a 3 —、B、C — 4 —、D、E — 结论:A与a有因果联系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求同求异法 答案 D 解析 求同法的前提是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并且有一个共同因素A,图表中4个场合没有一个共同因素,不是求同法,A不合题意。求异法的前提是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其他有关因素都相同,图表中4个场合没有一个共同因素,B不合题意。共变法的前提是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有量的变化,其他因素都不变,与图表不符,C不合题意。1、2场合出现a现象有一个共同情况A,3、4场合没有出现a现象,也没有共同情况A,得出A与a有因果联系,体现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D符合题意。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归纳推理的方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