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课题名称 6.1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课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二单元第6课第1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演绎推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判断的概念、特征及种类,尤其是学习了“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相关内容,为本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框又为后面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及归纳、类比推理,提供了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逻辑规则,纠正逻辑错误。因此本框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哲学、法律等科目的学习,在学习知识上已经有了较多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理论修养都有大幅度提高,具备了良好的归纳、综合、比较、分析和推理社会现象的能力。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正确理解推理的含义、种类和结构以及演绎推理的条件,提高辩证思维思维能力,建设理性精神素养公共参与 正确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培养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推理的种类,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教学难点 怎样进行正确的演绎推理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板书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对推理的含义及构成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了解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相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明确推理知识 1、明确推理的含义及构成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 (2)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称为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称为推理的结论。 从“珠宝失窃案”的推理思考中,得出推理的含义,学生在白纸继续写出或标明此案的前提与结论,进一步思考前提需要借助什么方式推出结论?带着问题进入推理结构的学习。明确知识点: 2、推理结构的含义及其作用 (1)含义: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方式是推理结构。 (2)意义: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3、推理的分类 (1)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二)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 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此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二是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如果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辨识判断 1.如果联言支中有一真或者全真,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 提示 × 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2.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假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假的。( ) 提示 × 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3.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 提示 √ 命题角度 联言推理 【典例】 (2022·广东揭阳期末)《围城》《写在人生边上》和《管锥编》都是钱锺书的代表作。所以,《围城》是钱锺书的作品。这是( ) ①选言推理 ②联言推理 ③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④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围城》《写在人生边上》和《管锥编》都是钱锺书的代表作是一个联言命题,《围城》是钱锺书的作品是该联言命题的一个(或部分)联言支,即由联言命题真推出其联言支的真,所以材料中的推理是联言推理的分解式,隶属于联言推理,②④正确。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材料并不属于选言推理,①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材料并不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③不符合题意。 【训练】 相传,曾国藩带兵镇压太平军时,曾一度连吃败仗,万般无奈下,只好从实呈报,向皇上请罪,奏本写道:“臣屡战屡败。”其幕僚建议曾国藩将奏本改成“臣屡败屡战”。曾国藩看了连声叫好。从思维方法角度来看曾国藩叫好的原因是( ) A.恰当运用联言判断,转换了联言支的侧重,由强调“屡败”转换为强调“屡战” B.恰当运用选言判断,转换了选言支的侧重,由强调“屡败”转换为强调“屡战” C.恰当运用假言判断,转换了后件的侧重,由强调“屡败”转换为强调“屡战” D.恰当运用直言判断,转换了谓项的侧重,由强调“屡败”转换为强调“屡战” 答案 A 解析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都是省略了联结项的联言判断。“屡战屡败”,重在“屡败”,反映了“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的场景;“屡败屡战”,重在“屡战”,反映了“忠心耿耿,顽强作战”的场景。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推理的含义及构成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