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说课稿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说课稿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我将重点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两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说明:
一、说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学科的教学宗旨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观,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
二、说目标: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通过拼图活动了解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分布,通过实践模拟板块运动,结合实际动手实践描述产生的地理现象。
2、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找出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的地区,画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大致位置并说出名称。探究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解释典型的地理现象。
3、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应对地震灾害的求生技能,树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本课的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教具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探究讨论、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具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做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方法:结合我校的“四步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兴趣导入:
本节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但是当时作为一个假说,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魏格纳和所有人都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板块运动引起的大陆漂移,一个新的学说“板块运动”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板块运动学说”。
2.合作探究一:填图—识板块
本环节我们设计主要设计三个探究性问题。
(1)知板块:六大板块的构成?
(2)析板块:观察六大板块哪块板块基本上是海洋?
(3)填板块:小组合作完成六大板块构造拼图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解决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合作研究二:板块—探运动
进行模拟实验,探究板块运动,推测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出猜想:用板块模块模拟演示板块运动,演示板块运动方式,推测可能对地表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提示:利用模块演示板块运动的不同方式,利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世界海陆形成与变迁。
(2)填写记录表:
4.合作探究三:实验—证规律
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探究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1)模拟实验:在水槽表面放置板块模块,组内两个学生将吸管轻轻放入板块下方的水中,轻轻吹气(吸管吹气泡相当于地底产生的能量)。
(2)观察记录:
5.质疑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海平面升降、地壳变动、人类活动。
了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及过程。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离,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格局。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
(1)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什么联系?
(2)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质疑反思,是对本节课内容存在哪些不理解或者有新的看法,对有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后,供大家讨论解决。
6.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绘制本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
(2)发展作业:2023年1月2日,印尼火山喷发,2000多人被紧急疏散,请根据课本内容,分析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实践作业:去爷台山研学旅行,撰写《爷台山的前世今生》小论文
六、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校内真实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尝试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增强信息运动、实践操作等行动力;能够养成在实验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对于本课的难点,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了解不透彻,只是机械的记住了最终的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