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3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第二单元 科技之光(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3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第二单元 科技之光(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3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
第二单元 科技之光
单元主题概述
单元概述 草木枯荣, 大雁去来, 恐龙无处不有, 沙子极为致密, 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 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 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内容概述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的特点及意义, 把一门科学 ——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 饶有趣味, 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思 想感情。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说 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 ”的产生、分布、特点等的介绍, 证明 了外星撞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从而阐述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 启发的道理。
《大雁归来》以诗意的语言, 通过对大雁回归的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之情,同时也启迪人们: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珍惜和保护鸟类,与它们和 平共处。
《时间的脚印》向读者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奇异的功能, 让我们从岩石 中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和地质的变迁, 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说明 了读懂岩石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阅读目标 ①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③学习分析、推理,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

课内阅读精练

)
一、(2022·安陆市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 农事。杏花开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 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已经 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 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 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
子。
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 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 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 可以判断北京地 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
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⑤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⑥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 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 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 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 夏季 却相差不大。在春天, 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
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
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 天气晴朗的空中, 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 比较重, 在无风的夜晚, 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 特别是这两季的早 晨, 极为显著, 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
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
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

)1.结合文段内容,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
2.根据材料,概括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物候的高下差异告诉我们, 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所以在华南丘陵地区引种热带农作物
应该种在山脚下。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C.根据北京地区 1962 年的物候记录判断,当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如果能注意到物候
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D.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的是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4.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 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结合加点词
语言,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5.小明坚持认为住在沿海城市的姑姑家, 与同纬度内陆的自己家, 四季的气温是一样的。
读了本篇文章,再结合自己所学的其它学科相关知识,请你向小明传授正确的科学思想。
二、(2021·南昌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 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
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 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 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 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 1986 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
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 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 而另一些则挤 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 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
之谜。
⑥可以这样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 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 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
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⑦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
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⑧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 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⑨大约在两亿年前, 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 南部是
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⑩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 并且大约在 5000 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
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 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 6500 万年以前, 由于 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
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 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 气候逐渐变冷, 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
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 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 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 我们就可
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
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请认真阅读全文, 理清行文思路, 帮助下面段落 A 回到最合适的位置, 并简要说明理
由。
A.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
呢?
位置:
理由:
2.分别指出以下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如火山、地震、岛屿
链、海洋深渊等等。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
冰盖。
3.本文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了“恐龙 ”,一篇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 明“板块构造”理论;另一篇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通过学习这
两篇文章中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三、(2020·雅安期末)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1)1961 年, 一位名叫 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 的沙子) 处于超高压的状态, 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 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
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 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 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
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
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 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
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
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 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
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 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 喷发温度极高, 岩石会被熔化, 所以任何由火山携
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
英。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
山活动。
(9)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
的年龄为 6500 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 1989 年 3 月 1 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
核磁共振和 X 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 6500 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
应该是撞击。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斯石英 ”,“斯石英 ”在一定条
件下也可以变成二氧化硅。
B.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碳原子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的这种变化加快。
C.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
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在 6500 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的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
中。
2. “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
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4.选文第 4 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简答。
5.选文第 7 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句中
加点词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 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 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 却发现自己搞错了, 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 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 200 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
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 月 份南飞的鸟群, 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 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 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 200 英里直达 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 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 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 荡, 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 从黎明到夜幕降临, 在每个沼泽
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 但现在却是休战 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 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 向每个沙滩 低语着, 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 向每个 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 它们白色的尾 部朝远方的山丘, 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 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 我们刚 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 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
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 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 沼 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
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1946 年 4 月 11 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 642 只。
春天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从早到晚, 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 都有一场高声而 有趣的辩论, 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 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 盘旋, 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 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 着而来的低语, 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
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1.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随后, 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 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 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
稀疏的谈论。
B.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 却发现自己搞错了, 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
误。
C.一触到水, 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 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
上的冬天。
D.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
2.第①段中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
时,春天就来到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写乌鸦的笔直飞行?
4.觅食时的春雁有什么特点?
5.纵观全文,作者对大雁有一种什么感情?
五、(2020·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 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 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 有时候, 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 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
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 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
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 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 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 被泥沙紧紧包裹住, 没有毁灭消失, 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 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 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 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
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 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 在 6 亿多年前到 5 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 ”的时代, 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 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 ”的时代的特征。 还有一些“象 ”和“犀牛 ”都长上了长长的毛, 这准是天气冷了, 说明了“第四纪 ”冰河时
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 水波使
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2.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

课外
主题阅读精练

)
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 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 旋一样, 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 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 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 因此, 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 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
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 台风不来想台
风 ”,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 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常严重干旱, 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 这时人 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统计, 这 些地方每年 7 月﹣9 月有 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 国, 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 以上, 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 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 而台风带来的暴雨
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 200 千米以上, 巨大能 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 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 靠近赤道的 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 气候也最为炎热。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 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 区的移行, 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 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
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 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 缓解了 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 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
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 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 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 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
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 ”,使地 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 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 用温和的断 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 2009 年 6 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 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 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 且台风发生其 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 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 力阀的角色, 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 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
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
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 有助于减少台风给
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
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 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
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 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
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 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
一样, 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 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七、(2019·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坡鹿——琼岛精灵
①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的海南岛, 位于我国领土最南端, 是一个风景如画, 气候宜人 的热带岛屿。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闻名遐迩的大田国家级坡鹿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这
里生存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海南坡鹿野生种群。
②海南坡鹿的形态与梅花鹿相似, 但体型相对较小, 而且成年个体的背部没有白色斑点。
雌鹿的体重为 60 公斤左右,雄鹿体重 130 公斤左右。海南坡鹿的毛色呈红棕或黄棕色,雄 性个体的毛色比雌性暗, 在繁殖季节中毛色变得更深, 为棕色或棕褐色。当年出生的鹿仔的 毛色呈红棕色, 背部有明显的与梅花鹿相似的白斑。雄鹿仔在 6 个月时头上冒出角, 随后骨 化突出成为不分叉的直角, 在 2 岁以后才长出具有眉枝和主干的完整形态的角。与梅花鹿相 比,雄性坡鹿的角型非常简单,只有眉枝和不分叉的主干,在主干的末端有 2﹣3 个突起的
结节。雌性坡鹿不长角。
③海南坡鹿是比较典型的晨昏活动的物种, 每天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就开始进食, 边走 边吃, 地上的草、灌木的嫩枝条、树叶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多年研究发现, 海南坡鹿采食
的植物有 215 种,其中经常并大量采食的有 70﹣80 种。
④海南坡鹿视觉与嗅觉出奇的灵敏, 通常对一公里以外的动静都会有反应。每当受到惊 吓时,立刻腾空而起,跨四五米宽的山沟,飞离地面有两人多高,毫不费力,弹跳力极强。 如果留心, 就会发现, 海南坡鹿种群的警惕性很高, 分工也很明确, 每当清晨或傍晚觅食进 餐时, 必有一只公鹿负责放哨, 东张西望, 一丝不苟, 其他伙伴则优哉游哉地边吃喝边玩耍。 一旦发现情况, 立着两耳观察的哨鹿, 一声惊啸, 所有鹿便火速撒开四路, 像出弦的箭一般,
朝着预定的方向疾奔而去。
⑤在近 20 多种鹿类动物中,凤毛麟角般的海南坡鹿最为珍贵,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 非常高。鹿茸、鹿筋、鹿胎都是高档滋补品, 对强身健体、防寒保暖、壮阳补肾乃至延年益 寿,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济价值, 比常见的梅花鹿高出十几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 一只坡鹿的售价就已突破万元。
⑥历史上, 除了中部山地外, 海南坡鹿在海南岛内几乎都有分布。 海拔低于 200 米的丘 陵、草地是它们的栖息地。根据海南地方志——琼州志的记载, 海南坡鹿在明清两个朝代还 常见于澄迈、琼山、琼海、定安、崖州(现三亚市)、陵水、万州(现万宁市)、临高等地。
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还能见到海南坡虎与牛群在草地上一起吃草的景象。
⑦但是,到了 1963 年,研究人员在考察海南岛的鸟兽区系时,海南坡鹿只有 100 只左 右。1976 年再次考察确认海南坡鹿仅剩 26 只。自 l990 年起先后有 83 只海南坡虎被迁移出 去, 在它们原来的分布区邦溪、三亚、琼海、文昌等 7 个地点建立起新的半圈养种群。到了 2000 年底, 海南坡鹿已经超过 1000 只, 海南坡鹿种群数量正逐步恢复。这说明, 随着海南 各界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不断增强, 海南坡鹿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存环境日益得到
改善。
⑧海南坡鹿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是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动物学的角度看,对开
展科学研究, 发展经济、文化、医学等事业, 都有重大意义。但海南坡鹿生存所需的条件十 分苛刻, 如遇到干旱造成水涸、草死、树枯等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 即使生活在保护区内的 坡鹿也会受到威胁。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正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 “坡鹿迁地野放保护工程 ”,扩展坡鹿分布区,改善坡鹿的生存条件,给坡鹿提供足够的生
活空间。
⑨“保护海南坡鹿, 倡导绿色生活, 构建美丽家园 ”是我们的期许。只有齐心协力, 我 们才能将生物多样性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筑得越来越牢,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选自《野生动物杂志》,作者张文斌、宋延龄,有删改
1.第②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主要说明了海南坡鹿的什么特征?
3.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所有虎便火速撤开四蹄,像出弦的箭一般,朝着预定的方向疾奔而去。
(2)历史上,除了海南岛中部山地外,海南坡鹿在海南岛内几乎都有分布。
4.据了解,有些人担心海南坡鹿这一琼岛精灵会灭绝,请从第⑦或第⑧段中寻找依据,
写几句话,消除他们的顾虑。
八、(2018·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
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 只不过 100 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 可以追溯到 1872 年英国“挑战者 ”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 ”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 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 年,在德国“流星 ”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 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
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 ”后,船载 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地质学家已经
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 现, 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 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 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
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 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 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 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 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 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 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
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 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 水深逐渐增加。比 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 2500 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 5000 多米。究其原因, 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 温度最高, 因此其密度较小, 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 地质时间尺度上, 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 其温度逐渐降低, 密度增加, 随之也就慢慢沉 了下去。于是, 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 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其
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 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 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 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 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 一样。不过, 不同的大洋中脊, 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 比如, 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 常巨大,大概有 25﹣30 千米宽,且有 1000﹣2000 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 只有不到 1000 米宽,深度也不到 100 米。 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
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 5 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
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 5 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
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 100 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德国“流星 ”号考察期间, 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
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 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东太平洋中脊和印
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 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 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 并进一步发
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 ”喷出的灼热的岩浆, 由地幔向上涌, 逐渐冷却成为
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九、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候鸟的迁徙
余夫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 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
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 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
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 9000 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
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 100 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 随着纬度的改变, 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 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 冬季被冰雪封盖, 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 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
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 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 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 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 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 将鸟 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 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
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 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 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
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 ”,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 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 3800 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 的是, 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 35°以内的北 方天空, 也就是说, 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 路标, 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 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 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 能, 但路途遥远。然而, 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 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 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 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 以使旅
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 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 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 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 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 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 跨过地中 海, 途经撒哈拉沙漠, 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 抵达刚果的雨林, 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 10000 千米、长达 4 个月的旅程, 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
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 冒险事业 ”,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
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
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从候鸟迁徙的原因、候鸟迁徙的观测、A_________、B________
________、 C_________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
2.选文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中“高速公路 ”“冒险事业”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大多数候鸟
迁徙的路线呈南北方向”中“大多数”一词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B、在众多观测候鸟飞行路线的方法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C、硫磺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 35.以外
的北方天空。
D、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1985 年,首次迁徙到昆明的红嘴鸥有 9000 多只,到 2015 年已达 40500 只。
近年来,昆明已建成大量滇池湖滨湿地,许多候鸟都来昆明栖息繁衍。
【材料二】仙鹤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它们的越冬地和中途停留地, 目前都不同
程度的受到了保护,大多数都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材料三】1985 年 12 月, 昆明市政府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1982 年, 国务院决定,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我国开展“爱鸟周 ”活动,从 2006 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
每年 5 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世界候鸟日”活动。
十、(2022·阳谷县校级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
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 ”“测地 ”—— 白天看太阳量阴影, 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 今了。公元 7 世纪, 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 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
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 时间观念强了, 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了, 而必须是 “7 点 15 分, 老地方见面 ”。对计时的要求高了, 争分夺秒, 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 上 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 十几幅;1/10 秒乃至 1/100 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 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 独霸了钟表世界, 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 但万变不离其宗, “内脏 ”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 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 但机械工艺
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 ”钟表世界后, 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 钟, 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 造型 新颖, 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 子钟表, 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 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
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 ”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 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 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 和预报中, 测试时间上 1 微秒(1/1 000 000 秒) 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 300 米。在天文测量 时, 1 毫秒(1/1000 秒) 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 1 万米的误差, 真可谓“差之毫秒, 失之千 里 ”。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 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 称为原子时。于是, 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 并已广泛应
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铯原子钟
2.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
5.结合全文,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叫作物候学。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结合第②段“到了近代,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 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可概括为: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
学叫作物候学。
2.(1)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结合第⑤段“物候现象的来 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第⑥段“首先是纬度 ”,第⑦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 素 ”,第⑧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⑨段“此外,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 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以上语句, 概括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
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3.A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 第⑧段“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 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 天气晴朗的空中, 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 于冷空气比较重, 在无风的夜晚, 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 特别是这
两季的早晨, 极为显著, 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这段文字可知,在山地秋冬两季,出 现逆温层,冷空气便向低处流,所以在华南丘陵地区引种热带农作物不应该种在山脚下。
BCD.正确。故选: A。
4.(1)运用拟人手法,将杏花、桃花、布谷鸟拟人化,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 候变化的反应, 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 特点。(2)不能去掉。“左右 ”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 ”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
刚好“十天 ”,这样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1)杏花“传语 ”,桃花“暗示 ”,布谷鸟“唱歌 ”,
提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赋予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动作和情态, 说明这些物候现象
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形象地写出大自然的语言的具体内容。用词体现了本文语言生
动形象的特点。(2)先表达观点:不能去掉。然后再分析词语的含义:“左右 ”表约数,在
句中起限制作用。再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十天左右 ”意思是大约“十天 ”,比“十天 ”
稍多或稍少, 如果删去, 就变成了确数“十天 ”,这样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 ”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小明, 你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来临是有影响。凡是近 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气温跟内陆是不一 样的。此外,海水比热容高,所以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比热容低,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的
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本文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可知, 小明的想 法是不正确的。第⑦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 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住在沿海城市的姑姑家,与同纬度内陆的小明家, 四季的气温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物理知识, 海水比热容高, 所以升温慢降温 也慢;陆地比热容低, 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因此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根据以上分析作答,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
二、1.位置:放在第④段后(或第⑤段前)。理由:因为所选文字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一部分承接前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后文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位置安排。段落 A 是一个问句, 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恐龙不可能 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二是恐龙又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大陆上的?根据第⑤段“这一 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等内容可知,这是对段落 A 问题
的回答, 由此可知段落 A 是过渡段, 前一部分承接前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 后一
部分用设问引出后文大陆漂移假说。所以应放在第④段后(或第⑤段前)。
2.(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 ”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 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打比方、列数字;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根据“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 等 ”可知, 这是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 ”理论使地质界以 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 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把“南极洲 ”比作 “大冰箱 ”,这是打比方;“十分之九”是具体数字,这是列数字;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
明方法,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3.示例: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 产生联想, 经过推测、研究、论证后又有新发现, 用科学发现来进行科学研究。我们也从中
受到启发,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认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和本文, 可以看出科学研究离 不开开放的思维, 注重推理分析, 与我们而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和创
新能力。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
三、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ACD.正确;B.有误,根据原文中的“金刚石中的碳原 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和“如果你把 温度升得足够高, 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可知, 增温可以使金刚石和斯石英中的碳原子运动
加快,选项说法不严谨。故选: B。
2.“金刚石 ”形成的原因: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
“金刚石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原文中的“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 处 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和“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 同 ”,即可得知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简要回答“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
为致密,形成‘金刚石 ’”即可。
3.(1)作诠释 (2)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解答时,需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1)“原子之间靠得太 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 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是从原子的角度, 对斯石英并
不十分稳定的特点做出解释,故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将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和普通沙子进行比较, 从而说明被
压扁的沙子的特点,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原始碳类比斯 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 但是没有人 愿意把金刚石变成原始碳, 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
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5.不矛盾,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按一般人的推测应该有这样一个结论——斯石英也应该出 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但科学探测证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似乎 ”表示推测语气, “肯定 ”则表示一种不容置 疑的语气。“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因为地壳深处的情况复杂, 无法确 认,所以用上了“似乎 ”;但根据地表“撞击所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和地壳内 部压力极高的情况来推断, 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是应该, 是有科学依据的, 所以用上“可
以肯定 ”。
四、 1.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ABC 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 项没有使用修辞手
法。故选: D。
2.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感情。结合“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 但当一群大 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 春天就来到了 ”分析可知, 作者认为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 大
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所以看出作者对大雁是喜爱的。
3.作者是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将大雁与乌鸦做对比, 突出大雁飞行时有明确的目的地,
不管是碰到艰难险阻还是诱惑,它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向目的地飞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一般是将描写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进行 对比, 突出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文中作者将乌鸦的笔直飞行与大雁的义无反顾的飞行
形成对比,突出强调大雁更有明确的目的地,能经受诱惑。
4.春雁觅食时, 它们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而是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
去。出发前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概括春雁觅食的特点, 我们结合描写春雁
觅食的语段进行分析。文段的最后一段, 描写了春雁觅食时的情景, 我们根据内容从觅食的
情态、觅食前、觅食后等角度概括。
5.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要保护大雁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他对大雁的描写进行分析。文中, 作 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他将大雁的声音称作“低语 ”“问好 ”“邀请 ”等, 把它们的鸣声 称之为辩论、议论、集会、发言等, 都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赞美之情。他喜欢倾听大 雁的鸣声,作者细致描写了大雁的聪明机敏,能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 把孤雁称作“伤心的单身 ”“伤失亲人的幸存者 ”,把它们的迁徙比作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
性的诗歌。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喜爱、赞美大雁。
五、 1.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阅读全文, 根据“从‘死 ’的石头上, 我们看到了地壳 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 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在岩石中更有 着丰富的记录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等句子,用简
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为本题的答案。
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 化石 ”一句, 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 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
发展过程。
3.不能去掉。“很可能 ”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
不符合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查说明语言特点的分析。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 所以, 说明 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很可能 ”有猜测的意味,表示不肯定的意思,语言严谨,留有
余地。所以不能删去。
六、 1.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这是一道选择题, 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 的内容, 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 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A. “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 是由…造成的 ”错误, 原文倒数第二段“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 其原因是台风中 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 ”。B.“慢 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应是“台风发生有
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 ”。C. “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大地震的侵袭 ”缺少了“或许 ”,原文
最后一句“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故选 D。
2.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 缓解电力
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归纳。归纳文章的内容可先找到问题对应的段落, 再对每 一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文章第二至六段,具体介绍台风对人类的“功用 ”,第二段 表现台风能改善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第三段介绍“台 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第四段介绍台风“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 ”,“用 于风力发电 ”;第五段介绍台风“有利于鱼群生长 ”;第六段介绍“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 无法察觉的‘慢地震 ’,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 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据此归纳整理出答
案。
3.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 ”是“绝大部分 ”的意思, 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 的热带洋面 ”,如果去掉, 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与事实不符。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 说明用了该词句 子的意思, 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 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主要 ”表示范围,是“ 大部分 ”的意思,意思是说其水汽 大部分来自于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并非表示全部, 如果删去, 则变成全部来自于低纬度的热
带洋面,与事实不相符。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即可。
4.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漩”来比喻“台风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 征, 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 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 表达其作用。结合句子内容来看, 用了生动的比喻, 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以此来说明台风
的形状,更加生动形象。
5.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 功, 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 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 用
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与感悟。根据文章的写作内容及标题, 可以看出本文的主 要表现台风有功也有过,而且重点表现它的“功 ”,由此可见,文章的主旨句为首段的“客 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围绕着事物的两面性来阐述自己的
阅读思考即可。
七、1.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海南坡鹿的形态与梅花鹿相比较,并通过具体数据,
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海南坡鹿的形态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 2 段将海南坡鹿与梅花鹿进行比较, 是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雌鹿的体重为 60 公斤左右,雄鹿体重 130 公斤左右 ”、“在主干的末端有 2﹣
3 个突起的结节 ”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 具体介绍了坡鹿的形态特征。
2.说明了海南坡鹿视觉和嗅觉出奇的灵敏这一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事物的特征。此类题一方面根据内容进行概括, 一方面可注意关 键语句。这一段开头的“海南坡鹿视觉与嗅觉出奇的灵敏 ”是本段中心句, 概括了这一段的
内容,也是本段说明的坡鹿的特征。
3.①“箭一般 ”形容速度非常快,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坡鹿的机警和敏捷, 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生动性。②“几乎 ”表示十分接近, 是差不多的意思, 说明历史上海南坡鹿的分布之
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第①题中的“箭一般 ”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运 用比喻修辞可使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 可围绕这个意思来回答。第②题中的“几乎 ”是限 制性词语, 是十分接近的意思, 是说坡鹿分布很广, 接近所有区域。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到重视,生存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因此不必担心海南坡鹿会灭绝。
示例二:海南省委、省政府正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坡鹿迁地野放 保护工程 ”,扩展坡鹿分区,改善坡鹿的生存环境,给坡鹿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因此不必
担心海南坡鹿会灭绝。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可从第 7 或第 8 段中提取出体现政府和海南各
界重视并保护坡鹿的诸多措施的语句,回答即可。
八、1.(1)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2)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
的;(3)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 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 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五段″大洋中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 又是新的海洋洋壳 生成的地方 ”,第六段“研究发现, 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第七段“大多数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等句作为答案。
2.(1)“只不过 ”是“仅仅 ”的意思, 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
并不是很了解。(2)“研究发现 ”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 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 ”表示
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只不过 ”本义:“仅仅 ”;语境义:准确地说
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研究发现 ”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而“几乎 ”
表示十分接近, 准确、严密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而不是完全对称
的, 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
能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3.(1)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 的形态也不同;(2)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
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 ” 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比如 ”就是标志性词语。 “ 大概有 25﹣30 千米宽,且有 1000 ﹣2000 米深 ”等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而位于东太平洋 中誉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 1000 米宽,深度也不到 100 米 ”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答作用
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需要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判断。 A.原文“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注意是再次确认,不是 再次发现;B.原文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誉和东太平洋中誉也陆续被发现 ”。 选项“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的顺序错误;C.分析正确;D.原文是“在那里,灼热的 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注意有“结合周
围已软化的岩石 ”,而选项则没有。故选: C
九、 1.路线、智慧、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经过长期监测, 鸟类学家认为全 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可得路线。根据第五段中的“在迁徙的过程中, 鸟类展 示了非凡的智慧 ”可得智慧。根据第六段中的“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
可得困难。
2.举例子。举出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 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候鸟在迁徙途
中要遭遇许多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第六段中的“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 ”可知, 这一段
举了英国家燕的例子, 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根据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一定在它的附近可
知, 它的作用是为了具体的说明“对候鸟来说, 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
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第五段中的“让人惊奇的是, 它们是 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 35°以内的北方天空, ”可
知第三项表述有误,故选 C。
4.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 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 数量
在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几则材料的内容时, 答案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 么事或谁怎么样。答案的内容要能概括所有材料的内容。据此可概括为:人们采取多种措施
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十、 1.圭、沙斗、漏壶 机械钟表 石英电子钟
【解析】本题考查信处的筛选。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按行文顺序即 可筛选出答案。文章在第二段先介绍最早的计时工具“圭、沙斗、漏壶”等;然后第三段介
绍机械钟表;第四段介绍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最后第五段介绍“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
(

)了 ”
2.吸引读者,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在说明文中, 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 活中的示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 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出下文。本文亦是如此,开篇引用名言, 一是为了吸引读者
的阅读兴趣,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计时工具的介绍。
3.作比较、作引用。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 浅显
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 征, 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 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 表达其作用。阅读句子, 作者引用了“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的诗名, 是作引用的说明 方法, 并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与古代进行比较, 又有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以此突出现代生活
中人们对时间观念越来越强。
4.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根据第四段中的“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 以俊 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 造型新颖, 走
时准确”一句即可提炼出答案。
5.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
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文章在第五段段首提出了题干中所问的问 题,接着便给出了答案:“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 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 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
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 ”,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