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北京的春节逐字稿

资源简介

1.北京的春节逐字稿
当我们翻开这本崭新的书就能看到,这个单元围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风民俗展开的。这个单元里,我们要学会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再翻翻书,你会发现本单元有4篇课文,我们会穿越春节、腊八、七夕、寒食当中去感受不同的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接着我们还要穿越江河,从首都北京,到青藏高原,去体会不同地域的独特的风俗习惯,最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我比写我心,写出自己家乡最独特的风俗习惯。说起风俗、说起节日,这不免就让我们想起了刚过的春节。
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去感受最地道的北京的春节。
我们学过他的很多作品,你还记得哪些?
你看在我们小学阶段都要学很多老舍的作品,由此足以见得老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课前咱们进行了预习,考考大家:
请生读第一组词,理解一些词的意思。
请生读第二组词,关于轻声,多音字。纠错,(白云观、正月、掺和)齐读。
请生读第三组词,关于儿化音,这是北方人习惯的讲话方式,经常会有一些儿化音。齐读。把这些词放进句子中,请生读句子。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儿化音去掉,读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师生读)对比读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听起来亲切自然)
文中还有这么两个句子,请同学来读读。(北京的方言:老年间、闲在)结合句子猜意思。用刚才对比读的方式,你发现用上这些方言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使得语言更加亲切自然,好像在与我们面对面地讲故事,娓娓道来。)
老舍娓娓道来的是一幅怎样的北京春节民俗话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时间段圈出来,并按照顺序,记录在时间轴的表格中。(自制简易表格)
北京人过春节,不同的时间都有不同的活动,都分别是哪些活动呢?尝试概括,补充表格(每个时间段人们的活动)。【引导抓关键词概括习俗:关键段中找关键句画关键词】
我们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张表,一张图。根据这表,看看哪些天写得详细,那些天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详略得到,突出重点,有利于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了解了本文的时间顺序,以及春节的习俗,这样的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好玩、有趣、热闹、喜庆)下节课我们就聚焦详写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民俗,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有趣、热闹、喜庆的?
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清晰了写作的顺序(时间),还分清了详略,初步了解了春节习俗。学贵有疑,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的困惑?【1、老舍先生写了春节的这么多天,却不像我们一样记流水账,他是怎么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2、这篇文章语言很简单,却又让人读起来很有趣味,奥妙在哪里?3、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后来回忆而写,他为什么对原来北京的春节念念不忘呢?】
是呀,经典名篇往往令人回味无穷。当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很多同学都会对作者的写法、文章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思考。接下来我们就顺着同学们的问题来一起探究探究。
先从这个最有意思的问题开始。老舍先生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流水账,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出春节的喜庆与热闹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说哪几个部分写得很详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去读一读、品一品、去感受感受。
聚焦描写腊八粥的这段文字,读一读,哪里让你印象深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是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样的比喻句你曾见过吗?很少见。这就是老舍先生独特的表达。】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是各种米、豆、干果……那这“农业产品展览会”是展示着什么呢?【展示了五谷丰登的喜悦,展示了劳动的收获,能用双手创造出如此丰富的食材,岂能不让人自傲,也展示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祈求来年的好年景。】
同学们,品读腊八粥的片段,我们就知道了我们首先找到独特的表达,然后深入地读一读,品一品,就能感受最深厚浓郁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看看“腊八蒜”片段,又有哪些独特的表达呢?【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也有比喻。这两个词我们展开想象,在洁净的白瓷小碟里,躺着几颗色如翡翠的蒜,有些晶莹,泛着光泽,散发诱人的味道,简直就是艺术品,怎能不让人想多吃几个饺子呢!】像这样短短的比喻,独特的四字词语来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请用上以上的品读方法,在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天自主学习。想想作者是如何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地,写出喜庆与热闹的?找出那些老舍先生独特的表达读一读,想象画面,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进行批注。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第6自然段,写小年的片段。注意第一句——中心句,习俗活动——祭灶王。【“彩排”说明小年非常重要,但老舍先生只选择“祭灶王”这一风俗来写,就抓住了重点。这一段详细写了祭灶王,主要写了它的由来和做法。比如:送灶王上天,用糖粘住灶王的嘴,都让我们觉得有趣。老舍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写出了特点。】
2、第8自然段。这简短一段话,习俗可不少呢。整段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华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人们的各种各样活动写出了热闹。前面写食物的香味,中间写各种颜色,后面写过年的声音,虽然写得很简单,但让我们张开了眼睛、耳朵、鼻子,感觉更有画面感了。】
同学们,这一段虽然简短,112个字,可是里面扑面而来的一幅幅春节习俗的活动画,让我们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这足见老舍先生语言的简练。当我们与课后阅读链接《除夕》放在一起来读的时候,就更能感受老舍先生简练的语言特点。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除夕》片段,片段介绍了哪个地区的哪些习俗?想一想与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交流不同地区不同风俗。
3、初一(9-10自然段)。同学们,开头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是说初一不热闹吗?除夕是全部在家忙碌的热闹,而初一呢,是全部都出门了,闲适的热闹。
4、元宵。(12-13自然段)这部分哪些让你感受最深刻?【关于灯的描写,各种灯写出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形式多。还说灯是广告,很有生活气息,别出心裁,趣味十足。】
老舍先生是回忆写的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几十年后他对灯的形式、种类、数量,如数家珍,印象难以磨灭。这些灯里,写出了春节的喜庆、热闹,又何尝没写出老舍先生对北京春节的深深的眷恋呢?难怪他在最后这样写到“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描写灯的片段(有的——有的——有的——这广告可不庸俗。)
小结:怎么把重点部分写详细,抓重点,写特点。
文中有很多描写孩子过春节的文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文章七八次写到孩子们过年,描述孩子们的喜欢,写出孩子们的快乐。春节是孩子们喜爱的节日,孩子们的喜欢渲染着春节的喜庆,何尝不是巧妙的角度。】你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与文中的孩子们的春节活动有什么不同?
相机小结(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过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春节习俗也在发生变化。但是不管有什么差距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传承下去。
围绕春节,除了教材中链接的《除夕》,冰心创作的《童年的春节》以及梁实秋创作的《过年》等等名家名篇,同学们可以继续的在阅读中体会各自不同的年味。课后我们继续带着观察和感受,完善课堂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春节,表达出我们的传承与创新,思考与情感,努力与期盼,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