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人教版物理 专题复习:物态变化 训练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人教版物理 专题复习:物态变化 训练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物态变化复习训练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能利用身边的器材,完成简单的热学实验;
2. 能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电视等媒体获取相关知识;
3. 通过“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认识到物理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有机的联系体。
二、重点、难点:
1. 能够从图形或图像、时事媒体的文字报道、表格数据信息等创设的物理情景,筛选、获取、处理信息。
2. 组建自己的家庭实验室,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和物理探究。
重点、难点精析
1. 晶体与非晶体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冰、沥青、蜡、铁、玻璃、海波、萘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
2.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要 热;
(2)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 热;
(3)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下图中AD是晶体 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 ,在BC段是 过程,吸热,但 不变,处于 状态,CD段处于 ;而DG是晶体 曲线图,DE段处于 ,EF段是 过程,放出热量, 不变,处于 状态,FG处于 。
3. 液化和汽化
(1)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 和 。都要 热量。
(2)蒸发是在 温度下,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
(3)沸腾是在 下,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 ,但 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 。
(4)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 ;b液体的 ;c液面 快慢。
(5)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图像,从图像可知 段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但需要 热,此实验所得水的沸点是 。
(6)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
4.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要 热;
(2)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要 热。
重点、难点精析答案:
1. 晶体 相同 非晶体 冰、铁、海波、萘
2. (1)固态 液态 吸(2)液态 固态 放 (3)熔化 固态 熔化 温度 固液共存 液态 凝固 液态 凝固 温度 固液共存 固态
3. (1)液态 气态 蒸发 沸腾 吸收 (2)任何 表面 缓慢 (3)一定温度(即沸点) 表面 内部 剧烈 吸收热量 温度 沸点 (4)温度 表面积大小 上方的空气流动 (5)BC 不变 吸 99℃ (6)气态 液态 放出热量 降低气体的温度 增加气体的压强
4. (1)固态 气态 吸 (2)气态 固态 放
典型例题
一、实验探究
1.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器材:相同的衣物,电风扇,电炉(无太阳时使用)……
◆实验步骤:
(1)同样湿的衣物,一件折起,揉成一团,另一件摊开,都放在无风的房间里,看哪一件更快干;
(2)同样湿的衣物,都摊开,一件放在无风的阳光下(没有阳光时,可用电炉烘),另一件放在无风的房间里,看哪一件更快干;
(3)同样湿的衣物,都摊开,一件放在室外风吹(室外无风,可用电风扇吹),另一件放在无风的房间里,看哪一件更快干。
实验现象:相同条件下,摊开、阳光下和风吹的衣物更快干


(1)两件衣物的尺寸大小、材料要尽可能一样,干湿程度也要一样。可以把两件衣物浸湿都放到洗衣机的脱水筒里一起脱水,使干湿程度一样;
(2)无风的时候,可以用电风扇吹风,但不要用电吹风吹出热风,因为热风改变了温度了,没有控制变量,会使实验失败。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的温度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相关考题: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三组同学各自做了实验,以下是他们的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材料选用的是胡萝卜。
请分析下面的实验研究方案中,设计正确的有哪几组?
解析:这个探究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从图中可以看出,A组研究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C组研究空气流动对蒸发快慢的影响,B组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三个量均相同,实验目标不明确。
答案:A和C组
2. 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实验目的:研究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验器材:食盐、水、玻璃杯、酒精(或白酒)、冰箱……
◆实验步骤:
1. 取三个一样的小玻璃杯甲、乙和丙,装满水,往甲杯中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乙杯中加入适量的酒精;丙杯只装水,不加别的;
2. 三个杯子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24小时后观察三个杯子的结冰情况;
(1)实验中要控制变量,三个杯子一样,加入的水量也一样;
(2)所谓“适量”,使甲杯的水跟平常喝的汤一样咸即可,多放些盐亦可;乙杯中的水,有明显的酒味即可,如果家中没有酒精,可以直接用白酒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甲杯(盐水)和乙杯(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的液体没有结冰;丙杯中的水全部凝固成冰。
结论:水的凝固点与水的纯净程度有关,盐水和酒精的水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更低。
相关考题1:据《南昌晚报》报道:“撒盐化冰 确保路通”,南昌上空又飘起了雨雪,交警、民警、武警一大早就上路撒盐化冰指挥交通,据统计,共撒了5吨盐确保路面交通畅通。为什么“撒盐”能够“化冰”?
解析:从上述实验可知:盐水的凝固点较低,由于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点相同,所以加了盐的冰的熔点也会降低,使冰能够在很冷的条件下(0℃以下)熔化。
答案: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
相关考题2:那场大雪灾曾导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方气温降至零下5℃以下,很多车辆因为水箱中的水凝固成冰而不能正常运转。在有关技术部门的建议下,司机们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问题便得到解决。这说明:与水比较,酒精和水的溶液_____。
答案:凝固点较低
二、生活、科技、社会
时事热点:2018年中国西南大旱是指2018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19年7月。干旱使农田龟裂荒芜,农产品价格部分上涨;水源减少,西南大旱致全国六成水电告急,多地火电机组吃力;就云南一省,仅农业损失便高达172亿元人民币……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的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为什么“气温高”会导致“干旱”?
罗平60万亩油菜花海成死海 总理视察灾区
答案:高温使水的蒸发加快,地表缺水,引起干旱。
相关考题:201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空军配合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上百架次人工降雨。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 升华,熔化 B. 凝华,熔化 C. 升华,液化 D. 凝华,液化
答案:B
生活中的物理:“白气”全解: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物体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细小的水滴,并漂浮于空气中,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所见的“白气”。当我们拨开冰棍的包装时,冰棍周围围绕的是冷空气,便产生了小水滴;早晨的雾(雾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白气”)也是一样的道理。
口中“白气”的形成:在冬天里因为水蒸气是从人体带着热量出来的,当你哈气时,从口里出来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外界冷空气发生液化作用,由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液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变成细小液滴悬浮在空中,看起来像雾一样,就是这个原理。
不同的白气:
1. 雪糕的白气与热汤的白气有什么不同
水蒸气是看不到的,这些所谓的“白气”是小水珠,周围的空气遇到雪糕,温度马上降低,液化成小水珠;热汤的白气,是因为热的水蒸气跟空气相遇,马上也被液化造成的。所以这两种白气是一样的原理。区别在于温度不同。
2. 雪糕的白气是向下飘,那热汤的白气是向哪里飘呢
向上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也是这样。雪糕的白气温度低,密度大,向下飘。热汤的白气温度高,密度小,向上飘。密度大小是因为气体的热胀冷缩,造成体积变化。
(另:热汤上面常常附有油层,阻止了水的蒸发,所以热汤往往不冒白气)
甲 乙
甲图:热的“白气”,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白气”向上冒;比如热汤,烧开水时的“白气”;
乙图:冷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白气”向下落;比如冰棒周围的“白气”,打开冰箱冒的“白气”。
特别说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并不是透明气体。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是看不到的。
相关考题:为什么对着手“吹气”,手会凉快些;对着手“哈气”,手却会暖和一些呢?
答案:吹气,加快了手上的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手会凉快些;哈气(也叫呵气)时从口中吐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发生液化,液体放热,手会暖和些。
同步测试
1. 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原因是常温下汽油容易 ( )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升华
2. 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
A. -4℃ B. -6℃. C. 6℃ D. 16℃.
3.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用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___________的缘故;利用热的水蒸气能将包子蒸熟,是利用了______的原理;一笼一笼的包子叠起来蒸,最先蒸熟的是_________(选填“上层”或“下层”)。
4.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或变成了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又形成了雨。
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 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一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国寒冷的冬天,室外雪花飞舞,天寒地冻;室内开着暖气,暖如春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它是如何形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6. 炎热的夏天,床铺上的席子、地板等,到处都很热,让人受不了,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出一种能使这些地方(其中一个地方)的温度有所降低的简易方法(不得使用空调器),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7. 医生用普通体温计给感冒发烧的病人测量体温,从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来看,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8. 为什么夏天在教室里洒了一些水后,教室变得更凉快,而室外的洒水车过后,街道反而变得更闷热了?
9. 水烧开后,壶口为什么冒“白气”,而离壶口远一些的地方,白气又消失了?
10. 保温瓶是一种生活用品。保温瓶的保温效果与其盛水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某物理兴趣小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学校仓库借来10只保温瓶,经过保温性能测试,选取了保温性能相同的6只保温瓶进行实验。实验时,他们在6只保温瓶中同时装入初温都为98℃的不同质量的热水,经过10小时后测出每只瓶中水的温度为t。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热水瓶编号 1 2 3 4 5 6
装水的质量m/kg 1.8 1.7 1.6 1.5 1.4 1.3
水温t/℃ 83.0 81.5 79.0 78.0 76.5 74.0
(1)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采用如下方案:选用同一只保温瓶连续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时,保温瓶内装入温度相同、不同质量的热水,经过较长相同时间后,测出保温瓶中水的温度,然后将其比较,从而确定保温瓶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请分析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何优点和不足,并说出理由。
(3)物理实验室现有5只保温瓶,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比较每个保温瓶的保温性能。
11. 课外阅读作业:
热与冷的奥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以及众多的动物在身体内部及皮肤等组织中都有一个奇妙的传感器,它与感觉体表接触,与压力、机械形变等的触觉、感觉各种气味的嗅觉、感觉各种美味的味觉以及感觉色彩斑斓的光线的视觉一样,都对周围的某种特定的现象特别敏感。
当我们手拿一块晶莹透明的冰时,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刺骨的寒意;当我们喝一口鲜汤时,如果性急一点,却总是感觉到火辣辣的烫,如电流般从嘴里一直传到肚子里;而当我们在夏日酷热难当之际,喝上一杯冰镇的饮料,凉爽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沁人心脾;在冬季的冰天雪地中呆久了,回到家中,温暖的感觉便立刻会弥漫全身,倍感舒爽和惬意……如此种种,这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冷、热、凉、暖的奇妙感觉。
虽然在生理学上说并没有“热觉”这么一种感官组织,但实实在在的,我们体内便有着这么一种传感器,来专门感觉我们周围的冷与热,凉与暖。从古至今,人们都与冷热的感觉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的人们更由这些感觉而总结出了许多原始的热学规律,虽然较为含糊和表面化,却也为现代热学理论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及现在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些积累下来的原始热学规律,再结合新发明的多种科学实验仪器,对冷热等热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产生了现代的较为完善的热学理论体系。
在浩翰的热学理论之中,最为简单,也最为基础的一部分便是对热与冷进行了量度,从而定量而不是定性地对热与冷这些感觉和现象进行了合理的科学的解释,揭开了冷与热的奥秘。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冰是冷的象征,一提到它,人们就会不寒而栗。但是,在冰雪凛冽的冬天,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却凭着用冰垒成的房屋,熬过严寒的冬天。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
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块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快;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化成水
答案
1. B
2. A
3. 蒸发(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上层
4.液化 凝华 熔化
5. (1)室外 只有室外的水蒸气才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窗上;(2)凝华 内侧
提示:冰花、小水珠的出现都是由于室内室外的温差大而形成的,都是出现在“热”的一侧。
6. 方法:用湿毛巾擦席子或在地板上洒一些水。道理: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7. ⑴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⑵体温计用之前都要用力向下甩几下,利用了物体具有惯性的性质;
⑶体温计的玻璃管做成三棱形,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原理;
⑷体温计玻璃泡内的物质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是因为水银(属金属物质)是热的良导体,利用了物质的热传递原理;
8. 教室里洒水,水蒸发吸热,使教室凉爽;街道上洒水,街道温度高,这些水快速的蒸发,使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阻碍了人体的汗液蒸发,使人感到更闷热。
9. 水烧开后水蒸气从喷出到消失,它的变化过程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了小水滴,小水滴在空气中遇热蒸发而形成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消失。
提示: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第一,从壶里喷出来的是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是气体。由于壶附近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肉眼看不见它们,所以,靠近壶边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第二,水蒸气离开壶边一段距离以后,这里的温度比壶边的低,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就液化成微小的水珠,这是液化现象。小水珠是看得见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所以“白气”实质上是液态小水珠,并不是气体。第三,雾状的水珠进一步向外升腾,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再一次蒸发,这又是一次汽化现象,又成为水蒸气,所以离壶口远处,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阳光驱散白雾”,也是白雾的蒸发。
10. (1)水的质量越大,保温效果越好;(2)优点:采用同一保温瓶,可控制每次实验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完全一样这一因素,缺点: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所有实验,环境温度这一因素对实验结果会造成影响;(3)在每个保温瓶中同时装入初温、质量均相同的热水,经过相同时间后测出各保温瓶中水的温度,并将其比较得出结论。
提示:从表格中可知,瓶中装水的质量越小,10小时后水的温度越低。所以能得到的结论是水的质量越大,保温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