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离我们远吗?——八年级杜绝校园霸凌家长会-初中主题班会优质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校园欺凌离我们远吗?——八年级杜绝校园霸凌家长会-初中主题班会优质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杜绝校园欺凌 / 从我做起 / 弘扬校园正能量
校园欺凌离我们远吗?
八年级杜绝校园霸凌
家长会
感谢您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会议!
在此,我代表八年?班所有的学生和任课老师对在座的家长表示感谢!感谢您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关心!手机请静音!
尊敬的各位家长:
请各位家长就座后依次签到!
霸凌在校园中的频频发生打破了我们的一个刻板认知:在象牙塔里的未成年人都是单纯、善良的,当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才会逐渐被“带坏”。但其实校园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社会上的各种暴力形式和人与人之间的恶意都可能通过电视、互联网、原生家庭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传递给青少年。
有校园欺凌行为者中考录取中最后投档四川成都中考录取新政策中明确: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行为的学生,将会在中考录取当中处于劣势
目录
CONTENTS
杜绝校园霸凌 / 从我做起 / 弘扬校园正能量
01
认识校园霸凌
02
家长注意事项
03
校园暴力心理学
04
4件事家长不能做
杜绝校园欺凌 / 从我做起 / 弘扬校园正能量
第一部分
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互谦互让,积极与老师和家长沟通,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对同学动武、动粗。
认识校园暴力
PART-01
拒绝霸凌
校园欺凌是什么
校园欺凌数据调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32.5%的中小学生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的偶同学欺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18个国家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校园欺凌是生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受害者中1/3的人对遭受欺凌习以为常不会告诉别人
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承认对其他的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表示曾遭受过其他同学的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他们”经历了什么
10
“我只是在开玩笑”
“大家都觉得有趣”
“这不会影响到他/她的”
“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
我就随便说说
11
我们小时候是没有“校园霸凌”这个说法的。当然,这完全不代表没有这种行为,一般都被笼统地概括为“在学校被欺负了”,当下也有用“校园暴力”来形容的。
“霸凌”音译自英文“bully”一词,其本意是“恃强凌弱”。最早由台湾地区翻译,然后再传入大陆。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甚至还在2012年,出台了一部《校园霸凌防制准则》,从制度上重视霸凌行为的同时,也让这个译名得以登堂入室。
什么是校园暴力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
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主要行为
打:对受害者进行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及其他的身体伤害。
传:在学校或者网络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或者是不实的谣言,进行人身攻击。
骂:辱骂、讥讽、贬低、言语中伤受害者的体貌、性格取向、家人或其他。
毁:干涉、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书本、衣裳等。
吓:恐吓威胁受害者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校园欺凌的起因
校园“小霸王”是怎样炼成的?
1.过度溺爱导致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
2.不良家庭环境让孩了背负过多压力
家庭
1.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2.平时缺乏管理、出事时又急于息事宁人
校方
1.不正之风和负面信息影响学生是非观
2.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社会
1.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
2.法制教育缺失
司法
杜绝校园欺凌 / 从我做起 / 弘扬校园正能量
第二部分
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互谦互让,积极与老师和家长沟通,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对同学动武、动粗。
家长注意事项
PART-02
拒绝霸凌
家长应该注意的迹象
作为家长,要增强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敏感度,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及时发现孩子可能遇到的生命危机,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化解,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
家长应该注意的迹象
身体伤痕
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淤痕、抓伤等认为伤痕,大热天穿长袖遮掩。
物品丢失或损坏
孩子衣物鞋子、手饰、文具时常损坏丢失。
如厕习惯改变
非要回家上厕所,很有可能学校的厕所是暴力场所。
家长应该注意的迹象
有自我伤害的倾向
孩子存在自我伤害或者自杀行为,更应高度重视。
睡眠问题
失眠,噩梦,呓语等
不愿上学
装病,逃学,要求转学等不愿上学的行为。
性格改变
回家后沮丧,伤心,自闭等。
家长应该注意的迹象
作为家长,要增强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敏感度,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及时发现孩子可能遇到的生命危机,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化解,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
杜绝校园欺凌 / 从我做起 / 弘扬校园正能量
第三部分
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互谦互让,积极与老师和家长沟通,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对同学动武、动粗。
校园暴力心理学
PART-03
拒绝霸凌
校园是霸凌行为的高发区,在很多霸凌者的家长眼中,霸凌者似乎只是一个调皮不懂事、在家长眼中说不定还挺乖的孩子。哪怕这个所谓熊孩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
校园欺凌的危害
中国传媒高中三名学生联合撰写的《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三分之一受害者被确诊患有心理疾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
校园欺凌事件对受害者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至今仍旧受到消极的心理影响,有部分受访者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
校园欺凌也会使受害的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其他弱小的同学
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校园暴力心理学-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习惯。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缺失法制教育。青少年的课程比较紧张,所以,许多学校缺失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被学校开除甚至被判刑入狱,还不知道自己是违法违纪行为。
性别的中性化使得很多女生倾向于模仿男生,搞“暴力崇拜”,以身体力量的博弈来解决问题。她们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和身体,并以此为乐,将暴力、野蛮当时髦,在是非颠倒的意识环境里集体狂欢。
对情绪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在青春期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从儿提时期的伙伴关系过度到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孩子们会建立一些游戏规则,比如模仿。青少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尊,自己又不能够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
校园暴力心理学-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校园暴力心理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主导学校的教学目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家长、老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
老师威严的降低,“震”不住学生。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某些比较调皮的学生,老师也无计可施。在发生校园暴力的时候,在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老师只能拨打110,请求司法机关介入,不少老师趋于“麻木”,对于学生的暴力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只要课堂45分钟不出事就行。
校园暴力心理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学校管理的缺失某些学校存在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大多数采用的是寄宿式,封闭式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同时,有些施暴的学生很有社会背景,学校出于某些部门领导的说情,外界的压力,同时又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声誉,出了事则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没有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校园暴力心理学-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不良的家庭环境让还在背负过多而催生心理障碍。一些学生的家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从小稍微不服父母的要求,就会遭到一顿毒打,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其任性,骄横,做事不顾后果。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让许多学生是非不分,自私、冷酷。难以经爱挫折和打击,心理素质差,遇事好冲动,走极端。
有的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其缺少父爱或母爱,性格变得孤僻、扭曲,人格分裂;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过早的接触社会的不良行为。
校园暴力心理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到处都有暴力、色情的场面。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学生渴望交流和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缺乏辩认和识别能力的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
青少年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清醒认识和评判,加上模仿欲极强,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校园暴力解决问题的快感,以后就更容易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杜绝校园欺凌 / 从我做起 / 弘扬校园正能量
第四部分
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互谦互让,积极与老师和家长沟通,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对同学动武、动粗。
4件事家长不能做
PART-04
拒绝霸凌
我们该怎么解决
各中小学校通过每学期开学时集中开展教育、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专门设置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
学校加强教育
通过组织学校或社区定期开展专题培训课等方式,加强家长培训,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知识。
开展家长培训
加快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建设,建立健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根据实际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
强化学校管理
通过学校组织,定期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
定期开展排查
第一件不能做的事就是去学校“寻仇报复”。也不能教孩子自己“打回去”。
听说孩子在学校可能被欺负,有些家长会急吼吼地找霸凌者算账,对未成年人而言,首先应该教他保护好自己。霸凌多是倚强凌弱,激怒对方或轻率还手可能会有危险,教孩子在力量悬殊的时候寻找机会先逃离现场,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伤害才是上策。即便“势均力敌”,孩子要做到恰到好处的反击也是有很大难度的,闹不好反而会闯祸。而且,教孩子“打回去”,还是在给孩子传递 “武力至上”“以暴易暴”的理念,让他学会用拳头解决问题,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34
第二件不能做的事是“不予理会”。
有些家长则会“不予理会”。也许是因为忙,也许是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面对霸凌,大多数孩子不会告诉家长。如果孩子说了,说明他想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家长敷衍几句,不予关切,那么孩子可能就再也不会寻求家长的帮助了,这会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后果。
35
第三件不能做的事是“否定孩子”。
“平时叫你好好学习你就不学,现在被人欺负了吧?如果你学习好,大家都看得起你,谁会欺负你啊?”“谁叫你那么胖?还常常板着脸,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
36
第三件不能做的事是“否定孩子”。
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有些家长总是急于去批评自己孩子。殊不知,遭受霸凌本来就可能造成自我价值贬损,孩子内心的自我认知会产生偏差,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甚至把被虐待归咎于自己,不自信,低自尊。家长的贬损和指责则会加剧孩子内心的创伤,让他们更加自卑、更自我否定。研究者称之为“二次霸凌”,也就是说家长无形中也成了霸凌自己孩子的那个人
37
实际上,孩子为什么被霸凌,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只是因为你走路的样子、你说话的腔调,就有可能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有个孩子仅仅因为和特朗普同姓,就被残酷霸凌。
所以,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痛苦,明确地告诉孩子,被霸凌不是你的错。要知道,校园霸凌最爱选中那些“散发着弱者气息”的人,家长一定不可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38
第四件不能做的事是“轻率定性”。
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跟同学起冲突,马上就想到被霸凌,各种脑补,各种思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其实,并非所有的校园冲突都是霸凌,家长一定要把正常的玩闹和霸凌区分开来,尤其要把偶发性的校园冲突与校园霸凌区分清楚。否则,但凡孩子受一点委屈就不依不饶,反倒会给孩子的校园生活增添困扰。理性分析,才能合理应对。
39
第四件不能做的事是“轻率定性”。
谁的校园生活里没有过矛盾?谁的成长岁月里没有过人际冲突?未成年人自制力差,因为某种具体的事由,发生冲突甚至拳脚相向也是正常的。这类问题,因事而起,就事论事,谁的错谁领,该批评批评,该赔偿赔偿,解决具体的事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担心也不要过度处理,说不定孩子之间过两天又是好朋友。
40
但如果冲突不是因事而起,而是特意针对某个孩子,并反复出现,这种具有明显“针对性”和“重复性”的行为就不是偶发的冲突,更不是正常的玩闹。
当然,霸凌也不仅仅是肢体上的,除了打骂,长时期重复的辱骂、嘲弄、恶意中伤以及歧视、排挤、孤立等也是需要高度警惕的霸凌
41
高度重视,理性处理。既然霸凌发生在同学之间,那就联系老师,请老师出面,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切忌在班级群或家长群里,公开质问老师和对方家长。在了解清楚之后,再跟老师以及对方家长一起协商解决问题。先把当下的事解决了,至于如何着眼长远让孩子远离霸凌,再研究再想辙。
给家长的建议
42
每一起霸凌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家长、社会对孩子关怀不足的问题。作为父母,让我们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孩子温暖而坚强的后盾,护佑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