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5.2 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四:5.2 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五课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时2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知道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 2.实践应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原因、粮食安全相关的法律条例修订的原因,通过三权分置”等改革,分析改革的目的、地位、作用。 3.迁移创新: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趋势的认识,能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暂时面临的问题,增强自信。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通过农村改革的历程,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 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3.公共参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教学难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而学生因欠缺生活经验等原因难以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教学过程
总议题:社会历史如何发展? ——从当代中国农村改革谈起 导入:2022年9月23日秋分,我国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是我们国家最年轻的一个节日,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节日内涵反映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化水平等,彰显国家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大家看到图片,可以说“中国饭碗”成色十足。 那么,从哲学角度来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的重要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子议题1:从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议学情境: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议学任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抛出任务后,先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接着分析议学任务,展示议学小结: 社会发展的规律1 大锅饭:分配的平均主义,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使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体现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巨大变化,体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接着总结生产方式的含义和作用 生产方式的含义和作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用马克思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分析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观点。 议学情境: 推动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耕地保护法、畜牧法、渔业法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制修订进程,确保粮食安全底线,这对于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议学任务: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粮食安全相关的法律条例修订的原因是什么? 抛出任务后,先讲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解释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经济基础, 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 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设施有军队、警察、法庭、政权机关等。 接着分析议学任务,展示议学小结: (6)社会发展的规律2 ①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迫切需要相关法律保障粮食安全。这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推动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制修订进程,确保粮食安全底线,这对于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社会发展的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议学小结: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子议题2:从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看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议学情境: 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 议学任务:1.结合材料及所学,探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性质、作用? 2.思考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接着分析议学任务,展示议学小结: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性质、作用 ①改革目的: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②改革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改革作用: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子议题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议学情境: 接着分析议学任务,展示议学小结: (8)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最后用邓小平总书记的话结束本课的新课教学。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