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高中政治必修四: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高中政治必修四: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培养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科学精神:提高哲学思辨力,能够正确区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公共参与:提高哲学思辨力,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事物。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矛盾的观点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现在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的总议题是运用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自我。在这个总议题下,老师设置了三个子议题,分别是子议题一:为什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我;子议题二:在分析自我发展中,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子议题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自我。 首先,我们进入到子议题一:为什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我?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上课的心情如何呢? 老师大致能猜到大家的心情可能是比较高兴的,也有可能是舒畅的,还可能是郁闷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情绪经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比如高兴与悲伤、喜悦与烦恼、愉快与愤怒、高昂与低落、舒畅与郁闷等等。那么它们双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些相反的情绪之间其实就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关系。 那么哲学上的矛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反映矛盾对立关系的属性我们把它称为斗争性,而反映矛盾统一关系的属性叫做同一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我们先来看矛盾的斗争性,它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比如刚刚我们说到的情绪:高兴与悲伤是就是对立的,是相互排斥、互相对立的。 除此之外呢,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矛盾斗争性的事例,例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与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都存在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状态。 再让我们来关注前一阵子发生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军事冲突的事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俄乌之间的冲突是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一下了。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并不等于哲学所讲的“斗争”。哲学所讲的“斗争”是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矛盾另一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它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这种属性和趋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没有高兴,就没有悲伤;没有情绪的高昂,也无所谓情绪的低落;没有舒畅,就没有郁闷。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 根据刚刚我们所讲的同一性的概念,同学们还能列举出其他表示“相互贯通、相互 转化”的成语、语句吗?大家可以暂停一下视频思考一下。 例如,苦尽甘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居安思危等等。 那么矛盾的这两种基本属性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接着来思考这个问题:在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亲人、朋友,往往也是和自己矛盾发生最多的人。为什么?大家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朋友和老师,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他们之间具有同一性。正因为最亲密,往往也就越能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对立的机会也越多,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再来看下面这段文字: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只有不同的味道,才能制作出美味佳肴。这体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不同的音符、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味道反映出矛盾的斗争性,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美味佳肴反映出矛盾的同一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同一性是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的。 再让我们来看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小偷和锁、假钞和真钞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矛盾的关系推动了锁和钞票的完善。这就说明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最后,我们来对这一部分做一个小结。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种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一种属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里我们还可以总结出矛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就是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接着,让我们进入到第二个子议题:在分析自我发展中,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与学习矛盾的事情? 比如,学习与休息、学习与娱乐、学习与班级工作、学习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矛盾。 那么除了在高中学习生活中的矛盾呢,其实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世界都存在矛盾,即事事有矛盾。除此之外,在我们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我们面对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学习,等大学毕业以后,我们的主要矛盾就可能会变成工作或婚姻,即时时有矛盾。 我们把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这样的特点称为矛盾的普遍性。 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面对矛盾呢? 请同学来看下面这个情境: 假如有一天回家,你看见妈妈正在翻看你的短信,你会…… A.非常气愤,对妈妈不理不睬 B.夺过手机,与妈妈大吵大闹 C.很生气,但尽量与妈妈沟通 请问这三个做法哪个合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矛盾? 同学们同样可以暂停一下视频思考。 C选项的做法才是合理的,A的做法是逃避矛盾的表现,并不能解决问题,B的做法则是激化矛盾,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C是正面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矛盾的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 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第一个是林黛玉;第二个是关羽;第三个是鲁迅。我们是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分辨出来的,这就说明矛盾除了普遍性以外,还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姚明的外貌特征判断出这张照片的人是姚明。 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矛盾。 同学们可以想想你现在与小学、初中阶段相比,有哪些不同? 同学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小学我们可能还是比较爱玩,到了初中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了,对于学习也更加刻苦。这就说明了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矛盾。 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有的同学说他的优势就是善于坚持,意志比较坚定;劣势则是有的时候无法很好地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这就是说明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各有特殊性。 那么既然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个道理呢? 我们一起来看小毛驴的故事。 一只小毛驴驮着盐过河,不小心把盐倒在河里去了,结果盐变轻了!这让小毛驴非常开心,觉得这是一条有魔力的河,之后它又驮着一袋棉花,故意摔进了水里……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盐遇水会化,所以会变轻;而棉花吸水会变得更重。小毛驴没有认识到盐和棉花各自的特殊性,反而弄巧成拙。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总结新课 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来看几道对点练习。 请看第一题,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1.“吵架需要两个人,停止吵架只需要一个人”这个看似平常的事情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这题选B。两个人吵架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吵架停止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一旦一个人不吵了,则吵架停止,双方的斗争就会消失,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为同一性所制约。 再来看第二题,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2. 下图漫画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转化具有条件性 ④推动事物发展需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这题选B。 “所有事情会变得容易”说明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事情在变得容易前都是困难的”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由此得出这个漫画的寓意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容易和困难是一对矛盾,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推动事物发展需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①④观点符合题意。 再来看一道材料题,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特朗普时期,美国主张美中经济脱钩,造成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激烈交锋。拜登上任后,美国又加强在人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的对抗。 2021年9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时强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10月6日,中美两国高层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和国际与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表明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权等问题上的严正立场,要求美方切实尊重中方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停止利用上述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美方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落实两国元首通话精神,加强战略沟通,妥善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对抗,寻求互利共赢,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 结合材料,说明中美两国关系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知识的。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中美两国关系是如何体现“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的。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对立统一关系的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中美之间既存在着分歧对抗,也有利益交汇点。”——可从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角度分析; 有效信息②:“中美两国高层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和国际与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可从矛盾的同一性角度分析; 有效信息③:“特朗普时期,美国主张美中经济脱钩,造成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激烈交锋,拜登上任后,美国又加强在人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的对抗“——可从矛盾的斗争性角度分析; 有效信息④:“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落实两国元首通话精神,加强战略沟通,妥善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对抗,寻求互利共赢,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可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角度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中美之间既存在着分歧对抗,也有利益交汇点。 得分点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属性。双方共同关心气候变化、国际与地区问题,可以积极交流对话,寻求合作。 得分点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美方在经贸、科技、人权等领域打压中国,干涉我国内政,激化双方对抗与冲突。 得分点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中美双方应妥善管控分歧,寻求互利共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以上就是本节课所有内容。下课,同学们,再见。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培养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科学精神:提高哲学思辨力,能够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公共参与:提高哲学思辨力,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事物。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前两个子议题的学习,知道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了矛盾即对立统一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第二个子议题和第三个子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回顾一下本节课的议题。本节课的总议题是运用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自我。在这个总议题下,老师设置了三个子议题,分别是子议题一:为什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我;子议题二:在分析自我发展中,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子议题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自我。 让我们继续回到子议题二:在分析自我发展中,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什么关系呢?请看下面这个“白马非马”的故事。 六国时,赵人公孙龙善辩。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孙龙的论断有没有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公孙龙的论断是不合理的。他否认白马是马,就是否定了马的普遍性,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我们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比如马的普遍性是从各种各样的马的特殊性抽象概括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马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比如,不管是白马、黑马,还是红马不管它们怎么特殊都会包含马的普遍性。 通过上面对“白马非马”的故事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比如,白马与马,白马表现特殊性,马表现普遍性;马与动物,则是马表现特殊性,动物则表现普遍性;再到动物与生物,动物表现特殊性,生物则表现普遍性。 再让我们的视线放到我们国家当前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 怎样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则是强调结合本国特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上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接着,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个子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自我 大家一起来看这一个情境,一个猎人要过河,带着狼、羊、菜,但每次只能带一样过河,而且一样也不能少去。请问如何过河? 由于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且狼能吃羊、羊能吃菜,因此可先带羊过去。第二次将狼带过对岸,然后再将羊带回去,把羊放下,用时然后再将菜带过对岸;最后回去将羊到对岸。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完成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什么?体现什么哲理? 关键是处理好羊这一个主要矛盾,这里就体现出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重要性。 在刚刚的情境中,羊就是主要矛盾,而狼和菜就属于次要矛盾。 这里要注意要区分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复杂事物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余矛盾是次要矛盾。 接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讨论探究,大家想一想在你的高中生涯中存在哪些矛盾?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 在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涯中,学习是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其余的事情都属于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指的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在我们社会中,我们还可以列举哪些体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示例呢? 比如,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西部大开发要着重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那么,在高中三年生涯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比如吃好一日三餐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一般情况下,学习是主要矛盾,身体健康是次要矛盾;而当人生重病的时候,身体健康就变成主要矛盾,学习则又成为次要矛盾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来看灾难发生前后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灾前主要矛盾是经济建设,后来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条件,在灾中,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了抗洪抢险。之后抗洪抢险这个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以后,在灾后原来经济建设的次要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接着,让我们继续来分析高中生涯中学习这一主要矛盾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我们把考试科目这一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非考试科目这一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在学习中是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学生是优秀还是不优秀,主要是看学习当中考试成绩高低来决定的。因此,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学习完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我们再来看这两则材料,思考上述两则材料有什么哲学上的启示? 材料一: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均衡论。启示我们要坚持重点论。 材料二:只抓重点而不顾其他,搞“单打一”,是一点论。启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反对均衡论。 请同学们来看一份高二学霸作息时间表,请问这个作息时间表适合每个同学吗?为什么? 不一定适合每个同学,因为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 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它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从改造世界的角度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总结新课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即矛盾的观点。在第一目中我们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第二目中我们则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第三目中我们则学习了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另一方面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内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矛盾分析法。 四、课堂检测 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来看几道对点练习。 请看第一题,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思考一下。 1.“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复杂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这题选A。①②正确并符合题意,本题材料中“先试点后推广”,即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体现的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所以①②可以入选。③表述错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各有其特点,不能片面强调谁优于谁,所以③不能入选;④表述错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所以④不能入选。 2.在重大疫情面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而且要保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上看,“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体现了(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③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这题选D。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上看,“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反对均衡论,故①④入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所以②是错误的。选项④不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所以③不选。 再来看一道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前,人们旅游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一般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如今,旅游更注重的是当地的文化底蕴,游客希望多了解些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旅游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可促进文化传承保护、利于文化价值提升、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和优化,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而旅游文化演出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对环境破坏最少,产生的效益辐射范围却最大,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融合的最佳经济模式。因此,文化是魂,旅游是体,只有魂体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如何处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本题是措施类非选择题,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把矛盾分析法的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围绕如何处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进行阐述即可。我们一起来看答案: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与旅游相伴而行,我们在发展中要注重发挥二者的相互作用。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利用旅游提升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传承保护。同时旅游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探索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二者协同推进。 以上就是本节课所有内容。下课,同学们,再见。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