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四: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政治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科书 书 名:思想政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从昂扬向善的‘时代表情’探文化”环节,首先讲述时代流行语背后的故事及表达的含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含义,明白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次比较不同时代的流行语,厘清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设置辨析式的问题,分析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通过“从舞蹈里的中国故事品文化的魅力”环节,欣赏河南又一出圈作品《舞千年》片段,设置情境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从而认同国家文化建设的做法。 3.通过“时代在照唤,自觉弘扬中华文化”环节,对时政热点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部分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主动担当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功能。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文化的功能。
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解读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一课的内容。上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前两个单元的拓展和延伸,是文化观的起点,集中讲述了一般文化理论。 新课标要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化的内涵,在辨析中明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区分文化与文明,理解文化需要通过载体体现出来;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文化对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作用和意义。 ※学情分析 1.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且对社会热点现象较为感兴趣,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火”起来和“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2.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理解文化的一般理论。 一、体系建构 二、议题探究 文化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1.四大基本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的影响/作用 (1)对个人的影响 ①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对民族的影响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③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④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学练同步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乡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展出了民间传统泥塑艺术传承人胡光云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题材的系列泥塑,为全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系列泥塑表现了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来到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展轰轰烈烈的垦荒大生产运动。战士们一边生产,一边时刻准备战斗,一边双拥共建。他们严格遵守军规,挖窑洞,建土房,造农具,搞养殖,办文化学校,办军人合作社,发展多种经营,建工厂,促进边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答案: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乡通过开发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通过宣传红色革命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传统农耕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学以致用 1.(2022·浙江温州·高二期末)支付宝推出的新春集福商业短片《七里地》中以一个“福”字,串联起三代人的生存、梦想和寻根之旅。“福到了,家就到了”、“有你就是福”道出了每位中国人深埋已久的心声。这意味着( )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命运和诉求便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拿笔的、文艺文学战线上的“军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获得丰硕“战果”。这一论述表明(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制度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中国新文学在激励广大人民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习近平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告诉我们( ) ①读书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优秀的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④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京剧演“技”,还是演“戏”?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戏中之“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材料说明( )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技”与“戏”可单独存在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戏”决定着“技”的发展 ③“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要丰富“戏”的内涵 ④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既重“戏”又重“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选择“错峰就业”,主动选择短时间游学、实习、创业考察或志愿服务,推迟个人就业,以寻找更合适的就业岗位。这说明( )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同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月亮时却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游子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 ②游子看到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只能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近期,讲述全国各地早餐美食的百集短纪录片《早餐中国》在网上掀起热潮,节目通过简单的早餐以及人的故事唤起了观众记忆中的乡愁和留恋。人在异乡,胃在故乡,在外漂泊的游子最想念的,除了家里的饭菜,定还有从小吃到大的早餐摊。这表明( )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C.透过不同的文化现象体会不同的文化韵味 D.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8.历史学家认为,皖南古村落、古民居是中华文明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徽州地区的民间积淀,对其进行保护,就是保护中华文明。这反映了( ) A.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B.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作业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详解】②③:新春集福商业短片《七里地》中以一个“福”字,串联起三代人的生存、梦想和寻根之旅,道出了每位中国人深埋已久的心声。这意味着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纽带,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不体现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①与题意不符。④:材料没体现推动社会的发展,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答案】D 【详解】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社会制度决定文化发展方向,②说法错误。③④:拿笔的、文艺文学战线上的“军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获得丰硕“战果”,表明中国新文学在激励广大人民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答案】D 【详解】①:读书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影响作用,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①错误。 ②: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②错误。 ③④:“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告诉我们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也告诉我们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4.【答案】D 【详解】③:“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技”的存在要也是为了更好的展现“戏”的内容,说明“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要丰富“戏”的 内涵,③应选。④:“戏”与“技”都是京剧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既重“戏”又重“技”,④应选。①:说法错误,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①不选。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戏”与“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戏”也不能被忽视,不能说“戏”决定着“技”的发展,②不选。故本题选D。 5.【答案】A 【详解】 ①③:材料中“部分大学生选择‘错峰就业’,主动选择短时间游学、实习、创业考察或志愿服务,推迟个人就业,以寻找更合适的就业岗位”说明部分大学生的“错峰就业”的观点为他们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了指导,即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故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没有涉及到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故②不符合题意。④: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帮助实现就业,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6.【答案】C 【详解】 ①④: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④符合题意。 ②: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游子看到的月亮不是一种文化现象,②错误。 ③:材料未涉及文化素养,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7.【答案】A 【详解】 A:《早餐中国》通过简单的早餐以及人的故事唤起了观众记忆中的乡愁和留恋,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故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未涉及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故BCD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故C不符合题意。 D:《早餐中国》通过简单的早餐以及人的故事唤起了观众记忆中的乡愁和留恋,未涉及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8.【答案】A 【详解】 A:古村落、古民居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A符合题意。 BCD:这三项的说法正确,但说法都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B、C、D排除。 故本题选A。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