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学期课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科书 书 名:《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政治认同:能够面对情境问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点) 科学精神: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难点) 法治意识:表达先进的国家治理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能够面对情境问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难点: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运动的规律性,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探究,进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比,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的总议题是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在这个总议题下,老师设置了三个子议题,分别是子议题一:从哲学家的论战中揭示两大学说之分歧;子议题二:从伟人的观点中把握矛盾普遍性;子议题三:理解唯物辩证法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一起进入子议题一:从哲学家的论战中揭示两大学说之分歧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探究一这几位哲学家的观点,思考: 1.老子、韩非子和黑格尔的言论共同表述了什么思想 郭象、董仲舒和杜林的言论共同表述了什么思想 2.上述材料说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和斗争? (1)首先,是老子和郭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一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而反观郭象,他认为“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即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这种观点认为事物是孤立的,二者的观点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老子所持有的是联系的观点,即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反之,郭象则持有的是孤立的观点,他否认联系,这样就无法解释世间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事实。 (2)其次,是韩非子和董仲舒。 韩非子说“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即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在进化变化,用以治世之道也应随之而变。统治者应该“因时变法”,“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意思就是想要用先王的治国政策,来管理现状的国民,无异于守株待兔,是很荒谬可笑的。 而董仲舒则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意思是——道之大,源于天之大;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应当“尽如故”,认为根本制度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韩非子所持有的是发展的观点,即他认为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反之,董仲舒则持有的是静止的观点,他否认运动,否认一切的改变,主张所有的做法应当因循守旧,不要做出任何改变。 (3)最后,是黑格尔和杜林 黑格尔认为“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这句话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的根源,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事物不存在矛盾。 而杜林则认为,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就完全否认了矛盾的。 【总结】老子、韩非子、黑格尔三者的言论表达了辩证法的思想,即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郭象、董仲舒、杜林三者的言论代表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即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2个角度来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差异和斗争。 (1)首先,从简要观点上: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其实是用于分析问题的两种方法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其次,从看问题的要求上: ·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 ·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考察; ·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 ·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形而上学: ·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下面我们一起来连一连,请同学们把下面的现象与观点进行匹配。 落叶知秋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了发展的观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刻舟求剑体现了静止的观点;我的偶像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体现了片面的观点。 接着我们来看子议题二:从伟人的观点中把握矛盾普遍性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探究二这三位伟人的观点,思考: 1.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世界上有没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2.搜集相关资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 列宁、毛泽东、习近平这三位伟人都在讲矛盾,但是他们所举的例子完全不同:列宁阐述了在具体学科领域存在着不同的矛盾;毛泽东阐述了在战争和人的精神意识存在矛盾;而习近平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这三个事例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自然界存在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人类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思维领域还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多与知少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明事事有矛盾。埃列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也可以说明时时有矛盾。这些事例都可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 总的来说,通过探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就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最后,我们一起进入到子议题三:理解唯物辩证法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 1.以上论述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2.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的哲学依据。 ①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包含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的观点。 ③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包含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再来让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这篇小论文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是物质统一性原理在我国建设目标上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而提出来的。(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特征。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还包括人口素质、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都不能说建成了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体现了联系,“建成”体现了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总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总结新课 最后,我们来对这一课进行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 四、课堂检测 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来看几道对点练习。 请看第一题。 1.“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对恩格斯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形而上学的缺陷之一是只见“事物”忘记联系 ④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认识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辩证法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这说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①符合题意。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②错误。 ③:形而上学的缺陷之一是孤立地看问题,即只见“事物”忘记联系,③正确。 ④:辩证法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界的认识,而且有唯物辩证法也有唯心辩证法,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视量的积累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要善于抓住主流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④:“坐在跷跷板中间的人,虽然不会大幅度跌落,但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说明其安于现状,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没有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①④入选。 ②:漫画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②不选。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且漫画主旨与抓住主流无关,③不选。 故本题选B。 再来看一道材料题。 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人类自古就对广袤无垠的天空充满向往,中华民族世代就有着飞天的梦想。2004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嫦娥工程”。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 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2007 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首次绕月,在世界上首次获得120m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全月图。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首次落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软着陆。2019 年,“嫦嫉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20年,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一飞冲天,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筑起了中国航天史上九天揽月新的里程碑,这也将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18年来,研制团队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精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确保“嫦娥工程”按时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谈谈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实现“可上九天揽月”的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实现“可上九天揽月”,注意作答主体为中国航天人,需要调用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可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关键词②:2007 年首次绕月,2013年首次实现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软着陆,2019 年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20年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可联系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关键词③: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精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可联系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体现了这一点。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从2007年“嫦娥一号”到2020年“嫦娥五号”,航天人们不断的进行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取得的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16年里,研制团队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确保“嫦娥工程”按时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以上就是本节课所有内容。下课,同学们,再见。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