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驱动型作文(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驱动型作文(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驱动型作文(新高考专用)
目 录
01 挑战主观题·查能力漏洞
02 攻克重难(重难、题型、考向)·补能力漏洞
03 能力提升演练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
四、写作(60分)
(安徽、贵州)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部分先叙述中国有许多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们可以是具体的物质遗产,如名胜古迹,也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然后设置情境,校刊开设“文化遗产”主题栏目,准备向同学们征稿。
材料第二部分设置了三项具体的任务,一是向大家介绍一项文化遗产,要注意从人文内涵出发,突出重点。二是向大家陈述一项文化遗产,介绍它的历史、现状、保护、传承。三是讲述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通过故事展示该文化遗产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综上,本次作文的核心词语是“文化遗产”。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蕴藏了不可估计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总是激发起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豪之情。文化遗产可以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四川都江堰、陕西兵马俑、山东泰山、北京故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家乡所在地区的某项文化活动、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同之感,彰显了价值观导向,彰显了真实写作的情境取向,彰显了写作的交际功能。
写作时,第一个任务可以以说明为主,来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重人文内涵的阐发展,着眼文化遗产的象征意义,如天坛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苏州园林中蕴含的中国人的自然观念,京剧中蕴含的中国人善恶分明的道德观念,象棋中蕴含的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等。第二个任务可以以记叙、议论为主,同时辅以说明、描写,来陈述一项文化遗产,彰显遗产保护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以提出在继承之中创新,在遗产的枯枝上发出新芽,让遗产“活起来”等见解,如京剧改编,或者故宫新文创、汉服融入生活等。第三个任务可以以记叙为主,辅以抒情、议论,来借故事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注意以小见大。
【立意】
1.让民俗活动,在生活中“活”起来。
2.文化技艺,在保护中传承。
3.文化古迹,彰显文化底蕴、文明传承。
【名言警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4.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6.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作文素材】
1、《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剧
2、四川南江千年摩崖石刻被毁容,冷门文物,如何保护等
3、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
4、宝藏小视频合集《非遗百匠》,其中一集讲宋代建盏,工艺太复杂啦,流量时代,默默无闻的匠人们太值得被关注。
【范文】
中华茶韵润心间
(议论文)
遥望千年文化长河,中国茶文化如一枚涓涓涧水的玉璧,在时间的雕刻下闪烁着千年的芬芳。细品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方能领略中华传统之美。
纵观历史之川流,茶的发现早已刻在《神农本草经》的古籍之中,如初春的芽叶轻轻绽放。岁月的雕琢,茶文化从“茶解寒温饮”的民间习惯演变成博大精深的文化。茶的起源,是对大自然深邃感悟的注脚,更是中国人对生活、人际的深刻领悟。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制茶工艺、茶道和茶礼等方面的文化体系。名茶如碧螺春、龙井等,犹如一幅幅文化画卷,把岁月的美好镌刻在中华茶文化的史书上。然而,现代社会的浩荡浪潮,也给这一传统文化带来了考验。
千百年来,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守望。政府通过法规的制定,如对茶产地和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犹如文化的园丁,守护着这片千年文化的花园。社会组织通过茶文化活动、博物馆的建设,为这份文化的传播撰写了华章。而个人的努力更是茶文化传
承的生命之泉,唯有众志成城,才能使茶文化的音符继续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奏响。
我自幼被家人引导品味茶的文化,如同春水悠悠,滋润心灵。高一时,我步入茶艺社团,学习茶道、参与茶文化活动,更深刻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一次茶道表演,精心的布置如同一幅文学画卷,我在其中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段经历让我深信,茶文化的传承需要亲身参与和传播。
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是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中的咏茶佳句,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勾勒出茶的风韵。又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句子,表达了品茶的雅致。
在千年的光阴中,中国茶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茶,是一场恢弘的文明交响曲,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用行动传承。或许,正如那句古诗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们每一个热爱茶文化的人,都是传承者和创作者,在这片文化花园中,用心奏响茶的韵律。
楼间流年
(记叙文)
风吹过古铜色的窗棂,潇潇洒洒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动着日历上那日趋改变的数字,掀开了人生岁月里,我对楼间流年的思考。
凭窗四顾,偌大的城市中,螺纹、穹顶、哥特、马赛克……映入眼帘皆为欧式风格。放眼遥望,刚硬的线条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荡漾着是中世纪教堂的镇魂曲;卷曲的垂帘是莎士比亚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我们在这片五千年积层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态驻足。而眼前,面对残存的废墟,你忍心看着那段历 史的微笑像风中的日历一样,被风撕扯,被风消逝吗?
我掀动着日历,一页页的字迹承载了中华文化沉深的记忆。
日历停在了这一天。眼前,俨然一座繁华。那座三院九厅的大宅,红漆剥蚀,朱檐挂网,那一生荣华之心无法挽回这大宅深秀的沧桑。这散星似的楼宇无言,但留下的总是一段段生离死别的悲哀诗句。但是,楼宇仍在 风中挺直腰身,用苍颜去印证流年。那是一座宫殿,鸟鸣柳翠之间是六代帝王的梦想。颐和园,你这朵奇葩却在日历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中,凋零了……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却像日历一样,
无言地翻动,用生命见证历史,保存昨天藏于心底的故事。
但是,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冲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光彩照人,在人们大呼洋文化时,它却在墙角垂泪!
亭台、楼阁、轩榭、小池塘……这些中国元素告诉我,中华文化魅力常在!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想,我们不能让日历白白翻过,让楼间流年在荒凉与悲哀中前行,让中华文化在消逝中蹒跚!
哦,让我们翻过那日历的昨天,珍藏属地我们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崭新的一页中,大展鸿图,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为源远流长的那段文化绘制蓝图;在明日未知的世界里,仰望那片蔚蓝的、属于中国的天空,但愿这中华文化能像千年胡杨一般,永垂不朽!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让我们放下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放下对自身家园的冷落——行动起来,让楼间流年不再空白,让日历的翻动不再悲哀,用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用人生岁月去谱写壮丽的乐章!雄壮而又激昂!
【题型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在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指令”,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的作文形式。广义地说,所有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是解决问题式写作;狭义地讲,特指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情境,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1月的九省联考(安徽、贵州卷)的作文题型则是创新型的题型,是“多选一”任务驱动型作文。顾名思义,它在题目中给出多个任务或情境,要求考生根据这些任务或情境进行思考和表达。这种作文形式能够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任务驱动型作文中,考生需要首先对每个任务或情境进行解读和分析,明确任务的要求和情境的特点。然后,考生需要找出这些任务或情境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考生需要对每个任务或情境进行具体的论述和说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多任务驱动型作文看起来给了学生较多的选择和写作指向,但实际上限制性也更加明显:一是任务选择限制。材料给了几个写作任务,但学生只能选取其一;二是文体的限制。考生要注意每个任务后都暗含有合适的文体,写作时要注意该种文体的写法。
“多选一”任务驱动型作文说是创新,但究其实质,还是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几大基本特征。
【特征一】 任务指令的明确化
情境任务类考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给定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又增添明确的任务指令。更加明确的指令也使得写作的角度更为具体。其主要表现在,题目中明确指定了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文体、写作内容等,间接说明了出题人关于“写什么”“怎么写”的意图,避免了考生写作时论述空泛的问题。更为明确地强调任务与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指令,始终以完成写作任务为目的展开自己的论述,一旦偏离目标,就容易降低自己的作文等级。
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新高考 Ⅱ 卷作文题便包含多重写作指令。材料要求考生客串《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一要求,在人物身份、题目名称、文体要求上都明确给出了限定。这便是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显著表现,若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三者中的一个,都有写偏题的风险。
【特征二】题目材料的情境化
情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各种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境况,具有立体性。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内容,情境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情境化大多来自社会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相贴近,但并不一定完全等于真实生活。早在2015年高考全国I卷“女儿向警方举报自己父亲”的作文题中,这一特征就表现得很明显。父女的亲属关系、父亲在高速路上打电话的事实、女儿多次劝告无果的无奈,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往往能够赋予一个事物不同的内涵,考生只有综合情境的各种要素,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材料之中,感同身受,才能从中获得真切的启发和感悟。
与此同时,这种情境也有利于为考生提供体会社会生活的机会。作文不再是与生活相割裂的空洞型议论说理,它将写作与当下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此举可以唤起考生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特征三】 写作内容的交际性
情境任务类考题开展的是交际性写作,主要体现在展示交际性的材料情境,并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交际性情境,主要包括交际者的地位与关系、交际的目的、交际的方式、交
际的背景等。或者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交际情境需要有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等要素。
正是因为交际性材料情境的给定,考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明确任务与立意,还要注意体现写作内容的交际性。
故写作时,第一,考生要具备读者意识和角色意识。读者意识,是指这篇文章要写给谁看。对象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第二,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去完成作文写作,就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去分析或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这种交际性符合现实,具有合理性。
【答题思路】
探索内容 应试写作的内在本质 应试写作考查的外在形式
任务指令 语境任务 文体任务 内容任务 思维任务
目的 提供语境,明确问题, 让写作回归生活与交际,具有实用性 给与写作自由空间又避免套作宿构, 达到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平衡
第一步 审材料
第二步 审情境
第三步 审任务
(1)写作内容指令
(2)写作文体指令
(3)写作对象指令
(4)写作身份指令
(5)写作场合指令
【技法指导】
1、审题立意三法:
①确定“三要素”——材料的含意、创设的情境和写作任务
这三个要素中,弄清“材料的含意”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弄清“创设的情境”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弄清“写作任务”主要观照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考生在看到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后,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然后,立足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要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某种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
务,这需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
②找角度、巧分类,选准立意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命题材料有单一型与组合型。单一型的作文题已出现多年,考生们平时练习得比较多,基本上在确定“三要素”后,都能正确审题、准确立意;面对组合型的作文题,考生要想精准立意,或者让文章立意高人一筹,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每一个命题材料的含意后,从整体把握命题材料,然后对命题材料进行分类,进而选准立意点。
③立意要有“我”,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
考生在写作时要立足于实际生活需求、实际应用,体现处理信息的能力,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2、关注五要素
情境和写作任务对审题立意有限制性要求,要关注以下要素:
①主体——“我”是谁;
②对象——我写给“谁”;
③场景(背景)——我在什么情况下写;
④文体——我以什么体裁写;
⑤写作任务——结合材料,回答“为何写”“为谁写”的问题。
3、强化五种意识。
①强化实用意识,落实实用文写作指导。
真实情境载体下的驱动任务,往往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因此,实用文体常常成为试题标配,诸如演讲稿、发言稿、书信、慰问信、感谢信、读后感、观后感、主题征文、建议书、申请书、开(闭)幕词等常见实用文体的文体特征及格式的学习,既是语用“得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写作任务的必备知识。
②强化语体意识,做到语体得体。
根据写作任务,选择适合情境的文体、语体,根据写作对象做到语言得体,到位地解决实际问题,是任务驱动作文的要求,也是作文命题改革的方向。
③强化综合意识,构建以论述能力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表达体系。
与传统的文体写作观念不同,任务驱动作文更强调根据实际情境表达的需要,灵活调动议论、说明、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完成交际任务,这必然对以往按文体模板套路出牌的作文训练形式提出挑战。即便题目明确提出“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提出建议”要求,
倾向于议论文体写作,也要综合议论和实用,做到内容和形式的融合。
④强化创新意识,培养通过整合写作要素来完成崭新情境任务的意识。高考作为国家级别的选拔性考试,在继承和创新的大道上前行,生活情境有多么丰富,试题形式就有多么精彩。文无定法而教学有法,用心的教师要在研究作文规律、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而训练有素的学生总能在陌生的题目中发现熟悉的因子,调动、整合已有经验完成挑战性的任务。
⑤强化基础意识,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作文基本功。
正是由于情境考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所以尤其需要我们夯实写作基本功,词汇、句法、章法、文体、材料、思辨、审题、谋篇布局,都要训练到位。基础扎实加之思维灵活、视野开阔、积累丰富、价值观正确,好文章产生的概率才会变大。
(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陕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拥有5000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每一份民俗文化都代表着陕西的地方特色,如:岁时节庆、饮食起居、乐舞社火、传统技艺、庙会等内容,全面展示丰富多姿的陕西地方文化。
2024年春节期间,咸阳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喜庆热闹的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民俗文化”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①向读者介绍一项民俗文化。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②陈述某一项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③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民俗文化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民俗文化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介绍陕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第二段则介绍2024年春节咸阳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显而易见,这是一道以学生熟悉的地方民俗为依托检测考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如何传承的作文题。命题人依托当地风俗特色命题,是想要接近考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具体而真实的感知。这样考生在已有感知基础上来思考、写作,既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也体现写作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此外,命题者还将抽象的 “民俗文化”这个大概念具体化,并举例子说明有哪些民俗,比如“岁时节庆、饮食起居、乐舞社火、传统技艺、庙会等”。给出的例子内容也并没有具体到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活动,只是给了一定的范围。这样,也就给了学生进一步思考、选择的空间。如:学生可以写过年给红包(压岁钱)、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等这样的小事情(风俗),也可以写大型社火表演(血社火,踩高跷)、逛庙会、锣鼓表演等大型的活动。
引导语提供三个写作任务,出题人设置了学校校刊要开设“民俗文化”专题这一现实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和要求投稿。在投稿内容上,提了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任务)并要求考生只“选定一个方向”即可。这三项任务有着不同的要求:
任务①要求介绍一种民俗文化,并提及“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要注重人文内涵等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种民俗活动来写,例如上面提到的过年给红包(压岁钱),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等,并结合历史和当地文化特点阐述这些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含义,如给压岁钱意味让孩子健健康康;吃饺子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放鞭炮意味着热热闹闹,贴对联意味着红红火火,等等。
任务②中要求陈述某一项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并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这其实也是提示考生的写作思路,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写。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具体的风俗入手来写,例如给压岁钱这件事。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本来用意是什么(祝福,祝愿健康快乐成长),现在情况是什么(成为一种压力,相互攀比),今后要不要继续保留(保留该怎样保留,不保留能不能废除掉)等方面来思考写作即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是学生打开写作思路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对于材料这种概念比较抽象的作文题。当然,考生也可以对今年春节咸阳出现的这些风俗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谈谈需不需要这样来举办,举办的意义何在。
任务③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从“讲述你与某种民俗文化的故事”的表述中,实际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写出一篇和“民俗文化”这一话题有关的记叙文。请注意,高考已经好多年没有明
确要求写记叙文了。这里给出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让学生讲故事,是在提醒各位老师和同学,这一文体也要关注。对于这个写作任务,考生能写的内容较为具体、丰富。例如叙述和家人一起看社火的情形、一起去逛庙会、看大戏的情形等等,并通过记叙参与这一民俗活动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来体现这一民俗活动的魅力,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借用场面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将故事叙述得更为生动具体。
【立意】
1.传承民俗文化,体会地方特色。
2.多彩民俗,灿烂文化。
3.观看乐舞社火,感受陕西风情。
【范文】
奏响唢呐之魂 传承大秦文明
黄土高坡上诞生的民族,骨子里是勤劳与朴实;黄沙漠天里诞生的民俗,骨子里是不屈与奋进。而作为陕西民俗代表之一的唢呐,在山塬丘壑里奏响人生的高歌,激励秦地人民不断奋进。
唢呐是如火般热情的烈焰,彰显秦地热情淳朴。
西北人民生活在漫天黄沙,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传信靠喊,说话靠吼。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唢呐应运而生。它不似钢琴、二胡那般娇贵,虽是初生的婴孩却早已脱离了稚嫩。唢呐用它嘹亮的音色,点燃了秦地火热的激情。婚丧嫁取,恭送逝者,欢贺喜事,只要唢呐奏响,秦地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对他人的淳朴就仍在引吭高歌。唢呐之魂是对生话的无限热忱,是放下身段扎根乡民的淳朴。纵使前方绝曲绝啸,草长难挡,纵使前路有着千般辛苦,万般磨砺,唢呐的绝弦终会照亮黑夜,奏响人间。
唢呐是如铁般刚强的战士彰显秦人不屈奋斗。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指明全国人民前进的方向。唢呐化身为不屈的斗士,奏响反抗的高歌。在地道战、游击战的身影中,唢呐振奋人心的音声,如同催化奋进的大鼓,擂起战士们昂扬的斗奋;亦如同一把尖利的钢刀,随着冲锋的奏响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唢呐与革命并进,亦与发展共行。建国以后,唢呐化身勤劳奋进的劳动战士,奏响勤劳的高歌。公社运动、土地改革、经济开放,唢呐清脆嘹亮的音色催动秦人的奋进之心。团结致富,脱贫攻坚,共享发展成果。唢呐之声伴随国家脉搏,奏响陕西大街小巷,开出枝枝
明艳杏花。
唢呐是如花般静然的少女,彰显秦风文明美好。
虽然如今,越来越少的人传承唢呐技法,唢呐面临一定的传承危机。但借时代之风,“苔花如米小,也学牧丹开”;短视频平台上,传统唢呐与电音融合,奏出传承与发展的创新之路;悉尼国际歌剧院里,首位唢呐博士演奏《百鸟朝凤》,技惊四座,唢呐文化接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如花般静放,唢呐于危机中孕新机,彰显秦风开放创新。
唢呐之魂,是秦地勤劳、热情、不屈、奋斗之魂,更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攻艰克难之魂。愿你我都能吟听唢呐长奏,奏出自己人生之音,合为国家时代最强音!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相继兴起,将人类一步步带入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近些年,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微信、微博、抖音、B站……社交平台多种多样,网络课堂、腾讯会议、线上博物馆、直播带货……资讯分享渠道便捷。“与辉同行”直播间让日益式微的《人民文学》再度回到大众视野,抖音小视频让各地的文旅掀起一次次高潮……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接收者、记录者、传播者,但与此同时,参与者媒介素养低下带来的格调不高、信息造假甚至网络暴力等现象也让人深切担忧。
学校准备召开交流分享会,主题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现邀请你发言,具体方向有以下三种。
方向一:向与会者介绍你在参与网络时代信息交互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写作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避免条款式罗列。
方向二:在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向与会者表达你的主张,阐述你的理由。
方向三:讲述一个你与某一信息传播媒介之间发生的故事,体现对“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概括了当今时代是“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其中“报刊、广播、电视”属于传统媒体,“网络”属于新兴媒体;第二句点明“近些年,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的现实,列举了诸多社交平台、资讯分享渠道,无疑,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第三句例举“与辉同行”和抖音小视频掀起各地文旅高潮,进一步表明信息时代网络媒介可以参与到文学、文旅等很多方面,网络媒介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第四句总括了信息时代“人”的多重身份,也指出媒介素养不高带来的各种网络问题。无疑,本次作文着眼于信息时代媒介的多元,思考“人”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的融入网络世界,如何更好地生活。
写作的主题是“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作文应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写作内容,表现学生在信息时代中的生活体验和思考认识。写作任务给了三个写作方向,考生要仔细研读要求,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的一个任务来完成写作。
第一个作文方向,要求写成事理性说明文,中心内容是参与网络时代信息交互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而且这些原则和方法不能简单地罗列出来,应该结合自己在网络交互过程中的具体事例来介绍。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客观、冷静、理智、友好的态度参与网络交流;遵守网络道德,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网络暴力等;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辨识虚假讯息,筛选有效信息等。
第二个作文方向,要求写成论述类文章,针对传统媒介在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表达自己的主张,阐述自己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说理要有层次,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比如我们首先肯定传统媒体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如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发展时间更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经过严格把关,获取信息的门槛更低,因此具有更多的受众,更大的公信力以及更广泛的触达范围;但也要承认传统媒体的弊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其优势,两者结合,做到信息高质量的传播才是媒体的最终目的。
第三个作文方向,要求写成叙事类文章,写一个自己与某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之间的故事,从而体现对“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记叙要完整,力求生动而有内涵。比如可以写自己在网上参与爱心接力的故事,当时感觉到了新媒体的巨大能量;但后来事情出现反转,有人网暴那名被救助的人,自己也因为付出爱心和金钱而感到受骗,非常愤怒;后来事情再次反转,原来被救助者真的需要救助。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正确利用媒体、提升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以上三个作文方向,任选一个即可,但一定要注意文体分明,不能写成“四不像”。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表达特点。
【立意】
1.网络时代更要有所持守。
2.传统媒体并未过时。
3.信息时代人人都要当好麦克风。
【范文】
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当下这个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平台如同信息的高速公路,将世界各地的新闻、观点、创意在瞬间送达我们的眼前。然而,就在我们为社交媒体的便捷和高效欢呼时,却不应忽视传统媒体在这个信息世界中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社交媒体的崛起确实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新渠道,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情绪化、甚至是扭曲的。在追求点击率和转发量的驱动下,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刻意放大、歪曲甚至误导,给公众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误导。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核实和发布上有着更为严格和专业的流程。它们拥有专业的新闻团队,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和研究,为我们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关注热点事件,更能够挖掘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引导公众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此外,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报纸上的深度评论,还是电视上的纪录片,它们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稳定的,也是社交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排斥或抵制社交媒体。相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点,同时结合传统媒体的价值,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的信息生态。在这个生态中,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信息快速传播的渠道,而传统媒体则负责提供深度、广度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虽然社交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便利,但传统媒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引导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
断,同时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要珍惜和尊重传统媒体的价值,让它们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继续发挥光和热。
(2024届南京、盐城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讲述李行做好事陷入“尴尬境地”的事件,曾经是快乐地帮助他人,现在由于媒体、荣誉、赞美而感受到压力,变得不快乐了。在这个事件中,涉及多方关系,一、李行和患病同学——好朋友;助人与被助。二、李行和其他同学——被建议者和建议者;被感觉者和感觉者。三、李行和父母——被劝说者和劝说者;被担忧者和担忧者。李行既是整个事件的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结局。
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分析这个事件。从李行角度,帮助患病同学的原因:关系亲密,是好朋友;力所能及,背得动。可见,李行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功利性。变得“不快乐”的原因:被过度关注,“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发乎情性自然的“助人为乐”有被道德绑架的风险;自我要求提高,“不敢请假不敢犯错”,刻意做与“赞美”相匹配的完美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自然。从其他同学角度,建议李行的原因:出于关爱,“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可以合作,大家轮流背。对李行的感觉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处体验,李行由
自然变得刻意。从父母角度。劝说李行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怕影响学业,“毕竟高三了”;出于成年人的理性,“做好事应该有度”。根据以上分析,李行的“纠结”是材料的关键点。他开始是自然且坚定的助人为乐者,同学的建议和父母的劝说未能动摇其助人的决心。他变为“纠结者”的原因复杂:“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这是重要的外因;对同学、父母的建议缺乏全面思考和合理接受的意识,对助人为乐的行为缺乏更理性的认知,对来自外界的评价缺乏自我解绑的意识和能力,囿于“聚光灯效应”,甚至自我绑架等,这些是重要的内因。
任务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李行的困境主要是:继续帮助患病同学,可能会让自己不快乐;不再帮助,或许会被质疑助人为乐的动机。怎样才能让李行摆脱困境?可以帮助其正确、全面认识困境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其提升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认知水平,给出对抗外界干扰的方法等。写作时应把握“高三学生”身份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注意语气和分寸。文体是书信,应注意交流的语气,以及开头、落款等格式。
任务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这样的事情”,提示考生分析材料事件的本质及特征,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独立见解。文体是“评论”,可在对材料整体思考的基础上,从李行的表现以及家长、其他同学、媒体等角度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从媒体角度,如“营造健康舆论环境,让美德之树常青”“与其‘捧杀’,不如‘静观’”“与其助推私欲,不如成人之德”等。从李行角度,如“合理考虑他人建议,从情走向理”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评价”成“绑架”。接下来分析原因,堆叠如山的荣誉和赞美让人“骑虎难下”,以至丧失了善行本身的纯净,使行善者变得痛苦与纠结。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从个人角度而言,应该坚持我就是我,无论外在评价如何,我只愿无愧于自己的灵魂就行;同时从媒体角度而言,初衷是为了宣扬善行,然而没有激发更多的善,反而让行善之人苦不堪言,媒体工作者当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扬。
【立意】
1.莫让评价成“绑架”。
2.让行善更有温度。
3.别让行善有负担。
4.调整自己,轻松生活。
5.行善为大道,信安何足道。
【范文】
莫让“评价”成“绑架”
李行同学,人如其名,有澄澈的品行、有高尚的行动,信然值得侪辈效仿学习。但奈何其乐助同窗三春暖,美誉加身心却难。
李行乐助身患肌无力的好友,将其背上教学楼,是善行,是义举。在没有媒体介入之前,一切仿佛都是风平浪静的。同学感李行之辛苦,也愿意轮流分担;父母念学业之压力,也期其应该量力而行;李行思同窗之情谊,只言不过举手之劳。但在媒体到来后,在荣誉加身后,在赞美袭来后,一切都开始事与愿违了。
其实媒体歌颂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也是尽其职责,但究竟是哪里错了?让本该因荣誉而自豪的李行同学痛苦纠结,让本该和睦友爱的同学关系变得淡漠紧张?
探其渊薮,那蜂拥而至的评价与预设中尚未发生的评价,化身成绑架人的桎梏。
堆叠如山的荣誉和赞美让人“骑虎难下”,新闻通稿中每一个字眼都在定义着这一善行,聚光灯后的每一双眼睛都在凝视着这一善举。而那全场的主角——李行,在这定义与凝视中,在这一“剧场”氛围中迷失了自我,他多么害怕自己哪怕一丝一毫的言行不符合那媒体的定义与众人的凝视,赞美和荣誉就会倒戈为指责与批评,于是已有的好评和预设的差评在绑架着李行自由而明亮的魂灵。
社会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不禁想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人们作为大舞台上的表演者十分关心自己观众面前的“人设”。当媒体将这一场善举的脚本写好,行善者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剧本的制约和束缚,为了不辜负大众的期待,镁光灯下的人们不得不按照剧本表演下去,终是异化成人们赞誉的模样,与本体脱离了嵌套 ,丧失了本身与纯净,变得痛苦与纠结。
欲挣脱桎梏,摆脱桎梏,跳出剧本的期待与束缚,当何适?
从个人角度而言,应该坚持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自由不受他人评价定义的人——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无论外在评价如何,我只愿无愧于自己那澄澈明亮有如清晨群山的魂灵,用一颗自由之心飞向那穹顶之上的乞力马扎罗神圣的雪峰。
从媒体角度而言,其初衷是为了让善念与善行有如春风轻拂,令百草生姿,若是媒体写就的剧本不仅没有激发更多的善,反而让行善之人苦不堪言,那么媒体工作者是否应该在专业上再花点心思呢?
也期盼李行同学摆脱那时时上演的剧场效应,摆脱已然与未然的外界评价之枷锁,用自己
的大爱写就人生独一无二的剧本。
(2024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往一个地方时,往往有许多路可以选择。有一些路需要绕一些弯,我们称之为“弯路”;有一些路很近,但是很难发现且充满变数,我们称之为“捷径”;更多的人会选择大家平时习惯走的一条路,这样的路不会错,但也缺乏变数,我们称之为“常路”。
学校为高三学生开展以“选择·青春·启航”为主题的成人仪式系列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在成人仪式上的演讲稿。
(2)参加成人仪式后写给家人的信,讲述你的青春故事。
(3)参加成人仪式后的观后感,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弯路:需要绕弯。捷径:很近却充满变数。常路:许多人习惯走的路。三种路径都能到达目的地,但面对不同的处境,需要权衡,选择最优路径。其次要厘清三者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谈选择人生之路的启示,也可以三者都谈。但不能一味强调一条路径而否定其它路径的价值。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属高阶思维。如警惕“捷径”变“弯路”,“常路”某种情况下也可变成“捷径”,“弯路”走多了也会成为“常路”等。
再次要审读写作情境。首先要明确主题为“选择·青春·启航”,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要求我们要从这三种路径中做出权衡选择,但要注意这种选择未必是一以贯之的;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思考这种路径的选择对我们的影响,作为即将成人的青年,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个关键词着眼于“成人仪式”这个情境,思考选择正确路径对我们未来的影响。
三个写作任务中,演讲稿和书信都要求符合格式要求,其中演讲稿还应该注意演讲面对的对象和演讲稿语言表达的特点,要面向全体高三师生说出自己对三种路径的思考;书信是写给家人的,要具体选择一个家人来写,可以设置一定的写作背景,比如写给父亲,之前父子或者父女之间有过类似的谈话,此次借助书信的形式向父亲表明自己的看法,体现即将成人的我们的见解,让父亲放心;至于写观后感,则应涉及成人仪式的内容,侧重写自己的感受。
总之,考生应紧扣“选择·青春·启航”这个主题,关照“成人仪式”这个特殊情境,结合青年成长实际,选定任务,写出对三条路径的真切感受和深刻思考。就写作范围来说,如果考生就事论事,很难体现出写作内容的深刻性与新颖性。只有由此及彼,借道路选择之理谈及学生学习、艺术创作、科技进步等,融入人生哲理,推而广之,从人生之路的选择到家国之路的选择,文章才会别开洞天,展现出宏大气象。
【立意】
1.道路不同,殊途同归。
2.选择成就未来。
3.人生因选择而精彩。
4.守好“常路”,探出“捷径”。
5.“弯路”不弯,“常路”不常
【范文】
你以为的弯路,也许是捷径!
命运多变,世事无常,人生中总是有着很多意外来打乱你原本的计划,没有谁可以左右命运的转盘,我们总是一边跌到一边成长,一边流泪一边不断努力向前,一边焦躁一边勇敢的面对每一次劫难。因为,生活没有捷径,不论如何,该面对的终究要面对,逃避是逃避不了的。
生活里没有捷径,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才能获得最终你想要的成功和财富。你以为的弯路,也许是捷径!
华为老总任正非,他在深圳南油公司上班时,由于一次失误,他被骗子骗了200万元,这是80年代的80万元,那是什么概念?由于这一失误,老任被公司开除,也没有哪家公司再愿意聘用他。正在此时,他老婆又和他离婚了。可以说老任此时在事业上和家庭上都遭到打击走了弯路。 其实这就是现在的所谓中年危机。
不过任正非抗住了这波打击,他知道人生不可能都是走直路,走弯路才是人生的常态。
很快,任正非大彻大悟看透了人生的真谛。于是他自已创立了华为,如今华为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名。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走弯路,被人骗了200万而失业,他就不可能创业,也就没有华为,现在的他也不可能成为亿万富豪。
新东方老总俞敏洪北大毕业后留校作了老师,生活过得不温不火。当俞敏洪发现他的同学和校友大部分都出国去了,他也准备出国留学然后在美国找个工作。可惜的是,俞敏洪连续3年出国被拒签,别人都出国了,就他出不了国。一时间,机会的大门对俞敏洪关上了!俞敏洪很绝望,更关键的是,他老婆总说他是窝囊废。
如果说在当时的中国,出国留学是走直路,那出国失败就是走了弯路。
俞敏洪走了弯路并不灰心丧气,因为他知道走弯路是人生的常态。俞敏洪考大学就走了弯路,考了3次才考上北大。在所有道路都被堵上后,俞敏洪只能创业办了个英语补习班,这就是新东方的前身,后来发展成上市教育类公司,他也成了著名企业家。
其实世上没有笔直到底的路,即使看似笔直的路,也只是无穷延伸的弯路上短短的一截。这种常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总是呈现螺旋式发展”,世间万物是这样,人生轨迹也是如此。
黄河不也是走了无数的弯路最后才流入大海的吗?
(2024届重庆市高三质量检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2023年4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材料二: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2024年5月4日,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2周年大会”上的演讲稿;
②参加高三学生成人仪式后,给三十岁时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过去的人民群众在过去的历史中,一直都在为中国梦为努力。而新时代,同样是追梦者的时代,更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如何继续追求中国梦?材料一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以永不懈怠的思想精神、永不懈怠的努力行动,就是持续奋斗的心态和行动。如果说材料一是从如何开始行动的角度来讲述如何追求中国梦,那么材料二就是从行动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来展开的。虽然一开始,每个人都会斗志昂扬往前冲。但前进道路总会遇到困难和阻碍,遇到困难阻碍的时候,是被它打倒,一蹶不振,还是勇敢面对、努力跨越,才会决定新时代青年是否能真正实现人生目标,助力祖国实现中国梦。
试题要求以振华中学青年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进行写作。针对第一个任务,要围绕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总结过去100年中,我们的时代先辈们为了中国梦做出了哪些努力,又思考如今和未来,我们这些青年要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哪些努力和贡献。针对第二个任务,虽也讲奋斗,但重点应该放在个人的奋斗上。“成人仪式”意味着我们这些青年已经开始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而正式行动了。而对于“给三十岁的自己”则可重点结合材料二去讲,三十岁的自己已经在社会和人生道路上走到半途,总归会遇到一些艰难险阻,因此写作的重点就在于如何用当今十八岁年龄的昂扬斗志来安慰、激励那个三十岁可能遇到阻碍感到溃败的自己。
【立意】
1.为中国梦持续奋斗。
2.以责任之意识和持续之奋斗助力实现中国梦。
3.中国梦,不仅在准备开始奋斗,更在于一直奋斗。
【范文】
写给三十岁的我
亲爱的我:
你好!
当你打开这封信的时候,应该已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三十岁成年人了。我写下这封信,是想与你分享我此刻的心情和感悟,也是想给你一些建议和鼓励。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我相信你一定已经变得更加坚强、自信和有担当。我希望你能够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你未来的生活中,我想给你一些建议。首先,不要忘记你的初心和使命。无论你在哪个领域工作,都要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希望你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这些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最后,我希望你能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也要关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亲爱的我,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贡献。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最后,祝愿你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切顺利,幸福安康!
此致
敬礼!
【其他作文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设你是学校文学社的一名成员,你的文学社计划举办一场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比赛要求参赛者从以下三个子主题中选择一个进行创作:
1、描述一个你亲身经历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并探讨这个场景对你的启示。
2、分析当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设想一个未来的世界,其中人类已经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描述这个世界的特点和你的期望。
要求:参赛作品需紧扣所选子主题,内容充实,逻辑清晰。
不得抄袭,鼓励原创和独立思考。
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
【范文】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城市的喧嚣和技术的便利所包围,以至于忘记了我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然而,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始终存在着一个对自然无比向往和憧憬的世界。这次征文比赛,我选择探讨第三个子主题:设想一个未来的世界,其中人类已经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人类不再视自然为可以随意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尊重和保护的伙伴。城市不再是无情的钢筋森林,而是融入了自然元素的绿色家园。高楼大厦的墙壁上覆盖着垂直花园,屋顶上则是绿意盎然的菜园。街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唱,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个世界里,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来满足日常所需。交通工具也变得更加环保,电动汽车和自行车成为了主流。我们学会了珍惜资源,减少浪费,循环利用成为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此外,人们也更加注重与自然的互动和体验。人们会定期参与植树造林、河流清洁等环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教育体系中,生态教育和自然教育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心。
在这个和谐共生的世界里,我们不再担心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相反,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世界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个愿景,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积极行动起来,这个愿景终将成为现实。
总之,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而奋斗!
这篇范文紧扣了所选子主题,通过具体描述未来世界的景象和人们的行动,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如可持续发展、环保行动和教育普及等,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和具有可操作性。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设你是一位城市规划师,面临以下四种设计方案,请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并阐述理由。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以降低碳排放。
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增加城市绿地,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少污染排放。
要求: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不得抄袭,鼓励原创和独立思考。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
【范文】
选择绿色建筑,构筑可持续城市未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四种设计方案中,我认为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最能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选择。
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同时,绿色建筑还能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和使用效率,为居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使用可再生能源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往往依赖于化石燃料,这不仅导致资源枯竭,还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而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我们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推动城市的绿色转型。
推广绿色建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绿色建筑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我认为选择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最能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一选择,我们可以构筑一个绿色、低碳、宜居的城市未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关乎我们的职业、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是我们的人生价值观。请以“选择与挑战:塑造未来的道路”为题,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进行论述,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自身经历,阐述你的观点。
1、教育的选择:专业与兴趣
2、职业的选择:稳定与创新
3、生活方式的选择:传统与现代
要求:论述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自身经历进行论证,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字数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驱动型作文(新高考专用)
目 录
01 挑战主观题·查能力漏洞
02 攻克重难(重难、题型、考向)·补能力漏洞
03 能力提升演练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
四、写作(60分)
(安徽、贵州)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题型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在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指令”,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的作文形式。广义地说,所有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是解决问题式写作;狭义地讲,特指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情境,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1月的九省联考(安徽、贵州卷)的作文题型则是创新型的题型,是“多选一”任务驱动型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提供几种任务情境,任选其中一种任务进行写作。
多任务驱动型作文看起来给了学生较多的选择和写作指向,但实际上限制性也更加明显:一是任务选择限制。材料给了几个写作任务,但学生只能选取其一;二是文体的限制。考生要注意每个任务后都暗含有合适的文体,写作时要注意该种文体的写法。
“多选一”任务驱动型作文说是创新,但究其实质,还是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几大基本特征。
【特征一】 任务指令的明确化
情境任务类考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给定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又增添明确的任务指令。更加明确的指令也使得写作的角度更为具体。其主要表现在,题目中明确指定了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文体、写作内容等,间接说明了出题人关于“写什么”“怎么写”的意图,避免了考生写作时论述空泛的问题。更为明确地强调任务与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指令,始终以完成写作任务为目的展开自己的论述,一旦偏离目标,就容易降低自己的作文等级。
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新高考 Ⅱ 卷作文题便包含多重写作指令。材料要求考生客串《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一要求,在人物身份、题目名称、文体要求上都明确给出了限定。这便是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显著表现,若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三者中的一个,都有写偏题的风险。
【特征二】题目材料的情境化
情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各种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境况,具有立体性。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内容,情境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情境化大多来自社会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相贴近,但并不一定完全等于真实生活。早在2015年高考全国I卷“女儿向警方举报自己
父亲”的作文题中,这一特征就表现得很明显。父女的亲属关系、父亲在高速路上打电话的事实、女儿多次劝告无果的无奈,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往往能够赋予一个事物不同的内涵,考生只有综合情境的各种要素,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材料之中,感同身受,才能从中获得真切的启发和感悟。
与此同时,这种情境也有利于为考生提供体会社会生活的机会。作文不再是与生活相割裂的空洞型议论说理,它将写作与当下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此举可以唤起考生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特征三】 写作内容的交际性
情境任务类考题开展的是交际性写作,主要体现在展示交际性的材料情境,并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交际性情境,主要包括交际者的地位与关系、交际的目的、交际的方式、交际的背景等。或者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交际情境需要有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等要素。
正是因为交际性材料情境的给定,考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明确任务与立意,还要注意体现写作内容的交际性。
故写作时,第一,考生要具备读者意识和角色意识。读者意识,是指这篇文章要写给谁看。对象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第二,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去完成作文写作,就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去分析或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这种交际性符合现实,具有合理性。
【答题思路】
探索内容 应试写作的内在本质 应试写作考查的外在形式
任务指令 语境任务 文体任务 内容任务 思维任务
目的 提供语境,明确问题, 让写作回归生活与交际,具有实用性 给与写作自由空间又避免套作宿构, 达到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平衡
第一步 审材料
第二步 审情境
第三步 审任务
(1)写作内容指令
(2)写作文体指令
(3)写作对象指令
(4)写作身份指令
(5)写作场合指令
【技法指导】
1、审题立意三法:
①确定“三要素”——材料的含意、创设的情境和写作任务
这三个要素中,弄清“材料的含意”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弄清“创设的情境”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弄清“写作任务”主要观照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考生在看到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后,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然后,立足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要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某种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这需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
②找角度、巧分类,选准立意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命题材料有单一型与组合型。单一型的作文题已出现多年,考生们平时练习得比较多,基本上在确定“三要素”后,都能正确审题、准确立意;面对组合型的作文题,考生要想精准立意,或者让文章立意高人一筹,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每一个命题材料的含意后,从整体把握命题材料,然后对命题材料进行分类,进而选准立意点。
③立意要有“我”,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
考生在写作时要立足于实际生活需求、实际应用,体现处理信息的能力,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2、关注五要素
情境和写作任务对审题立意有限制性要求,要关注以下要素:
①主体——“我”是谁;
②对象——我写给“谁”;
③场景(背景)——我在什么情况下写;
④文体——我以什么体裁写;
⑤写作任务——结合材料,回答“为何写”“为谁写”的问题。
3、强化五种意识。
①强化实用意识,落实实用文写作指导。
真实情境载体下的驱动任务,往往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因此,实用文体常常成为试题标配,诸如演讲稿、发言稿、书信、慰问信、感谢信、读后感、观后感、主题征文、建议书、申请书、开(闭)幕词等常见实用文体的文体特征及格式的学习,既是语用“得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写作任务的必备知识。
②强化语体意识,做到语体得体。
根据写作任务,选择适合情境的文体、语体,根据写作对象做到语言得体,到位地解决实际问题,是任务驱动作文的要求,也是作文命题改革的方向。
③强化综合意识,构建以论述能力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表达体系。
与传统的文体写作观念不同,任务驱动作文更强调根据实际情境表达的需要,灵活调动议论、说明、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完成交际任务,这必然对以往按文体模板套路出牌的作文训练形式提出挑战。即便题目明确提出“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提出建议”要求,倾向于议论文体写作,也要综合议论和实用,做到内容和形式的融合。
④强化创新意识,培养通过整合写作要素来完成崭新情境任务的意识。高考作为国家级别的选拔性考试,在继承和创新的大道上前行,生活情境有多么丰富,试题形式就有多么精彩。文无定法而教学有法,用心的教师要在研究作文规律、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而训练有素的学生总能在陌生的题目中发现熟悉的因子,调动、整合已有经验完成挑战性的任务。
⑤强化基础意识,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作文基本功。
正是由于情境考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所以尤其需要我们夯实写作基本功,词汇、句法、章法、文体、材料、思辨、审题、谋篇布局,都要训练到位。基础扎实加之思维灵活、视野开阔、积累丰富、价值观正确,好文章产生的概率才会变大。
(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陕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拥有5000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每一份民俗文化都代表着陕西的地方特色,如:岁时节庆、饮食起居、乐舞社火、传统技艺、庙会等内容,
全面展示丰富多姿的陕西地方文化。
2024年春节期间,咸阳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喜庆热闹的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民俗文化”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①向读者介绍一项民俗文化。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②陈述某一项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③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民俗文化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民俗文化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相继兴起,将人类一步步带入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近些年,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微信、微博、抖音、B站……社交平台多种多样,网络课堂、腾讯会议、线上博物馆、直播带货……资讯分享渠道便捷。“与辉同行”直播间让日益式微的《人民文学》再度回到大众视野,抖音小视频让各地的文旅掀起一次次高潮……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接收者、记录者、传播者,但与此同时,参与者媒介素养低下带来的格调不高、信息造假甚至网络暴力等现象也让人深切担忧。
学校准备召开交流分享会,主题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现邀请你发言,具体方向有以下三种。
方向一:向与会者介绍你在参与网络时代信息交互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写作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避免条款式罗列。
方向二:在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向与会者表达你的主张,阐述你的理由。
方向三:讲述一个你与某一信息传播媒介之间发生的故事,体现对“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2024届南京、盐城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2024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往一个地方时,往往有许多路可以选择。有一些路需要绕一些弯,我们称之为“弯路”;有一些路很近,但是很难发现且充满变数,我们称之为“捷径”;更多的人会选择大家平时习惯走的一条路,这样的路不会错,但也缺乏变数,我们称之为“常路”。
学校为高三学生开展以“选择·青春·启航”为主题的成人仪式系列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在成人仪式上的演讲稿。
(2)参加成人仪式后写给家人的信,讲述你的青春故事。
(3)参加成人仪式后的观后感,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2024届重庆市高三质量检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2023年4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材料二: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2024年5月4日,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2周年大会”上的演讲稿;
②参加高三学生成人仪式后,给三十岁时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其他作文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设你是学校文学社的一名成员,你的文学社计划举办一场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比赛要求参赛者从以下三个子主题中选择一个进行创作:
1、描述一个你亲身经历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并探讨这个场景对你的启示。
2、分析当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设想一个未来的世界,其中人类已经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描述这个世界的特点和你的期望。
要求:参赛作品需紧扣所选子主题,内容充实,逻辑清晰。
不得抄袭,鼓励原创和独立思考。
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
600字
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设你是一位城市规划师,面临以下四种设计方案,请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并阐述理由。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以降低碳排放。
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增加城市绿地,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少污染排放。
要求: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不得抄袭,鼓励原创和独立思考。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
600字
800字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关乎我们的职业、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是我们的人生价值观。请以“选择与挑战:塑造未来的道路”为题,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进行论述,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自身经历,阐述你的观点。
1、教育的选择:专业与兴趣
2、职业的选择:稳定与创新
3、生活方式的选择:传统与现代
要求:论述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自身经历进行论证,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字数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