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词语效果语用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词语效果语用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词语效果语用题
目 录
01 挑战主观题·查能力漏洞
02 攻克重难(重难、题型、考向)·补能力漏洞
03 能力提升演练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
把他怎样了!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①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②“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
③“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
④“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染强化、描摹性。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处处”,意思是“到处”“各个地方”“所有地方”,文中“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而“处”意为某个地方,“处处”显然比“处”的范围广。如“微微”,意思是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是程度副词,两个“微”叠用形容程度更轻,文中“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在程度上比“微”更轻。如“早早”,比常时为早,很早,是时间副词,文中“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两个“早”叠用比“早”更能凸显时间之早。
(浙江省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二)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像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
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20.请说说文中“摸摸、探探”这种重叠形式和“摸、探”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3分)
22、文中有多个“了”字,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请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0.“摸摸、探探”这种动词重叠形式比“摸、探”更口语化,而且在语义上有减缓,强调了动作的轻柔性、试探性,逼真地表现出成名夫妻当时心有未甘、还怀有一丝希望的心理。
22.①句中的“了”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加强了“真的这样”的已然语气;②“了”字突出了成名在得知蛐蛐死后的绝望心理;③“了”字以平淡的语气表达沉重的心理,此种反差(化重为轻)的效果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叠音词效果的能力。
“摸摸、探探”比“摸、探”更口语化,更符合文段的表达特点;且属于叠音词,从节奏上比“摸、探”更舒缓,而原文是写黑子投井,父母以为他已经死了,此处的“摸摸胸口”“探探鼻子”是父母抱着一丝希望的试探性动作,用“摸摸、探探”突出了动作的轻柔性和试探性;逼真地表现出成名夫妻当时心有未甘、还怀有一丝希望的心理。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了”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示已经出现某种情况,“了”字加强了“真的这样”的已然语气;
②“掉在冰窟窿里了”意思是成名感觉到了绝望,蛐蛐死了,成名该如何交差?“了”字突出了成名在得知蛐蛐死后的绝望心理;
③“了”常常用于一般陈述句,语气比较舒缓平淡;而此句中成名的希望破灭,一家人的生活又陷入绝望,句子意思很沉重。“了”字以平淡的语气表达沉重的心理,此种反差(化重为轻)的效果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20. 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因此白花花的“花花”并不是虚化的修饰,而是指出其效果;“白”仅指颜色而已。
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晦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白花花”一词的本义指的是白的耀眼,也就是说容易让人产生眼花的感觉。而结合文中“白花花的日头”可知,此处并不单纯指出其“白”的颜色。而结合原文“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可知,作者在这里用“白花花”一词,是在强调“白”这一特征的同时,说明河水的白还有让人眼花的效果。
“凉幽幽”一词中,“凉”指凉爽、清凉之意,而“幽”则有昏暗、深沉之意,结合该词所在语句“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知,
作者在这里除了指出“凉”这一层意识之外,还强调此处的幽深、寒冷之意。所以,这里用“凉幽幽”一词,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
【题型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题之词语效果分析题,即在综合语段中,考查词语使用的作用及效果。这是新高考语用题中的“反套路题”。考题着力考查“效果分析”,凸显“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评价”两大学科素养。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语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考点解读】
近年来词语效果分析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效果分析
2、数量词的效果分析
3、动词、形容词效果分析
4、名词的效果分析
5、叠词的效果分析
6、其它重要词语效果分析
【技法指导】
一、赏析词语的六个角度
词语在语段中的作用,需要结合具体语段进行实际分析。分析其效果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1.从词义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于词义丰富的词语,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指示代词等
2.从修辞角度赏析。
常从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方面赏析词语。
3.从语言特点角度赏析
词语的语言特点主要包括语体风格与语言特点。
从语体上看:①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②书面语庄重严谨。
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风格有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幽默诙谐等。
4.从语法功能角度赏析
语法功能角度主要包括词语的词性、句子成分。分析其语法功能,是指从确认词语的词性及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明确其语法结构与语法作用。赏析语法功能作用时,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活用。
5.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
写作手法主要包括贬词褒用、侧面描写、反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等。
6.从语境角度赏析
词不离境。不同的语段,语境会不同。分析词语效果,最主要的还是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要根据语境分析词语的突出强调了什么,细腻描写或刻画了什么。
二、词语罗列效果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①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
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③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④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⑤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三、人称使用效果
人称代词使用效果,应从叙述视角与叙述语气上去分析,不同的人称代词,在语段中使用效果会有一些不同。
①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令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①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②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③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④好像伴着鼓点,和着琴音,⑤每一摆刷,那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⑥“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水乳交融,⑦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非常雪白的屏风。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8.请分析第二段中“当然”和“果然”的表达效果。(3分)
19.第三段中“匀匀实实”和“匀实”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
【答案】
18、“当然”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果然”照应前文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的传闻,说明传言非虚。
19、“匀匀实实”比“匀实”语意更重,更能突出刷子李刷浆刷得均匀,说明其技艺之高超。
【解析】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原文“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
“果然”,果真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原文“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照应前文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的传闻,说明传言非虚。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匀匀实实”,形容非常均匀。分布均匀且密度大,显得充实。“匀实”,均匀,匀称结实。
“匀匀实实”是对“匀实”的扩充,比“匀实”语意更重,更能突出刷子李刷浆刷得均匀,说明其技艺之高超。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语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20.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
②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使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下文说“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
“撸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更加有干劲。结合语境“每到一地,他总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
“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结合前后文“曾饱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分析,“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
②“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也都是现代化的口语,作者用此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2024届江西省红色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在江南,到处可以看到很多人家的屋顶都是小青瓦。建造一座房子,到了屋顶覆瓦的环节,一般是先把屋脊做好,然后从屋脊开始,由上而下覆瓦。覆瓦一般将底部的小青瓦凹槽朝上,每一块小青瓦上从中间等分,覆以两块凹槽朝下的小青瓦,这种环环相扣的方式做出来,让雨水顺着瓦楞下的小水沟直溜溜地流淌到房檐的滴水处,倾泻而下。江南的雨,尤其是春夏之交的雨,多下得不大,淋在建筑的屋顶上,或成为断了线的珠子,或汇聚成一条条水渠,淋漓在
江南的屋檐上,浪漫而雅致。
江南的雨太细密了,有一种说法,江南的水田里有多少米,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江南的烟雨像梳子一样细细打理着季节的天地,若要论滴来数,恐是数不胜数。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那就是江南有多少片鱼鳞瓦,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绵延开来的江南古镇,一座紧挨着一座,一场又一场的雨,如玉琳琅,落在青石板上,落在稻田里,落在屋檐上,落在乌篷船上,落在小桥流水中,落在每一顶油纸伞上,也落在星星点点的蛙鸣声里。
20. 文中三处加点的“小青瓦”,若改成“瓦片”则表达效果减弱,说说“小青瓦”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22. 下面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倒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她比我葛朗台还葛朗台。你起码不会把金子白扔吧。你倒是说呀!
【答案】
20. “小青瓦”相较于“瓦片”,语意更加明确;且三处连用“小青瓦”,强调江南的屋顶大多是由小青瓦盖成,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2. ①“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表示“我”的内心更赞同另一种说法,“倒是”在这里表示与一般情理相反。
②“你倒是说呀”是说话人让“你”赶快说话,“倒是”在这里表示追问、催促。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小青瓦”,小小的青色的瓦片。相较于“瓦片”,语意更加明确,更具形象性;
“覆瓦一般将底部的小青瓦凹槽朝上,每一块小青瓦上从中间等分,覆以两块凹槽朝下的小青瓦”,三处连用“小青瓦”,强调江南的屋顶大多是由小青瓦盖成的,而“小小的青色的瓦片”的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表示“我”的内心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样,“我”更赞同另一种说法,即江南的瓦很多,比地里的米还多。“倒是”在这里表示与一般情理相反。
“你倒是说呀”是说话人让“你”赶快说话,“倒是”显示出说话人的着急心理,在这里表示追问、催促。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①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到了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小瞎子正睡得香甜,他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
20.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说说它们和“莽苍”“匆忙”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①“莽莽苍苍”能更好表现表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
②“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
③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莽莽苍苍”指原野辽阔,无边无际。用来修饰“群山”,突出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
②“匆匆忙忙”指做事匆促忙碌。用来描写两个人的动作。而由后文“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可知,原来两个瞎子,尤其是老瞎子如此匆忙是为了赶紧弹断一千根琴弦,自己就能抓药了,能看到光明了。
“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
③“莽莽苍苍”与“匆匆忙忙”,一个空间阔大,自然幽静,一个人物匆忙,二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
④“莽莽苍苍”“匆匆忙忙”属于叠音词,和“莽苍”“匆忙”相比,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2. 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3分)
【答案】
“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感彩的能力。
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做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
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地方有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刚到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往郊外跑,这叫做“跑警报”。昆明做小买卖的,也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叮叮糖”。“叮叮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叮的一声,一块糖就裂下来了——所以叫作“叮叮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我们有时在松树下捡到很大的成熟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辫,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22.请从描绘画面、传递情感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动词“击”和“嗑”的妙处。(4分)
【答案】
“击”:写出铁锤敲击铁片时的轻巧,表现出糖贩制作叮叮糖时游刃有余的娴熟动作(描绘画面,1分);传递出了糖贩轻松愉悦的心情(传递情感,1分)。
②“嗑”:写出了咬松子时的灵巧轻便,从侧面写出了声音的清脆悦耳(描绘画面,1分);传达出在“警报”之下,大家苦中作乐、难得轻松的状态(传递情感,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
回答时,先答出这两个动词描写的画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情感。
“击”,就是“敲”的意思,“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因为铁锤“小小”,所以这“击”的动作应该很轻,写出铁锤敲击铁片时的轻巧,“一击铁片,叮的一声,一块糖就裂下来了”,“一击”“就”表现出糖贩制作叮叮糖时游刃有余的娴熟动作,传递出了糖贩轻松、愉悦的心情。
“嗑”,用上下门牙咬有壳的或硬的东西。“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松子壳很硬,但作者用了“磕”这个比较轻的动作,写出了咬松子时的灵巧、轻便,通过咬松子的动作行为从侧面写出了声音的清脆、悦耳;嗑松子是在“跑警报”时发生的事情,传达出大家苦中作乐的轻松状态。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眼世界文学史,大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文学共和国。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 )。而这些文学的共和国,无一不是在它们的“君主”的真正的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作家的故乡不只是指父母之邦,也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我们的“知青作家”看似一般都能两手操作,一手写农村,一手写都市,但写都市的篇章中往往有感情饱满的传世之作。如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史氏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也是出色作品,但较之《我与地坛》,则明显逊色。我的解释是,史氏的“血地”是北京——他自称插队前跟着父母搬了好几次家,始终围绕着地坛,而且越搬越近。他的地坛是他的“血地”的一部分——我一向不敢分析同代人的作品,铁生兄佛心似海,当能谅我。
21、原文“他自称插队前跟着父母搬了好几次家”,如果去掉“自称”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
【答案】
保留“自称”表明所有关于史铁生幼年的信息皆来自史铁生本人,真实可信。
②照应后文“我一向不敢分析同代人的作品”,作者冒昧地分析评价史铁生的作品,故尽量直接引用史铁生本人的主张为议论基础,以示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保留“他自称插队前跟着父母搬了好几次家”中的“自称”一词,表明所有关于史铁生幼年的信息皆来自史铁生本人,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从结构上看,“他自称插队前跟着父母搬了好几次家”一句与后文“我一
向不敢分析同代人的作品”相照应,作者冒昧地分析评价史铁生的作品,故尽量直接引用史铁生本人的主张为议论基础,以示尊重,也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严谨的创作态度。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9月统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 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 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 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如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入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 地吃起来。
21.选文用词精妙,说说文中加点的“一点”“一脸”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一点”中的“一”强调数量少,极言乙菜盆底子上剩余的汤水少,表达他渴望和欣喜的心理。
②“一脸”中的“一”强调满,写出菜汤溅得他满脸都是的样子,凸显当时困窘而痛苦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中“一点”强调乙菜盆底子上剩余的汤水太少,突出他渴望和欣喜的心理。
②“溅了他一脸菜汤”中的“一脸”是说满脸都是,形容菜汤溅出来的样子,凸显当时困窘而痛苦的心理。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8月联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1.语言文字运用I(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和Ⅱ中画横线句子,都有“还”,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答案】
I中“还”本义是“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
②Ⅱ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是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不同含义的能力。“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中“还”本义是“还有”。结合“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分析可知,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本文“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不知道”的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表达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它是农人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农人的手。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21.文中加点的词语语意相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缓慢”写庄稼一日日的生长,过程漫长;
②“急遽”写随着四季轮回,青黄荣枯变化之快;③看似矛盾的语言,准确地写出了庄稼人独特的感受。(4分。①②各1分,③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词语词义的能力。
文中说大地在色彩的演变上既是“缓慢”的,又是“急遽”,“缓慢”和“急遽”这两个词的词意是相反的。结合前句“一青一黄”理解,“缓慢”是指庄稼一天天地生长,从青到黄,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生长过程是漫长的;结合“一青一黄,一枯一荣”理解,“急遽”写四季轮回,庄稼青黄荣枯变化之快。所以,看似矛盾的语言,其实所指的对象和内容不同,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庄稼人独特的感受——庄稼生长时间长,荣枯变化快。
(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安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伏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哐里哐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19.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②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材料第二段说“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但是喷波尔多液是果农的劳动,却不用“他们”指称果农,而是用“我们”,这值得品味;
这里的“我们”指作者和果农,他想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一名果农,而且自己和果农们喷波尔多液的这项劳动是很光荣、很有意义的,因为“葡萄是吃的”,喷波尔多液是保护它,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
(2024届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卷1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把课文中别人的言语成果变成自己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感性的,那就是熟读和背诵,用形成“语感”来贮存。这种办法不容易 ,积累的速度也比较慢;另一个是理性的,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仓库,拆开来讲词汇和语法规律。这种办法会弄得“食理不化”,语言学懂了一点,可能变得反而不会说话了,语文课的综合目的也 。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理性的规律指导下,加快语感培养的速度提升语感的质量?那就必须明白,在富有思想感情的课文和语言规律之间,存在着一个语言现象。
语文教学中可参验的语言现象,必须是带有规律的语言事实。因为它带有规律,所以能反复出现;因为它带有规律,所以它非常典型。到一定的时候,它可以用来归纳规律,揭示规律,阐释规律。与现象结合的规律是有趣的,是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步的。比如,在“什么出现比较多”“什么出现比较少”的现象中存在规律。文言词好像与口语词有很大的距离,可是有一个现象应当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口语词的构词能力,往往低于文言词。
比较“竖”和“纵”、“丢”和“失”等词,即可看出:
“竖”和“纵”在“垂直”(与“横”相对)意义上同义,而在由“竖”造成的双音词中,只有“横竖”“竖立”两个词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但是,当“纵”当“垂直”讲时,“纵”却造成了“纵横”“纵贯”“纵深”“纵观”“纵览”“纵身”“纵队”……一系列结合紧密的双音词。
“丢”和“失”在“丢失”意义上同义,而“丢”在这个意义上组成的双音词只有“丢失”“丢弃”“丢掉”比较紧密。
“丢人”的“丢”,“丢失”义已较淡化;大部分采用“丢失”义造的词都用“失”不用“丢”:“失盗”“失明”“失恋”“失学”“失宠”“失效”“失势”“失音”“失重”“失传”“报失”“挂失”“失主”“丧失”“损失”“流失”“遗失”“亡失”……都是典型的双音词。
这种情况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口语单音节词尚能独立活动,不必凝固成口语词进入书面语的历史短语,构词能力相对较弱。
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种处理方式的教学效果,和不通过现象,就直接把赤裸裸的规律呈现出来相比,有着 。
21. 文中第二段多次使用“规律”这个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①强调语文教学中语言事实必须带有规律性;
②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③突显出语言现象与语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第二段共有四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是观点句,“必须是带有规律的语言事实”,这个“规律”强调语文教学中语言事实必须带有规律性;第二个句子是解释“带有规律”的效果,其中两个“因为它带有规律”强化了观点“语文教学中语言事实必须带有规律性”;第三个句子“归纳规律,揭示规律,阐释规律”进一步突出“语言带有规律性”的价值;第四个句子“规律是有趣的”同样说明语言带有规律性的意义,强化观点。可见,反复出现“规律”,就是强调语文教学中语言事实必须带有规律性。
②其次,“规律”这个词反复出现,读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③语文教学中可参验的语言“带有规律”,很典型,学起来就能找到“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用来归纳规律,揭示规律,阐释规律”,突显出语言现象与语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说文解字》释:“民,众萌也。”“萌”指如草芽的 ① 。《说文解字》释:“俗,习也。”可见,民俗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聚居的民众共同创造、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形成的一系列包含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存在于现实社会,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民俗文化 ② ,内容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戏曲、交际礼节、人生仪式、信仰心理等无不在传统民俗中存活与延续。在乡村生活中,陈旧民俗不断被自然淘汰和人为变革,新的风俗不断产生,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不断变化的趋势。
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软”法规,具有一种 ③ 的教化作用。费孝通曾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系,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系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与民俗文化的规范性存在关联的,就是它的制约性,民俗以“约束”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
20、请结合文本分析“软法规”中“软”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从触觉的角度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民俗文化”的对社会秩序的“无形、潜在”的约束力。
②写出了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传承的风俗习惯,是依靠“礼”“教化”使人服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软法规”中“软”跟硬相对,指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受外力作用后,容易改变形状。“软”强调
人的感觉。
由“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软法规”可知,“软”从触觉的角度强调民俗文化的教化作用,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民俗文化”的对社会秩序的“无形、潜在”的约束力;
由“乡土社会秩序的维系,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系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写出了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传承的风俗习惯,是依靠“礼”“教化”使人服膺。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每集讲述一幅画作及与画家的故事,以艺术与技术的“完美邂逅”阐释画作的艺术价值。节目致力于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作品,让平面二维的美术作品____________,帧帧创作,秒秒雕琢,展现“唯美中国风”。在第一集《虾》开头,“虾”被赋予动态感,仿佛自如地穿梭在池塘中,让观者走进那个“水草青青的世界”。
该片还注重讲述画家创作美术作品的历程。首期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画家齐白石的一生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动人的生命故事中,观众充分了解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和人生追求。齐白石画螃蟹讽刺侵略者____________,画寒鸟鼓舞激励大众。这种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艺术表达最终走进了人民心底,齐白石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与时代精神的指向____________。
《美术里的中国》为观众带来一场____________的视觉盛宴,并在历史的求索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人民”一词出现四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这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齐白石的作品“为人民”的创作宗旨和被人民接受的创作效果,表达作者对齐白石崇敬之情;具有一唱咏叹的效果,增强节奏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出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心底”“人民”一词
重复出现了四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让我们认识到画家的画作是以“人民”为中心而创作,作品的风格和追求是“为人民”,也体现了其作品具有“人民性”的特征。如此反复强调,增强了节奏感、韵律感,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据此分析出,这一句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了齐白石作品的“为人民”的绘画风格和追求,突出了作者对齐白石作品“人民性”的肯定;具有再三咏叹的效果,增强了节奏感。
(2024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一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 ① 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 ②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国家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辉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羸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 ③ 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在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19、文中加点的词都含有“经过”之意,但四个不同的词语在表达“经过”的意思时,产生的表达效果有所差别。请简要分析这种差别。(4分)
【答案】
①驰过,指骑着马飞驰而过,体现了霍去病率领大汉铁骑大破匈奴的雄壮气势和昂扬斗志;
②走过,侧重于步行,体现了左宗棠带领西征大军徒步穿越千里河西走廊的艰辛与不易;
奔过,侧重于走得急、速度快,体现了出使西域的使者张骞,从匈奴逃脱时的紧张与慌促;
碾过,指压过去,侧重于走得慢、有痕迹,体现了被发配边疆的林则徐的囚车行进之艰难与颠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驰过,解释为骑着马飞驰而过,更加强调的是速度之快。文中是用来形容“霍去病的铁骑”的,指的是他骑着战马飞驰而过,去保家卫国,抗击匈奴,所以“驰过”更能突出其雄壮的气势和昂扬的斗志;
走过,解释为步行经过,指的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用双腿走路。结合文中“连亘百里的营帐”“64岁的爱国老将”“千里河西走廊”等词语可知,“步行”更能体现出左宗棠带领西征大军徒步穿越千里河西走廊的艰辛与不易;
奔过,解释为急走,奔跑,强调的内心的焦急和速度之快。因为河西走廊一直在匈奴人手中,张骞是在被俘获后趁机出逃,所以“奔走”更能体现出他从匈奴逃脱时的紧张与慌促;
碾过,是指压过去的意思,强调的是走得慢、有痕迹。由“林则徐悲愤的囚车”可知,此句对应的是林则徐坐着囚车被发配到边疆的历史事实,通过写囚车行进速度慢,走的沉重,可以体现出囚车行进的艰难与颠簸。
(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鸿蒙!仅这个名字已让不少网友热血沸腾!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显示,华为公司已经申请通过了“华为鸿蒙”商标。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后来,世人用“鸿蒙”指远古时期。北宋张伯端的诗集里有一句是“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只看这句诗就能感受到华为的决心。
鸿蒙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这也正是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目的: ① 。这条道路也许不那么笔直,但却开辟了一种可能,向空白区域延伸,寄托美好向往。
华为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古人认为, ② ,因此华为以此命名自主研发的芯片,也是取其“祥瑞”“杰出”之意吧?
此外,华为还注册了不少新商标,如昆仑、金刚、玄武、乾坤、鲲鹏、巴龙、泰山、凌霄、婆餐……,可谓“华为修仙系统”啊! ③ ,而且还真的被用在了自己研发的产品上。华为基带芯片取名“巴龙”,华为服务器芯片取名“鲲鹏”,华为服务器平台取名“泰山”,华为路由器芯片取名“凌霄”……这些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彰显着科研创新给我们的底气,也昭示了中国人用行动光大传统文化的自信。此鸿蒙,即从“鸿蒙”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鸿蒙”,一个没有加引号,一个加了引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第一个不加引号的鸿蒙指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第二个加引号的“鸿蒙”指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画线句子意思是中国科研自主创新之路就从“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成功开始,这句话显示出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前仆后继开辟一条科研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寄托了人们对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的美好期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根据“这些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彰显着科研创新给我们的底气,也昭示了中国人用行动光大传统文化的自信”,前文介绍的科研创新的成果,可知第一个鸿蒙指中国科研自主创新。
第二个鸿蒙,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显示,华为公司已经申请通过了‘华为鸿蒙商标”“鸿蒙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这也正是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目的”,说明加引号的鸿蒙指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
“从‘鸿蒙’开始”说明的是中国科研自主创新之路就从“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成功开始,表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开辟一条科研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寄托了人们对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的美好期望。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词语效果语用题
目 录
01 挑战主观题·查能力漏洞
02 攻克重难(重难、题型、考向)·补能力漏洞
03 能力提升演练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
把他怎样了!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浙江省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二)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像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20.请说说文中“摸摸、探探”这种重叠形式和“摸、探”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3分)
22、文中有多个“了”字,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请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4分)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
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20. 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题型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题之词语效果分析题,即在综合语段中,考查词语使用的作用及效果。这是新高考语用题中的“反套路题”。考题着力考查“效果分析”,凸显“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评价”两大学科素养。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语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考点解读】
近年来词语效果分析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效果分析
2、数量词的效果分析
3、动词、形容词效果分析
4、名词的效果分析
5、叠词的效果分析
6、其它重要词语效果分析
【技法指导】
一、赏析词语的六个角度
词语在语段中的作用,需要结合具体语段进行实际分析。分析其效果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1.从词义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于词义丰富的词语,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指示代词等
2.从修辞角度赏析。
常从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方面赏析词语。
3.从语言特点角度赏析
词语的语言特点主要包括语体风格与语言特点。
从语体上看:①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②书面语庄重严谨。
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风格有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幽默诙谐等。
4.从语法功能角度赏析
语法功能角度主要包括词语的词性、句子成分。分析其语法功能,是指从确认词语的词性及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明确其语法结构与语法作用。赏析语法功能作用时,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活用。
5.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
写作手法主要包括贬词褒用、侧面描写、反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等。
6.从语境角度赏析
词不离境。不同的语段,语境会不同。分析词语效果,最主要的还是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要根据语境分析词语的突出强调了什么,细腻描写或刻画了什么。
二、词语罗列效果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①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
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③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④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⑤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三、人称使用效果
人称代词使用效果,应从叙述视角与叙述语气上去分析,不同的人称代词,在语段中使用效果会有一些不同。
①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令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①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②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③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④好像伴着鼓点,和着琴音,⑤每一摆刷,那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⑥“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水乳交融,⑦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非常雪白的屏风。曹小三借
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8.请分析第二段中“当然”和“果然”的表达效果。(3分)
19.第三段中“匀匀实实”和“匀实”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语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20.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2024届江西省红色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在江南,到处可以看到很多人家的屋顶都是小青瓦。建造一座房子,到了屋顶覆瓦的环节,
一般是先把屋脊做好,然后从屋脊开始,由上而下覆瓦。覆瓦一般将底部的小青瓦凹槽朝上,每一块小青瓦上从中间等分,覆以两块凹槽朝下的小青瓦,这种环环相扣的方式做出来,让雨水顺着瓦楞下的小水沟直溜溜地流淌到房檐的滴水处,倾泻而下。江南的雨,尤其是春夏之交的雨,多下得不大,淋在建筑的屋顶上,或成为断了线的珠子,或汇聚成一条条水渠,淋漓在江南的屋檐上,浪漫而雅致。
江南的雨太细密了,有一种说法,江南的水田里有多少米,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江南的烟雨像梳子一样细细打理着季节的天地,若要论滴来数,恐是数不胜数。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那就是江南有多少片鱼鳞瓦,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绵延开来的江南古镇,一座紧挨着一座,一场又一场的雨,如玉琳琅,落在青石板上,落在稻田里,落在屋檐上,落在乌篷船上,落在小桥流水中,落在每一顶油纸伞上,也落在星星点点的蛙鸣声里。
20. 文中三处加点的“小青瓦”,若改成“瓦片”则表达效果减弱,说说“小青瓦”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22. 下面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倒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她比我葛朗台还葛朗台。你起码不会把金子白扔吧。你倒是说呀!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①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到了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小瞎子正睡得香甜,他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
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
20.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说说它们和“莽苍”“匆忙”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2. 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3分)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地方有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外,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刚到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往郊外跑,这叫做“跑警报”。昆明做小买卖的,也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叮叮糖”。“叮叮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叮的一声,一块糖就裂下来了——所以叫作“叮叮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我们有时在松树下捡到很大的成熟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辫,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22.请从描绘画面、传递情感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动词“击”和“嗑”的妙处。(4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眼世界文学史,大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文学共和国。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 )。而这些文学的共和国,无一不是在它们的“君主”的真正的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作家的故乡不只是指父母之邦,也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我们的“知青作家”看似一般都能两手操作,一手写农村,一手写都市,但写都市的篇章中往往有感情饱满的传世之作。如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史氏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也是出色作品,但较之《我与地坛》,则明显逊色。我的解释是,史氏的“血地”是北京——他自称插队前跟着父母搬了好几次家,始终围绕着地坛,而且越搬越近。他的地坛是他的“血地”的一部分——我一向不敢分析同代人的作品,铁生兄佛心似海,当能谅我。
21、原文“他自称插队前跟着父母搬了好几次家”,如果去掉“自称”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9月统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 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 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 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如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入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 地吃起来。
21.选文用词精妙,说说文中加点的“一点”“一脸”的表达效果。(4分)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8月联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1.语言文字运用I(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和Ⅱ中画横线句子,都有“还”,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它是农人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农人的手。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21.文中加点的词语语意相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安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伏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哐里哐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19.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024届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卷1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把课文中别人的言语成果变成自己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感性的,那就是熟读和背诵,用形成“语感”来贮存。这种办法不容易 ,积累的速度也比较慢;另一个是理性的,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仓库,拆开来讲词汇和语法规律。这种办法会弄得“食理不化”,语言学懂了一点,可能变得反而不会说话了,语文课的综合目的也 。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理性的规律指导下,加快语感培养的速度提升语感的质量?那就必须明白,在富有思想感情的课文和语言规律之间,存在着一个语言现象。
语文教学中可参验的语言现象,必须是带有规律的语言事实。因为它带有规律,所以能反复出现;因为它带有规律,所以它非常典型。到一定的时候,它可以用来归纳规律,揭示规律,阐释规律。与现象结合的规律是有趣的,是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步的。比如,在“什么出
现比较多”“什么出现比较少”的现象中存在规律。文言词好像与口语词有很大的距离,可是有一个现象应当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口语词的构词能力,往往低于文言词。
比较“竖”和“纵”、“丢”和“失”等词,即可看出:
“竖”和“纵”在“垂直”(与“横”相对)意义上同义,而在由“竖”造成的双音词中,只有“横竖”“竖立”两个词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但是,当“纵”当“垂直”讲时,“纵”却造成了“纵横”“纵贯”“纵深”“纵观”“纵览”“纵身”“纵队”……一系列结合紧密的双音词。
“丢”和“失”在“丢失”意义上同义,而“丢”在这个意义上组成的双音词只有“丢失”“丢弃”“丢掉”比较紧密。
“丢人”的“丢”,“丢失”义已较淡化;大部分采用“丢失”义造的词都用“失”不用“丢”:“失盗”“失明”“失恋”“失学”“失宠”“失效”“失势”“失音”“失重”“失传”“报失”“挂失”“失主”“丧失”“损失”“流失”“遗失”“亡失”……都是典型的双音词。
这种情况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口语单音节词尚能独立活动,不必凝固成口语词进入书面语的历史短语,构词能力相对较弱。
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种处理方式的教学效果,和不通过现象,就直接把赤裸裸的规律呈现出来相比,有着 。
21. 文中第二段多次使用“规律”这个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3分)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说文解字》释:“民,众萌也。”“萌”指如草芽的 ① 。《说文解字》释:“俗,习也。”可见,民俗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聚居的民众共同创造、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形成的一系列包含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存在于现实社会,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民俗文化 ② ,内容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戏曲、交际礼节、人生仪式、信仰心理等无
不在传统民俗中存活与延续。在乡村生活中,陈旧民俗不断被自然淘汰和人为变革,新的风俗不断产生,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不断变化的趋势。
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软”法规,具有一种 ③ 的教化作用。费孝通曾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系,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系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与民俗文化的规范性存在关联的,就是它的制约性,民俗以“约束”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
20、请结合文本分析“软法规”中“软”字的表达效果。(3分)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每集讲述一幅画作及与画家的故事,以艺术与技术的“完美邂逅”阐释画作的艺术价值。节目致力于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作品,让平面二维的美术作品____________,帧帧创作,秒秒雕琢,展现“唯美中国风”。在第一集《虾》开头,“虾”被赋予动态感,仿佛自如地穿梭在池塘中,让观者走进那个“水草青青的世界”。
该片还注重讲述画家创作美术作品的历程。首期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画家齐白石的一生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动人的生命故事中,观众充分了解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和人生追求。齐白石画螃蟹讽刺侵略者____________,画寒鸟鼓舞激励大众。这种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艺术表达最终走进了人民心底,齐白石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与时代精神的指向____________。
《美术里的中国》为观众带来一场____________的视觉盛宴,并在历史的求索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人民”一词出现四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3分)
(2024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一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
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 ① 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 ②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国家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辉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羸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 ③ 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在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19、文中加点的词都含有“经过”之意,但四个不同的词语在表达“经过”的意思时,产生的表达效果有所差别。请简要分析这种差别。(4分)
(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鸿蒙!仅这个名字已让不少网友热血沸腾!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显示,华为公司已经申请通过了“华为鸿蒙”商标。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后来,世人用“鸿蒙”指远古时期。北宋张伯端的诗集里有一句是“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只看这句诗就能感受到华为的决心。
鸿蒙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这也正是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目的: ① 。这条道路也许不那么笔直,但却开辟了一种可能,向空白区域延伸,寄托美好向往。
华为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古人认为, ② ,因此华为以此命名自主研发的芯片,也是取其“祥瑞”“杰出”之意吧?
此外,华为还注册了不少新商标,如昆仑、金刚、玄武、乾坤、鲲鹏、巴龙、泰山、凌霄、婆餐……,可谓“华为修仙系统”啊! ③ ,而且还真的被用在了自己研发的产品上。华为基带芯片取名“巴龙”,华为服务器芯片取名“鲲鹏”,华为服务器平台取名“泰山”,华为路由器芯片取名“凌霄”……这些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彰显着科研创新给我们的底气,也昭示了中国人用行动光大传统文化的自信。此鸿蒙,即从“鸿蒙”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鸿蒙”,一个没有加引号,一个加了引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