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秘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6册教材常考知识点集锦(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秘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6册教材常考知识点集锦(部编版)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6册教材常考知识点集锦
八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秘笈
时间起讫:1840年—1949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包括晚清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一种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双重历史任务:反侵略(反帝)、反封建
两个历史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近代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近代后期)
四条基本线索:
(1)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抗争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3)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的历史
(4)发展史:中国近代史是近代工业、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2版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单元概述】
1、单元综述: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是中华民族血与泪的开始。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在内忧外患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政治方面 两次鸦片战争使列强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先进的中国人提出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经济方面 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思想文 化方面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 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阶段特征: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外联系: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关键词:
一条主线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主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四大事件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时空线索】
【知识结构】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背景: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②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③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2、原因:为了改变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危害:
(1)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2)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3)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虎门销烟
1、背景: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
3、领导人:林则徐
4、地点:广州虎门
5、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发动原因 / 目的: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借口):虎门销烟
重大事件:虎门——关天培殉国;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吴淞——陈化成殉国。
2、失败原因:统治着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陈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南京条约》的签订★★★★★
1.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领土和主权完整
赔款 2100万银元 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负担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破坏了关税主权; 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
2.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战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
③经济落后,旧式武器不敌英军新式武器。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5.补充:
部分有识之士字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林则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开始发生根本变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拓展】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从社会性质看,战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战前,中国社会的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开始变为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以及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③从革命任务看,战前,中国人民主要担负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易错提醒】
1.“香港岛”和“香港地区”的区别。
(1)《南京条约》中割让的“香港岛”,只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香港地区”的一部分。
(2)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三个部分,其余两部分是英国通过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 (九龙司)和1898 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先后割占和强租去的。
2.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割香港。
3.《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没有南京;厦门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与国:英法联军(主凶);俄美(帮凶)
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二)《天津条约》
1、时间:1858年
2、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3、附件: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了解):
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必考
①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易错提醒】
1.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华罪行,而不是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2.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所以,即使没有这两个事件,英法还是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了解)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农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时间 事件 历史意义、评价
185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永安建制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1853 定都天京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提高运动积极性
1853-1856 北伐(败)、西征(胜)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 颁布《资政新篇》 不符合实际,未实施
1864 天京陷落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
(一)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二)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二无”)
(三)评价;
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很难施行,但他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你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资政新篇》
1、提出者:洪仁玕。
2、内容: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3、评价(1)进步性: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2)局限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少施行的必要社会条件。
五、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1、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3、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易错提醒】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但是,这种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2、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而非资产阶级革命。
【史料实证】
1.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项目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俄、美
侵略时长 1840—1842年,历时两年 1856—1860年,历时四年
开放口岸 沿海城市 从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
【时空观念】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的解读
(1).时间
第一阶段:1840年6月开始。
第二阶段:1841年初至1842年8月。
(2).空间:英军从海上登陆,由南向北进攻。
(3).两条路线:第一阶段抵达大沽,第二阶段抵达江宁(南京)。
(4).五口通商:由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5).被迫割让地:香港岛。
【历史解释】
1、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有同学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国家的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或者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这都是错误的。
第一,半殖民地的含义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等,但清政府在形式上依然对全国实行管理。
第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比如,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扩大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延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进入北京。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共签订了8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开通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五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0处,英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与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比较,太平天国有哪些新特点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外来的侵略加剧了中国本身的阶级压迫,导致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太平天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国侵略的任务,这是以往任何农民起义所没有的。
(2)太平天国运动继承和发展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这一背景影响下,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引入了基督教中的“上帝”来动员群众,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从事宗教理论建设。洪仁玕还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方案《资政新篇》。
(3)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敌人是中外反动势力,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国运动在国际上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近代社会所赋予它的新的时代内容。
【唯物史观】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的决定因素在于中国与英法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抗,这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
2.认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①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②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家国情怀】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给我们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辱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022版课标要求】
1.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3.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概述】
1、单元综述: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方面 洋务派为富国强兵而掀起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辛丑条约 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经济 方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思想文化方面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办新式学校,传播西学。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阶段特征: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3、中外联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引发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关键词:
两大主题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两个阶段 经济近代化探索、制度近代化探索
两大条约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六大事件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空线索】
【知识结构】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必考
(一)背景(了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三)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运动的内容:
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兴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注意:戊戌变法时设立京师大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4.建立新式军队: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1.进步性: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地位)。
②(对内)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大影响)
③(对外)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启示:洋务运动失败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注:什么是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②导火索: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主要战役 战况 人物
牙山丰岛遇袭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战火至华 左宝贵
黄海海战 丧失黄海制海权 (致远舰)邓世昌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丁汝昌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必考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方代表)与伊藤博文(日方代表)
3.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③通商——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深入内地)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影响: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一)三国干涉还辽: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二)瓜分中国狂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错失瓜分中国时机的美国向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这样,列强不断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新修订)
(四)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拓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表现: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从戊戌变法开始,辛亥革命继续进行。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思想上,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易错提醒】
1.《马关条约》的内容包含“割辽东半岛”,但实际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并没有真正割占。
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
(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
(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
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
(一)概况
1.时间:1898年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我国第一所高等学校)
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四、戊戌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原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五、戊戌变法的意义
1、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2、启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拓展】
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应,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易错提醒】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2.戊戌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①“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的话每日熬一鹰)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1)廊坊阻击战、(2)大沽口之战、(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陷落、(4)北京保卫战(围攻西什库教堂、东郊民巷使馆区)等地打击八国联军。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义和团运动是农民的自发斗争,缺乏严密的组织与统一领导,②斗争手段、武器装备落后。③盲目的排外,迷信色彩浓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④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和防备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必考
(1)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②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危害最大的一款)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易错提醒】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史料实证】
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
项目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不同点 签订国家 清政府、英国 清政府、英国、法国、俄国 清政府、日本 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签订时间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
主要内容 通商口岸 概况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
特点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向内地推进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
赔款 2 100万银元 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其他 协定关税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在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毁炮驻兵;划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同点 (1)都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都影响了中国社会性质 (2)开放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3)割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4)日本获得赔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英国获得赔款:《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英法获得赔款:《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2.中西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对比
3.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2)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签订
 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时空观念】
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近代列强发起的四次侵华战争
【历史解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一方面,洋务运动只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也不会让中国掌握先进的技术。
(2)教训: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触动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3)启示:地主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紧跟时代潮流,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
【唯物史观】认识《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1)从经济上看: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此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2)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就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4)从外交上看: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2版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单元概述】
1、单元综述:民主革命、中华民国。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经济方面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方面 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主要表现: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革命政党:同盟会;
革命成果:创建中华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中外联系:辛亥革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关键词:
一条主线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个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
两个团体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七次革命行动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时空线索】
【知识结构】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
2、建立者:孙中山
3、宗旨:振兴中华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二)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①个人条件: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
②组织条件:各种革命团体的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光复会)
③思想条件: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著作的号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 )
2、成立同盟会:(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
①性质 / 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机关报:《民报》
④政治纲领与指导思想:
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前提)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补充发展)
拓展:三民主义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地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易错提醒】
1.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民权主义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一)萍浏醴起义:
1、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2、意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二)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三)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四)黄花岗起义:
1、时间: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在广州举行起义
2、结果:起义失败,将收殓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与广州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将起义又叫黄花岗起义。
3、意义:是辛亥革命前影响最大的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熟读)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爆发。
(2)地点:武昌(湖北)
(3)经过: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独立,支持革命。
(4)评价:
积极性: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5)性质: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6)启示: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必须依靠新的阶级进行新的探索。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的创建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元年)
②地点:南京(南京临时政府)(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④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公元XX年=民国XX年+1911
⑤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③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民主自由制度和民主共和的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拓展】
1.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败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这些都说明其失败了。
取得一定胜利兼有一定失败的理由: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易错提醒】
(1).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仍被当做革命的领袖,他的思想(三民主义)和他通过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都对武昌起义起着指导作用。
(2).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仍广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结束。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时间:1912年1月1日 (二)首都:南京
(三)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孙中山
(四)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1912年为民国元年。
2、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举例:民国26年为1911+26=公元1937年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积极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清朝灭亡
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标志:宣统帝下诏退位。
(三)过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四)影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必考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①国家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
②国民权利: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等。(体现“三权分立”)
3.性质 /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拓展(理解):1、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原因?
(1)袁世凯依靠军事实力,玩弄政治手段(2)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主观原因)
2、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3)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易错提醒】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异同点
派别 不同点 相同点
洋务派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希望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由于阶级派别的局限性和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维新派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请求变法维新,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
革命派 主张实行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政党,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3)“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进攻国民党,南方国民党军队被打垮,孙中山流亡日本,袁世凯独裁统治正式确立。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复辟准备
1、对内政策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维护共和制度。
2、经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这一事件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四、军阀混战:
1、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等。
2、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易错提醒】
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2.“二次革命”是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而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终结。
3.北洋军阀是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核心是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孙中山评价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史料实证】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1898年 1911年
政治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物 奕圻、李鸿章等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主张 学西方技术(器物) 学西方制度(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制度(民主共和制)
口号或纲领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结果 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启示 ①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2.比较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
事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相同点 都是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发动的,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不同点 领导者不同 孙中山、黄兴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斗争结果不同 被袁世凯镇压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斗争说明的问题 ①复辟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虽然保留了民国虚名,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④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革命需要新的阶级领导。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1.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2.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制中国的工具,一次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去信心,认为只有革命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针是正确的。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标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4)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人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5)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孙中山、黄兴、陆皓东、林觉民等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闯出了一条血路。
3.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结论:(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来
4.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结论:(1)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唯物史观】
1.对三民主义的深度理解。
(1)三民主义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善的革命纲领。
①民族主义公开提出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2)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
②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③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办法,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
④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评价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1)成功(性质和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在当时的农村。)
【家国情怀】辛亥革命精神:
(1)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3)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4)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5)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6)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022版课标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单元概述】
1、单元综述: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政治方面 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一战结束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打击。
思想文 化方面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推动思想的解放。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阶段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主要表现:
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4.中外联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关键词:
一条主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两大任务 反帝反封建
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大事件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时空线索】
【知识结构】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2、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三)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四)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2、文学革命:
③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个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意义(进步性):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启示:看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拓展】
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事件名称 主张 影响
第一次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次 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次 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趋势?/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的变化?
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得到的启示?/总结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启示?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时间 阶段
春秋时期 创始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 发展 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发展了儒家思想
秦 低潮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西汉时期 顶峰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新文化运动时期 动摇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启示 儒家思想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易错提醒】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李大钊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包含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方面的内容。
(3)《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4)新文化运动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5)新文化运动中,不应将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全盘否定,应当否定的是其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关内容。
(6)“《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是指民主科学时代。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扩大
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经过:
分期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结果
时间 1919.5.4-6月初 1919.6.3起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主力 爱国学生 工人阶级
活动中心 北京 上海
经过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等。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出现“三罢”斗争: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必考
(一)性质: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二)特点: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三)意义: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四)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反帝反封建
【易错提醒】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而不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登上政治舞台。
(2)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关键,工人是其主力军,并开启了这次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3)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指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不是日本割占山东。
(4)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考
1、背景:
(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传播:
(1)著作宣传: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团体建立: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团体。
(3)实践: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必考
(一)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
4、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成立时间及标志: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三)地点:上海 → 浙江嘉兴南湖
(四)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五)会议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4、领导机构: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六)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A.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B.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C.新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必考
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内容: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设立中国工人运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
2.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3.工人运动失败的启示: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易错提醒】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陈独秀并没有出席中共一大。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特点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开始
作用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此我们得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比较项 辛亥革命前 1912年—1919年
工人人数 66万 200万左右
罢工次数 100多次 130多次
规模 几百人 几千人
斗争的形式 分散斗争 同盟罢工、联合斗争
斗争目标 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历史解释】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事件 思想 影响
魏源《海国图志》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冲击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了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 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结: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启示:先进思想促使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建立开始,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
1.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曾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为了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恢复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具有进步意义。 但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进步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没有提出反帝的要求。
3.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从时代背景来看,五四爱国运动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精神,并且具有更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性。
(2)从指导思想来看,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从领导力量来看,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
【家国情怀】
1.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在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民主和科学的意识。
(2)我们要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身上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树立积极进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3)我们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观。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示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3.五四精神是热血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请结合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作为,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认识。
示例:五四精神就是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就是忧国忧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4.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示例: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2022版课标要求】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
2.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3.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时空线索】
【阶段特征】
1、阶段特征: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2、主要表现:
(1)合作事件:建立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
(2)对立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
3、中外联系:中国借鉴俄国革命经验,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后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4、专题线索:
一条主线 国共两党关系从合作到对峙。
两大革命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
两个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五次会议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
五大事件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
【知识结构】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1923年,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规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国民党一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的创建:
①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②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必考
开始 1926年 组织者 广州国民政府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击溃吴佩孚主力; 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英雄部队 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战绩 ①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最主要);②作战方针正确; ③官兵英勇奋战,尤其是共产党人的先锋作用;④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
影响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北伐军能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作战方针正确2、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先锋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新修订)
(一)原因:1、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2、帝国主义势力支持
(二)表现
1、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2、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东北易帜
1、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结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根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没有军队的领导权。
3、中国共产党尚且稚嫩,缺乏斗争经验
【拓展】
1.为什么说北伐战争胜利了,而国民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虽然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转变为代表帝国主义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易混易错】
1.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的胜利进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但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2)地点: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必考
(一)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内容:
(1)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新修订)
(2)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二)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领导人: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
3、第一次打出来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4、结果: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三)井冈山根据地★★★★★必考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春,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井冈山道路:从井冈山开辟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新修订)
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必考
三、工农武装割据★★★★★必考
1、概况: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策略),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必考
(1)时间、地点: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
(2)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以红四军为主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新修订)
【拓展】
1.近代中国人民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1)走西方人的路。表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走俄国人的路。表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城市中心革命论)。
(3)井冈山道路。表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易混易错】
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打出的是“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的第一支军队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八七会议是由国民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一)长征原因: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
(二)长征的开始:
1、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出发地点:江西瑞金
3、长征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三)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必考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贵州省)
(3)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的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一)主要军事行动:
1、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①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拓展】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1)三次大的挫折:①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②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受挫;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战胜挫折: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中总结经验,独立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向农村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③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易错易混】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
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的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1935年的陕北吴起镇会师。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1.孙中山选择共产党
材料一: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他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进一步了解中,从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23年)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唆使和支持下,吴佩孚指令湖南督军萧耀南出动大批军警包围江岸总工会,开枪扫射工人纠察队。同时,在郑州、长辛店等地疯狂屠杀罢工工人,逮捕工会领袖。在这次血腥镇压中,50多人惨遭杀害,300多人受伤,40多人被捕,1 000多人被开除,连工人家属也遭洗劫。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摘编自张祥光、范同寿、张自勤《中国历史要览》
材料三: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孙中山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提示:①共产国际的支持与帮助。②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革命道路屡遭挫折。③孙中山意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国民革命的目标
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印发的漫画:号召民众一起北伐。从这首《国民革命军军歌》的歌词可知,国民革命的任务和口号是什么?
提示:打倒列强,除军阀!
3.五次反围剿
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
国民党 军人数 共产党 军人数 红军 指挥官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红军 失利
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围剿”的过程当中,毛泽东指挥之下的红军采取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条件,寻找敌人弱点,各个歼灭敌人。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者是周恩来和朱德,他们也基本执行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所以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时空观念】北伐战争
【历史解释】
1、国民国民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2)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幼年期,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军队名称变化:
①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
②秋收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
③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⑤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
⑥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
①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城市里起义胜利可能性小;②农村土地宽广,农民有革命要求,便于发展革命力量;③农村物产丰富,便于筹钱筹粮;④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⑤井冈山群众觉悟高,革命基础好;等等。
4、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出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的?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等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井冈山道路”。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正确道路。
【唯物史观】
1、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证明城市的敌人力量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利于革命发展的,而农村是中外反动势力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易于突破,有利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启示:必须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你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共创建红军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红军的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过程;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在长征路上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自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表明了中共的成熟。
【家国情怀】
1.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毛泽东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及红军歌谣: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红军歌谣
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长征精神的内涵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