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知识清单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历史知识清单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考点一
鸦片战争
)
1.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①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②地点:林则徐
③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④意义:虎门硝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口通商)
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
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结果双方协议。(关税协定)
③《南京条约》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考点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
②战争的导火索: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④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个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⑤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出兵,火烧圆明园。
⑥1860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赔款数量。
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②割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考点三
太平天国运动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变化:
①社会性质:
战争前(封建社会)→ 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主要矛盾:
战争前: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即阶级矛盾);
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既有阶级矛盾又有民族矛盾)
③革命任务:战争前:反封建;
战争后:反侵略反封建
2.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①起义原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或鸦片战争激化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②过程: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853-1856年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③颁布文件: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前期纲领性文件——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它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因为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能是空想。
后期——《资政新篇》——进步之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后期纲领性文件——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内容: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④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3.重点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意义及失败原因)★★
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主观原因: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1.“香港岛”和“香港地区”的区别。
①《南京条约》中割让的“香港岛”,只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香港地区”的一部分。
②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三个部分,其余两部分是英国通过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 (九龙司)和1898 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先后割占和强租去的。
2.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割香港。
3.《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没有南京;厦门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4.近代以来,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军曾三次侵占北京,其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
5.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而非资产阶级革命。
【史料实证】
1.鸦片战争前中英力量对比
2.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项目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俄、美
侵略时长 1840—1842年,历时两年 1856—1860年,历时四年
开放口岸 沿海城市 从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
【时空观念】
1.近代列强发起的四次侵华战争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历史解释】
1、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有同学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国家的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或者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这都是错误的。
第一,半殖民地的含义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等,但清政府在形式上依然对全国实行管理。
第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比如,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3、太平天国运动和以往的农民起义在斗争对象上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
以往的农民起义斗争的对象是本国统治者,农民运动的任务主要是反封建;太平天国斗争的对象不仅是本国统治势力,还有外国侵略者。因为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的倾销,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对英赔款,加紧搜刮人民。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唯物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失败的原因、启示:
1)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2)原因: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考点一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
1.洋务运动★★★
①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②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③60年代,自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
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70年代,求富,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
⑤建立新式海陆军
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功绩:左宗棠收复新疆,建立行省(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海军:建成南洋、北洋(规模最大)、福建、广东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同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⑥评价洋务运动
性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进步性: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边疆危机
①美、日侵略台湾(东南海疆危机)
时间:19世纪中期
国家:美国、日本
内容
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
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入侵台湾
结果:清政府赔款日本白银50万两。
②收复新疆(西北边疆危机)
背景:
19世纪70年代,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占领,俄国侵占伊犁。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过程:
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中俄经过谈判,签订条约,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意义:新疆建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练习,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③中法战争(西南边疆危机)
时间:1883——1885年
爆发: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
主要战役:
马尾海战:1884年,法国进攻福建马尾,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不久,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
镇南关大捷: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大捷。
结果: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意义:台湾建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1.甲午中日战争★★★
①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②战争爆发: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日清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
③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④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壮烈牺牲,后日本夺取了制海权。
⑤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罪行。
⑥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商埠、设厂):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危害:进一步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导致台湾成异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危害:使列强的侵略深入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标志着列强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从此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⑧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华: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清政府割台的消息传到台湾岛内,台湾军民掀起爱国的反割台斗争,高呼“宁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对日: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⑨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君主制度难以对抗君主立宪制度(日本制度优势)!我们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科教兴国,大胆创新,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建立适合国情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国家制度。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多来自海上,中国政府要大力加强海防建设,加强综合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中国航母,驶向深蓝),“能战方能止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甲午战争的警钟一直长鸣!
2.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②“瓜分”中国狂潮: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③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
考点三
戊戌变法
)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①兴起:康有为公车上书
时间、发起人: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②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梁启超《时务报》: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严复《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611--9.21
导火线:德国强占胶州湾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
类别 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教育 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西学传播和培养新式人才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④结果:戊戌政变(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
3.影响★★★
①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②影响:
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也推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③失败原因: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势力强大;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支持;
光绪帝没有实权;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考点四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
1.义和团运动★★
①兴起:义和团是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②发展: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③高潮: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④口号:“扶清灭洋”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2.抗击八国联军★★★
①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根本原因是列强维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②八国联军的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③义和团运动
反抗侵略
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在天津,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
结果: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②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
半殖民地 半封建
政治 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经济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文化 表现为“西学东渐”。
3.为什么说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①日军占领台湾,便利了日本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而日本利用赔偿作军费,迅速发展军事工业和军队,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增开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经济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多余的资金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以此达到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手段。
5.《马关条约》的内容包含“割辽东半岛”,但实际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并没有真正割占。
6.《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8.《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但是,这种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9.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而非资产阶级革命。
10.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11.戊戌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2.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史料实证】
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
项目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不同点 签订国家 清政府、英国 清政府、英国、法国、俄国 清政府、日本 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签订时间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
主要内容 通商口岸 概况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
特点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向内地推进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
赔款 2 100万银元 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其他 协定关税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在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毁炮驻兵;划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同点 (1)都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都影响了中国社会性质 (2)开放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3)割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4)日本获得赔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英国获得赔款:《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英法获得赔款:《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2.中西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对比
3.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
4.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5.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6.经济工业化
【时空观念】
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近代列强发起的四次侵华战争
【历史解释】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①原因:一方面,洋务运动只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也不会让中国掌握先进的技术。
②教训: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触动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③启示:地主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紧跟时代潮流,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
【唯物史观】
认识《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1)从经济上看: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此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2)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就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4)从外交上看: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变法:从改良到革命)★★
①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组织筹划反清武装起义。第一个全面分析中国的社会情况,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第一个全国规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决策者、发起人和领导者。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临时约法》的主要制定者。
②1911-1912年孙中山的“中国梦”:以三民主义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上书李鸿章: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④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⑤筹划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场革命运动广州起义失败。
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著作:《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革命团体的成立:《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的代表性革命团体华兴全(黄兴,长沙)和光复会(蔡元培、徐锡麟)。
领袖: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政治纲领(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机构和报刊: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评价:
(A)进步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B)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民生主义:没有土地革命纲领,没有从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论武器。
(
考点二
辛亥革命
)
1.革命志士的奋斗
①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发动萍浏醴起义,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②1907年,光复会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在浙江也遇难。
③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广西起义,袭取越南镇南关(镇南关起义),最终失败。
④1911年4月,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烈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⑤一系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武昌起义★★★
①武昌起义前武昌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
②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全被占领。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③辛亥革命的影响:
进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考点三
中华民国的创建
)
1.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背景:武昌起义胜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②时间:1912年1月1日(1912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③措施:改用公历;成立临时参议院。
④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大总统:孙中山 副总统:黎元洪
⑥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过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
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②袁世凯能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外因: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事政治大权并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内因:资产阶级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资产阶级革派的软弱妥协。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自由平等: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参议院(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政权);法院(司法权)。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④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
考点四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1.二次革命
袁世凯公开践踏民主共和制;宋教仁于1912年组建国民党,在国会占明显优势,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时在上海遇刺身亡。
1913年,孙中山、黄兴组织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对内政策: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③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对外政策 :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1915 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 1916 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1916 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3.护国战争★★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1915 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4.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苏赣鄂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皖浙鲁闽等;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滇系军阀唐继尧占云南、贵州;桂系军阀陆荣廷占两广。
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2.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民权主义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4.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仍被当做革命的领袖,他的思想(三民主义)和他通过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都对武昌起义起着指导作用。
5.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仍广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结束。
6.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史料实证】
1.中国同盟会
2.大总统誓词
3.清帝退位
【时空观念】
政治民主化:
【历史解释】
1.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制中国的工具,一次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去信心,认为只有革命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针是正确的。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标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4)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人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5)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孙中山、黄兴、陆皓东、林觉民等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闯出了一条血路。
2、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清政府内外交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人物 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独立人格
主张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学习方向 学西方先进技术 学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学思想文化
影响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开端)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特点 由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过程艰难曲折
相 同 点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 (2)学习对象:都向西方学习 (3)影响:客观上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冲击了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思想解放;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结果: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联系 (1)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2)戊戌变法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才能救中国,促使更多人走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3.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事件 思想 影响
魏源《海国图志》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冲击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了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 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结: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启示:先进思想促使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唯物史观】
1.对三民主义的深度理解。
(1)三民主义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善的革命纲领。
①民族主义公开提出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2)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
②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③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办法,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
④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评价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1)成功(性质和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在当时的农村。)
【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精神:
(1)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3)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4)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5)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6)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
)
1.背景: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新生的中华民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之后国家又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之中。一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发刊词中发表《敬告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阵地: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不仅让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而且邀请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主张“思想自由”,采取“兼容并包”主义,《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他们从各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追求的是个人的解放。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5.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民主、科学、自由、人道
①1915-1919年前期发展,基本口号是拥护“民主与科学”:
思想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指出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形象的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代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李大钊《山中即景》等,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②1919-1920年后期变化,增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运动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主要代表: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6.历史地位/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7.评价
①积极作用:思想解放: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铺垫的作用。文化普及: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政治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②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缺少群众基础。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
考点二
五四运动
)
1.五四运动的爆发★★★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时间:1919年5月4日。
③地点:北京天安门前。
④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⑤主力:学生。
⑥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2.五四运动的扩大 精练版P31
①扩大: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②初步胜利: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精练版P31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
)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的文章是什么?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到浙江嘉兴南湖
4.中共一大的内容★★★
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确定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
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旧焕然一新了;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6.中共二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①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①内容: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7.中共一大、二大比较(熟读)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时间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浙江嘉兴游船 上海
内容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最高纲领:建设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8.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间、意义、教训
时间:1923年2月
意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教训: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
2.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
4.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依据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的姿态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胜利的主力军。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陈独秀并没有出席中共一大。
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发展方向;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7.五四运动前期的运动中心在北京,后期转移到上海。
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不同是领导阶级不同。
9.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1919—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1840—1919年。
1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史料实证】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特点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开始
作用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此我们得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比较项 辛亥革命前 1912年—1919年
工人人数 66万 200万左右
罢工次数 100多次 130多次
规模 几百人 几千人
斗争的形式 分散斗争 同盟罢工、联合斗争
斗争目标 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历史解释】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事件 思想 影响
魏源《海国图志》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冲击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了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 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结: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启示:先进思想促使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建立开始,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中外思想解放
【唯物史观】
1.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曾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为了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恢复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具有进步意义。 但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①进步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②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没有提出反帝的要求。
3.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①从时代背景来看,五四爱国运动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精神,并且具有更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性。
②从指导思想来看,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从领导力量来看,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
【家国情怀】
1.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2.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要学习五四先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
考点一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1.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中共三大的召开
时间:1923年6月
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②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主要内容: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③创建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领导: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历史功绩: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
①时间:1926.7-1928.12
②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③总司令:蒋介石
④主战场:湖南、湖北
⑤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被誉为“铁军”)、武昌战役
⑥战果:先后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⑦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湖南、湖北);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也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1927年4月
地点:南京
建立者:蒋介石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③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张作霖儿子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
考点二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1.南昌起义★★★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②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③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⑤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工农武装割据★
①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打土豪、分田地、打游击战、建革命政权。
②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③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内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担任主席。
(
考点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3年秋,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人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瞎指挥),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加上缺乏弹药和部队长期得不到修整,部队牺牲重大,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处于被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
2.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0-1936.10)★★★
①开始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敌军“围剿”和北上抗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②湘江战役:1934年11月至12月的湘江战役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是折损过半。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进军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贵州遵义。
③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善于处理矛盾,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④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调虎离山袭金沙”),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夹金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⑤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935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从红军长征开始到结束,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1961年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十送红军》歌曲,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萧华创作了由《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的《长征组歌》,讴歌了红军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3.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并非国民党独立创办的。
2.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未消除北洋军阀,完成统一。
3.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的胜利进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但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5.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打出的是“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的第一支军队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6.八七会议是由国民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7.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的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1935年的陕北吴起镇会师。
8.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会议。
【史料实证】
1.孙中山选择共产党
材料一: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他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进一步了解中,从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23年)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唆使和支持下,吴佩孚指令湖南督军萧耀南出动大批军警包围江岸总工会,开枪扫射工人纠察队。同时,在郑州、长辛店等地疯狂屠杀罢工工人,逮捕工会领袖。在这次血腥镇压中,50多人惨遭杀害,300多人受伤,40多人被捕,1 000多人被开除,连工人家属也遭洗劫。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摘编自张祥光、范同寿、张自勤《中国历史要览》
材料三: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孙中山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提示:①共产国际的支持与帮助。②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革命道路屡遭挫折。③孙中山意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国民革命的目标
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印发的漫画:号召民众一起北伐。从这首《国民革命军军歌》的歌词可知,国民革命的任务和口号是什么?
提示:打倒列强,除军阀!
3.五次反围剿
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
国民党 军人数 共产党 军人数 红军 指挥官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红军 失利
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围剿”的过程当中,毛泽东指挥之下的红军采取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条件,寻找敌人弱点,各个歼灭敌人。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者是周恩来和朱德,他们也基本执行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所以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时空观念】
北伐战争
【历史解释】
1、国民国民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②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幼年期,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军队名称变化:
①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
②秋收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
③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⑤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
⑥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
①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城市里起义胜利可能性小;②农村土地宽广,农民有革命要求,便于发展革命力量;③农村物产丰富,便于筹钱筹粮;④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⑤井冈山群众觉悟高,革命基础好;等等。
4、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出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的?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②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毛泽东等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井冈山道路”。
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正确道路。
【唯物史观】
1、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启示。
①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证明城市的敌人力量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利于革命发展的,而农村是中外反动势力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易于突破,有利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②启示:必须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你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共创建红军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红军的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过程;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在长征路上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自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表明了中共的成熟。
【家国情怀】
1.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毛泽东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及红军歌谣: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红军歌谣
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长征精神的内涵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考点一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
1.九一八事变:★★★
①起因: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东北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柳条湖事件)
②经过: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国民政府的态度:实行不抵抗政策。)
③结果:① 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影响: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②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
⑤局部抗战的开始:东北民众、官兵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共派杨靖宇等人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2.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
①华北危机: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②一二·九运动:(性质: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地点:北平 发起群体:学生 领导:在中共的领导下。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等。
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
①背景(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 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 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
②时间: 1936.12.12 地点:西安 目的: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③中共态度: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4.结果:在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5.意义: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注意是初步形成)
(
考点二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①时间:1937年7月7日
②经过:日军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士兵失踪遭拒,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
③民族英雄:佟麟阁、赵登禹
④结果:平津陷落
⑤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①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军队改编:工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和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新四军,叶挺任军长)。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
3.淞沪会战(1937.8)——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①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②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
①时间、地点:1937年12月,江苏南京
②背景: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后,又向南京进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③罪行: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野蛮的本质。
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
(
考点三
正面战场的抗战
)
1.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①台儿庄战役/血战台儿庄: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由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对日作战,由于全民族团结抗战,历时1个月的激战取得大捷,史称“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抗战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②武汉会战: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武汉会战。会战历时4个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产。武汉、广州失陷后,日本兵力严重不足,日本转向“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此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战略相持阶段(1938.11~1943.12)★★
①日军调整策略: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汪精卫公开投降。蒋介石也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
②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日军调集兵力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天炉战法”)指挥军队,抗击日军,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
③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3.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中国军人为国家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但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
考点四
敌后战场的抗战
)
1.平型关大捷★★★
①时间:1937年9月
②地点:山西平型关
③中国军队:林彪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
④战果:全歼日军1000多人
⑤地位: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①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②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③抗日根据地的作用: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④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延安
⑤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的特点:以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
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法: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
⑦共产党在根据地采取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3.百团大战(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
①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②地点:华北
③中国军队:彭德怀指挥的八路军
④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⑤百团大战的地位: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
考点五
抗日战争的胜利
)
1.全民坚持抗战★
①背景: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②国民党亲日派头子汪精卫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公开叛国投敌。
③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抗日英雄:张自忠(枣宜会战)、左权(反“扫荡”作战);抗日参与者: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人士等;④结果: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中共七大
①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②时间:1945年4月
③地点:延安
④主要内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⑤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②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一枚原子弹。
③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⑤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①原因
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不是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原子弹只起着催化、加速日本投降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作用)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②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但不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西安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蒋介石不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前者是局部抗战的开始,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后者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是在瓦窑堡会议上,初步形成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正式建立是在国共合作宣言公开发表后。
5.正面战场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抵抗敌人进攻的战场,大部分由国民党军队参战。
6.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7.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8.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9.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0.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史料实证】
1.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
2.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形成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革命任务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抗日
建立战线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后结果 合作破裂,国共开始十年内战 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别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
作战方式 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正面阻击敌人(依靠政府和军队)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发动群众)
作战地位 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历史解释】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斗争;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国际友人的支援;爱国华侨的贡献;美苏的对日作战。根本原因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战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4)以弱胜强:从战争双方的实力来看,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对落后的中国战胜了资本主义强国日本,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敌入侵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唯物史观】
1.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西安事变后,局势十分动荡。日本帝国主义希望西安事变能使内战扩大,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主张借机攻打西安,架空蒋介石的权力,建立亲日政权;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形势,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1)历史地位: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前期的主要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
①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力量,对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在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开辟,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国民党军队中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3.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从政治路线看,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维持全国抗战局面,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
(2)从军事战略看,抗日根据地在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军。
(3)从战争进程看,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逐渐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家国情怀】
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带给我们的认识。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应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战争的悲剧不能重演。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
考点一
内战爆发
)
1.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停止战争,争取和平与民主。国民党了为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赶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同意、和平见过带来了一线曙光。 ★★★
2.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中共制定了作战的主要方式、主要目标、作战原则和方针。1947年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领导了青化砭,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
考点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措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