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课题 综合探究 国际视野及国际人才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引用我国与中亚峰会深化合作的实例,评述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合我国创新发展中亚峰会机制的案例,证实我国与国际组织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认同我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发展道路。 2. 结合我国开展的主场外交活动,阐释中国开展主场外交活动的意义。 3.了解国际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养,讲述活跃在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人的励志故事,培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与中亚峰会深化合作的实例,评述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2.中国开展主场外交活动的意义教学难点: 1.中国开展主场外交活动的意义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大美西安,喜迎盛会。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习近平主席将主持峰会。这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以 创新“中国-中亚峰会”机制,积极推动大国外交为总议题,分三个子议题一起走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议题一:“中国-中亚峰会”如何开创深化合作新局面? 议题二:“中国-中亚峰会”怎样彰显我主场外交魅力? 议题三:“中国-中亚峰会”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 【议学活动一】议题一:“中国-中亚峰会”如何开创深化合作新局面? 情景:中亚五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是共建“一带一路”、打击“三股势力”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此次峰会,中国同中亚国家进一步推进关系,取得了诸多成绩。(如下节选)▲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 ▲推动贸易发展,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简化贸易程序; ▲推进中国-中亚铁路运输; ▲推动高校和大学生交流,举办青年文化节和体育赛事; ▲加强减贫合作,出台有效社会帮扶政策; ▲保障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稳定运营; ▲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 【活动】结合教材和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自主探究 【问题】1.中国同中亚五国在哪些领域开创了深化合作的新局面? 2.“中国-中亚峰会”深化合作对我国有何意义? 【预设】1.政治、经贸、文化、教育、交通、减贫、能源安全、生态 【预设】2.有利于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优势互补 【教师】1.省略 2.(1)加深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关系:通过峰会,中国与中亚国家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合作,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合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2)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中亚峰会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指明了方向。通过峰会,有助于促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的实施,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以深化经济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3)增强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此次峰会彰显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亚国家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市场和投资来源,峰会也彰显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4)推动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有助于推动地区的和平稳定。通过峰会,各国领导人可以就地区安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助于减少地区紧张局势和冲突风险。 【议学活动二】议题二:“中国-中亚峰会”彰显怎样的主场外交魅力? 【知识卡片】主场外交,是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 情景1:长期以来,外交主场基本上由西方国家占据。西方主要大国一直活跃在各大重要外交主场,牢牢控制国际话语权,主导国际议程设置和规则制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国-中亚峰会召开时,正值七国集团(G7)在广岛举行峰会。七国集团借机操弄涉华议题,并炒作中国所谓“经济胁迫”,中方接连发声,多次反击。 情景2: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亚提出“四点主张”,就如何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并就怎样发展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提出“八点建议”。 【活动】结合视频和情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问题】1.如果你是中方代表,在此次峰会你会引导设置怎样的议题? 2.结合习主席讲话,谈谈中国的主场外交彰显了怎样的魅力? 【预设】1.合作、反驳中国威胁论、列举G7的霸权主义 【预设】2.提升影响力、深化了同中亚五国的合作 【教师】1.“深化同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反驳西方‘中国威胁论’” 2.①开展主场外交能起到展示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拉近和深化与伙伴国关系、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主场外交,我们可以把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共识和国际行动。 ③借助主场外交,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议学活动三】议题三:“中国-中亚峰会”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 情景: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国-中亚峰会”的意义。被誉为“女张骞”的吉延伟女士讲述自己30年来为中国和中亚各国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到经贸往来项目落地的故事。“上岗前,我们参加了专业培训,了解文化风俗、外交礼仪与外事纪律等课程。”志愿者韩思雨说。 【活动】请同学们共同参与课堂微项目,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主题是“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 【预设】略 【教师】 1.根据微项目中的“评价”开展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活动。 2.总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国际化人才? 一是政治素养。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胸怀世界,心系天下;熟悉国际事务,通晓国际组织运行规则。 二是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尤其是英语。 三是专业素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 四是知识素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厚的人文底蕴、全面的科学知识,要熟悉本国和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 五是团队意识。国际组织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 六是个人素养。个人道德品质良好、心理素质过硬、个人修养良好、遵守国际礼仪和规范、抗压能力强。 七是统筹协调能力。包括分析计划、资源调动与整合、时间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八是学习动手能力。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对待学习持开放的心态,能根据任务需要寻求并快速学习新知识。 【结语】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同学们,让我们在习主席的号召下,开阔眼界、锤炼品质、提高技能,努力成为具备国际视野的国际人才。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