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授课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特点。 3.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目标一: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任务:阅读教材P88的内容,并结合下列元素周期表发展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发展史:“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门捷列夫周期表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他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三元素的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元素和较重的两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如钙、锶、钡;氯、溴、碘;锂、钠、钾。这样的分类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1857年,德国化学家迈尔(1830~1895)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顺着原子量的顺序详细讨论了各元素的物理性质,给出了《六元素表》。该表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序,对元素作了很好的分族,有了周期表的雏形。 1865年,英国皇家农业学会化学师纽兰兹(A.Y. Newlands,1837-1898)把当时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从任意一种元素算起,每当排列到第八种元素时就会出现性质跟第一个元素相似的情况,犹如八度音阶一样,他把这个规律叫做“八音律”。 (2)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和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3)现代的元素周期表 问题:(1)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据: 相对原子质量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 相似的 元素放在一个 纵行 。 (2)现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据: 核电荷数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 相似的 元素放在一个 纵行 。 (3)原子序数是按照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顺序 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目标二: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特点 任务:阅读教材P89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横行原则:把 电子层数目 相同的元素,按 原子序数递增 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纵列原则:把不同横行中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的元素,按 电子层数递增 的顺序由上而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7 个横行, 7 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 ②短周期:第 一 、二 、三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种类数分别为 2 、8 、8 。 ③长周期:第 四 、五 、六 、七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种类数分别为 18 、18 、32 、32 。 (2)族:每一纵列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第 Ⅷ 族) ①主族:共 7 个(由长、短周期元素构成,族序数后标 A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 ②副族:共 7 个(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族序数后标 B )。 ③第Ⅷ族:包括 8、9、10 三个纵列。 ④0族: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8(He是2)。目标三: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任务1:画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标明周期序数、族序数、每周期元素种类及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H 元素周期表 HeLiNeNaArKKrRbXeCsRnFrOg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1H(1号) ~ He(2号)212Li(3号) ~ Ne(10号)823Na(11号) ~ Ar(18号)834K(19号) ~ Kr(36号)1845Rb(37号) ~ Xe(54号)1856Cs(55号) ~ Rn(86号)3267Fr(87号) ~ Og(118号)327任务2:根据元素周期表,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O: 第二周期第ⅥA族 Na: 第三周期第ⅠA族 Fe: 第四周期第Ⅷ族 I: 第五周期第ⅦA族 Au: 第六周期第ⅠB族 Ra: 第七周期第ⅡA族 Mn: 第四周期第ⅦB族 W: 第六周期第ⅥB族课堂检测【学习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画出思维导图2新授课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特点。 3.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目标一: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任务:阅读教材P88的内容,并结合下列元素周期表发展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发展史:“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门捷列夫周期表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他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三元素的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元素和较重的两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如钙、锶、钡;氯、溴、碘;锂、钠、钾。这样的分类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1857年,德国化学家迈尔(1830~1895)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顺着原子量的顺序详细讨论了各元素的物理性质,给出了《六元素表》。该表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序,对元素作了很好的分族,有了周期表的雏形。 1865年,英国皇家农业学会化学师纽兰兹(A.Y. Newlands,1837-1898)把当时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从任意一种元素算起,每当排列到第八种元素时就会出现性质跟第一个元素相似的情况,犹如八度音阶一样,他把这个规律叫做“八音律”。 (2)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和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3)现代的元素周期表 问题:(1)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据: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 元素放在一个 。 (2)现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据: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 元素放在一个 。 (3)原子序数是按照元素 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原子序数= = =目标二: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特点 任务:阅读教材P89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横行原则:把 相同的元素,按 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纵列原则:把不同横行中 相同的元素,按 的顺序由上而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个横行, 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 。 ②短周期:第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种类数分别为 、 、 。 ③长周期:第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种类数分别为 。 (2)族:每一纵列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第 族) ①主族,共 个(由长、短周期元素构成,族序数后标 ), 主族序数= 。 ②副族,共 个(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族序数后标 )。 ③第Ⅷ族,包括 三个纵列。 ④0族,最外层电子数是8(He是2)。目标三: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任务1:画出元素周期变的轮廓标明周期序数、族序数、每周期元素种类及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1H(1号) ~ He(2号)21234567Fr(87号) ~ Og(118号)任务2:根据元素周期表,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O: Na: Fe: I: Au: Ra: Mn: W:【学习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画出思维导图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 课时2 元素周期表(学生版).docx 4.1 课时2 元素周期表(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