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原因和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含,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培育史料实证等素养。
3.通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4.通过分析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使学生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引导学生建立国际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新课导入】
舞蹈《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创作,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丰腴身韵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新课讲解】
(一)
1.原始社会时期: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中华文化多元起源。
(1)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2)多元起源:黄河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那杯,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文化发展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背景: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2)发展:
①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③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汉时期:形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2)汉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史料: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提问: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答案提示:表现:从天道的高度来论“仁” ,将儒家“仁”与天道神学结合;扩大“仁爱” 的范围。目的:适应或巩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需要。
4.魏晋南北朝时期: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及相关知识链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玄学。
知识链接:
玄学,亦称形而上学,此处的“玄” 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 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1)发展原因: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玄学盛行。
5.隋唐时期:辉煌灿烂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收到挑战,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6.宋朝时期:理学形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宋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吸收佛、道思想。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
②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3)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7.明清时期:传承和转折
(1)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2)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提问: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特征:古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以儒学为中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原因: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其形成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本身的伦理性及优越性;儒家思想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革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与发展,根本原因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在政治上由于政治体制的专制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8.近代时期:向西方学习
(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
(2)表现:
①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迫求的价值目标。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教师活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蔡元培“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结论。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提问: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总结这一小节的文化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清晰认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进行思考,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提示: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师活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融合创新,其内涵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哪些内容?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文化重视以人文本的具体表现。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3)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格守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教师活动】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学生活动】民本思想
【教师活动】通过教材找出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春秋时期:管子指明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贵君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③后世传承: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2)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还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教材,列举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1)表现:①春秋时期的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②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光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①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天人合一想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休,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杯。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通过教材列举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表现。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元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张载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教师活动】在治理国家选用人才方面,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阅读教材列举中华文化重崇德尚贤的思想。
(1)表现: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主张以德治国。
②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③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教师活动】在精神境界方面中华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阅读教材列举中华文化中“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名句。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在处理事情时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通过教材列举古代思想家针对“和而不同”提出的思想主张。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师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独特的品格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 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6.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3)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材料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源远流长,具有连续性。
(6)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顾强的生命力。
2.历史的价值
(1)精神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作用上: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板书】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2.奠基
3.形成主流
4.辉煌灿烂
5.高度繁荣
6.传承与转折
7.衰落到复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2.民本思想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7.主张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2.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