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以时间阶段和空间区域为线索,梳理教材基础知识,加强对较长时段和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的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佛教能够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因,理解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3.通过分析当今社会中国元素促进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理解中华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两个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归纳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途径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新课导入】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群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教师活动】提问:诗中的阳关指哪里?什么时候设立的?
【学生活动】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设立时间——汉朝
【教师讲述】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为阳关。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通过教材学习佛教文化传入的历程。
【新课讲解】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
山西大同悬空寺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③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的禅宗成为主流,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概括佛教文化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④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回答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教师总结】主观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客观方面来说,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总之,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使自身适应了纲常名教;隋唐时期,形成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代佛教则在思想理论的深层次上与儒学融为一体。在融合的同时,佛教也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家鼎立的文化格局,在政治生活、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发挥和合共生、交融互补的作用。
【教师活动】通过教材学西方文化传入的历程。
2.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清之际: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机被译介到中国。
利玛窦
徐光启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饮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汤若望
南怀仁
【教师活动】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成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学生活动】影响: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增加: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清政府又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官成立,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教师活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动摇,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文化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④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3)20世纪早期: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者们,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师活动】通过表格学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学习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
史料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教师活动】唐朝时儒家思想在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进一步传播;儒家思想对东亚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教材总结归纳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
①汉字:公元前4-公元3世纪,汉子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5世纪朝鲜创造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谚文)
9世纪日本创造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
越南喃字。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②儒学:3-5世纪,入学在农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③佛教:约4世纪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2)社会制度:
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②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都以唐朝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唐朝服饰 日本和服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教师活动】思考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影响:促进了东亚文化圈形成;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国力的强盛;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琉球、华侨、郑和: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教师活动】通过“历史纵横”学习中国饮食、风俗习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教师活动】通过下面图片进一步学习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长安城平面图平城京平面图
新罗佛国寺
【教师活动】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大唐军队与大食军队遭遇,发生了一场激战,唐军先胜后败、战俘中的造纸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此后,随着伊斯兰文化的扩展,造纸术又传到了北非和欧洲。它从根本上结束了西方国家用皮革、纸草、树皮以及羊皮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厥功甚伟。
材料 传教士把大量的中国书籍介绍到欧洲。例如,在1662年,他们翻译出版了“中国智慧丛书”,包括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礼记》《诗经《易经》《孝经》等书籍,欧洲学者还出版了他们研究儒家经典和代表人物的著作,比如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孔子传》和《孔门弟子传略》等。
——刘海翔著:《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传教士为了向上级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做法,不得不对自己周围的形势发表感想,因而在欧洲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这为欧洲学者最初“客观地描迷”中国,提供了一个基础。在启蒙哲学家进行政治及道德沉思时,这些著作就成为他们的参照物,它们组成了当时的中国的肖像。而且这一情况维持很久,直到18世纪末。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教师活动】经过耶稣会士们近百年的传播,在16-18世纪的欧洲引起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在当时来华的耶稣会士中,起初很少有法国人,但自从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派遣使教士起,法籍会士便很快成为在华耶酥会士的中坚力量。据统计,1687-1773年法籍会士占全部在华耶稣会士的39,5%,位居第一。这些法籍会士大多是饱学之士,他们来华后积极学习汉语,大量阅读古籍,广泛接触文人士大夫,其中一些人还进人中国的政治中枢,参加外交谈判,随待皇帝出巡,因而对中国的政治和民情风俗也比较了解。他们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述,传播给法国和欧洲的公众,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是被称为18世纪欧洲关于中国的“三大名著”——《中华帝国全志耶穌会士书简集》和《北京耶穌会士中国纪要》。这“三大名著”的出版,在法国乃至欧洲引起轰动,它们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媒介,许多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霍尔巴赫、魁奈等人都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法国遂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教师活动】通过课本总结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总之,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①造纸术: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火药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落。
③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④印刷术:欧洲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18世纪: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师】思考中华文化西传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汉代西传的主要是以丝绸为主的物质文化以及养蚕、丝织等技术;唐宋到元发展到西传科学技术,特别是四大发明;明清时期发展到西传哲学思想、理论观念。
(2)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影响力扩大;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
【板书】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西方传教士来华
3.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汉字
(2)儒学
(3)佛教
(4)社会制度
(5)其他方面
(6)14-15世纪中华文化的传播
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
16-18世纪中华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