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电荷——高二物理必修三(2019人教版)同步讲练(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电荷——高二物理必修三(2019人教版)同步讲练(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9.1 电荷
1.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观察并分析静电感应现象,会用静电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对不同起电方式的分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4.知道元电荷、比荷的概念,理解电荷量的不连续性。
知识点一 电荷
1.物体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温馨提示】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相互吸引的物体不一定是带异种电荷,因为带电体还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
3.电荷量及其单位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常用符号Q或 q表示。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3)正负:电荷有正负之分,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4.物质的微观结构
(1)原子结构:原子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自由电子: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温馨提示】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取决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的大小,故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可能带上不同种类的电荷。
5.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由于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感应起电
①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②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3)接触起电:带电体与导体接触时,会使这个导体带电的现象。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条件 两个不同的绝缘体摩擦 带电体靠近导体 带电体接触导体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微观解释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摩擦时会出现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现象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荷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规律及注意事项 原子核不能自由移动,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转移的不可能是正电荷,只能是电子,即带正电的物体一定失去了电子,带负电的物体一定得到了电子 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是在带电体没移开之前先将导体分成两部分(或先断开接地线),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无论是带电体与中性物体接触还是两个带电体接触,转移的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
知识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知识点三 元电荷
1.定义: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
2.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元电荷的大小:e=1.602 176 634×10-19 C在计算中通常取e=1.60×10-19 C。
4.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其值=1.76×1011 C/kg。
【温馨提示】元电荷不是实际的粒子,它表示最小的电荷量,没有正负。
【知识扩展】
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原理
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
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B.电子和正电荷同时按相反方向转移
C.只有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在摩擦起电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电荷,只是电子发生转移,正电荷并不移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B.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1.60×10﹣19 C
C.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得的
【解答】解:A、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数值为e=1.60×10﹣19C,但元电荷不是电子和质子本身,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AB正确,C错误;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附近,有一个绝缘金属球b,开始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在使a带电,则(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解答】解: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故b会将a球吸引过来,a与b接触后,带同种电荷而分开,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验电器的上端应带上与小球异号的电荷,而验电器的箔片上将带上与小球同号的电荷;
故只有B符合条件。
故选:B。
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大小分别为QA、Q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沿虚线c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且QA>QB
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A=QB
C.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A<QB
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QA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
【解答】解:ABC、导体C带正电,导体原来不带电,但是在带正电的导体球C的静电感应作用下,导体中的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转移,使B部分带负电,A部分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A部分移走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得到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大小总是相等的,故ABC错误;
D、由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有关,自由电子在不同位置所受C的作用力的强弱不同导致电子在导体上的分布不均匀,越靠近右端负电荷密度越大,越靠近左端正电荷密度越大,所以从不同位置切开时,左部分所带电荷量的大小QA与所切的位置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电量相等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现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解答】解:若两球带等量的同种电荷,电量都为Q,则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大小分别为、,则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2:3;那么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2:3:3;
若两球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量大小都为Q,则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大小分别为、,则接触后两球的带电荷量之比为2:1,那么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2:1:1。
答:(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2:3:3;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2:1:1。
如图所示,用一对绝缘柱支持的不带电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现将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则(  )
A.此时A、B都带负电
B.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
C.先移去C,再分开A、B,金属箔仍然张开
D.先分开A、B,再移去C,金属箔仍然张开
【解答】解:AB.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附近时,由于静电感应,A带上负电,B带上正电,故AB错误;
C.先移去C,再分开A、B,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重新中和后A、B不带电,金属箔均闭合,故C错误;
D.先分开A、B,则A带负电,B带正电,再移去C,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A、B带电,金属箔仍然张开,故D正确。
故选:D。
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B分开,再将C移走。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均带正电 B.A、B均带负电
C.A带正电,B带负电 D.A带负电,B带正电
【解答】解:把导体A和B分开,再移走C,导体A和B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所以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  )
A.验电器金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解答】解: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由于感应会带上负电荷和金属箔由于感应会带上正电荷,而整个验电器不带电。所以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故选:D。
如图所示在绝缘支架上的导体A和导体B按图中方式接触放置,原先AB都不带电,先让开关K1,K2均断开,现在将一个带正电小球C放置在A左侧,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只闭合K1,则A左端不带电,B右端带负电
B.只闭合K2,接着移走带电小球,最后将AB分开,A带负电
C.K1、K2均闭合时,A、B两端均不带电
D.K1、K2均闭合时,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
【解答】解:A、当闭合开关时K1,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B右端带的正电荷会被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A左端带负电,故A错误;
B、当闭合开关时K2,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B右端带的正电荷会被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A左端带负电,接着移走带电小球,导体AB电荷中和,不再带电,最后将AB分开,不带电,故B错误;
CD、同理,K1、K2均闭合时,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A左端带负电,B端不带电,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d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e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解答】解:质子H带电荷量为2()=e;
中子n带电荷量为20,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现在有一档科学探索的电视直播节目,很受欢迎.在某期节目里,一位少女站在绝缘平台上,当她用手触摸一个金属球时,会看到她的头发慢慢竖起,如图所示,像是孔雀开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头发竖起是因为她身上带了静电
B.她只有带正电荷时,头发才会竖起
C.她的头发慢慢竖起是因为电荷慢慢传到她的头发上
D.与电无关,这是她的特异功能
【解答】解:A、头发竖起是因为她身上带了静电,由于带同种电荷,所以头发相互排斥而竖直,故A正确;
B、只要带同种电荷,她的头发均可以竖直,故B错误;
C、电荷分布在头发上是瞬间完成的,慢慢竖直是因为受力后运动需要过程,故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不是特异功能,而是一种静电的自然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冬天在撕开包装盒外的塑料包装纸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撕开的包装纸粘在手上甩不掉的现象.对上述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包装纸粘在手上甩不掉的原因和口香糖粘在手上甩不掉的原因相同
B.这种现象是摩擦起电后的库仑力造成的
C.手对塑料包装纸的引力等于塑料包装纸受到的重力
D.手对塑料包装纸有引力作用而塑料包装纸对手没有引力作用
【解答】解:AB、冬天在撕开包装盒外的塑料包装纸时,塑料包装纸会因摩擦带上一定的电荷,带电荷而且又绝缘的包装纸会与附近 的手发生静电感应,所以包装纸就会粘在手上甩不掉。可知这种现象时摩擦起点后的库仑力造成的,与口香糖粘在手上甩不掉的原因不相同。故A错误,B正确;
C、这种现象是摩擦起电后的库仑力造成的,不是手对包装纸的引力。故C错误;
D、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对塑料包装纸有引力作用,塑料包装纸对手也有引力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多选)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由此对摩擦起电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
B.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一定同时带上种类以及数量不同的电荷
C.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带上电荷的种类不同但数量相等
D.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该物体的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
【解答】解:A、题目没有提到个物体的粗糙程度,所以不能判断出是否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故A错误;
B、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总电荷量保持不变,所以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一定同时带上种类不同的,数量相同的电荷。故B错误,C正确;
D、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棉布分别带负电与带正电,说明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该物体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故D正确;
故选:CD。
(多选)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属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
A.A端金属箔张开,B端金属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B端后,A端金属箔仍张开,B端金属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B端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属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属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属箔带同种电荷
【解答】解:A、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端出现了负电荷,在B端出现了正电荷,相应的金属箔上带同种电荷,则A端和B端金属箔均张开,故A错误;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B端后,B端不再带正电,金属箔闭合,故B正确;
CD、用手触摸枕形导体B端后,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都移走,外部电场消失,不能发生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荷便会分布在整个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负电,两对金属箔均张开,故C、D正确。
故选:BCD。
(多选)用金属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将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感应出异号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解答】解:A、笔套与头发摩擦后,摩擦使笔套带电,故A正确;
B、带电的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感应出异号电荷,故B正确;
C、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是因为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产生了加速度,故C正确;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没有被中和,还带电,故D错误。
故选:ABC。
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①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    。
②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带电荷量之比为:   。
【解答】解:若两球带等量的同种电荷,电量都为Q,则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大小分别为、,则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2:3;
若两球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量大小都为Q,则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大小分别为、,则接触后两球的带电荷量之比为2:1。
故答案为:①2:3;②2:1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大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某次闪电向地面输送了20C的负电荷,则这次闪电大约有多少个电子由云层到达地面?
【解答】解:根据元电荷定义,可知n(个)=1.25×1020(个)。
答:这次闪电大约有1.25×1020个电子由云层到达地面。9.1 电荷
1.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观察并分析静电感应现象,会用静电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对不同起电方式的分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4.知道元电荷、比荷的概念,理解电荷量的不连续性。
知识点一 电荷
1.物体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温馨提示】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相互吸引的物体不一定是带异种电荷,因为带电体还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
3.电荷量及其单位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常用符号Q或 q表示。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3)正负:电荷有正负之分,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4.物质的微观结构
(1)原子结构:原子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自由电子: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温馨提示】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取决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的大小,故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可能带上不同种类的电荷。
5.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由于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感应起电
①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②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3)接触起电:带电体与导体接触时,会使这个导体带电的现象。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条件 两个不同的绝缘体摩擦 带电体靠近导体 带电体接触导体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微观解释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摩擦时会出现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现象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荷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规律及注意事项 原子核不能自由移动,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转移的不可能是正电荷,只能是电子,即带正电的物体一定失去了电子,带负电的物体一定得到了电子 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是在带电体没移开之前先将导体分成两部分(或先断开接地线),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无论是带电体与中性物体接触还是两个带电体接触,转移的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
知识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知识点三 元电荷
1.定义: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
2.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元电荷的大小:e=1.602 176 634×10-19 C在计算中通常取e=1.60×10-19 C。
4.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其值=1.76×1011 C/kg。
【温馨提示】元电荷不是实际的粒子,它表示最小的电荷量,没有正负。
【知识扩展】
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原理
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
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B.电子和正电荷同时按相反方向转移
C.只有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B.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1.60×10﹣19 C
C.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得的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附近,有一个绝缘金属球b,开始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在使a带电,则(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大小分别为QA、Q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沿虚线c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且QA>QB
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A=QB
C.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A<QB
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QA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
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电量相等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现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三球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如图所示,用一对绝缘柱支持的不带电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现将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则(  )
A.此时A、B都带负电
B.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
C.先移去C,再分开A、B,金属箔仍然张开
D.先分开A、B,再移去C,金属箔仍然张开
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B分开,再将C移走。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均带正电 B.A、B均带负电
C.A带正电,B带负电 D.A带负电,B带正电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  )
A.验电器金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如图所示在绝缘支架上的导体A和导体B按图中方式接触放置,原先AB都不带电,先让开关K1,K2均断开,现在将一个带正电小球C放置在A左侧,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只闭合K1,则A左端不带电,B右端带负电
B.只闭合K2,接着移走带电小球,最后将AB分开,A带负电
C.K1、K2均闭合时,A、B两端均不带电
D.K1、K2均闭合时,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d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e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现在有一档科学探索的电视直播节目,很受欢迎.在某期节目里,一位少女站在绝缘平台上,当她用手触摸一个金属球时,会看到她的头发慢慢竖起,如图所示,像是孔雀开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头发竖起是因为她身上带了静电
B.她只有带正电荷时,头发才会竖起
C.她的头发慢慢竖起是因为电荷慢慢传到她的头发上
D.与电无关,这是她的特异功能
冬天在撕开包装盒外的塑料包装纸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撕开的包装纸粘在手上甩不掉的现象.对上述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包装纸粘在手上甩不掉的原因和口香糖粘在手上甩不掉的原因相同
B.这种现象是摩擦起电后的库仑力造成的
C.手对塑料包装纸的引力等于塑料包装纸受到的重力
D.手对塑料包装纸有引力作用而塑料包装纸对手没有引力作用
(多选)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由此对摩擦起电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
B.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一定同时带上种类以及数量不同的电荷
C.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带上电荷的种类不同但数量相等
D.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该物体的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
(多选)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属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
A.A端金属箔张开,B端金属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B端后,A端金属箔仍张开,B端金属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B端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属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属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属箔带同种电荷
(多选)用金属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将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感应出异号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①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    。
②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带电荷量之比为:   。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大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某次闪电向地面输送了20C的负电荷,则这次闪电大约有多少个电子由云层到达地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