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6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64张PPT)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官渡
之战
200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
分立
世界
民族交融
赤壁
之战
魏国
建立
蜀汉
建立
吴国
建立
西晋
建立
西晋统
一全国
西晋
灭亡
东晋
建立
东晋
灭亡
隋统一
全国
208年220年221年229年266年280年316年317年420年439年 5世纪末589年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北方人口南迁北魏统一
北方
北魏孝
文帝改革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
时序过关
动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 战火连绵、 政局动荡。
发展: 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出现人口迁徙高潮, 民族交融, 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单元大概念
2022年版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三国两晋 南北朝 政权更替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考点过关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局面形成 (1)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  刘备  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3)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刘备 
三国鼎立 统治措施 (1)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  台湾  的联系
台湾 
西晋 (1)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衰落:晋惠帝时期,爆发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东晋 (1)兴亡: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2)政治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十六国 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统一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苻坚改革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  儒
学  。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学 
十六国 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淝水之战中东晋获胜,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南北朝 北朝 (1)439年,  北魏  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
(2)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
南朝 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北魏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人口 迁徙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1)概况: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交融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少数民族分布:陕西关中——羌、氐;山西一带——匈奴、羯;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鲜卑
人口 迁徙 北方人口南迁 (1)概况: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2)影响: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促进了  江南地区  的开发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少数民族分布:陕西关中——羌、氐;山西一带——匈奴、羯;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鲜卑
江南地
区 
江南 地区的开发 原因 (1)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2)社会环境: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3)人口因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江南 地区的开发 表现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交流频繁,城市繁荣。南朝时,  建康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影响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康 
北魏 孝文帝改革 背景 (1)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439 
北魏 孝文帝改革 措施 (1)迁都移民:494年迁都  洛阳  ,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推行  汉化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性质 是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作用 促进了  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洛阳 
汉化 
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概况 (1)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方面逐渐趋同
(2)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上交流密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史料实证:印证了北魏人民学习汉族生活方式的史实,反映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俗,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齐民要术》 概况 北朝  贾思勰  所著,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贾思勰 
祖冲之 简介 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成就 (1)数学:把  圆周率  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天文历法: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大明历》 
(3)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圆周率 
《大明历》 
书法 锺繇、胡昭 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擅长行、草、隶书。锺繇独创  楷书  书法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  书圣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  《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 
书圣 
《兰亭集
序》 
绘画 特点 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代表 东晋著名画家  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著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特点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代表 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顾恺之 
1.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家国情怀】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
交融
对象
史实
中原的“诸华”
“诸夏”与周边
的戎、狄、蛮、夷等
中原和
西域各族
北方游牧民族
和汉族
吐蕃
和汉族
汉族、契丹
族、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汉族、
契丹族、女真族、
畏兀儿族等
诸侯国的争霸、
兼并战争
张骞通
西域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成公
主入藏
民族政权并
立、战和并存
边疆各族迁入
中原、江南
春秋战国 西汉南北朝时期唐太宗时期辽宋夏金时期元朝
2.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异 背景 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特点 创设新制度(县制等) 仿效汉制
侧重 富国强兵 移风易俗
异 作用 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同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都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启示 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采取改革措施;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1.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史料探究
根据材料,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 材料 如图所示。
图1 祖冲之像 图2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图3 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
如果把材料中的三幅图片分为两类,该如何划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2与图3的历史研究价值。
分类:图1属于数学成就;图2、图3属于雕塑艺术。历史研究价值:两幅图片能够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统治阶级的宗教政策以及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物证。
1. (2022广东·家国情怀)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D )
A.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体现“无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D
真题训练
2. (2021广东·历史解释)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C )
A.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C
3. (2020广东)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商业贸易繁荣
C. 政治清明稳定
D. 中外交流频繁
A
4. (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D )
A张仲景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D
5. (2022广州·美育)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如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该作品的字体是( C )
A. 隶书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C
1. (2023新疆·跨语文)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A )
A. 完成了北方统一
B. 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 改善了民族关系
D.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A
课堂巩固
2. (2023山东滨州·唯物史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B )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3. (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 )
A. 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 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A
4. (2023山东临沂)“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C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郾城之战
C
5. (2023湖南长沙)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B )
A. 商朝盘庚迁殷
B.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 明成祖迁都北京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
6. (2023四川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C )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C
7. (2023福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A )
A. 民族的交融
B. 江南的开发
C. 文治的出现
D. 科技的进步
A
8. (2023湖北荆州)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B )
A. 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据主导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B
9. (2023甘肃金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C )
A.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 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 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10. (2023湖南怀化)“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A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水经注》
A
11. (2023湖北武汉·美育)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如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C )
A. 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 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 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 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C
12. (2023重庆B卷)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A )
A. 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 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 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 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A
1. (2023东莞一模)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C )
三国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C
A. 民族关系治理 B. 注重区域交流
C. 发展国家经济 D. 发展海外贸易
巩固提升
2. (2023肇庆二模)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用来研究( C )
A. 秦始皇统一文字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两晋时人口南迁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3. (2023广州校考三模)魏晋以后,北方的铸币业基本停滞,人们用布帛谷粟替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常态,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这反映了当时( D )
A. 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 北方社会不太安定
D
4. (2023东莞三模·历史解释)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此表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C )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C
A. 南北方经济差距仍比较大 B. 北方经济发展较好
C. 南方地区的发展逐渐加快 D.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5. (2023深圳一模·唯物史观)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6. (2023中山三模)从十六国政权的职官设置来看,各政权的中枢一般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军事方面设有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地方承袭郡县制度等;此外另设有专门管理和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机构单于台,统治者也往往自称“大单于”。这( B )
A.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B. 缓和了胡汉之间的矛盾
C. 导致社会的封闭保守
D. 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7. (2023河南周口三模·家国情怀)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C )
A. 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 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 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D. 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C
8. (2023广州南沙区一模)《齐民要术》中记载: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我国当时( D )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因地制宜
C. 金属冶炼业发达
D. 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
D
9. (2023汕头校联考三模)《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名作,其所画部分主题内容如下表。可见( D )
主题 内容
冯媛挡熊 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
班婕妤却辇 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
D
A. 东晋绘画以宫廷为题材 B. 东晋社会女性地位较高
C. 东晋社会政治十分腐败 D. 艺术具备了教化的功能
10. (2023佛山一模)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A )
A. 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B. 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 佛像是绘画雕塑的唯一题材
D. 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A
11. (2021广东)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2分)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2分)
民族:匈奴,乌丸,鲜卑。(2分)原因:匈奴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融合加强。(2分)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古诗中的紫髯与人俑中的大胡须印证;古诗中高鼻与人俑中的高鼻梁印证;古诗中深目与人俑中的眼睛凹陷印证。(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胡”“汉”语境逐渐消解,一些少数民族已经被视为汉人。(3分)
12. (2023福建龙岩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古往今来,许多大大小小的民族曾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各民族之间关系难以割断又错综复杂。中国各民族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越来越多的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是各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共同发展。(2分)论述: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到黄河流域,这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将其融入汉族的生活中。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