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讲义+试题)(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世界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讲义+试题)(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世界史)

资源简介

专题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试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D.文字的发明
2.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那么下列关于埃及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埃及科学和文化成就较高,突出成就之一是太阳历
②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③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兵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雅典公民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司法权,监督权。”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雅典( )
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 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
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 D.民众行使权利不受干扰
4.早期罗马的统治权大部分事实上是集中在一个称作元老院的团体手中。元老院是一个指派的团体,在早期它只从贵族中间指派;在有国王的时候,由国王指派;执政官掌权时,就由执政官指派。元老院的设置( )
A.开创了西方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先河
B.正式结束了古代罗马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权制衡
D.说明早期罗马政体是贵族寡头政治
5.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纳姆法典》规定“倘若一个人起歹意使另一个人的女奴隶失去清白,此人应付5舍客勒(计量单位)的银”;“倘若奴隶或女奴隶逃跑并出了城界,(而别)人把她(或他们)带回,主人应付给带她(或他们)回来的人2舍客勒的银作为酬报”。这表明《乌尔纳姆法典》( )
A.注重对妇女权益保护 B.旨在维护奴隶主特权
C.标志民法体系的完备 D.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6.公元前409年,阿尼图斯受命去营救被围困在斯巴达的三十只军舰,出海时遇到了风暴遂即回到雅典。但是这种行为激怒了雅典人,阿尼图斯受到了指控。为了逃避审判,阿尼图斯通过贿赂陪审团获取了对他有利的判决,并最终无罪释放。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A.陪审团是最高权力机关 B.民主政治体制存在缺陷
C.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7.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因争夺司法权引起对抗,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在巴黎圣母院首次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个等级写信给教皇申明:国王只服从上帝,国王拥有征税权力,教皇不得干涉法国的任何内政。这表明法国第一次三级会议( )
A.废除了罗马教皇的特权 B.建立了世俗的民族国家
C.有利于加强国王的权力 D.化解了国王与教皇矛盾
8.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9.下表是关于“9—10世纪欧洲政治中的教皇”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大事
9世纪初 版图遍及中欧和西欧的查理曼帝国建立,查理大帝把教皇当做他国土上的一位首席主教来对待
从9世纪末起 教皇逐渐成为意大利贵族和罗马党派争夺权力斗争中的“政治足球”
962年 教皇把“罗马人皇帝”的称号献给了实力强大的德意志君主以求保护
A.教权与王权逐渐融合 B.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
C.西欧封建制走向衰弱 D.教权与王权势力斗争激烈
10.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顶,此种风格是在古罗马半圆拱顶墙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十字形平面建筑则是古罗马长方形大会堂建筑的演化建筑形式。这说明( )
A.东西方文化交汇于君士坦丁堡 B.基督教文化起源于拜占庭
C.古罗马文化滋养了拜占庭文化 D.民主政治影响了建筑形制
11.中古西欧,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据此可知,中古西欧( )
A.领主与附庸的权利义务相同 B.政治上缺乏严格的契约精神
C.附庸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减弱 D.并未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
12.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罗马帝国建立以前,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草供应。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
——摘编自《秦朝驿站的建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修建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历史上修筑国家道路所应具备的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并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可知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然后出现了国家,体现了农耕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属于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使用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演变自象形文字,故排除③;①②④均是古代埃及文明成就。故选:C。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古代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兵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雅典公民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司法权、监督权”并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雅典公民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的管理,B项正确;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公民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管理,并不是显示其弊端,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而非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早期罗马是共和政体但不是民主政体,而代议制是民主政体,所以A项说法不准确。元老院设置时罗马还是王政时代,所以B项不准确。材料中看不出罗马政体中存在分权与制衡机制,所以C项不选。从材料中元老院成员“只从贵族中间指派”,而元老院又是罗马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判断罗马是贵族掌权的寡头政治,所以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伤害他人的奴隶应该支付赔偿,将奴隶带回,奴隶主应付给一定钱财,可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女奴隶属于私有财产,不属于妇女群体,排除A项;公元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标志民法体系完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的保护,不是规范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阿尼图斯通过贿赂陪审团……无罪释放”可知,在古代雅典司法审判过程中,由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可以通过贿赂被收买,进而作出不公正的判决,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故选B项;公民大会是古代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古代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表述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雅典审判中存在着贿赂现象,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在古代雅典司法审判过程中,最后的判决是由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作出的,是民意的体现,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国国王联合教士、贵族和市民召开三级会议,打击了教皇权力,提高了世俗王权,C项正确。材料中腓力四世的举措只是削弱了教皇权力,排除A项;腓力四世的举措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当时尚未形成民族国家,要到15、16世纪才形成民族国家,排除B项;国王与教皇矛盾未化解,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可以看出昌昌古城,城堡内是统治阶层的区域,而城堡外是普通居民区,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B项正确;从古城建设中,无法得出农耕信息,排除A项,城堡突出的军事和政治功能,并不是经济功能,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地的气候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查理大帝把教皇当做他国土上的……意志君主以求保护”表明,此时王权得到强化,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王权,“教权与王权逐渐融合”“教权与王权势力斗争激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趋势”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因此无法得出“西欧封建制走向衰弱”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大会堂建筑的演化建筑形式”得出,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建筑设计方面借鉴了罗马建筑风格,体现了罗马文化对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但材料强调罗马文化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并不涉及东方文化,排除A项;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因此基督教产生时拜占庭帝国尚未出现,排除B项;古罗马属于帝国,并非民主政治,且材料无从体现民主政治对建筑形制的影响,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领主可以抛弃附庸,但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说明中古西欧并未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D项正确;领主与附庸的权利义务各不相同,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具有契约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体现附庸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减弱,而是强调并未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东西方物品买卖交换繁荣,由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东西方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而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主要表现在对异域文化、种族等的态度,排除A项;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亚非欧的货物不代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通过商品贸易也能获得,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及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垄断了亚欧间贸易,“垄断”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国家规划;形成全国交通网道路;与信息传递相结合;道路修筑严格,坚固耐用。
(2)作用: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大一统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军事行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力量较强;修筑道路的技术。
解析:(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可知,国家规划,形成全国交通网道路;根据材料“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可知,与信息传递相结合;根据材料“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可知,道路修筑严格,坚固耐用.
(2)作用:根据材料“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可知,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大一统的巩固;根据材料“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草供应”“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可知,有利于国家军事行动;根据材料“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可知,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条件:从政治方面看,罗马和秦朝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从经济方面看,两者经济力量较强;从技术层面看,两者修筑道路的技术。
14.答案:(1)古代西方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说明:世俗皇权与教权并立,皇权受制于教权;
古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是王宫建筑在中地位突出,城市建筑等级性明显。说明:帝王集王权与神权为一身,世俗王权大于神权。
(2)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由,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
解析:(1)根据“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得出古代西方城市,世俗皇权与教权鼎立,皇权受制于教权,所以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根据“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得出在古代中国,帝王集王权与神权为一身,世俗王权大于神权,导致王宫建筑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地位突出,城市建筑等级性的特点明显。故答案为:不同特征:古代西方城市世俗皇权与教权鼎立,皇权受制于教权,所以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在古代中国,帝王集王权与神权于一身,世俗王权大于神权,导致王宫建筑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地位突出,城市建筑等级性的特点明显
(2)根据“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得出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根据“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得出西欧城市政治自由,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根据“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得出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故答案为: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古代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由,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古代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专题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讲义)
第21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考点1 人类文明的产生
1.文明产生的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生产,同时还有畜牧业。
地域 农业 畜牧业
东亚中国 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 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
西亚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和绵羊
美洲 种植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 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3.国家开始形成
(1)主要原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表现:
国家机器 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君主产生 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文字产生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官僚出现 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
考点2 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
1.特征: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概况
(1)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①条件: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②表现
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苏美尔神话;发明了60进位制;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
(2)古埃及文明:
①条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②表现:
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最重要的权力,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文化成就 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和众多神庙;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莎草纸;医学也颇有建树
(3)古印度文明:
①条件:生产工具的进步,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②表现:
国家形成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 公元前6—前4世纪产生,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③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A.成就
a.思想: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佛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b.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的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形成)
c.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佛教艺术。
d.数学:发明“阿拉伯数字”和十进位计算法。
B.传播:
a.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b.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4)古希腊文明
①条件: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②表现:
城邦产生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民主政治 积极 城邦制度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消极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③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A.雅典民主政治: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权力机关 产生方式 职责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官员由选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大多一年一任,接受监督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主要司法机关
B.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执政;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C.斯巴达: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职责
公民大会 全体男性成年公民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世袭继承 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仅30人,终身任职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检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一
考点3 古代世界的大帝国
1.古代文明的扩展
(1)主要原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重要方式武力扩张。
(3)主要文明的扩展:
埃及文明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西亚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希腊文明 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4)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2.古代世界的帝国
帝国 建立 统治概况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 通过扩张,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世纪末 历经征战,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孔雀帝国 公元前3世纪 统一南亚。佛教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罗马帝国 公元前1世纪末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获胜,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3.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权力机关
权力机关 产生方式 职责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局限:
A.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B.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C.罗马共和国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2)罗马帝国的主要制度及特点
①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②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③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考点4 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
总趋势 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技术的交流 农耕技术的交流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冶铁技术的交流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艺术和交流 文学艺术的交流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雕刻艺术的交流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文字的交流 字母文字的交流 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向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进而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经贸的交流 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 ①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②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考点5 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1.古代希腊文化(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区域)
(1)哲学:
①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思想流传后世。
②柏拉图将哲学与数学融会贯通,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③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学
①《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②戏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鸟》;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
(3)雕塑和建筑艺术:米隆的《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
(4)史学:
①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被称为“史学之父”。
②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2.古罗马文化: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文化。
(1)法律: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2)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三大代表。维吉尔写有史诗《伊尼特》。
(3)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塔西佗的《编年史》。
(4)建筑:有万神殿、大竞技场(圆形剧场)等
(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来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皈依基督教,形成了中古西欧独特的基督教文化。
第22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考点1 中古时期的欧洲
1.封君封臣制度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2)内容和影响
构成 封君 封臣
组成 地方领主 领主的家族和亲兵
权利与义务 授予土地,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领取土地;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③封君封臣制度造成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封建庄园
构成 特点
领主自营地 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自耕自收;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农奴分地
性质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政治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3.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1)教会专权
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②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2)王权的强化
王权的地位 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王权的强化 原因 封君封臣制度使王权强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具备可能性;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自治的推动
表现 法国 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15世纪晚期击败各地封建主,完成国家统一,王权得到强化。(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
英国 自11世纪中后期后王权逐步强大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纪末,经过“收复失地运动”,民族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
影响 形成强大的王权,孕育统一力量,逐步走向统一;一定程度影响和促进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3)彼此消长的王权与教权
时间 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背景
5至11世纪 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11至13世纪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权的衰微
13世纪以后 相互斗争,王权上升,教权衰微 13世纪末叶,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加强
4.城市自治斗争
背景 ①10-11世纪后,西欧各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兴起了众多城市。②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受到封建主的控制
方式 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结果 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影响 经济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文化 城市兴办大学,培养人才
政治 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5.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由来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鼎盛 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他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衰落 原因 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表现 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灭亡 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表现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罗马体系的演进
①历程
产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 概念 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如部落首领)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时间 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 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 习惯法缺陷:具有随意性,容易被修改;无具体量刑标准,容易引起分歧与纠纷;多为维护统治阶级而定,易引起平民不满;量刑野蛮、残酷
时间 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内容 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
特点 过去习惯法的汇编,带有落后僵化成分;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评价 地位: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对平民:有量刑和判刑的依据,是平民的胜利,有利于平民地位的提高; 对贵族:维护了贵族的既得利益。
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项目 背景 适用范围 特点
公民法 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主要限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不完善
万民法 罗马对外扩张使民族矛盾凸显;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新矛盾 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简洁灵活,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和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C.完善: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汇编《罗马民法大全》。
②特点:为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演变。
③作用: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俄罗斯
发端 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曾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衰落 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
复兴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
帝国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考点2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帝国 时间 兴起 衰落 特征
阿拉伯帝国 622—1258年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建立政权;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0世纪帝国一分为三;125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政教合一;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对东西文化交流贡献巨大
奥斯曼帝国 1299—1922年 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帝国;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7世纪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1922年被凯末尔革命推翻 政教合一;首都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拉制传统商路,影响了东西方商贸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背景 继承、融合、创造: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成就 文学 “悬诗”(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神庙的墙壁上)盛行;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为流传,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
数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天文学 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 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被作为医学的教科书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明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古印度的数字符号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贡献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对古希腊、罗马学术著作的大量翻译,弥补了西欧文化的断层。把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联系起来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东方文化,如印度的数字、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3.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诞生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1世纪 7世纪初
诞生地 古印度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岛麦加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耶稣 穆罕默德
主要教义 众生平等、因果轮回、消极避世 信仰上帝、原罪 安拉是唯一真神
发展 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统一南亚,演变为世界性宗教;中国引进并对其融合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近代随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扩展到整个西亚、北非及欧洲的部分地区
经典 三藏 《圣经》 《古兰经》
影响 对亚洲影响最大 中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
南亚和东亚国家
(1)南亚国家
国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
兴起时间 4世纪初,印度人建立的复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地域范围 恒河中下游 印度河上游和恒河上中游
统治状况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日本
早期发展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社会改革 背景 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措施 646年,“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概况 开始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
特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危机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①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三国鼎立。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改革,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政权: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考点3 中古时期的非洲文明
班图人 区域 西非
文明表现 ①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②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③掌握了冶铁技术。 ④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主要居民,农、牧、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阿克苏姆王国 概况 尼罗河上游地区(今埃塞俄比亚地区);4世纪,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东非沿海地区 原因 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文明表现 ①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②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③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西非 马里 兴起 征服加纳后,马里进一步扩张
文明 ①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 ③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 兴起 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文明 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④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津巴布韦 区域 南部非洲
兴起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文明 大津巴布韦遗址
考点4 古代美洲的主要文明
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兴盛期 约4世纪一9世纪玛雅文明达于极盛,建立众多的城市国家 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建都特诺奇蒂特兰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当时最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
地理范围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 今墨西哥地区 库斯科地区
政治统治 (阶级关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①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②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①最高统治者国王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 ③政府编制了人口调查表。 ④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⑤迁徙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以防止他们反抗
社会经济 ①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②手工业:制造精美的陶器。 ③城市建筑:精美,面积广阔,能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①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都城建于特斯科科湖中心的岛上,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文化 ①发明独特的玛雅文字。 ②用复杂的历法—— “玛雅历”纪年。 ③创造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①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②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精美。 ④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 ①建造了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②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③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衰落 16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第23讲 古代世界的经济多样性与商业贸易和交流
考点1 古代世界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1.农业生产与生活
地域 代表 表现
西亚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 灌溉农业发达,主要种植稻、小麦,饲养羊、牛等家畜;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灌溉农业发达,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主要种植稻、小麦,饲养羊、牛等家畜;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
爱琴海 古希腊 主要种植由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美洲 阿兹特克 美洲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番茄、花生、辣椒等作物的原产地;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2.手工业生产: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考点2 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1.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
(2)古代世界的商业:
①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②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
③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
④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⑤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①中国商代时,用贝作为货币。后来,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②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③货币出现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后,逐渐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财富象征。
④商业的功能:互补余缺——逐利增财。
(2)信贷: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如要有证人,履行担保,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货币经营业,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④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
⑤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出现新业务,先后成为国际信贷的中心。
(3)契约: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考点3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
(1)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3)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用于人们的定居、繁衍、防卫和进行集体活动。
2.集镇的出现: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形成集镇。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
3.城市的产生
(1)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2)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约公元前800年,古希腊人已经建设了雅典等城市。城市布局中已具有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4)古罗马城市集中于内陆,以罗马为中心。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5)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各地民居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人们用砖头建造房屋,栋梁使用木材。民居有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大多数建筑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会留些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4)古希腊罗马:建成列柱庭院,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①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是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②3世纪,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后来的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
(5)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考点4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公元前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的时期。
(4)希腊化的表现
①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欧洲文化起源)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亚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国)。
②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5)希腊化的影响: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①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中心。
②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表现:a.卡利马库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b.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c.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等物理学定律;d.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e.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④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影响甚至留存至今。
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次西征 第一次 成吉思汗亲征,1218—1225年
起因 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以,杀害蒙古使臣
结果 灭掉花剌子模国,打到黑海北岸
第二次 1235—1242年,又称长子西征或拔都西征
概况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
概况 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
五大帝国 五个相对独立的政权 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名义上宗主国
三大影响 经济 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
文化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从法国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在元朝留居17年,其《马可·波罗行纪》影响深远;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过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到达英、法等国
民族 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