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讲义+试题)(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世界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讲义+试题)(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世界史)

资源简介

专题二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试题)
1.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2.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讲到,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区居住着大约500万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将近90%的人在16世纪的几十年里死去。造成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
C.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 D.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
3.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4.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这一政策( )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体现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推动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
5.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先后提出“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这些理论由完全否定到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占有,但都宣告殖民地终归“文明国家”所有。这些理论( )
A.维护了土著土地所有权 B.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扩大了国际法适用范围
6.哥伦布曾在日记中写道:“臣于同月向二位陛下呈上了关于印度地区和一个叫作大可汗的君主的奏书……二位陛下即令臣率一支装备充足的船队前往印度各地,并令臣一改寻常的路径,不由陆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这段日记可用于研究的问题是( )
A.传统商路的中西交流 B.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C.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 D.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7.11世纪以来,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当时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国王病”淋巴结核等各种疾病。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触诊几乎在一夜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表明( )
A.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君权观念 B.医学的进步攻克了诸多疾病
C.君权的运行受到严格的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地位
8.法国大革命中,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人们逐渐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国家、属于祖国”的认识。材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增强了法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B.促进了法国实现国家的统一
C.淡化了人民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D.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
9.下表为部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他们(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
亚当·斯密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A.以反对政府对人的干预为出发点 B.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宗教神权统治
C.反对君主制度,主张自由民主平等 D.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做了理论准备
10.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里的多数派因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推崇,被同时代人嘲讽为“英国迷”。“英国迷”试图将英国经验与法国国情相融合,通过借鉴英国政制,革新法国政治制度。“英国迷”的政治主张( )
A.表达了稳定政治秩序的诉求 B.推动了法国民众革命热情的高涨
C.助推了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D.实现了英国经验与法国国情融合
11.《世界历史》解说词中说:“14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材料旨在强调,这场“新的文化”( )
A.是古典文化的新生,延续了古代的文化传统
B.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宗教戒律压抑禁锢的人性
C.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主要内容
D.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12.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方面同西方列强进行谈判,逐渐废除了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侵略扩张,对亚洲弱小国家和民族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和奴役亚洲弱小民族。由此可知,当时日本( )
A.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B.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
C.推行军国主义路线 D.与欧洲列强结成盟国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交往史的转折开始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空间交流的范围空前地扩大,形成了世界意义的“万国”经济与文化的交换体系。大航海时代使整个世界局部,间接、间歇地交流,转变为全球性的直接与频繁的交流;交流的层面也从物质技术走向更深层的领域。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东来,通过世界地图和地理著述给中国人传入了关于万国的观念和世界的意识。明清关于“世界”的想象,蕴含着对中国本土文化重新诠释的意图,想象的过程亦是西学知识的再生产和重塑国人认识世界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在中文文献中,“中学”的出现亦是源自“西学”的影响,“中学”是伴随着西学而衍生出来的与“西学”并列的一个核心概念。
——摘编自邹振环《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并据此说明近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西学”和“中学”的认识有何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局限性提炼准确,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 韦伯撰写了大量著作。韦伯和马克思都着迷于解释资本主义怎样、为何在欧洲且只在欧洲得到发展,但是韦伯的解释却与马克思不同。韦伯没有像马克思那样集中于“唯物主义”的解释,而是瞩目于西方价值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尤其认为源自新教的理性主义和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韦伯没有把他的西方的兴起的思想仅仅建立在研究西方的基础上,他实际上还考察了中国和印度社会,把它们与欧洲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至少这两个社会——实际上涵盖了所有非欧洲社会——都缺少资本主义所必需的文化价值。
——[美]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资产阶级”活动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16至18世纪,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成立带有殖民性质的特许公司就是殖民扩张手段之一。与英国同时,欧洲许多国家在海外创办特许公司,最终在18世纪末形成众多特许公司,这说明当时欧洲殖民扩张呈现出竞争格局,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海外扩张形式,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划分势力范围成为争霸焦点是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后,时间同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几十年里死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后,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没有体现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的信息,排除A项;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与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没有提及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黄金,增强了国力,但只是海上霸权国家,并没有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原因是西班牙掠夺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本国资本原始积累,基本挥霍用于购买国外奢侈品。因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缺乏国内工商业经济基础的支撑,在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后,就丧失了海上的霸权地位。故A、B错误,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西班牙处于商业中心地区,而不是西班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故C错误,排除;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黄金白银输入,金银价格下跌,物价上涨,从事工商业早期资本家获利,而靠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日益衰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故D正确。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初荷兰政府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本国工业发展,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导致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商贸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7世纪初,荷兰政府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本国工业发展,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与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理论由完全否定到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占有,但都宣告殖民地终归‘文明国家’所有”可知,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虽部分承认了殖民地土著对土地的占有,但实际上又说明殖民地归殖民国家所有,体现了他们美化了自身的殖民扩张,而这些理论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B项正确;材料“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占有”表明其只是部分承认,但最终殖民地依然归“文明国家”,体现了他们并非真的维护土著的权利,排除A项;殖民扩张有助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材料信息并未说明殖民扩展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国际法形成于17世纪以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这些理论并不是国际法,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令臣一改寻常的路径,不由陆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可知,哥伦布奉命去寻找一条新的通往东方的道路,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探索新的航路,未体现传统商路,也未涉及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故A、C项错误。仅由“不由陆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得不出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1世纪,人们认为国王可以治愈疾病,这成为国王威望的一种象征,但伴随着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对王国能够治愈疾病的认识几乎消失,这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国王治愈疾病的认识,并没有体现近代医学对诸多传染疾病的攻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科学对君权认识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君权受到法律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而非动摇教会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选择A:“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国家、属于祖国”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排除B: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排除C:材料中“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属于国家、属于祖国”强调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这并不代表淡化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排除D:材料仅表述了法国大革命对法国的影响,未涉及其他“欧洲国家”。
9.答案:D
解析: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主权在民”等主张,勾画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D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是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改革,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迷推崇英国政治制度,试图通过借鉴英国政制,革新法国政治制度,而英国这一时期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对较为稳定,因此材料所述主张表达了稳定政治秩序的诉求,A项正确;材料中被同时代人嘲讽为“英国迷”,说明并未推动法国民众革命热情的高涨,排除B项;1875年以后,法国共和政体建立,时间不符,排除C项;法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英国迷”的政治主张,没有强调其结果,排除D项,故选人项。
1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14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前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发现人的价值和作用,他们提出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方面废除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侵略亚洲国家,说明它推行军国主义路线,故选C项;当时日本仅是亚洲强国,故排除A项;当时日本国力还不能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故排除B项;明治维新后日本并未很快与欧洲列强结盟,故排除D项。
13.答案:(1)视角:不同区域文明的横向联系。
历史趋势:全球经济联系增强;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古老帝国独立发展受到挑战)。
(2)示例局限性:存在西方中心论倾向。
论证:全球航路的开辟是由西欧国家主导的;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逐渐从世界历史的边缘走向中心;近代地理知识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和殖民者搜集和整理的,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
解析:第(1)问的第①小问,关于材料探究人类文明的视角,根据材料中的“人类文明交往史的转折开始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空间交流的范围空前地扩大,形成了世界意义的‘万国’经济与文化的交换体系”等信息可得出“不同区域文明的横向联系”。第②小问,关于说明近代人类文明的发展的趋势,学生根据材料中“大航海时代使整个世界局部、间接,间歇地交流,转变为全球性的直接与频繁的交流”等信息可得出“全球经济联系增强”,根据材料关于中学受西学的影响可得出“文化多样性受到了冲击”。第(2)问的第①小问,关于中西学看法有何局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只说明西学东渐的影响,未解读东学西渐的影响。故可得出“存在西方中心论倾向”。第②小问,关于论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14.答案:(1)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欧洲资产阶级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资本主义也在缓慢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2)观点:文化价值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说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理性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革命破除了神学迷信,也为欧洲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结论:在坚持唯物史观统领的前提下,看待历史事件可以存在多元视角。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欧洲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及所学可得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由材料“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可得出欧洲资产阶级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结合所学可得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和资本主义也在缓慢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2)首先,由材料“伯没有像马克思那样集中于‘唯物主义’的解释,而是瞩目于西方价值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尤其认为源自新教的理性主义和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可得出观点:文化价值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由材料“他尤其认为源自新教的理性主义和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及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理性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革命破除了神学迷信,也为欧洲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提供理论基础。专题二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讲义)
第24讲 新航路的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考点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动因
角度 内容
历史原因 历史传统 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根本原因 经济根源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重要原因 社会根源 ①《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裕,激起些西欧人对东方和未知海外的发财梦。 ②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如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的长期需求。
精神动力 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②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直接原因 商业危机 奥斯曼帝国建立→亚洲商品因加价而昂贵→西欧人急于开辟从海上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1)客观:西欧人在长期的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星盘的应用),地理知识日益丰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2)主观: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考点2 新航路开辟
1.主要航路
时间 国籍 航海家 到达地 意义
1487年 葡萄牙 迪亚士 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开辟了由大西洋通向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年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 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1492年 意大利 哥伦布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519—1511年 葡萄牙 麦哲伦 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后被杀;其同伴们回到西班牙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2.其他航路的开辟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2)航路:
区域 支持国家 时间 航海家 开辟航线
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探险 美国 1497年 卡伯特父子 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17世纪初 英国人哈德逊 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 —— 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探险 英国 1578年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年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3)意义
①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②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考点3 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人口迁徙和物种交换
角度 人口迁徙 物种交换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新航路开辟,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表现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同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影响 ①积极方面: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②消极方面: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使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
2.世界物种大交换
(1)美洲物种外传
物种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亚洲(中国)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时传入,先在丘陵山地种植后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马铃薯、甘薯 欧洲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著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亚洲(中国) 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欧洲 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亚洲(中国) 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辣椒 欧洲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亚洲(中国)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2)其他地区物种推广到美洲
概况 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作物种类 小麦: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仅次于小麦
畜牧业 禽畜: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物种大交流的影响:
①积极:
a.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b.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c.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②消极:
a.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b.物种的大交流实际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中进行的。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与阿拉伯商人展开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欧洲人用手工制品换取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
(3)太平洋贸易
①概况:
贸易格局 主导国 贸易线路和主要交换物 特点
太平洋贸易 西班牙 菲律宾(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墨西哥(白银) “马尼拉大帆船”;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葡萄牙 第一条线路: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欧洲各国(白银)——中国; 第二条线路:中国澳门(生丝)——日本(白银)——中国 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影响: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考点4 早期殖民扩张
1.概况
16世纪 葡萄牙 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其殖民地
17世纪 荷兰、英国、法国 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途径: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
3.影响
(1)对殖民地: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种族灭绝;黑奴贸易;冲击亚洲古国)。
(2)对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表现 影响
商业革命 商贸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价格革命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第25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考点1 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渊源 表现
罗马法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以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英美法系 ①1世纪,诺曼王朝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 ②2世纪,在英国逐渐建立普通法。 ③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④“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⑤美国等国也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①13世纪以后,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②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制定一系列法律。 ③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④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国家权利结构 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议会行使)、行政权(行政机构行使)和司法权(法院行使)
法律内容 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司法实践过程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局限性 财产多少决定法律地位的高低及黑人、原住民和妇女不能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等
考点2 宗教伦理与教化
宗教改革前 宗教改革后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①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③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①16世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各国先后进行了宗教改革。 ②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教会宣传 ①教士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基督教会还要介入人们的生活,几乎所有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④教会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⑤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新教在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同时,提出一些新的主张: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宗教的局限 ①基督教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以传播宗教为目的。 ②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①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③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考点3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 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背景 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经过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点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考点4 国际法的形成发展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国际法
形成 背景 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历程 ①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③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后的发展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战后的发展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2.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建立和发展
角度 近代外交制度
建立 背景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
历程 ①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②17世纪时,欧洲国家相互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初步发展 背景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们联合对抗法国。1814年,拿破仑一世战败后,宣布退位。
表现 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规定了大使、特使、常驻公使、代办四等级的外交人员衔级),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②其他国际公约与战争法规: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意义:积极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践踏国际法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第26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1 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
2.背景
(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因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因素: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3.精神内核: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4.实质:创立符合新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5.成果
特征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特色 其他成就
兴起 14世纪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教育等方面也有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
发展 15世纪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扩展 15世纪后期 莎士比亚等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6.影响:文艺复兴为古典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考点2 宗教改革
1.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2.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概况
(1)德国:
①马丁路德改革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②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并取得合法地位。
(2)西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4.影响
(1)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3)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的建立,推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3 近代科学的兴起
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2.成果:
领域 成就 国家 科学家 意义
天文学 “日心说” 波兰 哥白尼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一种新的宇宙观
物理学 万有引力定律 英国 牛顿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其他 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3.影响
(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考点4 启蒙运动
1.背景:从文艺复兴到科学革命,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实质:是一次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和专制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
3.历程: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4.核心:“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5.主张
思想家 观点 共性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和权力制衡等;都反对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6.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第27讲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考点1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角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背景 原因 共性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②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个性 议会与专制国王的阶级矛盾 北美13块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的民族矛盾 第三等级(以资产阶级为主)与特权等级的阶级矛盾
条件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和发展。 ②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日益强大。 ③启蒙思想传播,并对民众产生深刻影响。
根本任务 结束封建专制(或殖民)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革命进程特点 具有反复、曲折性;政体不断变化 先宣布独立,后赢得革命胜利 规模大;遭到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斗争异常激烈;政体频繁更替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意义和影响 国内意义 结束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条件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巩固下来
世界影响 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考点2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济制度的逐渐确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政治制度的建立
(1)政体形式:为了适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代表,美国是实行共和制国家的代表。
代表 政体 表现
英国 君主立宪制 ①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②18世纪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美国 共和制 ①标志: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宪法还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②评价:这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法国 共和制 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于1875年通过新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考点3 资本主义的扩展
1.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沙皇政府面临空前危机。
(2)举措:1861年,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通过赎买得到土地。随后沙皇又进行其他改革。
(3)形式及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美国内战
(1)背景: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2)爆发: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3)历程: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南方分裂势力。1865年,内战结束。
(4)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3.意大利统一: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4.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2)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3)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6.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1)进步性: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考点4 西方的文官制度
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原因 表现 解释
历史因素 传统官制的弊端 “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经济原因 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革命后,政府主管事务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政治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思想原因 启蒙思想的影响 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外来文化 科举制度的影响 平等竞争机制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最早建立 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纪初,英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文官常务次官职位
1855年建立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年,英国规定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最终确立文官制度
其他国家 1883年美国确立文官制度;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1)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3)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4.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积极:
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