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简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清单
文学常识
1.人物简介
庄子,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作子沐)。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的代表作品是《庄子》。
惠子(约前370年—约前310年),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2.《庄子》相关介绍
《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大量采用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避免了单纯的说教,使人易于接受其观点。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应对技巧
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
A自嘲 指放下身段,自我调侃
B归谬 用新的错误回应对方的错误
C巧换概念 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个不同概念
D针锋相对 直接有力地回应
E转移话题 从一个话题转移到相关的另外一个话题
F避重就轻 避开真正问题,更换关键词,答非所问
G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表达双重含义
H反语 正话反说
原文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全文翻译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 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固不知子矣 固然,自然
子固非鱼 本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玩
鲦鱼出游从容 游水

安知鱼之乐 怎么
汝安知鱼乐 哪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的
子之不知鱼之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知之濠上也 鱼之乐
古今异义
安知鱼之乐 古 怎么 今 安全
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者,……也;……者也。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状语等。
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字词有:为、于、见、被、为……所
倒装句(状语后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 我知之于濠上也
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
子固非鱼也
文本分析
该文讲述了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庄子和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在这场辩论中,文中二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从逻辑上看,惠子占了上风。前面说过,庄子是靠偷换概念才得以在辩论中化解惠子的发难,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占了上风。
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不同话语暗含的语气语调不同,例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在对话中,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反映了各自的人生态度。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智辩,偏于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而庄子,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他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体现了他“物我合一”的心境。
文本启示
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结论。
文本主题
两人都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术,表现精彩的诡辩艺术,突出了他们的机智和敏捷,也反映出他们游览山川时的闲情逸致。文章展现了庄子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练习巩固
一、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⑵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⑴①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
②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矛盾的机敏。
⑵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鹓雏过之,鸱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练实】竹实,即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③【醴(lǐ)泉】甘美的泉水。④【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或猫头鹰一类的鸟。⑤【呵(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1.下面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知鱼之乐 风雨不动安如山
B.惠子相梁 教学相长也
C.非梧桐不止 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D.非练实不食 食不饱,力不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3.【乙】文中,庄子借鸱与鹓雏的故事对惠子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请尝试写出庄子的潜台词。、
【小贴士】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4.口语交际中有很多应对技巧,如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言此及彼等,【甲】文庄子在与惠子的论辩中,运用了哪种应对技巧?是怎样运用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1.D (A.怎么/安稳;B.做国相/互相;C.停止、栖息/阻止;D.吃/吃;)
2.(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前来,是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3.我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宰相,你害怕自己宰相的地位受到威吓的样子,像极了庸俗的鸱。(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4.示例:【甲】文中庄子与惠子论辩时运用了巧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①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③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②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③涂: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③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 ④吾将曳尾于涂中(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3)甲文中庄子的巧辩,乙文中庄子的巧答,在“巧”的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庄子?
(1)的 本来 派遣 拖
(2)①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3)示例:甲文庄子用“安”的两个意义,进行巧辩,体现了一个智慧、乐观、超然的庄子。乙文庄子用故事来回答,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幽默的庄子。“巧”的背后,是一个智慧的庄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