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表格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依据不同的植株,描述其特征及环境适应性; 2.依据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图,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及成因,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课外观察,了解当地植被的类型、植株特征、群落结构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现象,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教学难点: 1.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
2.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教学过程
(一)校园植物观察实践活动 校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具备开展考察活动的条件。因此在课前,设计了校园植物观察活动。设置三个观察点(图1),位于后山道路北侧,位于教学楼间,以“认识校园植物”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完成相关记录(表1)。 表1 校园植物记录表 图1 认识校园植物观察点分布图 新课导入:学生代表分享“校园植物记录表”,教师PPT总结 表1 校园植物记录表(总结) (二)课堂分组探究活动 任务一:认识植株 根据PPT上的图片、植株实体,说出植株特征,说明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植株特征包括:植株的大小,叶[大小、厚薄、软硬等]、茎[粗细、长短、形态等]),完成植株特征分析表(表2) 表2 植株特征分析表 图2 PPT植株展示图 【学生讨论后总结】: 表2 植株特征分析表(总结) 任务二:认识植被 学生根据PPT呈现的植被图片和课本的内容,描述各典型植被的特征(包括群落形态、结构、植物种类),完成植被特征分析表(表3) 表3 植被特征分析表 图3 PPT植被展示图 【学生讨论后总结】: 表3 植被特征分析表(总结) 任务三:寻找原生地 独立思考完成设问:任务一 - 植株中,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个字母对应的区域中? 【总结】:-D -E -B -C -A 任务四:视频获取信息 观看视频,从植物组成、形态、季相分析热带草原外貌的独特性? 观看视频,从植物组成、形态、季相分析温带草原有何特点? 学生依据视频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草原。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三)课后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树木吊牌 1.确定吊牌的主要项目,如:名称、外观、颜色、气味、二维码、生长寄语等; 2.根据实地调查以及《校园植物图谱》等资料确定主要的校园树种 3.设计树木吊牌样式(如图6) 图6 某树木吊牌样式图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依据大尺度上植被变化的案例,说明植被分布变化和气温、水分变化的关系; 2.依据一定高度的山区植被变化的案例,说明植被分布变化与海拔变化的关系; 3.结合具体区域植被变化的案例,说明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不同区域植被差异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环境影响植被 探究一 大尺度视角
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②从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乌鲁木齐,又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③分析我国自然植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总结】 探究二 中尺度视角
据图分析“我国天山北坡垂直自然带谱”差异的原因。 【总结】 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探究三 小尺度视角 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如祁连山、天山、阴山地区,山地会呈现特别的“阴阳脸”现象,即阴坡是森林,阳坡是草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在较干旱的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强,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二、植被影响环境 【学习任务四】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材料一: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号称“千里松林”。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狩猎之地。 材料二: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府大肆开垦,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塞罕坝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建国初期,塞罕坝一带已经彻底荒漠化。 材料三:1962年,国家决心建立国有林场,恢复被破坏的植被,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如今这里绿树遍植、花开草长,绿水青山也换来了金山银山,先后获得“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等国际荣誉。 设问①:塞罕坝曾由一片绿洲变成一望无际的荒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要素统一变化的结果,推测其演化过程。 设问②:简述塞罕坝荒漠变林海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结】 设问①:历史上过度开垦、伐木等使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植被破坏,调节气候能力减弱,使气候更加干旱,地表植被死亡,区域内地表沙化严重; 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冬季风增强,使内蒙古高原的风沙向南扩展 设问②:塞罕坝及周边地区气候改善,湿度增加,沙尘天气的危害减少;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缓解京津冀辽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土壤水分条件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 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多 【学习任务五】海上塞罕坝的“变迁” 材料:祥云湾海洋牧场处于渤海湾滦河入海口附近。渤海是黄河、辽河和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历史上海岸曾广泛存在牡蛎礁、海藻场、海藻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之后生境受损。近年来,向所经营的4000亩海域中投放人工礁石、增殖放流鱼类、铺设海草床等一系列措施。2019年至今,实验性移植、种植海草面积60公顷,使海藻覆盖率达15%以上,成功将该海域“海底沙漠”转变为“海底森林”,被誉为“海上塞罕坝”。 (1)该海域出现“海底沙漠”的原因 (2)分析祥云湾海草床铺设对海洋牧场的生态作用 【总结】 (1)渤海是半封闭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 由于过度捕捞造成渤海近海域生态破坏; 陆源污染物排放,渤海近海海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2)祥云湾海草床的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进行光合作用,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净化海水,提高渤海自净能力; 海草床的生长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栖息地; 海草减缓海水流速,降低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习题巩固】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2)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总结】 (1)热带季雨林 (2)巧克力山所在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较薄,这种土层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流失;故当地因土层薄,而难以生长树木。 (3)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干季,降水少。5月是当地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课后实践作业】 材料: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 9 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 课后查阅资料,结合给定材料,分析科尔沁沙地采用哪些植物进行治沙的效果较好,并分析原因,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