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省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一坐标图像题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贵州省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一坐标图像题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题型一 坐标图像题
2024年贵州省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类型 情境素材 考频 难度 分值 学业质量要求 核心素养
溶解度曲线 果蔬洗盐、无土栽培营养液 10年3考 中等 2~4 能结合简单的实例说明反应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影响,初步形成条件控制的意识。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
pH变化曲线 碱变质后溶质成分探究 2020年T35 较难 3 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 纪念章、高铁建造材料 2021年T33(3)、 2023年T12(2) 难 2~4 酸碱盐的反应顺序 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及物质成分、电导率 10年7考 难 4 解题策略:(1)明确题目涉及的化学原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看清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3)理解“四点”(起点、交点、转折点、终点)的含义和曲线的变化趋势,与题目问题有效衔接。 过类型
类型1 溶解度曲线(10年3考)
类型2 pH变化曲线(10年1考)
类型3 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10年2考)
类型4 酸碱盐的反应顺序(10年7考)
考情分析 >
类型1
溶解度曲线[10年3考]
【典例1】 如图是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
C.将t1℃时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不变
D.t2℃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
D
图示化分析
冷却热饱和溶液
110 g
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
t2℃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 g∶100 g=11∶10,D错误。
针对练1
[2023武汉青山区模拟]向装有等量水的A、B、C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 g、25 g、25 g 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个烧杯中形成的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图2中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乙
C.B和C烧杯中都加入了25 g NaNO3固体,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分别将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D
解析
在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即等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则溶剂甲<乙,D正确。
针对练2
[2023葫芦岛绥中一模]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P点表示的含义为                 。
(2)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60 g升温到t2℃,至少再加   g甲物质,溶液才能仍然处于饱和状态。
t1℃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5
针对练2
(3)t2℃时,若甲中含有少量丙,可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法来提纯甲。
(4)将t2℃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降温
乙>甲>丙
解析
(4)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将t2℃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类型2
pH变化曲线[10年1考]
【典例2】 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B.b点表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A
图示化分析
>7
>7
=7
<7
Na2SO4、H2SO4
解析
根据分析图可知,烧杯中原先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说明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A错误。
针对练3
[2023贵阳一模]分别向溶质质量之比为42∶53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将图2的阴影部分与图1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NaHCO3和Na2CO3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图1中a点溶液所含的粒子有H2O、Na+、Cl-、OH-
C.图2中0~8 s主要发生Na2CO3转化成NaHCO3的变化
D.图2所示实验比图1所示实验产生CO2的质量多
C
解析
将图2的阴影部分与图1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可以推出图2中0~8 s主要发生Na2CO3转化成NaHCO3的变化,C正确;设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2 g,根据化学方程式NaHCO3+HCl NaCl+H2O+ CO2↑可计算出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 g;因为NaHCO3和Na2CO3溶液中溶质质量之比为42∶53,设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2 g,则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3 g,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 2NaCl+H2O+CO2↑可计算出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也为22 g,所以图2所示实验和图1所示实验产生CO2的质量相等,D错误。
针对练4
某同学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B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色。
(3)A点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在A点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铁粉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HCl+NaOH NaCl+H2O

HCl、NaCl
Fe2O3+6HCl 2FeCl3+3H2O
类型3
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10年2考]
【典例3】 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溶质Cu(NO3)2的质量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减小
B.b点时,溶液为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
C.c点时,溶液呈无色
D.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
C
图示化分析
Ag
Ag、Cu
Zn(NO3)2
解析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铜又比银强,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硝酸银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铜(远距离,先反应)。c点时,溶液中溶质为Zn(NO3)2和Cu(NO3)2,溶液呈蓝色,C错误。
针对练5
[2023滁州全椒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锌片与稀硫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得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BC段压强变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
B.曲线CD段明显减缓的原因是酸的浓度下降
C.曲线DE段下降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D.最终装置内的压强会恢复至A点对应的压强
B
解析
曲线BC段压强变大是反应放热及产生气体两个原因导致,A错误;曲线DE段下降的原因是温度下降,C错误;因为反应产生了气体,最终装置内的压强会比A点对应的压强大,D错误。
针对练6
[2023焦作一模]在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图像的纵轴可以表示      (填“析出固体的质量”或“溶液质量”)。
(2)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解释a点纵坐标大于c点的原因:                 。
溶液质量
Zn+Cu(NO3)2 Zn(NO3)2+Cu
Zn和AgNO3反应溶液减小的质量大于Zn和反应溶液增大的质量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锌强于铜,铜强于银,在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完全反应后,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不含硝酸银,说明硝酸银完全参加了反应,但无法确定锌与硝酸铜反应进行的程度。
类型4
酸碱盐的反应顺序[10年7考]
【典例4】 向100 g氯化铜和盐酸混合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点坐标为(4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OA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所以没有沉淀产生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铜
C.C点对应溶液的pH>7
D.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3.65%
B
图示化分析
NaCl、CuCl2
NaCl
解析
氢氧化钠加入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液中,氢氧化钠会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设混合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x。
HCl + NaOH NaCl + H2O
36.5    40
100 g×x 40 g×10%
x=3.65%,D正确。
针对练7
[2023武汉江汉区月考改编]某同学在探究酸碱盐反应实验时,向CuSO4和H2SO4混合液中逐渐加入10%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M点的溶质为      。
(2)原混合溶液中含H2SO4的质量为    g。
(3)ab段溶液质量上升变缓的原因是        。
硫酸、硫酸钠、硫酸铜
4.9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
氢氧化铜沉淀
解析
向CuSO4和H2SO4混合液中逐渐加入10%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