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4.1 走向生态文明(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4.1 走向生态文明(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解析版)

资源简介

4.1走向生态文明 (解析版)
基础检测练
1.人类社会发展史
社会阶段
(1)原始社会: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自然植物、动物;
③环境问题:对自然的破坏 且发生在局地;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
(2) :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作物、驯化动物、土壤、 ;
③环境问题:对自然的破坏 ,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半 自然。
(3) :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 资源;
③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
(4) :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各种自然资源;
③环境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威胁;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 。
【答案】 采集、狩猎 较小 依附 农业社会 种植、养殖 气候 有限 依附 工业社会 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 矿产 征服 生态文明社会 第三产业 和谐共生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的主导产业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此时人类依附自然;在农业社会,主导产业为种植和养殖,资源基础包括作物、驯化动物、土壤、气候,此时对自然的破坏有限,人类半依附自然;在工业社会,主导产业包括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资源基础为矿产资源,此时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在生态文明社会,主导产业以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位置,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和谐共生。
2.人与自然 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 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 、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答案】 和谐共生 自然环境服务 国家安全
【详解】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措施
(1)根本措施: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 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具体措施:①推进生产方式的 ;②推进 的绿色化。
【答案】 生态文明 绿色化 生活方式
【详解】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首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方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真题点兵练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指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如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05年,该地区人地关系最趋于紧张的是海拔( )
A.2200米以上地带 B.1600~2200米地带
C.1300~1600米地带 D.1300米以下地带
2.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定义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大,代表人口与耕地关系越缓和。读图可知,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弹性系数下降最大,人地关系最趋于紧张,D正确;2200~2500米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明显,说明该地带人地关系趋于缓和,A错误;1600~1900米地带,弹性系数略有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B错误;1300~1600米地带基本不变,C错误。故选D。
2.读图可知,该海拔在2000~2005年期间,地区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说明人口与耕地关系趋于紧张,该地位于贵州乌蒙山区,属于贫困山区,该海拔范围相对较低,最可能由于出于保护生态的考虑,大量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小,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C正确、AD错误;该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经济落后,不可能人口迁入,B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随着工业生产系统日趋复杂,解决污染排放问题也越来越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模式应运而生。下图为制糖工业流程改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易)与原流程相比,图示制糖工业流程改进的意义是( )
A.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B.简化生产工艺流程
C.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D.增加了产品的种类
4.(中)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作用是( )
①利于实现非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
②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④使生产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中)内蒙古自治区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小水电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
B.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C.引入西气东输的天然气,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核能
6.(中)墨西哥城有2000多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解决墨西哥城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B.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气产生
C.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禁止使用矿物能源
D.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减少私家车数量
7.(中)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图分析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8.(中)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程度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⑤带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深加工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9.(中)国家停止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审批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用玉米生产乙醇比用其他生物原料的成本高
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③我国玉米生产供不应求
④会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C 5.B 6.C 7.D 8.B 9.D
【解析】3.改进后的流程仍然有废水排放,并未实现废弃物零排放,A错误;改进后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原流程相比更加复杂,B错误;改进后的流程主要是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对糖的质量没有影响,C错误;制糖工业原流程为甜菜经过加工后得到糖,废弃物经过好氧处理后排放废水。改进后的制糖流程增加了废水和浆料的处理过程,将废水进行处理后得到甲烷,并将甲烷与浆料一起经过干燥器处理后制成动物饲料,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率,增加了产品的种类,D正确。故选D。
4.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物质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
用、再循环,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据此可知,“循环经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可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生产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转变,③④正确;“循环经济”不能实现非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且对产业结构影响不大,①②错误。故选C。
5.内蒙古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小水电和沼气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问题,但由于小水电和沼气能源产量有限,故不能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A错误;内蒙古并不是西气东输的经过地以及输送地,故无法引入西气东输的天然气,C错误;该地区经济欠发达,技术不够先进,并不适合发展核电,D错误;内蒙古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大风日数多,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B正确。故选B。
6.城市光化学烟雾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气有关,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从而减少污染源;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气产生,也能减少污染源;改善城市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数量,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ABD选项均有利于解决墨西哥城光化学烟雾,不符合题意。禁止使用矿物能源目前不可行,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7.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从产品的源头到末端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结合图示信息,加大生产全过程中污染物的处理,会产生清洁生产模式,与全球化生产、信息化生产以及集聚生产关系不大。故选D。
8.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①正确。发展生物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②正确;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③正确。生物能源利用率提高,并不能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④错。生物能源的原料来自生物(如作物秸秆),可以带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深加工,⑤正确。故选B。
9.用玉米加工乙醇使玉米的需求量增多,种植面积增大,导致农业结构较单一,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会导致粮食数量减少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②④正确。并非玉米生产乙醇比用其他生物原料的成本高,①错。如果在市场的驱动下大面积加大玉米生产,不一定导致玉米生产供不应求,③错。故选D。
【点睛】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措施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碳储量通常指植被、海洋、土壤等碳库中碳素的存留量,碳储量会因碳增加与碳损失之间的差别而发生变化。土壤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图为2000--2020年中国陆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变化图(注:1PgC相当于1015克碳),完成下面小题。
10.2000—2020年我国土壤碳库碳储量减少量最多的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湿地
11.该时段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用地结构调整
C.耕地面积增加 D.草地利用率减小
12.为增加我国目前土壤碳储量,合理的做法是( )
A.减少耕地 B.秸秆还田 C.退湿还草 D.弃草增林
【答案】10.C 11.B 12.B
【解析】10.读图可知,林地和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量为正值,说明碳储量增多,BD错误;耕地和草地土壤碳储量变化量为负值,说明碳储量减少,但草地的减少量多于耕地,C正确,A错误。故选C。
11.林地和湿地碳储量增加,而耕地碳储量减少,应是我国退耕还林还湿地,用地结构调整的结果,B正确,C错误;从总体而言,土壤碳储量增多,说明生态环境网良性方向发展,A错误;草地碳储量减少,说明草地利用率增大,D错误。故选B。
12.减少耕地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A错误;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B正确;湿地也是碳储存的重要区域,退湿还草对增加我国目前土壤碳储量作用不大,C错误;森林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应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碳储量是指一定深度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沙漠沙颗粒小、含碱量大,海沙含盐多,所以高层建筑只能使用河沙。沙特阿拉伯为建设高楼,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沙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沙特阿拉伯河沙来源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气候温暖 B.海运便利 C.劳动力丰富 D.经济落后
14.出口河沙的地区过度开采河沙可能导致河流(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流域面积增加 C.三角洲面积增大 D.通航能力提高
15.沙特阿拉伯降低河沙对外依赖性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增加河沙进口渠道 B.加强国内河沙开采
C.水洗海沙和沙漠沙 D.人工开采岩石制沙
【答案】13.B 14.A 15.D
【解析】13.沙特阿拉伯陆上邻国都是干旱的沙漠国家,由于运量很大,河沙需要依赖海洋运输,其输出地应临海,海运便利,B对;河沙来源区不一定气候温暖、劳动力丰富、经济落后,排除ACD。故选B。
14.出口河沙的地区过度开采河沙可能导致河流水文特征改变,进而改变河流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正确;过度开采河沙不会导致流域面积,B错误;过度开采河沙,淤积的泥沙减小,有可能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少,C错误;过度开采河沙有可能破坏航道,导致通航能力减弱,D错误。故选A。
15.增加河沙进口渠道只能使国内河沙供应更有保障,不能降低沙特阿拉伯河沙对外依赖性;沙特阿拉伯为沙漠国家,几乎没有河沙;水洗沙漠沙和海沙,需要大量淡水,沙特淡水短缺;最理想的措施就是人工开采岩石,粉碎制沙,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河沙是高层建筑必需的材料,但其形成主要依赖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储量是有限的,过量采挖会改变河道的冲淤平衡,破坏流域的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图示意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 )
A.河流及湖泊附近 B.近海的大陆架区域 C.沿海的陆地区域 D.北部山地丘陵区域
17.我国设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目的是( )
①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②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
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④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江苏省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所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完善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 B.实施生态修复,多建立自然保护区
C.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减轻环境压力 D.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资源的开发
【答案】16.B 17.D 18.A
【解析】16.据图分析可知,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陆地东侧的海洋中,该处为近海大陆架区域,B对;东部近海的陆地区域、北部山地丘陵区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泊均分布较少,ACD错。故选B。
17.生态红线的是指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③④正确,稳定粮食生产以及推动海洋考查不是红线设立的目的,①②错,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③④,D对,ABC错。故选D。
18.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完善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A对;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合理做法,B错;放缓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C错;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错。故选A。
【点睛】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指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9.2000—2005年,该地区人地关系明显趋于紧张的是海拔( )
A.2500米以上地带 B.1900—2500米地带 C.1300—1900米地带 D.1300米以下地带
20.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19.D 20.B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及读图能力。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定义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大,代表人口与耕地关系越缓和。读图可知,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说明该地带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项正确;海拔1300—1900米地带2000与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带人地关系状况变化不大,C项错误;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大,说明该地带人地关系趋于缓和,A、B项错误。故选D。
20.本题考查人地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读图可知,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大,说明该地带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D项错误;该地区以山区为主,能开垦的耕地较少,A项错误;该地区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的原因是该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经济落后,人口迁出,导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项正确。故选B。
【点睛】人口迁出区的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4.1走向生态文明 (原卷版)
基础检测练
1.人类社会发展史
社会阶段
(1)原始社会: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自然植物、动物;
③环境问题:对自然的破坏 且发生在局地;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
(2) :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作物、驯化动物、土壤、 ;
③环境问题:对自然的破坏 ,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半 自然。
(3) :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②资源基础: 资源;
③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
(4) :
①主导产业以 为主;
②资源基础:各种自然资源;
③环境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威胁;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 。
2.人与自然 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 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 、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措施
(1)根本措施: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 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具体措施:①推进生产方式的 ;②推进 的绿色化。
真题点兵练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指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如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05年,该地区人地关系最趋于紧张的是海拔( )
A.2200米以上地带 B.1600~2200米地带
C.1300~1600米地带 D.1300米以下地带
2.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随着工业生产系统日趋复杂,解决污染排放问题也越来越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模式应运而生。下图为制糖工业流程改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易)与原流程相比,图示制糖工业流程改进的意义是( )
A.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B.简化生产工艺流程
C.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D.增加了产品的种类
4.(中)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作用是( )
①利于实现非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②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充分利用④使生产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中)内蒙古自治区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小水电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
B.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C.引入西气东输的天然气,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核能
6.(中)墨西哥城有2000多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解决墨西哥城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B.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气产生
C.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禁止使用矿物能源
D.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减少私家车数量
7.(中)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图分析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8.(中)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程度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⑤带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深加工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9.(中)国家停止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审批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用玉米生产乙醇比用其他生物原料的成本高
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③我国玉米生产供不应求
④会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碳储量通常指植被、海洋、土壤等碳库中碳素的存留量,碳储量会因碳增加与碳损失之间的差别而发生变化。土壤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图为2000--2020年中国陆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变化图(注:1PgC
相当于1015克碳),完成下面小题。
10.2000—2020年我国土壤碳库碳储量减少量最多的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湿地
11.该时段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用地结构调整
C.耕地面积增加 D.草地利用率减小
12.为增加我国目前土壤碳储量,合理的做法是( )
A.减少耕地 B.秸秆还田 C.退湿还草 D.弃草增林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沙漠沙颗粒小、含碱量大,海沙含盐多,所以高层建筑只能使用河沙。沙特阿拉伯为建设高楼,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沙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沙特阿拉伯河沙来源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气候温暖 B.海运便利 C.劳动力丰富 D.经济落后
14.出口河沙的地区过度开采河沙可能导致河流(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流域面积增加 C.三角洲面积增大 D.通航能力提高
15.沙特阿拉伯降低河沙对外依赖性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增加河沙进口渠道 B.加强国内河沙开采
C.水洗海沙和沙漠沙 D.人工开采岩石制沙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图示意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 )
A.河流及湖泊附近 B.近海的大陆架区域 C.沿海的陆地区域 D.北部山地丘陵区域
17.我国设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目的是( )
①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②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
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④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江苏省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所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完善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 B.实施生态修复,多建立自然保护区
C.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减轻环境压力 D.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资源的开发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指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9.2000—2005年,该地区人地关系明显趋于紧张的是海拔( )
A.2500米以上地带 B.1900—2500米地带 C.1300—1900米地带 D.1300米以下地带
20.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