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 15 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课标呈现
课程标准给本课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 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结合本册的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实际给我们提 出的教学要求是: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与使用制度,并对这一制度所体现出的国家治 理的进步做出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历史解释;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需要借鉴世界历史经验, 因此, 我们就需要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获得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启发。课标以中国
货币发展史为主线,以借鉴英镑与美元国际化经验思考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为归宿。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子目: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一子目是教材 阐述的重点, 从篇幅上看, 它占了三分之二, 主要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历史进程 中的货币演变,粗略可以分为四大币种:贝币、铜币(战国铜币、秦半两钱、五铢钱、开元 通宝和宋铜钱)、纸币(宋交子、元钞、明初纸币、法币、金圆券和人民币)、银(明中期 起白银成为主币、银元法定)。从版式内容看,铜钱介绍比较简略,主要突出了秦半两钱、 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铜钱;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专段讲述,银元法定一笔带过;文字的阐述 突出了纸币的变迁:北宋交子、元钞、法币、金圆券、人民币。第二子目分四段介绍了 19 世纪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从内容上又分为两部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以美元 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于文本阐述重点, 教材通过“学习聚焦 ”栏目进行了进行了提 示, 对第一子目提出了三阶段的学习内容, 将中国古代、民国与新中国三阶段并列, 再结合 分段阐述内容(贝币、铜钱和白银只占两段, 纸币内容占了四段), 可以看出, 纸币的变迁 是教材阐述的重点, 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第二子目“学习聚焦 ”栏目则很直白地指出了重 点是“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影响”, 这一认识的达成也是教学难点。另外, 教材的第 一子目结尾和“学习拓展 ”栏目都指向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实际上是指向了学生学 习本课的终极目标是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因此, 思考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了
第二子目学习的现实意义。
2.素养呈现
我将本课的教学安排为三个部分:一、浮光掠影:中国货币的演进;二、聚焦透视:纸 币中的国家治理;三、面向世界: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按照这样一个框架推进,对货币产 生与发展的原因则很难涉及, 因此在教学导入部分设计了货币起源的视频, 便于学生用唯物 史观分析货币产生的原因。第一部分先通过时序推进体现时空观念, 以考古文物与文献史料 相互印证, 在史料实证中解释历史。第二部分单独设计为一个教学内容, 主要是基于家国情 怀的素养培育要求, 纸币关乎现实生活, 纸币的通货膨胀怪圈是在中国历史上一再演绎, 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出怪圈?新中国为何能走出怪圈?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自己找到答案。为此 我设计了三个小子目的内容:交子中的地域经济;法币中的成败得失;人民币中的民族复兴。 聚焦这三个对象, 塑造历史情境, 让学生在史料与文献的阅读中产生历史认识。第三部分通 过分析两个货币体系产生的条件,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事物的能力, 从布雷顿森 林体系文件的落地中分析其历史影响, 最后在世界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程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
训,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提供有益的历史素材,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培育。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和高一历史的学习, 已经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货币的使用 有了基础性的了解, 但对专门的货币发展史并不熟悉, 对货币制度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 的运用也隔膜较大。学生不熟悉的这三个内容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出
发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并形成货币历史演进的趋势性认识;
2、学习中国历史上纸币发行中的膨胀怪圈并认识其历史根源,认识人民币的发行对新
中国崛起的推动作用。
3、了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影响。
4、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有价值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启发互动式教学法、图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纸币中的国家治理。
教学难点: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七、思维导图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货币起源的视频,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解释货币产生的经济、政治原因,导
入本课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学习让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货币产生的经济、政治原因,既
总体解决了货币产生原因的教学内容, 又能顺势导入本课主题——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治理。)
新知学习:
第 15 课 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治理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铜陵一中 李越
一、纵览币史:中国货币的演进
1、纵览币史
商周时期,贝币是主要货币。展示历史叙述:“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随葬海贝的现
象较为普遍”。
战国以后,代表性的铜币有: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和宋朝年号钱。秦半 两钱承担了巩固统一的使命;汉武帝通过铸造五铢钱达成了集货币铸造权于中央的目的,中
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开元通宝开创了通宝钱的新时代;宋朝年号钱是新皇登极的政治宣示。
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两宋时,铜钱、铁钱和纸币兼行;元朝是世界上最早
实行纯纸币制度的国家;明中期至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银铜兼用;晚清民国进入银元时 代;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战争与国民政 府的腐败反动造成法币的恶性膨胀与彻底崩溃,1948 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其贬值速度 比法币更快,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其后的银元圆券也迅速破产;1948 年 12 月,中国人
民银行成立,发行人民币。
小结:货币演变,有迹可循。展示材料,学生总结演变趋势。
趋势: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2、杂乱形制向统一形制演变;3、地方铸币向中
央铸币演变;4、文书重量向通宝钱演变;5、手工币向机制币演变;6、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哪一演变最具现代意义?答: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二、聚焦透视:货币中的社会治理
1、交子中的地域经济
(1)益州交子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关于益州交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铁钱使用不便。
965 年北宋攻灭后蜀,为解决钱荒,将铜钱搜罗一空,运回开封,将蜀地划为铁钱区。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难以携带。 ”
—— (南宋)李攸《宋朝事实·财用》
观点二:益州社会经济的繁荣
唐末至宋初的四川社会相对稳定,中原衣冠士族纷纷入蜀定居,又带动了蜀地社会经 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纺织中心、粮食茶叶的集散地以及造纸印刷的重要
基地。 ——王永生《纸币史话》
哪一观点是最主要的原因呢?我们不妨看看官交子在河东、陕西等铁钱区的发行情况:
1069 年置河东潞州交子务,第二年七月罢;
1071 年正月行交子于陕西,当年四月罢弃;
1074 年元月在陕西永兴路、秦凤路和熙和路发行交子, “价贱亏官”。 1076 年正月罢
弃。
结论:铁钱制度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益州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新的货币产生的
条件成熟。
(2)益州官交子为何经济效益良好?
官交子有国家信用做担保,属于真正意义的信用货币,它的发行便利了“无远近行用,
动及上万百贯 ”的商品贸易, 受到富商大贾的欢迎而广泛流通, 为促进蜀地经济的发展, 便
利民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益州官交子为何经济效益良好?
1024 年官交子首发, 实行限期、限额、准备本钱等发行制度。两年一界,每界发行 1256340
贯,准备本钱 36 万贯,约占 28%,“租税之输,茶盐酒酤之输,皆许折纳 ”。。
答:益州官交子兴于制度完备。
(3)如此充满活力的交子为何在北宋末年沦为废纸?
宋神宗时交子超额发行,并界流通,币值锐减。徽宗时改“交子 ”为“钱引 ”,“不
蓄本钱,增造无艺”,形同废纸。 ——陈振《宋史》
答:亡于制度破坏。
小结:由于统治者对货币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宋、金、元的纸币都因滥印而崩溃。从
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的纸币使用多少有一些“超前”的性质。
宋金元的纸币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纸币诞生于 1935 年。
2、法币中的成败得失
(1)诞生于危难之际(1935 年)
教师展示历史叙述的资料,塑造历史情境。在情境铺垫的基础上,介绍法币改革法令。
1935 年, 国际银价上涨, 白银大量 外流, 中国出现空前的货币与经济危机。货币改革
迫在眉睫,但国民政府财政空虚……
国民政府向英美求助, 但英美拒绝援助。日本落井下石, 逼中国摊牌 ,武装走私, 在 华北咄咄逼人,并企图控制中国货币。 内外交困, 形势逼人!国势危在旦夕! 必须立即
进行币制改革!
1935 年 10 月 25 日 ,蒋介石做出了最后决断: “决定法币政策”。 1935 年 11 月 3 日,
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 决定:“ 自本年 11 月 4 日起,以中央、
中国、交通等三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
限…… ” 。
法币的创新设计水平世界领先。它以现金作准备,一切完粮纳税均可用,另以稳定的
汇价支撑币值的信用。
法币制度实行后,金融逐渐步入正轨,经济危机缓解,经济明显回升。但其最大的历
史功绩是——于抗日有功!
(2)于抗日有功
教师展示资料,师生互动,认识法币发行对抗日的意义。
在华日军呈送参谋本部报告承认:国民政府新币制如果能顺利巩固,华北和西南从前
的半独特性一定会被完全推翻,日本对中国的政策就从根底崩溃。
——石岛纪夫《国民党政府的“统一化”政策和抗日战争》
认识:粉碎了日本蚕食侵略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统一。
材料二 实施法币后中国的经济力量由是迅速起色,政府的权力与威望,就相对提升; 国民的信心与爱国热忱也大大提高。政府因实施法币,充分掌握现金与集中贵重金属—— 金银等, 以此作为向国外购买外汇、军火之资金。且有效防止资金外逃, 便于现金与金银的
集中移运。
——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 06 卷)
认识:增强了国民政府的威信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备战和抗日提供了财政支持 ,
推动了国民政府坚决抗日。
小结:抗战之成在于法币,若无法币必更艰难。 —— 民国银行家陈光甫
(3)良制因何败亡?
材料一 罗斯福指 出 : 中 国通货膨胀 的原 因是军需与 民生必需 品生产之严重缺
乏, …… 国民党高层投机牟利。
——卓遵宏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第 06 卷)
材料二 各铁路干线被共党破坏后,陆上交通运输遂生困, ……故物价上涨至五千倍,
法币发行额激增至三万三千倍。
——蒋介石 1946 年反省录
阅读材料,师生互动作答。法币破产的根源:国民政府不重视民生;政治腐败;执行
反共反人民政策。
小结: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反动性质影响法币的治理效果。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呼唤进
步的人民民主政权及其代表人民利益的货币。
3、人民币中的民族复兴
1948 年 12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人民币发行之初, 即确立了集中发行、经济发行 和计划发行三原则, 把人民币的发行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整体计划(宏观调控) 的基
础上。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见证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第一套人民币: 1948.12.1—1955.5.10
有 1 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100 元、200 元、500 元、 1000 元、5000 元、
10000 元、 50000 万元,版别有 62 种。后期 1 元几乎退出 。
第二套人民币: 1955.3.1-(1964.4)
有 1 分、2 分、5 分、1 角、2 角、5 角、1 元、2 元、3 元、5 元(10 元,1957 年),
版别 16 种。
从第一套到第二套,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答:通货膨胀的烂摊子解决了!
在烂摊子解决的背后,中国社会发生哪些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迅速结束战争,进入和平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有计划
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小结:第二套人民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变革与大稳定。
比较第三套人民币(1962.4.20—2000.7.1)与第四套人民币(1987.4.27—2018.5.1)
的 5 元、 50 元图案以及两者的最大币值,概括其体现的时代主题与经济发展特征。
第三套主题: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第四套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最大面值 10 元长期没有改变说明了: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
第四套人民币最大面值 100 元,体现了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商品经济发展,
货币需求量增大。
第四套人民币的发行见证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稳步推进。
第五套人民币: 1999.10.1—
第五套的“壮丽山河 ”图案体现了民族复兴的强烈自信,见证了南方谈话以来社会主 义建设的大跨越。2007 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 年中国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小结与过渡:当中国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时,人民币也就迈上了国际化的征程。人民
币的国际化需要我们面向世界,借鉴英镑、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三、面向世界: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历程
1、以英镑为中心的古典金本位制货币体系
1816 年,英《金本位法案》 1 英镑=7.32238 克黄金
展示时间轴,观察其形成过程。追问其形成条件。
材料一:形成时间轴。
材料二:材料二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经济发展领先国家和外国融资的主要来源,其 他国家设法与英国开展贸易并从英国引进资本。德国 1871 年实施金本位制,丹麦、荷兰、
瑞典和拉丁货币同盟国家紧随其后加入了金本位制行列,以便与德国展开贸易。
——(美) 巴里·埃森格林著《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
史》
学生总结其形成条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世界市场 急剧扩大,对金融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网络性特征;德国加入的引
领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1)形成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44 国)召开。会议通过的《最后议定书》决定实行黄金-
美元本位制, 根据决议, 1945 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从根本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是:美国拥有足够的黄金储备,因而能发行
足够的美元满足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生根据课件展示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并分析其影响。
(2)影响
教师补充下面一则材料,分析后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材料 二战后,西欧、日本通过联合国机构、贷款协定、“马歇尔计划 ”( 1947 年)
和“道奇计划” (1948 年)获得美元贷款和投资的同时,也对美元产生了路径依赖。
——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归纳影响:
对世界:重建了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与经济发展;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推动了非殖民化进程;
对美国:有利于美元在全球扩张,使美国霸权野心膨胀。
(3)走向瓦解
比较“古典金本位制”和“黄金-美元本位制”,揭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脆弱性。
古典金本位制
各国纸币和金币挂钩
国际贸易用金条结算
发行量受制于黄金数量
黄金—美元本位制
美元和黄金挂钩
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
发行量受制于美国黄金数量
1950-1960 年,欧洲多国经济复苏,美国流失 2/3 的黄金储备。
20 世纪 60-70 年代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1971 年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他国央行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1973 年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但其核心——美元的主导地位没变,其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仍
继续存在。
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历程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有何启示?
师生共同归纳:积极主动融入主流货币体系;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谋发展创新;开拓国际 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建构以本国为中心的贸易网络;改革完善货币金融制度;抓住货
币主导国衰落的国际机遇。
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哪些关键词?
融入、构建、合作、发展、待机。这些关键词对应了我们今天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策略一:体系之内 ——融入中改革;
策略二:体系之外——建构中改革;
结合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还应采取哪些策略?学生回答……
人民币的国际化既需循序渐进,更要奋力推进;既要披荆斩棘,也需待机而动。
前路异常艰难,我们以曾国藩的话自勉自励: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下
不杂。
(设计意图: 1、在导入视频中解决货币产生原因的知识教学,渗透唯物主义的素养培
育 ;2、在中国货币发展历程的叙述中突出国家治理的主题; 3、核心内容是货币中的国家 治理,选中的三个聚焦点的理由是:最初的想法产生于教材的版面分析;其次是这三个点能 更好地显现货币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与规律;最后,这三个点有层次且具典型性 ,既能突
出国家治理的主题,又能渗透家国情怀,完成价值观养成的目标; 4、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
成这一教学内容纳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立意中, 最终归宿是引发学
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
本课小结:
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导言——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国家治理。
一、纵览币史:中国货币的演进
1、历程:贝币、铜钱、纸币、白银、纸币;
2、趋势:自然向人工;杂乱向统一;地方向中央;
文书重量向通宝钱;手工向机制;金属向纸币。
二、聚焦透视:货币中的国家治理
1、交子中的区域经济;
2、法币中的成败得失;
3、人民币中的民族复兴。
三、面向世界: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
1、以英镑为中心的古典金本位制;
2、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 体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了本课的知识框架。)
九、教学反思
通过导入视频来解决货币产生与发展原因的唯物主义认识, 把知识教学、素养培育与
课堂主题导入巧妙结合。
第一子目的执行简洁顺畅, 在历程讲述中突出国家治理, 与本课主题贴合较好, 在趋 势总结中师生交流对话,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第二子目的设计以问题引领, 思路清晰 ,在 史料实证中师生交流顺畅;第三子目英镑部分以时间轴启发学生思考金本位制形成的时间与 条件,调动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美元部分先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现实需要,然后让 学生结合纸文件的落地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通过小结英镑与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经 验 ,引发学生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的思考,体现了历史学习的终极关怀——培育家国情怀,
把这一思考问题放在结尾收束本课,也比较妥帖。
十、教学评价
1、北宋益州官交子有固定面额,最初其面额固定为一贯到十贯,分为十个等级,后来又简 化为五贯和十贯两个等级 ,再后来又简化为一贯和五百文(半贯)两个等级。益州官交子
发行面额的逐渐变小说明
A.官交子的发行难以为继 B.朝廷不重视官交子的发行
C.官交子的发行阻力很大 D.官交子日益深入百姓生活
2、1935 年,上海申新纱厂总经理荣宗敬呼吁: “金融与实业休戚相关……如何使呆滞之金 融变为活泼, 宗敬之愚, 以为莫如由国家银行发行巨量纸币。通货膨胀已成为市上之口头禅,
在商民心理无不乐从。”这说明
A.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 B.法币改革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纸币的使用深入中国农村 D.国民政府不愿进行币制改革
3、1816 年, 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法案》, 确立金本位制。到 19 世纪 70 年代, 欧美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均确立金本位制。这说明, 19 世纪晚期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根本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英国拥有海上殖民霸权
C.欧美列强之间矛盾的日渐缓和 D.英国是工业与贸易中心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套人民币(1948.12.1—1955.5.10)有 1 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
100 元、200 元、500 元、 1000 元、5000 元、10000 元、50000 万元等 12 种币值, 版别有
62 种。后期 1 元几乎退出 。第二套人民币(1955.3.1-1964.4)有 1 分、 2 分、 5 分、 1 角、 2
角、 5 角、 1 元、 2 元、 3 元、 5 元(1957 年发行 10 元面值票 ),版别有 16 种。以第二套
人民币 1 元兑换第一套人民币一万元。
根据材料归纳从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到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并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
1 、D 2 、B 3 、A
4、变化:从通货膨胀严重到结束通货膨胀。有利因素:迅速结束战争,进入和平年代;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改造;国民经济恢复后,有计划的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