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7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7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阶段:(1)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中华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2)隋唐时期(581—907)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
政治:(1)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与门阀士族崛起。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状态。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影响深远
(2)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
经济:(1)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江南经济获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方出现均田制
(2)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赋税制度由隋唐前期的租庸调制到唐代中期的两税法,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转折。生产工具改进,农耕经济繁荣发展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隋唐时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进一步扩展,唐朝制度、法律等影响日本、朝鲜等国家;造纸术等发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思想文化:(1)三国两晋南北朝: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出民族交融的特色,儒学受到佛教、道教冲击的同时有新的发展;书法、绘画、文学、科技成就斐然
(2)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队伍壮大;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等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唐诗繁荣,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发展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主题一 国家分裂,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核心热考:三国、门阀政治、士族、六朝、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江南经济的开发
学习任务:
1、依据教材,完成资料必备知识填空部分
2、读背并掌握: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与影响;
(2)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3)江南的开发及其影响
史料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交融并不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1) 根据史料1,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
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响
2.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给予确认的制度。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
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
评价 (1)积极: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利于统治秩序的平稳,门阀政治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2)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
3.江南的开发及其影响
史料1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典型例题
1. [2023·湖南卷·3,3分]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B
2. [2024·河南周口月考]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江乘县(今江苏句容市北)境内设立南琅邪郡,刘宋时期设立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
A. 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 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C.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 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
D
主题二 治世与乱世——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核心热考:隋文帝、大运河、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突厥、西域都护府、唐蕃和亲、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五代十国、周世宗改革
学习任务:
1、依据教材,完成资料必备知识填空部分
2、读背并掌握隋唐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隋唐盛世表现
1.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曲辕犁和筒车。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繁荣,柜坊和飞钱等金融工具出现,对外贸易也非常兴盛。瓷器大量出口到国外,长安城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2.政治稳定。隋唐时期实现了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得到加强。科举制的实施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公平,促进了社会流动。
3.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4.对外交流开放。丝绸之路的全盛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5.文化艺术繁荣。唐代诗歌达到巅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同时,绘画、书法和音乐舞蹈也非常发达,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
6.科技发展。隋代赵州桥和唐代《金刚经》的印刷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
隋唐盛世的原因
1.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实现了空前统一。在这一时期,统治者注重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注意改革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隋唐时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同时,海外贸易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制瓷业和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关系方面。统治者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灵活多样。
4、文化方面。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制度建设方面。隋唐时期有重大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2
1.(2020·山东卷)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D
2.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 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
C. 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 “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
C
3. [2023·湖北卷·3,3分]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獠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