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
教材 信息 必修 4 单元教 学议题 解析乡村振兴,把 握世界规律 课 型 新 授 课 授课 对象 高二学生
单元 设计 意图 本单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 培 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四个自信, 基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大单元教学将课程、模块的教育目标和丰富 多彩的个体发展需要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探 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神,真正感到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位置,起着引领的作用。教材从生活和 实践入手,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本义和产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 ” 和“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两大主题,探讨世界的本原和世界存在发 展的状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深刻理 解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我们周围的世 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哲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 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 人生变化、发展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 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 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 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行而上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单元 课标 要求 1.1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 恩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3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 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1.4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 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单元 总体 设计
课时 教材 分析 本框属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上承 世界的物质本质,下启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 律,是辩证法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本框内容按照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逻 辑顺序,依次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框共包 括两目:第一目“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要介绍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 样性。第二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包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 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课时 学情 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充满兴趣,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辩证逻 辑思维迅速发展;价值观开始建立,批判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具备一定的透过 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是分析复杂事物时,仍存在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 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 已了解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联系,经济领域各个市场主体存在种种联系,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存在着联系, 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人体自身的联系。此外, 学生生活在普遍联系的现实世界
中,对于生活中的诸多联系已经有比较现实的、直观的体验。
课时 教学 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科学精神:能够对联系的观点进行分辨和比较。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多样性, 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锻 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公共参与:在生活中能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善于分析和把握事 件,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 会。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 法。 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系统优化的原则。
教学 方法 教师设置情境和任务,进行议题式教学与讲授法相结合。 学生采用社会实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过程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农民丰收节的欢乐 景象。 思考农业、农村的巨大变 化和国家的什么战略有 关。 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强化 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目 标。
议题一: 2022 年 2 月 22 日,中央一号 文件发布。这是 21 世纪以来 依据课前调查及生活体验 畅所欲言,说说城乡发展 从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
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 第 19 个指导“三农 ”工作的 中央一号文件。 图片展示第一、二、三产业 对 GDP 的贡献率。 老师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发学 生深度思考,并引出联系是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中各自的优势及重要性, 深度思考在共同富裕、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上,中国的发展应更多地 依靠城市还是乡村,并对 观点进行论证。 进入主题, 可以调动学生 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 感知世 界是普遍联系的, 培养哲 学智慧。
分议题二:推 动城乡发展 大融合 播放视频,展示近十年城 乡发展的成就, 引导学生 思考成就的背后体现了城 和乡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怎样的 特征。 各小组结合课前调查及 查阅的资料 ,分析教师 所提的问题 ,并派代表 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和梳理城乡之 间的各种联系, 从而感 受联系的普遍性; 通过 乡村振兴要遵守市场经 济的规律,切忌主观随 意性, 理解联系的客观 性; 通过联系的不同作 用感受联系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克服简单思 维,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
分议题三:唱 响乡村振兴 交响曲 播放视频《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引导学生探 究: 1.结合民族复兴与乡村振 兴的关系, 思考如何正确 认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 系。 2.结合实践调查谈谈 应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回答:相对于乡村振兴 来说, 民族复兴是整 体,居于主导地位, 乡 村振兴是部分,要服从 或服务于民族复兴。二 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的。相对于乡村振兴来 说, 五大振兴是要素, 每一个都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我们应把各个 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 来考察,优化组合,选 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 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之和的理想效果。 通过小组间的商议和交 流, 使学生明确整体和 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 系统优化的方法, 学会 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 事物。让学生学会用联 系的观点看问题, 关注 自我与自然、他人、社 会紧密联系; 树立立足 整体的思维方法, 顾全 大局, 树立家国情怀; 重视部分的作用, 不断 完善自我, 为社会发展 添砖加瓦。
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 制作思维导图。
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表以“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 ”为主题的微演讲,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联系观的内容; 不少于 300 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流畅;导入视频贴近学生生活, 能激发学生共鸣,深刻感受美丽乡村的繁荣景象,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在教 学过程中通过城乡之间联系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哲学味道,在体验中提升理性思维 能力和科学精神素养。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调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较好 地掌控课堂营造氛围。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教学容量大,个别事例不够贴切,难点问题处理有待 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