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各文明古国的概况,叙述了距今约5000-60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较多、空间范围较广。
本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前一个子目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一过程包含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这一子目共有三段,第一段简要介绍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情况,并叙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第二段论述了农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交换和贸易出现,人类定居生活并发展为早期城市。第三段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了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开始出现。这一部分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
后一个子目讲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共分为九段。第一段概括论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接着分别叙述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的发展进程、政治特点和文明成就。第二、三段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西亚文明,第四、五段介绍了古埃及文明,第六、七段介绍古印度文明,第八、九段介绍了古希腊文明。这一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知识容量较大,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分析、认识各文明古国不同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这部分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解释,较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
已有:
知识储备:本课的知识在初中课本九年级上册1-4课已经有所涉及,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基础知识,因此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纲要上中国史的内容,核心素养均有所提高,对历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解释,并进行一定的归纳。
未有:
知识储备: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没有深入认识,与现在有较远的时间间隔,学生对本课的认知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
思维能力: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欠缺,分析归纳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较差。
因此本课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明内涵和产生的认识,加强唯物史观;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对史料的分析能力,认识各文明古国的发展状况和历史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的正确态度,涵养家国情怀。最终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文字资料和流程图表,了解文明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文明的发源产生过程。(唯物史观)
目标2:通过历史遗迹图片、文字史料、地图和时间轴,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目标3:通过文字史料和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和各种历史条件对各文明古国特点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文明特点形成的因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4: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感受世界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发展,理解、尊重文明的差异性、培养对不同文明正确的认识态度(家国情怀)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不同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
难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分析、认识各文明古国不同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史料教学法
2.学法指导:问题分析、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古代主要文明世界地图,向学生讲述,上古时期,在北纬20°-北纬40°之间,各大文明纷纷产生此地,在地图相应位置展示各大历史遗址,并提出问题:为何文明产生于此?文明何以产生?不同文明又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引出本课内容。 观看地图,根据老师讲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地图的引用清晰直观,展示各大文明历史遗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入本课学习。
新课教学 一、文明的产生——人类文明的萌芽和发展 (一)文明的内涵 设计问题:给出两则材料,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明; 老师讲授:材料一告诉我们文明和原始相对,是一种社会进步,材料二则指出了文明与原始社会区别开来的普遍特征,包括:城市、国家、文字、阶级。文明的内涵是指原始社会之后漫长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材料1:历史学领域的文明内涵,是一个综合指标,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原始相对应,意味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 材料2:“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二)文明产生的前提 出示人类进行狩猎和进行农耕畜牧的壁画; 老师讲授: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人类的生产力提高。 过渡:那么农业和畜牧业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 接着让学生阅读第2页第二段,归纳农业和畜牧业带来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交换贸易的产生;脱离生产活动而专门从事管理、文化创造人员出现;早期城市的出现。 过渡:那么,文明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三)文明产生的过程 问题设计: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应段落,小组讨论,归纳文明产生的过程。 老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文明产生的流程图。 (四)小结 出示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流程图,老师讲授回顾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基本过程,再次回顾文明的产生,并强调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文明诞生之后,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文明,跟随老师讲述理解文明的内涵。 观看人类狩猎图和人类农耕畜牧壁画,理解农耕和畜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阅读课本,归纳农业和畜牧业带来的影响,理解农页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阅读课本材料,归纳文明产生的过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回答问题。 认真听讲,根据老师给出的流程图和课本再次回顾文明的产生 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讲述加深学生对文明的理解。 通过对比图片向学生清晰直观地展示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提问提高课堂的关注度,加深理解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流程图的使用能够清晰明了地向学生展示文明产生的过程,小组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这一板块的知识理论性较强,且较为抽象,用流程图再次回顾清晰明了,加深学生理解
二、文明的盛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一)早期文明的特征 出示古代文明主要示意图。 老师讲述:约公元前3500年,西亚的两河流域诞生了古西亚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千纪,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3千纪,东亚的长江、黄河流域诞生了中华文明,约公元前2千纪,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古希腊文明。 这些文明地理位置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原因是气候温和,阳光充沛,适合人类生存;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重点讲述:在文明发展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过渡:那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另外的世界四大古文明,感受这些古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各文明古国发展概况 1.古西亚文明 (1)出示古西亚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地图。 老师讲授发展的地理条件:气候干旱少雨,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出示时间轴。 老师讲授展示古西亚文明的发展历程。 (3)出示表格,进行提问,让学生完成表格,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内容。 问题设计:《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的图片和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较为完整,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和权威。 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 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 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 196至214条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 242至27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 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 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 (4)老师讲授古西亚的文化成就,并依次出示相关图片。 2.古埃及文明 (1)出示古埃及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地图。 老师讲授发展的地理条件: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出示时间轴。 老师讲授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3)问题设计:学生阅读课本第5页的学思之窗,思考得出古埃及政治文明的特点:法老至上。 过渡:以法老之上的权威并引入金字塔的建造,过渡到文化成就。 (4)老师讲授古埃及的文化成就,并依次出示相关图片。 3.古印度文明 (1)出示古印度文明的地图。 老师讲授发展的地理条件:印度河恒河流域,地形平坦,雨水丰沛 (2)出示时间轴。 老师讲授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3)问题设计: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的学思之窗。出示种姓制度的相关图片。老师讲授种姓制度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4)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古印度的文化成,并出示相关图片。 4.古希腊文明 (1)出示古希腊文明的地图。 老师讲授发展的地理条件: (2)出示时间轴。 老师讲授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 (3)老师讲授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具体内容和特点:公民大会由男性成年公民组成投票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从公民中抽签组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国家权利掌握在公民手中,任何公民都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机会,雅典公民政治也因此形成了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直接民主的特点。 问题设计: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思考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而奴隶甚至连基本的权利都没有。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材料1:“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 材料2: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3:“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团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4)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古希腊的文化成,并出示相关图片。 观看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跟随老师讲解,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地理位置共同点和原因,并了解文明发展早期的多元特征。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回答老师问题,完成表格;认真阅读材料,进行自主探究,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阅读学思之窗埃及历史铭文的记录,积极回答老师问题,深入了解古埃及法老至上,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点的政治特点,了解古埃及金字塔等辉煌的文化成就。 认真听讲,了解古印度产生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历程;阅读学思之窗,观看老师展示的图片,跟随老师讲述,深入分析理解种姓制度的特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回答老师问题,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成就。 认真听讲,了解古希腊产生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历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观看图标,仔细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回答老师的问题,跟随老师的讲解不断深入理解雅典民主政治;认真听讲,记好相关笔记。 地图配合问文字展示清晰明了,老师直接讲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引入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提问,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更能深入了解古埃及的政治特色。 展示种姓制度的图片,清晰明了地展示了种姓制度的特点,结合讲解,学生能够理解种姓制度;最后简单的提问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关注度。 结合材料和图表,重点讲解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高考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三、文明多元之因——探寻文明多元的奥秘 (一)影响文明多样性的因素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思考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得出结论: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材料1:对每年洪水泛滥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材料2: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一般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的话就是法律。……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出示表格,展示各大文明古国发展的地理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成就。 老师讲述:同学们看前三个古文明发展的地理条件,有什么共同点呀?它们都是在大河的哺育下诞生繁荣的,也被称为大河文明,而古希腊文明是在海洋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也被称为海洋文明。大河文明的水源和土地都比较充足,农耕发达,为了农耕人们需要定居生活,需要稳定的政权保障,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因此大河文明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专治集权特点。而海洋文明最初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诞生的,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狭小的土地无法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为了生存下去,这里的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他们去发展商贸、进行殖民来获取生产资料,而这样的经济生产方式需要宽松的政治氛围,民主政治也在这片土地成长起来。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明发展初期,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发展早期的塑造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他并不是古印度的原生制度,而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和婆罗门教的发展逐渐确立下来的,除了地理环境,还有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会影响文明发展形态。 (二)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问题设计:如何看待文明的多样性。 老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这四大文明古国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文明不灭、精神永存,它们的文明精粹至今仍熠熠生辉。请记住,对不同文明要学会包容和尊重,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现今这个文明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各文明更是要在平等对话中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阅读材料,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问题,认识到在文明发展早期,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文明的发展。除了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共同塑造着文明形态。 认真听讲,正确认识不同文明。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历史思维;表格呈现直观清晰,配合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通过讲述,培养学生正确的文明观。
小结 出示本课结构图,并回扣导入,回顾本课知识。 老师讲述:首先我们讲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首先介绍了文明的内涵,文明产生的标志。接着讲解了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接着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农业畜牧业产生后,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出现贫富差距,分化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阶级。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被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诞生。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促使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形成。部落首领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诞生了。接着我们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并依次介绍了古西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加深同学们对文明多元性的认识。最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了文明多元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他的如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也对文明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各文明之间蕴含着统一性和多样性,各文明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文明要能够交流互鉴,共同进步。 那最后,我相信同学们对课堂开始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认真听讲,回顾本课知识,积极回答老师问题。 结构图清晰直观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配合讲述让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最后的提问反馈课堂效果,再次提醒学生回顾本课知识。
课后作业 学生记好笔记和作业,按时完成作业。 让学生课后回顾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