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高一年段 授课时数 1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019)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因此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应重点落实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在方法上要求运用示意图。其中“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这一内容是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后学习的,同时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风”知识的基础,只有学好基础的知识,才能对后面逐渐深入的知识搭建桥梁,起到铺垫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重点在于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大气是怎样受热的,以及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出现的“保温”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全球变暖知识的基础。 因此这一知识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只有学生学好这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加知识储备才能够降低后面学习的难度。
2.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教材中一些简单的概念自己可以掌握,但是对辐射和波长等概念尚不清晰,需要由教师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厘清能量的传递方向以及在传递过程中的亏损,才可以为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做铺垫;经过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深度思考,抓住关键“直接热源”“根本热源”;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温差等,均可作为教学的起点或切入点,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尚不完善,图文转换能力有待提高。 此阶段的学生对自然知识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与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引例身边有关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现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3.教学设计思想
本设计整体采用传统讲授法结合图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引入新课,提出课前思考问题并贯穿全程,不仅如此还有意识强化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绘制联系图,利用图形语言厘清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与相关地理原理。借助图像语言的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缜密的地理思维,形成地理脑图,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和成就感。在整节课的教授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并通过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实现,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4.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具体目标: 准确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并绘制原理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准确说明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并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利用理塘与福州气温(气候)数据,归纳两地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大气受热过程; 2.明确“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6.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问题导入] 1.提供材料:2020年11月,“甜野男孩”丁真因为一脸纯真朴素的笑容意外走红网络。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夜晚“和衣而眠可当被”,白天“臂膀伸缩自如可脱一臂”。 2.提出问题丁真所穿的传统藏族服饰有什么特别之处? 1.认真阅读材料。 2.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利用当下流行的素材作为导入情境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环节一】 由教师进行太阳辐射相关知识串联: 1.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3.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环节二】 由教师引领学生,一边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一边进行讲解: 首先太阳释放太阳短波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由于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量的太阳辐射会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其余部分到达地表。当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部分能量会被地面吸收,地面在吸收了能量之后就会增温,地面温度升高之后,就也会根据自身的温度不停地向外释放出辐射,由于地面的温度远低于太阳的温度,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的波长较长,故称为长波辐射。由于地面是长波辐射,将会被大气大量的吸收,大气就会增温,继而也释放出辐射,称之为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释放出的热量少,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环节三】 由教师提供补充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 理塘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海拔4014.187米,总面积14352平方千米。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25.6℃,最低气温-30.6℃,年平均地面温度5.9℃,年降雨量为722.2毫米,无霜期仅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37.7小时,日照多,辐射强。 问题1: ①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思考:为什么理塘年日照时数长、日照多、辐射强? ②生活在这样日照条件下的藏族同胞所穿着的藏袍仍需要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 结合实例强调“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巩固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 【环节四】 通过对比福州与理塘气温数据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 为什么藏袍要有夜晚“和衣而眠可当被”,白天“臂膀伸缩自如可脱一臂”的设计? 回顾已学过的关于太阳辐射的知识; 初步理解辐射的相关概念。 1、绘制并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 【活动】 根据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课文,归纳出大气受热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环节,并复述大气受热过程。 尝试将示意图简化成思维导图。(提示:以“能量的传递方向”为线索) 运用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与图文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理塘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大。 ②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而在对流层海拔越高,离地面就越远,气温越低。 每四人为一小组,在5分钟的时间,完成讨论。 参考答案 白天,由于海拔高云层薄,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大气升温快。同理,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弱,丧失的地面辐射多,大气降温快,综合来看,昼夜温差大。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引导学生绘制联系图,利用图形语言厘清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帮助学生构建缜密的地理思维,形成地理脑图,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和成就感。 利用图文材料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表达能力。 利用福州与理塘气温数据的差异,加深区域认知,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地理实践力。 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框架。 大气受热过程 3个主体:太阳、地面、大气 2个热源: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1个作用:保温作用 记录笔记。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的技巧。巩固练习图1地区全年炎热干旱,昼夜温差大。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全年炎热,原因是图2中的( ) A.①强②弱 B.①强③弱 C.③强④强 D.②强④弱 2.图3中,能示意该地区昼夜温差情况的是( )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8.教学反思
1.特色:采用“一境到底”的设计思路以情境作为引入提出地理问题并贯穿全程,组织教学内容;将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与思维导图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原理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2.亮点: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在结合课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视野,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