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注:文明的基本标志:
材料: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践,学者们一般认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现等,应当作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文明时代的标志,则是氏族制度解体,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在大量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模式。
——晁福林《中国文明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城市、青铜器、文字、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第一,它造成了一种……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注:国家产生的标志:
公共权力、地区划分国民
时间 古人类/文化遗存 生产力水平 生产生活状况 社会组织及特点
元谋人(长江)
北京人
1万多处
仰韶文化(姜寨)(黄河)
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 (长江)
龙山文化(陶寺)(黄河)
红山文化(牛河梁)(辽河)
良渚文化(长江)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完成下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渔猎、采集、用火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彩陶、种粟
种水稻、养蚕缫丝
“蛋壳陶”、玉器、宫殿、天文建筑与大墓
玉器、祭坛、积石冢
玉器、古城墙等
母系氏族社会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
原始人群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至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千至5千年
距今约5千年左右
目录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合作探究:
1、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2、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1、中国某文化遗存考古出土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4000多年。由此判断,该文化遗存位于下图的(  )
及时训练
A.① B.② C.③ D.④
c
2、图1、图2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玫瑰花图案的彩陶盆具有典型的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鳞纹彩陶罐带有明显的辽东、蒙西红山文化的特征。这体现了( )
A.中华文明起源渊远流长 B.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C.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D
3、(2022·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下期末考试·1)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A
4、(2022·浙江省衢州市高一上期末考试·1)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浙江省的上山文化遗址入选。该遗址距今10000—8500年,该遗址可能发现(  )
①碳化稻米 ②蛋壳黑陶 ③定居村落遗迹 ④玉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A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私有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齐涛《中国古代史》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
阶级
分化
统治者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掌握大量财富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特权,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压迫被剥削阶级。
—《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
剩余
产品
贫富
分化
被统治者
阶级
矛盾
征服者
被征服者
部落
战争
公共权力
政府
军队监狱
古国产生
1、根本原因:
阅读教材及其以下史料,思考以下问题: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早期国家雏形出现的时间?
1、(2021·广东汕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
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A
2、(2021安徽芜湖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 )
A.使夏代历史成为信史 B.标志中央集权初步建立
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
及时训练:
2、国家初始形态:
龙山文化等
3、早期国家:

(1)建立:
BC2070,禹,奴隶制国家
【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以下不同说法?
(2)政治:
(3)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①王位世袭制(夏启,公天下 家天下)。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③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1、(2022~山东聊城高一上期末·2)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
记载 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孟子》
A.禅让制得以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家天下局面开启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随堂训练:
C
2、(2020辽宁六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2)某学生要了解夏朝的历史,他能够了解到的是( )
A.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B.夏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
C.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学家视为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D.夏朝时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1、概况:
时间 地域 精神文明
商朝时期
西周时期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前1600商汤—前1046商纣
前1046周武王—前771周幽王
甲骨文—成熟文字
青铜铭文;民本思想
中央:相、卿士;
地方:方国制度、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农作物品种、手工业种类增多;
殷墟甲骨文,多为商人占卜记录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西周大克鼎。足上部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腹内壁有铭文,记录了鼎主人克祖先的功德,及周天子对鼎主人克的任用一事。
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重鬼神 敬天保民,产生早期的民本思想
注:分封制
①目的:
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影响: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周文化,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易造成分裂割据
特点:国家管理从松散走向严密,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西周的统治(BC1046-BC771)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③影响:
注:宗法制
①目的:
“息争”
②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血缘政治,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特点:等级森严;血缘政治,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2、早期国家的特点:
(2)政:
(3)经:
(1)思: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重鬼神 敬天保民,产生早期的民本思想
③等级森严
②国家管理从松散走向严密,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血缘政治,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青铜制造;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2022·福建漳州四校高二下期末·3)《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宗法制度越来越完善 B.占卜方法具有权威性
C.王位继承有内在规则 D.德行是择君首要依据
C
2、如图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ce)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
A.禅让制的出现 B.内外服制的完善
C.分封制的实行 D.中外朝制的产生
C
3、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
C
4、(2019河南洛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士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D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撰文称,中国上古时期考古学的发现虽层出不穷,研究不断深入,但却未能“更新”或深化当年的认识,关键即在于直接文字材料的缺失。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
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井田制的实质和特点?
特点:
实质: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周王私有
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千耦其耘);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商朝的内外服制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大邑商
“内服”
四方(四土)
“外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