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近代中国的经济与思想解放潮流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共6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9 近代中国的经济与思想解放潮流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共69张PPT)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专题九 近代中国的经济与思想解放潮流
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知识网络·整体构建
(新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023·全国乙卷·T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
高考真题1
考向突破
思维流程
选项 判断 理由
A 干扰项 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与销量有变动,但不等于衰落
B 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无法说明改变了入超状况
C 错误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此时期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
选项 判断 理由
D 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处于依
[补充]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附地位。受西方影响,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地位削弱
(数据图表分析|2023·全国新课标·T30)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高考真题2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上表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思维流程
选项 判断 理由
A 正确 表格中产业资本不断发展,即民族工业发展较好
B 错误 材料中商业资本占比减少,但不能就此说明商业日益萎缩
[警示]偷换概念是常见的试题陷阱,考生一定要注意。
C 错误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
D 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近代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失衡情况
(2023·湖南卷·T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高考真题3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
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解析:
答案:评析: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人权,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国际上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中国知识分子重新选择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知识分子的批评建立在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基础上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社会进步。纱厂创办人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情况,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20世纪初,受一战、政府的支持以及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企业的入侵。因此纱厂的
主张建立在中西资本主义发展差距和劳动者素质情况基础上,纱厂主张发展实业救国。综上分析,知识分子的批评和纱厂创办人的主张都有一定合理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当时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认为女工比起其他劳动者的待遇较好,因此,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同时,纱厂对女工的剥削是确实存在的,那么,维护工人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和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度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答案语言的组织与表述训练
(1)答案出自材料的部分,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概括时注意对材料信息进行升华和深层次的认知,避免直接照搬材料原词或原句。
(2)注意审题,根据每一问的分值确定答案要点数量的多少;如果设问分值是6分,答案要点应不少于三点。
(3)答案语言要简洁,忌用长句子,要用学科术语,忌口语化及表述不严谨的语言。
题后反思
(4)回答背景(原因)、作用(意义)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作答。答“趋势”要答出变化,答“特点”要高度概括,都不能仅仅是史实叙述或照搬材料。
(5)如果部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
(6)答案要做到“四化”:整洁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答题必备
领域 作用
经济上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冲击、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政治上 (1)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2)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领域 作用
思想上 (1)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2)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推动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西学东渐”
社会生活上 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的社会生活,如近代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讯及婚丧礼俗等
1.(民族工业产生)1905年,江南船坞为改变经营状况,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独立出来,改为民营。1905—1911年间,共造船舰136艘,相当于此前近40年总产量的9倍。1911年所造“江华”轮,质量超过同期英商祥生船厂的轮船。该船厂经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国家重视军舰的建造
B.清政府财力的支持
C.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05—1911年,清末新政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使近代民族经济发展,为民营江南船坞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C项;民营江南船坞承接外来商船的修造业务,而不是建造军舰,排除A项;民营企业不依靠政府财力支持,排除B项;D项是次要原因,排除。
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C
解析:材料中洋务企业发行的股票都有较大的涨幅,股票的发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阻力仍然存在;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项错误;股票发行和购买不属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体现,D项错误。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下列图文信息反映了(  )
注:固本肥皂厂于1921年由项松茂(浙江宁波鄞县人)接手,改名为“五洲固本皂药厂”,因其肥皂质好价廉,销量大增。
C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②日德在华势力的日益增长 ③报刊广告折射出历史变迁 ④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高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据《申报》广告可知,肥皂由德商自制变为完全国货,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据材料可知,《申报》广告强调肥皂“并非日本之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人抵制日货的行为,因而无法看出日本势力的增长,故②错误;据广告信息可知,从1915年国民抵制日货、出售德国产品,到1927年出售国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折射出历史变迁,故③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由抵制日货、使用德国产品,发展为完全国货,体现了当时国人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高涨,故④正确。故选C项。
4.(民国时期社会变迁)民国初期,时装人物瓷绘是粉彩瓷器的一种。在瓷绘中,女性除了传统的育儿女红,家务劳作外,还出现了奏琴游园等社交活动,而且一些遛鸟钓鱼等男性专属活动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活动场所大多是学校、公家花园、洋行等公共场所。这反映(  )
A.审美观念变化影响绘画技法的创新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C.艺术与政治相结合迎合了市场需求
D.社会性质转变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C
解析:时装人物瓷绘中有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场景,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提升,据所学辛亥革命可知,这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体现出瓷绘艺术与政治相结合,革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时装人物瓷绘的存在表明这种产品适应了民众思想的变化,迎合了市场需求,故选C项;材料所述均为绘画的内容,从中无法直接看出技法是否创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女性群体,并不等于市民阶层,排除B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5.(民族工业发展特点)下图反映的是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某些领域资本总额的变化情况(单位:元)。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  )
A.投资成本得到迅速膨胀
B.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C.因抗战需要而迅速崛起
D.行业间发展严重不平衡
D
解析:据图表信息,1941年相比1935年,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化学业获得了明显进步,纺织业、食品业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这体现了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故选D项;图表中只能反映冶炼业的资本总额快速增长,并未对各个行业的投资成本进行说明,排除A项;“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才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图表中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和化学业因为抗战需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日常消费和民用行业受到战争破坏发展有限,排除C项。
6.(民族工业发展影响)1933年、1947年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工业简况如下表所示。
城市 厂数(个) 工人数(人)
1933年 1947年 1933年 1947年
上海 3485 7738 245 948 367 433
天津 1224 1211 34 769 57 658
汉口 497 469 24 992 21 048
广州 1104 473 32 131 25 085
重庆 415 661 12 938 34 367
西安 100 69 1505 5913
上表可以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
A.城市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B.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C.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扩大
D.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
C
解析:据表格可知,全民族抗战前后,中国主要城市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人人数整体呈增长态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故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进一步扩大,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汉口、广州的厂数和工人数都下降,故不符合“持续发展”,排除A项;据图表中“厂数”“工人数”数量可知,经济得到增长,与“面临崩溃”不符,排除B项;仅凭图表信息无法判定城市工业企业的属性,无法说明官僚资本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7.(2023·湖北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想和主张的广泛传播,使得大部分先进知识妇女开始觉醒。一些女留学生在国外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开始创办妇女报刊,自己起来为妇女解放呼喊。当时在上海、北京先后出版的《女学报》《女界月报》《北京报》《上海天足会报》《中国妇人小杂志》《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中国新女界》等妇女报刊,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鼓动妇女参加革命,争取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求经济自立,争取工作权利;主张家庭革命,革去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获得婚姻自由等。这些观点和主张,反映了中国妇女要求冲破封建禁锢、争取自身解放的强烈愿望,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
——摘编自徐静《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材料二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妇女的“黄金时期”。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缺乏,致使很多妇女流入城市。她们的经济活动范围因此突破了农业的局限,就业范围也变得广泛起来。每个城市都能看到妇女从事洗衣工、守门人和澡堂服务员的工作,她们还涉足理发、缎带纺织、书籍装订、房屋出租、旅馆和酒店的开设、食品的经营出售等几十个行业。在市镇的各行业中,妇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妇女协助丈夫工作,当丈夫去世后,妇女们便接替他们的工作,经营商业和手工业,并成为行会会员。妇女无论已婚与否皆可参加行会,有些行会则完全由妇女组成。女匠师、刺绣女工及其他行业的妇女都可以收受学徒。1319年,在伦敦的纳税人记录中,女性纳税人占4%,有些是出租房产的富裕寡妇,也有独立经营的已婚和未婚女性。
——摘编自徐海燕《中世纪英国妇女的“黄金时期”问题辨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黄金时期”出现的背景。材料二中的妇女活动能否充分说明中世纪后期是英国妇女的“黄金时期”?请说明理由。
解析:(1)据材料一“一些女留学生……开始创办妇女报刊,自己起来为妇女解放呼喊。当时在上海、北京先后出版的《女学报》……妇女报刊”可知以报刊为舆论阵地;据材料一“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可知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据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大部分先进知识
妇女开始觉醒。一些女留学生……开始创办妇女报刊,自己起来为妇女解放呼喊”可知以知识女性为先锋;据材料一“鼓动妇女参加革命,争取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求经济自立,争取工作权利”“主张家庭革命,革去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获得婚姻自由等”可知反封建意识强烈;据材料一“这些观点和主张,……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可知社会影响力较大。(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缺乏,致使很多妇女流入城市”可知黑死病造成英国人口锐减,劳动力缺乏;据材料二所述及的时间“中世纪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繁荣;据材料二“她们的经济
活动范围因此突破了农业的局限,就业范围也变得广泛起来”以及她们所从事的各种行业,可知其“背景”是妇女的自立自强和对经济独立的追求。第二小问能否充分说明,据材料二中所述及的时间“中世纪后期”可知材料二中的妇女活动并不能充分说明中世纪后期是英国妇女的“黄金时期”。第三小问理由,虽然在材料二中述及了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在城市中所从事的诸多经济活动,但这只能说明与之前相比,英国妇女的经济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实,在就业机会上,与男性还是不平等的,她们所能够参与的经济活动仍然有较多的限制,除此之外,在工资水平上,女性与男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可知,材料二中的妇女活动并不能说明中世纪后期是英国妇女的“黄金时期”。
答案:(1)特征:以报刊为舆论阵地;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以知识女性为先锋;反封建意识强烈;社会影响力较大。(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黑死病造成英国人口锐减,劳动力缺乏;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繁荣;妇女的自立自强和对经济独立的追求。(答出两点即可)观点:不能。理由: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妇女在就业机会上与男性不平等,参与经济活动仍然受到限制,工资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戏剧,革命宣传新方法|2023·全国甲卷·T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真题1
思维流程
余项 分析 A 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传统戏曲演出的衰落
B 错误 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
[技巧]选项中有“开始”“最终”等带有时间标志性说法的,通常是错误的。
D 干扰项 陈去病认为革命书籍宣传革命的效率比不上戏剧,但不等同于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新气象、新情感|2023·山东卷·T6)下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补盲点]近代报刊在社会政治、思想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高考真题2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思维流程
第一步,找出特殊性表述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第二步,结合所学与材料分析出答案 材料中“少年的社会”意思是要进行社会改造;“社会的少年”意思是进行人的解放。故B项正确
第三步,余项分析 A 错误 材料未提及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C 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宣传社会主义
D 干扰项 材料中未提及进行革命的准备工作
(2023·山东卷·T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高考真题3
表1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1)据材料“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可知,是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据材料表1“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可知,是西学东渐的时代;结合所学从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来分析。(2)据表2“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可知,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
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反映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挠。据表2“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可知,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据表2“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可知,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答案:(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反映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挠。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高考材料问答题组织答案策略
(1)设问和答案一一对应:指按照题目要求——主要是针对提(获)取或解读材料信息(题目表述是概括、指出某材料信息),一边读材料,一边在草纸上写对应的答案。思考答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话题、角度、结论。
题后反思
(2)规范解答,警惕五大误区
①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仔细分析,盲目作答。
②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
③贪多求稳:对问题解答啰嗦,抓不住要点。
④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
⑤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答题必备
要点 具体阐释
学习目的 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学习内容 ①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要点 具体阐释
学习过程 ①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②各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
要点 具体阐释
反映主题 ①主题:救亡图存。②具体阐释: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新知]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学了解日益深入。
1.(开眼看世界)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
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A
解析:魏源和徐继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两本书,均在19世纪40年代“首印”,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翻印”,可知这两本书并未受到普遍的重视,故选A项;两本书的传播渠道都是翻印,没有新的传播渠道,排除B项;两者介绍西学的作品被翻印量少,可知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是比较有限的,不足以冲击中华文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形成了学习西方的共识,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西学东渐)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  )
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
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
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制敌”“制夷”“自强”到“欲自强,必首振工商”再到“伸民权,设议院”,由学习器物到制度,说明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发展,故选B项;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以改革为主要手段,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会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排除C项;“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只能解释梁启超的主张,排除D项。
3.(洋务派目的)1874年,总理衙门大臣奕?上奏:“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这反映了奕?意在(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积极寻求强国之路
C.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B
解析:据题干“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并结合所学,洋务派期望洋务运动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说明洋务派中央代表奕?希望挽救民族危亡,故选B项;“否定”表述绝对化,且题干未提及清朝与藩属国间的关系,排除A项;“主动融入”不符合史实,与“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相悖,排除C项;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奕?不会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D项。
4.(维新派局限)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急切的变革要求,他们把变化、发展看作世界一切事物的规律,使用的武器是庸俗进化论,强调有次序的量变、渐变,排斥质变。他们不依靠达官贵人,但又幻想得到某些开明者的支持。材料现象根源于(  )
A.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不充分
B.维新派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C.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派别斗争复杂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A
解析:由材料可知,维新派提倡渐变的改革,反对推翻清政府的“质变”,这恰恰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的,故选A项;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在当时的中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与特点,并没有涉及不同派别间的斗争,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5.(新文化运动思想转变)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而1918年,其认为“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对救国之道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西学的广泛传播
C.一战带来的冲击
D.救亡意识的觉醒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严复在 1895 年谈论救亡之道时主张学习西方,但在1918年却变为对传统孔孟之道的崇尚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严复的救国思想发生了变化,这与当时资本主义呈现的弊病有关,与国内民族工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为从主张西学到抨击西学,体现了对西学的反思,而不是对西学的传播,排除B项;虽然主张不同,但严复的前后主张均为“救亡”思想,排除D项。
6.(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  )
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D.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
D
解析:据题干可知,毛泽东强调“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认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据此可知,这些论断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民主革命的长期性,而不是其艰巨性,排除A项;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性,而不是其特殊性,排除B项;中国的革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排除C项。
7.(2023·湖南湖湘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摘编自[清]俞樾
材料二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摘编自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二人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析:(1)据材料一“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可知,俞樾认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进,而在思想文化(礼乐文章)方面中国较好;据材料二“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认为中西方学说有各自的“体”和“用”,“体”和“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随意分割。(2)结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思想解放潮流作答即可。
答案:(1)俞樾认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进,而在思想文化(礼乐文章)方面中国较好;严复认为中西方学说有各自的“体”和“用”,“体”和“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随意分割。
(2)原因:近代反侵略斗争的不断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加深;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了解更加深入全面。(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