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2023)四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2023)四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

资源简介

考点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2023)四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
一、单选题
[2023年浙江高考真题]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2.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4.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23年重庆高考真题]萨列哈尔德(66°589′N,66°596′E)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自然植被为苔原。该地曾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农作物。现已撂荒多年,撂荒初期,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撂荒前该地可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种植期间( )
A.地表蒸发弱 B.积雪厚度小
C.日照时间长 D.昼夜温差大
6.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是由于撂荒初期( )
A.土壤通气性好 B.土壤温度低 C.枯枝落叶层厚 D.植株高度高
[2022年海南高考真题]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A.大风 B.严寒 C.干旱 D.雨雪
8.引种栽培失败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
A.哈萨克斯坦 B.沙特阿拉伯 C.阿根廷 D.蒙古
9.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
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年辽宁高考真题]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下表为部分调查结果。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样地 幼苗密度/(株/hm2) 乔木蓄积量/(m3/hm2)
无间伐区 1500 3935
轻度间伐区 1900 2721
中度间伐区 2300 2066
重度间伐区 5700 1983
10.依据表格信息可得( )
A.间伐强度强的林区,幼苗生长条件好
B.间伐强度强的林区,林间裸地面积大
C.无间伐区光照条件最弱,幼苗生长环境最好
D.重度间伐区枯枝落叶层最厚,土壤肥力最高
11.该林区间伐主要是为了( )
A.控制森林成林比例,节约水资源 B.增加地表径流,防止土地沙化
C.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 D.增加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2022年福建高考真题]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
13.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
14.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2022年天津高考真题]地处皖南的古徽州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历来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风昌盛而著称。自古以来,人们利用当地低山丘陵上生长的松树和油桐为原料制作徽墨。下图是皖南地区的景观图片。回答下列小题。
15.关于当地低山丘陵上的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A.母质为冲积物,土质黏重 B.淋溶作用强,土壤呈酸性
C.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D.物理风化作用强,土层厚
16.徽墨成为宣传皖南地区的符号,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 )
A.历史文化厚重 B.制墨原料丰富 C.水陆交通便利 D.销售市场广阔
[2022年湖南高考真题]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7.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9.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二、材料分析题
20.[2023年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2021年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a)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b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b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22.[2022年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风化物等地方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地域分异,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D错误。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甲地盐土表层蒸发强烈,盐分明显偏高,随着深度的增加,盐分逐渐变小,该处潜水位高于盐湖水位,下层盐分随地下水补给盐湖,故甲地盐土下层盐分较低,A正确,B、C、D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项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项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中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是塔头薹草,为草甸,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C项正确。甲、乙、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A、B、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萨列哈尔德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在夏季种植,夏季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C正确。地表蒸发弱、积雪厚度小、昼夜温差大都不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A、B、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是由于撂荒初期,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植被覆盖率低,土壤通气性好,有机质分解速度快,A正确。土壤温度低、枯枝落叶层厚、植株高度高都不利于有机质分解,B、C、D错误。故选A。
7.答案:A
解析:吐鲁番风沙危害严重,尤其是春季,逢春季,吐鲁番便风沙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遭遇大风天气,A正确;严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现,B、C、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可知,如果引种气候相似地区的作物,则不会因气候因子失败,哈萨克斯坦、阿根廷、蒙古与吐鲁番地区有相似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沙特阿拉伯是热带沙漠气候,与吐鲁番气候差异较大,引种不易成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①③正确;发展沙漠旅游业主要是针对沙漠景观,不需要大力培育观赏植物,②错误;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不适合在该沙漠种植园进行,该种植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错误。故选A。
10.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知,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说明幼苗生长条件好,A项正确,C项错误;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说明裸地面积小,B项错误;重度间伐区,枯枝落叶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D项错误。故选A。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间伐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间伐有利于幼苗生长,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C项正确。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土壤温度与近地面大气温度密切相关,植被对温度影响较弱,A错误;土壤类型的差异不是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B错误;洋流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且大陆沿岸既有暖流影响又有寒流影响,暖流增温,可使沿岸土壤冻结天数下降,C错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从27°N到37°N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主要为高原、山地地形,特别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使北半球该纬度范围内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D正确。
13.答案:C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可知,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土壤未冻结的天数,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高纬地区常年寒冷,气温波动小,导致土壤冻结期内未冻结的天数很少,因此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地处皖南的古徽州”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铁、铝离子的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呈酸性,B正确,C错误;冲积物位于低洼地区,不在低山丘陵上,A错误;物理风化在日温差较大的内陆地区较显著,南方地区降水多,以化学、生物风化为主,D错误。
16.答案:A
解析:古徽州地区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制作徽墨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品质优良,徽墨作为当地特色文化宣传,有利于打造皖南地区的符号,A正确;生产原料并非本地独有,B错误;当地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不明显,C错误;当地的销售市场有限,D错误。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读表可知,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取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能力,能够帮助浅根系草本植物提取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项正确,C项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水分竞争力并不强,B项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间的水分竞争。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于乔木比灌木的根系深,在缺水地区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灌木消失,B项正确。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所以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项错误;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所以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D项错误。
20.答案:(1)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壤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21.(1)答案:沟壑底部水流汇集,水分条件较好,以中生乔木为主;坡地地表径流快,水分下渗少,水分条件差,形成有稀疏旱中生矮乔木的疏林草原;丘陵顶部海拔较高,地下水埋藏深,水热条件较差,以灌木和草本混生的灌木草原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图b可以看出,该区自然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从落叶阔叶林—疏林草原—灌木草原的变化,沟壑底部的落叶阔叶林为中生乔木,坡地上的疏林草原为草本中夹杂旱中生矮乔木的混合植被,丘陵顶部为灌木和草本混生的灌木草原。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地形条件变化导致的水热条件变化,其中水分条件是主导因素。解题过程如下:
(2)答案:植被覆盖率提高,坡面径流量减少;植被蒸腾作用增强,消耗大量水分;植被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导致土壤干燥化。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材料中说“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即该干燥化趋势与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有关,在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出现了土壤干燥化的现象。因此,可以利用材料将该过程分为“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土壤干燥化”三个过程,再结合水循环的过程来进行解释。
(3)答案:原则:因地制宜。途径:结合当地气候(降水)特征和地形条件,参考原生植物群落,选择适宜植物物种,设置合理的植树种草规模。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进行植被修复。具体途径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地形条件,参考原生植物群落,选择适宜植物物种,设置合理的植树种草规模。
22、(1)答案:山脊表层有机碳密度大,山谷表层有机碳密度小。山脊易受台风影响,多林窗,利于森林群落更新;山脊光照条件较好,光合作用更强,植被固碳更旺盛;山谷水热条件较好,有机碳易分解。
解析: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要结合图示信息分析。观测图中山脊和山谷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水分都较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所以树木更新较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答案:纬度更低,生长期更长,四季常绿,固碳总量更大;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更旺盛;生长期光照时间更长,光合作用更旺盛。
解析: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的原因可结合植被的作用分析回答。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上。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答案:完善保护区的管理,减少对森林的干预;对林窗、倒木进行有序更新补植;营造防风林,减轻台风的威胁;适度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密度;选育更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护坡固沟,减轻水土流失,避免土壤有机质被侵蚀。
解析: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可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析回答。根据材料可知,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所以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当地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