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整体设计思路
主要围绕课本材料以及史料,运用小组讨论等方法来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以及影响,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等历史条件。进一步分析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最后通过史实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优点:初中历史中对于本课的相关史实有了基本的介绍,学生对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有了一个大致表层的理解。且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缺点:高中历史中更加侧重对相关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未能形成比较体系化的思考路径。
因此教师应该依托相关的史事,打通单个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式来推动课堂的进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思维体系。
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通过认识五四运动的内容及历史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等历史条件。进一步分析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最后通过史实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的一课。在第七单元中,“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课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突出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本单元上承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在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背景下,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下启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基础,下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成就。因此,本课及本单元在教材中都起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知识结构:本课下设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配合小字部分的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以及图片依次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1.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探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在联系,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设置情景任务,感受革命党人践行初心的伟大举动,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执政能力,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然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运用史料实证论证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分析国共合作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深远影响,国共合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共合作之间的相互关联。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张太雷并展示张太雷家书的历史图片并加上清晰的文字,教师介绍家书的写作背景:1921年,张太雷被派往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任中国科书记,临行前给妻子留下了这封家书。 朗读张太雷家书内容并思考:张太雷的初心是什么?(谋将来永远的幸福) 简短的介绍张太雷,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朗读家书,让学生有历史的参与感,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问题设计引出下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过渡:我们认识了张太雷的初心,那他是如何践行初心,谋永远的幸福呢? 播放视频 借助油画《五四运动》,提示油画反映的信息:身份、地点、口号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北大的学生,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介绍五四运动的情况(提示:阅读教材P122页,从“导火索、时间、中心地、主力、口号、方式、结果”等角度思考,注意应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表达时语句通畅,逻辑关系正确) 请几位学生代表小组回答后 师:老师这边也写了一封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解读信,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的前后两个阶段主力、阵地、斗争方式、结果的变化。 过渡:五四运动后,张曾让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张太雷,寓意“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惊”如何理解? 教师:选择“惊吓”“惊醒”解读五四运动的意义。“惊吓”了谁?又“惊醒”了谁呢? 惊吓:从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分析,对抗的是几方势力?(两方)对外:帝国主义;对内:封建主义。惊吓到了两方的势力。“誓死力争,还我山东”,体现了一种彻底的斗争精神,所以我们说,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什么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含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内的伟大五四精神。“惊”还可以组词:“惊醒”,那五四运动又惊醒了谁呢? 展示史料:材料一 在工商机构以外,也有数量众多的市民也参加了罢工。此次运动的影响力深入社会底层,连乞丐、小偷……都参加罢工。后来,邮局职员、警察、消防队员都威胁,如果政府仍然对学生保持这样的态度,他们也要停止工作。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沈雁冰(茅盾)说:“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把以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并努力翻译、介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此后,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具体有哪些条件呢?我们通过几段史料来分析一下。 教师引导并总结,为中共的诞生创造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以及干部和组织基础。设问:是否还有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感悟红船精神。 通过材料研读,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对于课本的史料研读和历史纵横进行一个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共二大宣言对中国革命方向思考的异同点(革命对象、革命目标) 递进式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思考) 帮助学生认识中共仍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同时面临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剥削。 出示材料 引导学生思考:国共两党各自处境如何?国共两党的处境有无共性?解决共性问题最好办法是什么? 教师总结:国共两党都面临了同样强大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为了革命的成功走向合作是必然的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阅读课本p125-127页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在广州召 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看 到一个事实: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呢? (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革命的过程: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很可惜,国民革命最后的结果是失败。 关于国民革命的结果有两种不同的历史叙事:(1)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承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国民革命未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目标,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四、课堂小结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始终照耀着新中国。五四精神及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以勇气和力量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而百年来中国变富变强,我们更要赓续革命先辈的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我们才能更加步履铿锵、勇毅笃行。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崔卫平 观看视频 说出油画中的信息 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回答:惊讶、惊喜、惊讶、惊喜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参与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解放运动。 研读史料,分析回答 研读史料,分析回答 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回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打击,国民党的革命道路曲折;国共两党都遭遇困境;进行合作) 使用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借助油画加强学生分析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写信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惊”字的组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兴趣。合理过渡到下一个部分。 培养史料研读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和分析能力。课外拓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和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为国共合作做铺垫,认识历史发展的连贯性,了解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接近课堂尾声,用开火车的形式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对国民革命的结果进行思考和拓展。 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升华主题,培养家国情怀。
深化拓展 认识革命先驱张太雷 认识国共两党合作前的处境 课后聚焦国民革命的结果 巩固知识,学会探究。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随堂练习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D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D )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设置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始终照耀着新中国。五四精神及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以勇气和力量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而百年来中国变富变强,我们更要赓续革命先辈的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我们才能更加步履铿锵、勇毅笃行。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崔卫平 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本课作业 2.结合学案和课外材料对国民革命的结果进行叙述: (1)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聚焦中国社会、共产党、国民党等多个角度 (3)找出证据论证“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及“国民革命未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目标,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中国社会改变的是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结束,国家形式上趋于统一;不变的是列强仍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国民党来看,国民党从革命党变成了反革命党,不变的是仍然号称坚持三民主义。从共产党来看,不变的是革命理想和信念,改变的是对革命的认识更加准确,认识到仅仅依靠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同时对农民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大革命失败后,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巩固本课知识,培养对比探究能力,拓宽学生眼界; 提高探究能力,激发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学情特点,结合单元主题,合理创设情境,运用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并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不足:内容较多,花费时间较长,学生较容易疲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