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一、选择题
1.(202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C项正确;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
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
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2.(2022七上·丹阳期末)《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该记载体现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特点 D.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秦国井田制瓦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大国是商鞅变法的背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鞅变法公平无私,题干体现了商鞅变法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D: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2七上·南海期末)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孝文徙都洛阳”,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学习中原文化
C.确立鲜卑正统 D.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说明孝文帝旨在学习中原文化。为学习中原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B项正确;
消除民族隔阂说法错误,排除A项;
确立鲜卑正统说法错误,排除C项;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已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说明孝文帝旨在学习中原文化。
4.(2023七上·岳池期末)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削弱了北魏的实力
C.促进了对外交流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实现了南北统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不符合题意;
C:促进了对外交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顺应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5.(2024七下·高州月考)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新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材料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改革的内容 C.取得的成效 D.失败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新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可知,王安石变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故题干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符合题意;
为了改革宋朝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进行变法,排除A;
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B;
题干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取得的成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即可作答。
6.(2023七下·唐山期末) 下列是王安石变法的两项措施,其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增强军事力量 D.提高文官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B:减轻农民负担不是共同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增强军事力量不是共同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提高文官地位不是共同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7.(2023八上·福田期中)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改革科举制度
C.精简机构 D.裁汰冗员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反映的是科举制的晋升之路。由此可知,题干所说“涉及到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应该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废除八股。因此,该措施是改革科举制度,B项正确;
奖励发明是经济方面的措施,精简机构和裁汰冗员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均与题干“科举晋升之路(文化教育方面)”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应把握戊戌变法的内容。
8.(22·期中) 赫德于 1898 年 10 月 24 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 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 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
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 AC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难度一般,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分析史料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3八上·南海期末)据吴敬恒回忆: “戊戌变法之际,朝廷想把寺观改为学校,这与当时的舆论不相入……曾见一卖菜男子抗论于市人说,寺观自古就有,怎么可以说废除呢 ”这说明戊戌变法(  )
A.缺乏社会基础 B.注重变法策略
C.意在思想启蒙 D.顺应时代潮流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变法之际,朝廷想把寺观改为学校,这与当时的舆论不相入……曾见一卖菜男子抗论于市人说,寺观自古就有,怎么可以说废除呢?”可知,维新变法将寺观改为学校的做法遭到民众的质疑,说明其缺乏变法的社会基础,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变法策略的相关信息,排除B;
题干未涉及思想启蒙的相关信息,排除C;
题干并未强调维新变法顺应时代潮流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3八上·株洲期末)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可知,戊戌变法过程中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A项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错误,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不符合题意;
C项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错误,戊戌变法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不符合题意;
D项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题干没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八下·武昌期中)1950年 6月,刘少奇所做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 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刘少奇主要论述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 B.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C.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D.人民革命的主要目的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可知,材料表明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所以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论述了开展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故选C项。
“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是论证开展土地改革的原因,不是主体,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实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意义,排除B项。
土地改革是对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的巩固,不是人民革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2.(2023八下·孝南期中)小明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搜集了“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结合所学可知,从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由此可得出小明同学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
1950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实施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现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3.(2023八下·福田期末) 1983年7月,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这表明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 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 ”,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198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提出来,不符合题意;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题干中没有显示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题干中没有显示可持续发展攻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2023八下·南海月考)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可知,为激发企业活力,供销社也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积极性,D项正确;
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此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排除A项;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会才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4九下·雷州开学考)下表反映了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情况,从中得出的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正确认识是(  )
1854-1859年,每俄亩土地平均价格 1861年,政府每俄亩土地可垫付的赎买贷款额 1861年,每俄亩土地农民实际支付价格
25.93卢布 33.11卢布 69.26卢布
A.使俄国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确保了俄国农民拥有足够耕地
C.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61年每俄亩土地农民实际支付金额远远高于每俄亩土地的平均价格和每俄亩可垫付的赎买贷款额,说明农奴制改革从农民那里获得了较多资金,有助于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
表格内容不能说明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排除A项;
表格内容说明农奴制改革有助于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说明农奴制改革确保了俄国农民拥有足够耕地,排除B项;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农奴制改革有助于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16.下侧示意图表现的主题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改革
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道路 D.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军事实力大增,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都促进了过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改革,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7.(2024九下·深圳开学考)某历史小组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收集到以下信息,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政治 废藩置县;颁布《宅地法》
经济 推行殖产兴业;废除农奴制
思想文化 文明开化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 D.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据材料“政治,废藩置县;颁布《宅地法》”“经济,推行殖产兴业;废除农奴制”“思想文化,文明开化……”可知,材料分别涉及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项正确;
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排除A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产生垄断或垄断组织,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均发生在一战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认识。
18.威廉●爱洛克腾堡在《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中写道:“1933年至1938年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作者旨在说明“新政”(  )
A.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B.改变了自由放任经济的旧传统
C.促进了美国制度上的变革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33年至1938年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革,仍然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A符合题意;
改变了自由放任经济的旧传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不是作用,排除C;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背景、措施、实质、影响等)即可作答。
19.(2024九下·期中)1930-1932年期间,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根、嚼野葱头充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产量 B.内战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 D.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A: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采取了了一系列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措施,如农业调整法的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1861—1865年美国内战,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1930-1932年期间,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根、嚼野葱头充饥”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有学者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
B.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帮助本国渡过了严重危机
D.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戈巴乔上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着手进行全面改革以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二者的相似之处都是为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故选A项。
罗斯福新政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动农业的恢复发展,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二者措施效果不同,排除B项。
罗斯福新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度过了严重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排除C项。
戈你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改革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峡江期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材料三反映何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何改革内容?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3) 坚持改革、用于创新;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由此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事件:根据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根据材料三“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讲汉语”的措施。
(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如: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故答案为:
(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4)坚持改革、用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五霸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倾倒牛奶事件。
【材料二】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一则日记。
1933年12月20日星期三大雪
妈妈找到了一份在政府修建水坝的工作,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对我们的家庭有很大的帮助。爸爸的工作也稳定了,并且工资也不再任由老板决定,因为有法律可以依据了。这个冬天不再寒冷了,我们的生活正在好转,不是吗 是罗斯福总统给我们幸福的生活。希望困难的生活永远离我而去,哥梦再也不会出现。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什么重大事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次事件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影响。
(3)面对材料二的社会状况,材料一中图二的资本家为什么还故意大量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种做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三中小作者的爸爸的工资受到什么法律的保护 小作者“困难的生活永远离我而去,覀梦再也不会出现”的愿望能实现吗 请你说说原因。
【答案】(1)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2)1929 年到 1933 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 贸易额减少; 股市崩盘, 银行倒闭; 失业人数激增; 经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 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3)原因: 垄断资本家要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问题: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
(4)法律: 《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实现。原因: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政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倾倒牛奶”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图一华尔街股市崩盘是经济危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3)根据所学可知,面对材料二这种社会状况,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而不去教济贫民,这种做法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
(4)根据材料三“妈妈在政府修建的水坝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对我们的家庭有很大的帮助,爸爸的工作也稳定了,并且工资也不再任由老板决定,国为有法律以依据了。”和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所以小作者爸爸的工资受到《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保护。根据所学可知,小作者“困难的生活永远离我而去,噩梦再也不会出现”的愿望不能实现,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因此,无法根除经济危机,小作者的美好愿望不可能实现。
故答案为:
(1)重大事件: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2)影响: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3)原因:垄断资本家要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问题: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
(4)法律:《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实现。原因: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点评】本题考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 / 1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一、选择题
1.(202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2.(2022七上·丹阳期末)《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该记载体现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特点 D.影响
3.(2022七上·南海期末)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孝文徙都洛阳”,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学习中原文化
C.确立鲜卑正统 D.统一黄河流域
4.(2023七上·岳池期末)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削弱了北魏的实力
C.促进了对外交流 D.促进了民族交融
5.(2024七下·高州月考)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新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材料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改革的内容 C.取得的成效 D.失败的原因
6.(2023七下·唐山期末) 下列是王安石变法的两项措施,其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增强军事力量 D.提高文官地位
7.(2023八上·福田期中)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改革科举制度
C.精简机构 D.裁汰冗员
8.(22·期中) 赫德于 1898 年 10 月 24 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 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 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
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9.(2023八上·南海期末)据吴敬恒回忆: “戊戌变法之际,朝廷想把寺观改为学校,这与当时的舆论不相入……曾见一卖菜男子抗论于市人说,寺观自古就有,怎么可以说废除呢 ”这说明戊戌变法(  )
A.缺乏社会基础 B.注重变法策略
C.意在思想启蒙 D.顺应时代潮流
10.(2023八上·株洲期末)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1.(2023八下·武昌期中)1950年 6月,刘少奇所做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 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刘少奇主要论述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 B.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C.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D.人民革命的主要目的
12.(2023八下·孝南期中)小明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搜集了“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3.(2023八下·福田期末) 1983年7月,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这表明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14.(2023八下·南海月考)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15.(2024九下·雷州开学考)下表反映了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情况,从中得出的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正确认识是(  )
1854-1859年,每俄亩土地平均价格 1861年,政府每俄亩土地可垫付的赎买贷款额 1861年,每俄亩土地农民实际支付价格
25.93卢布 33.11卢布 69.26卢布
A.使俄国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确保了俄国农民拥有足够耕地
C.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16.下侧示意图表现的主题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改革
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道路 D.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
17.(2024九下·深圳开学考)某历史小组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收集到以下信息,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政治 废藩置县;颁布《宅地法》
经济 推行殖产兴业;废除农奴制
思想文化 文明开化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 D.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8.威廉●爱洛克腾堡在《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中写道:“1933年至1938年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作者旨在说明“新政”(  )
A.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B.改变了自由放任经济的旧传统
C.促进了美国制度上的变革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9.(2024九下·期中)1930-1932年期间,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根、嚼野葱头充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产量 B.内战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 D.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有学者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
B.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帮助本国渡过了严重危机
D.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峡江期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倾倒牛奶事件。
【材料二】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一则日记。
1933年12月20日星期三大雪
妈妈找到了一份在政府修建水坝的工作,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对我们的家庭有很大的帮助。爸爸的工作也稳定了,并且工资也不再任由老板决定,因为有法律可以依据了。这个冬天不再寒冷了,我们的生活正在好转,不是吗 是罗斯福总统给我们幸福的生活。希望困难的生活永远离我而去,哥梦再也不会出现。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什么重大事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次事件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影响。
(3)面对材料二的社会状况,材料一中图二的资本家为什么还故意大量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种做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三中小作者的爸爸的工资受到什么法律的保护 小作者“困难的生活永远离我而去,覀梦再也不会出现”的愿望能实现吗 请你说说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C项正确;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
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
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秦国井田制瓦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大国是商鞅变法的背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鞅变法公平无私,题干体现了商鞅变法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D: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说明孝文帝旨在学习中原文化。为学习中原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B项正确;
消除民族隔阂说法错误,排除A项;
确立鲜卑正统说法错误,排除C项;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已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说明孝文帝旨在学习中原文化。
4.【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实现了南北统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不符合题意;
C:促进了对外交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顺应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新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可知,王安石变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故题干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符合题意;
为了改革宋朝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进行变法,排除A;
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B;
题干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取得的成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B:减轻农民负担不是共同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增强军事力量不是共同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提高文官地位不是共同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反映的是科举制的晋升之路。由此可知,题干所说“涉及到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应该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废除八股。因此,该措施是改革科举制度,B项正确;
奖励发明是经济方面的措施,精简机构和裁汰冗员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均与题干“科举晋升之路(文化教育方面)”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应把握戊戌变法的内容。
8.【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 AC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难度一般,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分析史料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变法之际,朝廷想把寺观改为学校,这与当时的舆论不相入……曾见一卖菜男子抗论于市人说,寺观自古就有,怎么可以说废除呢?”可知,维新变法将寺观改为学校的做法遭到民众的质疑,说明其缺乏变法的社会基础,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变法策略的相关信息,排除B;
题干未涉及思想启蒙的相关信息,排除C;
题干并未强调维新变法顺应时代潮流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可知,戊戌变法过程中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A项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错误,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不符合题意;
C项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错误,戊戌变法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不符合题意;
D项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题干没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可知,材料表明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所以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论述了开展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故选C项。
“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是论证开展土地改革的原因,不是主体,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实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意义,排除B项。
土地改革是对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的巩固,不是人民革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结合所学可知,从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由此可得出小明同学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
1950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实施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现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 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 ”,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198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提出来,不符合题意;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题干中没有显示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题干中没有显示可持续发展攻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可知,为激发企业活力,供销社也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积极性,D项正确;
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此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排除A项;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会才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61年每俄亩土地农民实际支付金额远远高于每俄亩土地的平均价格和每俄亩可垫付的赎买贷款额,说明农奴制改革从农民那里获得了较多资金,有助于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
表格内容不能说明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排除A项;
表格内容说明农奴制改革有助于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说明农奴制改革确保了俄国农民拥有足够耕地,排除B项;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农奴制改革有助于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16.【答案】D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军事实力大增,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都促进了过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改革,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据材料“政治,废藩置县;颁布《宅地法》”“经济,推行殖产兴业;废除农奴制”“思想文化,文明开化……”可知,材料分别涉及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项正确;
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排除A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产生垄断或垄断组织,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均发生在一战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认识。
18.【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33年至1938年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革,仍然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A符合题意;
改变了自由放任经济的旧传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不是作用,排除C;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背景、措施、实质、影响等)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A: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采取了了一系列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措施,如农业调整法的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1861—1865年美国内战,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1930-1932年期间,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根、嚼野葱头充饥”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戈巴乔上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着手进行全面改革以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二者的相似之处都是为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故选A项。
罗斯福新政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动农业的恢复发展,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二者措施效果不同,排除B项。
罗斯福新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度过了严重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排除C项。
戈你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改革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材料三反映何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何改革内容?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3) 坚持改革、用于创新;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由此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事件:根据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根据材料三“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讲汉语”的措施。
(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如: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故答案为:
(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4)坚持改革、用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五霸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答案】(1)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2)1929 年到 1933 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 贸易额减少; 股市崩盘, 银行倒闭; 失业人数激增; 经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 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3)原因: 垄断资本家要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问题: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
(4)法律: 《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实现。原因: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政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倾倒牛奶”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图一华尔街股市崩盘是经济危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3)根据所学可知,面对材料二这种社会状况,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而不去教济贫民,这种做法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
(4)根据材料三“妈妈在政府修建的水坝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对我们的家庭有很大的帮助,爸爸的工作也稳定了,并且工资也不再任由老板决定,国为有法律以依据了。”和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所以小作者爸爸的工资受到《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保护。根据所学可知,小作者“困难的生活永远离我而去,噩梦再也不会出现”的愿望不能实现,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因此,无法根除经济危机,小作者的美好愿望不可能实现。
故答案为:
(1)重大事件: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2)影响: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3)原因:垄断资本家要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问题: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
(4)法律:《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实现。原因: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点评】本题考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