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日日练(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日日练(1)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日日练(1)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广东月考)《左传》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据此可以判断出(  )
A.水灾治理成功 B.阶级分化出现
C.早期国家产生 D.世袭制度确立
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下列与这一执政理念相符的学派及思想是(  )
A.道家“无为” B.墨家“非攻”
C.法家“法治” D.儒家“仁政”
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这说明甲骨文(  )
A.记录了商代人的社会生活 B.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均以隶书的字体进行呈现 D.是了解夏朝社会的主要依据
4.(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5.“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6.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展祭祖仪式。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伏羲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尧舜和大禹 D.神农和伏羲
7.(2023·济宁)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8.(2024·)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 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9.(2022七上·龙岗期中)有学者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至少需要70个红陶坩埚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青铜器的生产(  )
A.铸造规模很大 B.技术水平很高
C.工艺非常复杂 D.人力浪费严重
10.(2023七上·和平期末)汉高祖刘邦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以德治国 B.严刑苛法 C.休养生息 D.盐铁专卖
11.(2023七上·和平期末)中央电视台《探索 发现》栏目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
C.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12.(2023七上·和平期末)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图③所示是(  )
图③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13.(2023七上·和平期末)观察如表,可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区域
汉中郡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 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
太原郡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
参川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
邯郸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辖11县)
A.地方实行郡县制 B.地方的权力增强
C.秦国已统一六国 D.实行中央集权制
14.(2023七上·桑植月考)《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
A.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15.(2023七上·桑植月考)如图的字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  )
A.甲骨文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商朝时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D.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16.(2023七上·桑植月考)1987 年 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在于北京人的发现可以用于研究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变化的规律。据此判断北京人属于如图中的 (  )
A.A B.B C.C D.D
17.(2023七上·桑植月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孔子 B.司马迁 C.班固 D.司马炎
18.(2023七上·桑植月考)东汉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先后立了三个皇帝。 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这说明当时 (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9.(2023七上·内江期末)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这一年是(  )
A.公元230 年 B.公元前230 年
C.公元221 年 D.公元前 221 年
20.(2024·阿坝模拟)古诗有云“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如图中玉门关和阳关位于(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七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业及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具及灌溉工程图
材料三:《四民月令》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记录了东汉后期庄园的生产活动。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内的居民有哪些具体活动?概括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材料“鲧作城郭”“划为九州”“而作禹刑”并结合所学可知,城郭、禹刑表明城市兴起,暴力机器出现,是国家形成的体现,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故选C项。
材料表明国家产生,没有体现水灾治理,排除A项。
材料表明国家产生,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
材料表明国家产生,没有体现世袭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早期国家产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早期国家产生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符,D项正确;
道家的“无为”强调“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A项;
墨家“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B项;
法家“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认识。
3.【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可知,甲骨文记录了商代人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社会生活的内容,A项正确;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排除B项;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排除C项;
甲骨文是了解商朝社会的依据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汉初——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可知,千里外寻师才能抄一本书,这体现出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C项正确;
东汉而不是西汉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
“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这是比喻性说法,并不是说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排除B项;
“黄金——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用比喻性说法,表现出求学之难,这不能体现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应用能力。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军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知识点。
6.【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B、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B正确;
ACD、 伏羲和女娲 、 尧舜和大禹 、 神农和伏羲 皆与所学不符,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这一知识的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原始遗址出现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B项正确;
“懂得人工取火”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A;
“饲养多种家畜”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C;
铁制农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
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项;
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
仅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9.【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以司母戊鼎为例,“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可知青铜器铸造用工多,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规模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复杂性,排除C项;
材料涉及青铜铸造用工多,但没有涉及人浮于事的信息,不能认定人力浪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10.【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之时,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府库空虚,物资极度匮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A项以德治国不是汉高祖采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严刑苛法是秦朝实行的,与汉初政策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休养生息是汉高祖采取的政策,符合题意;
D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北京人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可以用火御寒照明,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这些都是可能的。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
A项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B项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C项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不可能看到,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符合题意;
D项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人类的生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
A项统一度量衡制度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B项统一使用半两钱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文字为小篆和题干图片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D项统一车轨的宽窄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图片材料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3.【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 ”“参川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邯郸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 ”等信息可知,秦国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
A项地方实行郡县制是从题干表格可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B项地方的权力增强错误,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地方的权力的增强,不符合题意;
C项秦国已统一六国错误,秦统一六国是公元前221年,晚于表格时间,不符合题意;
D项实行中央集权制错误,秦统一六国前,中央集权制还没有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故AC均不符合题意。修筑长城、北击匈奴是在秦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西汉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题干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直立人:能制作工具,能直立行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因此北京人属于如图中的C处。
A项A,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不属于南方古猿,不符合题意;
B项B,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不属于能人,不符合题意;
C项C和北京人相符,符合题意;
D项D,北京人属于直立人,还没有进化到智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7.【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与《史记》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8.【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东汉权臣梁冀是两任皇后的兄长,他独揽朝政20余年,先后立了三个皇帝,被称为“跋扈将军”。这说明东汉外戚势力膨胀。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势力膨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势力膨胀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外戚势力膨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公元230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30年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221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①是河西走廊,②和③所处的位置是玉门关和阳关,④所处的位置是西域。
B项②③分别是玉门关和阳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的路线,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21.【答案】(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图1“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冬”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根据图2和图3可知,原始农主要耕和粟、黍、水稻等作物.
(2)根据图4“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根据图5“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命典馈酿春酒。”可知孩童入学、妇女织布,根据材料三“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耕种庄稼,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粜黍。买布。”可知修缮门户、买卖物品,根据材料三“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知练兵备寇,根据材料三“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慰问救济等;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可知,重视儒学教育,根据材料三“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可粜黍。买布。”可知,庄园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庄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三“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庄园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故答案为:
(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
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庄园的认识。
1 / 1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日日练(1)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广东月考)《左传》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据此可以判断出(  )
A.水灾治理成功 B.阶级分化出现
C.早期国家产生 D.世袭制度确立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材料“鲧作城郭”“划为九州”“而作禹刑”并结合所学可知,城郭、禹刑表明城市兴起,暴力机器出现,是国家形成的体现,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故选C项。
材料表明国家产生,没有体现水灾治理,排除A项。
材料表明国家产生,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
材料表明国家产生,没有体现世袭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早期国家产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早期国家产生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下列与这一执政理念相符的学派及思想是(  )
A.道家“无为” B.墨家“非攻”
C.法家“法治” D.儒家“仁政”
【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符,D项正确;
道家的“无为”强调“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A项;
墨家“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B项;
法家“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认识。
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这说明甲骨文(  )
A.记录了商代人的社会生活 B.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均以隶书的字体进行呈现 D.是了解夏朝社会的主要依据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可知,甲骨文记录了商代人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社会生活的内容,A项正确;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排除B项;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排除C项;
甲骨文是了解商朝社会的依据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4.(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汉初——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可知,千里外寻师才能抄一本书,这体现出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C项正确;
东汉而不是西汉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
“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这是比喻性说法,并不是说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排除B项;
“黄金——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用比喻性说法,表现出求学之难,这不能体现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应用能力。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军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知识点。
6.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展祭祖仪式。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伏羲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尧舜和大禹 D.神农和伏羲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B、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B正确;
ACD、 伏羲和女娲 、 尧舜和大禹 、 神农和伏羲 皆与所学不符,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这一知识的识记。
7.(2023·济宁)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原始遗址出现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B项正确;
“懂得人工取火”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A;
“饲养多种家畜”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C;
铁制农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2024·)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 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
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项;
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
仅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9.(2022七上·龙岗期中)有学者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至少需要70个红陶坩埚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青铜器的生产(  )
A.铸造规模很大 B.技术水平很高
C.工艺非常复杂 D.人力浪费严重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以司母戊鼎为例,“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可知青铜器铸造用工多,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规模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复杂性,排除C项;
材料涉及青铜铸造用工多,但没有涉及人浮于事的信息,不能认定人力浪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10.(2023七上·和平期末)汉高祖刘邦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以德治国 B.严刑苛法 C.休养生息 D.盐铁专卖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之时,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府库空虚,物资极度匮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A项以德治国不是汉高祖采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严刑苛法是秦朝实行的,与汉初政策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休养生息是汉高祖采取的政策,符合题意;
D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3七上·和平期末)中央电视台《探索 发现》栏目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
C.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北京人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可以用火御寒照明,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这些都是可能的。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
A项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B项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C项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不可能看到,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符合题意;
D项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人类的生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3七上·和平期末)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图③所示是(  )
图③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
A项统一度量衡制度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B项统一使用半两钱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文字为小篆和题干图片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D项统一车轨的宽窄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图片材料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3.(2023七上·和平期末)观察如表,可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区域
汉中郡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 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
太原郡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
参川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
邯郸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辖11县)
A.地方实行郡县制 B.地方的权力增强
C.秦国已统一六国 D.实行中央集权制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 ”“参川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邯郸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 ”等信息可知,秦国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
A项地方实行郡县制是从题干表格可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B项地方的权力增强错误,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地方的权力的增强,不符合题意;
C项秦国已统一六国错误,秦统一六国是公元前221年,晚于表格时间,不符合题意;
D项实行中央集权制错误,秦统一六国前,中央集权制还没有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2023七上·桑植月考)《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
A.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故AC均不符合题意。修筑长城、北击匈奴是在秦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西汉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15.(2023七上·桑植月考)如图的字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  )
A.甲骨文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商朝时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D.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题干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3七上·桑植月考)1987 年 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在于北京人的发现可以用于研究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变化的规律。据此判断北京人属于如图中的 (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直立人:能制作工具,能直立行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因此北京人属于如图中的C处。
A项A,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不属于南方古猿,不符合题意;
B项B,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不属于能人,不符合题意;
C项C和北京人相符,符合题意;
D项D,北京人属于直立人,还没有进化到智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7.(2023七上·桑植月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孔子 B.司马迁 C.班固 D.司马炎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与《史记》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8.(2023七上·桑植月考)东汉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先后立了三个皇帝。 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这说明当时 (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东汉权臣梁冀是两任皇后的兄长,他独揽朝政20余年,先后立了三个皇帝,被称为“跋扈将军”。这说明东汉外戚势力膨胀。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势力膨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势力膨胀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外戚势力膨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023七上·内江期末)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这一年是(  )
A.公元230 年 B.公元前230 年
C.公元221 年 D.公元前 221 年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公元230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30年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221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2024·阿坝模拟)古诗有云“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如图中玉门关和阳关位于(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①是河西走廊,②和③所处的位置是玉门关和阳关,④所处的位置是西域。
B项②③分别是玉门关和阳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的路线,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七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业及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具及灌溉工程图
材料三:《四民月令》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记录了东汉后期庄园的生产活动。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内的居民有哪些具体活动?概括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
【答案】(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图1“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冬”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根据图2和图3可知,原始农主要耕和粟、黍、水稻等作物.
(2)根据图4“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根据图5“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命典馈酿春酒。”可知孩童入学、妇女织布,根据材料三“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耕种庄稼,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粜黍。买布。”可知修缮门户、买卖物品,根据材料三“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知练兵备寇,根据材料三“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慰问救济等;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可知,重视儒学教育,根据材料三“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可粜黍。买布。”可知,庄园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庄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三“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庄园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故答案为:
(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
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庄园的认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