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5张PPT配视频素材打包)--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5张PPT配视频素材打包)--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殖民体系
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矛盾仍在
社会主义:巨大成就+艰难曲折
崩溃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第18课)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新变化 (第21课)
学习目标:
1、构建时间轴,识记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通过史料分析探讨冷战的原因及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3、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并认识到两极格局中产生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概念阐释
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1947-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涉及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
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冷 战 (1947—1991)
两极格局 (1955—1991)
*三者关系:
a、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b、“冷战”是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1、冷战的原因:
材料1: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
材料2:饱受战争之苦的西欧,满目疮痍。……西欧其它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崩溃的迹象。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国的英美双占区的工厂3/4关闭,物价飞涨。……只有美国和苏联尚有余力雄踞于当世。
——《世界史 现代史编》
②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欧洲衰落,美苏崛起。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材料4:美苏两大集团经常利用电台、海报等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以及抹黑对方,例如,美国利用“美国之音”电台,于各地大肆攻击共产主义,苏联则通过“莫斯科”电台抨击资本主义。
④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材料3: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
——沈志华《冷战五书》
③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的消亡)
1、冷战的原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项目 美国 苏联
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 (自由、人权) 共产主义
(民主)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经济体系 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 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
政党制度 两党制 一党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员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材料6: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1944年10月21日),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
美国:全球扩张,称霸世界
苏联:确保东欧,维护安全,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1、冷战的原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⑤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发生严重冲突(根本原因)。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和平砥柱》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1、冷战的原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⑥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推波助澜(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思考: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存在核威慑;
(2)力量基本均衡;
(4)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
(3)双方自我控制;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
两极对峙正式形成
1949.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10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0,完成表格。
1947年,杜鲁门主义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2、冷战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6.2
1946.9
凯南电报
诺维科夫报告
(一)政 治 对 立
(凯南)电报中认为,为了求得安全,苏联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整理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
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整理自书110页“历史纵横”
两份报告在措辞上有何共同点?
共同点:夸大其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差异,互不信任,甚至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体现了“冷战思维”。
2、冷战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6.2
1946.9
凯南电报
诺维科夫报告
1947.3
1947.9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杜鲁门主义
(一)政 治 对 立
“遏制政策”的前奏
宣布世界已经分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发动冷战
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予以回击
美苏敌对互动
2、冷战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7.9
马歇尔计划
(二)经 济 对 抗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1
控制西欧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
离间苏联东欧
遏制共产主义
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经互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7年7月,苏联先后与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
2、冷战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9.4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5
华沙条约组织
(三)军 事 对 峙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国核垄断。
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56年苏联发射洲际导弹成功。
1953-1960年艾森豪威尔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开始大规模向海外部署核武器。
核武器成为外交筹码,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46年美国提出“巴鲁克计划”,维持美国核垄断,排除与苏联原子能合作。
……
2、冷战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重点突破1】 杜鲁门主义
(1)材料中“极权主义”、“自由世界”分别指谁?
(2)材料表明杜鲁门主义的实质的什么?
世界,听我说!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补充】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重点突破2】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 :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2.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和本质目的分别是什么?
直接目的:复兴欧洲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本质目的: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杜鲁门
探究:“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政治上公开的反苏反共; 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联系:“马”是“杜”的大规模运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沈志华《冷战五书》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征:不对称、不完全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1955-1991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学习聚焦: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不对称:资本主义阵营总体实力强于社会主义阵营。
不完全:不是所有国家都加入冷战。
(补充)特点:
1.两大阵营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形式。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55-1975)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一)冷战的发展
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缓和:
②美苏开展对话: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①1955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对抗:
①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特点:
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
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西欧: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年)
欧洲联合的原因
材料二 :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法国总统戴高乐
②应对美、苏威胁。
③法德和解(直因)。
①欧洲发展的必然要求(根因)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日本:
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日本与美国、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战美国原子弹下的日本废墟
日本现代化汽车生产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2)表现:
②中苏关系恶化:
①东欧反苏斗争: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
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3、中国崛起:
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964
1967
1970
1971
1972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
发射成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4、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要求独立自主,掀起非殖民化浪潮
不结盟运动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万隆会议的召开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拥有“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③中国复兴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表现: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美苏关系的变化
1、关系紧张:
1979——1985年
里根在电视演讲星球大战
苏联入侵阿富汗
2、关系缓和:
1985年以后
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美苏签订核裁军条约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推倒柏林墙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中苏关系正常化
(1)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中苏间不堪回首的过去,开始了两国间一种新型的关系。
(2)是中国八十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中俄关系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这次访问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于5月16日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意义: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两极格局瓦解
“和平演变”
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1、标志:
①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影响: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东欧剧变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四、当今世界局势
1、特点:世界局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2、表现
①“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②美苏争霸结束,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③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日本
欧盟
俄罗斯
中国
美国
1、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
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3、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分析冷战的特点。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角度的非军事对抗。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积极影响:
①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冷战引深思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消极影响:
①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超级大国的工具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破坏了和平
反思
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尽管美苏之间有尖锐对抗,但双方始终没有爆发战争。世界似乎成功避过了修昔底德陷阱。
如今世界再起不和谐之音,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贸易战、俄乌冲突……一系列的事件表明美国的冷战思维继续存在。
当今大国间该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国家之间要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考——我们从持续半个世纪左右的“冷战”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①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力量的民主化发展。
③增强综合国力,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合作。
世界格局的演变: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