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康乾盛世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1年
康熙即位
1722年
雍正即位
1735年
乾隆即位
1796年
嘉庆即位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2年
清帝退位
康乾盛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情况如何?
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史书记载:清朝初年,“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耕织图》(局部)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共有图46幅,其中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并盖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画册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从侧面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织图·耕》(局部)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大量土地的灌溉需求呢?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河道总督:靳辅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河道总督。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
黄河筑堤图
黄河治水图
(2)大力兴修水利;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摘自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3)粮食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湖广熟,
天下足
苏湖熟,
天下足
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
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加强
材料: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物来寻找出路。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康熙年间福州年产烟丝约3.6吨。在福建永定县,条丝烟作坊曾达到千家以上。山西曲沃的烟丝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生产区域化、商业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料


商品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极大影响着手工业、商业….
工商富国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
表现: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丝织业
棉织业
印染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制糖业
制茶业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棉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印染业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5年之久。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被拍出1.3亿天价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康熙年间)
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清康熙 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
2018年香港苏富比 1.9亿RMB成交
2016年香港苏富比 9883万RMB成交
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
表现: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官营纺织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大,“房舍动辄数百间,每一处设有各种类型织机六百张,多时至八百张,近两千多机匠”。民间纺织业在整个纺织业中所占比重更大。康熙时,拥有百张织机的大型纺织工场已不在少数。
——白寿彝《中国通史》
清代花楼木织机
清朝纺织工场
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生产目的:自用为主,
多余产品进行售卖。
手工工场
集体劳作,分工合作
生产目的:以售卖为主,
产品面向市场
相较于传统家庭手工业,清朝前期出现的手工业工场有何特点?
材料一: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材料二: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分工明确
规模大、人数多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




雇 佣
被雇佣
早期资本家
早期雇佣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佣关系,标志着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工场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工场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思考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
——(清)顾禄《清嘉录》卷五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陆路和水运运输发达。
表现:
形成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繁荣的
商业网
《门前街市图》(局部)
工商业市镇兴起: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盛泽
盛泽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这里沃野平展、湖荡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分,宜稻麦、宜蚕桑,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都。
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汉口
汉口镇,武汉三镇之一,地处两江之滨。四大名镇之首,处于长江中游,古代以水运为主,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
“天下四大镇"
(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表现:
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北京:乾隆时正阳门外的大栅栏一带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南京:清朝改名为江宁,地局长江下游,“南北商贾争赴”的市场。
苏州: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这些工商业市镇分布有何特点?
主要分布交通便利的地方
(运河沿岸、沿江或沿海)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乡缘为纽带,以“互助”为宗旨,以会馆为其在异乡联络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表现: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乔致庸
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仅由山西商人在苏州开设的钱庄就至少有130余家。
从清光绪至民国初,是乔家的极盛时期。商业金融双管齐下,当时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万-1000万两,再加上各地房产,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占地8724.8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表现: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与晋商齐名,指江南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乾隆三年,苏州有以徽州商人为主体的木商94家,木牙5人,可见其时木商店铺之多。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徽商大宅院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对比宋、明朝商业,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宋朝: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有夜市和早市;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即草市;交子的出现;瓦子、勾栏等
明朝:从美洲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出现了商帮——晋商、徽商
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题跋:“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版图)之广,生齿(人口)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
清朝宫廷画家徐扬正是有感于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的盛况,才画了这一幅画。
盛世繁华——人口的增长
三、人口的增长
1
2
3
4
人口: 亿





康熙
乾隆
乾隆
道光
思考:结合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清朝的人口大量增加,且大大超过前代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1: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2:各朝代粮食产量,秦汉417亿斤,唐代626亿斤,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支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极峰。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材料3: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赋税政策的改革
人口增长
表现: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不到两百年的时间
人口暴涨将近四十倍
雍正帝
乾隆帝
康熙帝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农业收益世界第一(用最少的耕地养活最多的人口);中国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高峰——康乾盛世。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问题:
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年 代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661年(顺治十八年) 6.88亩
1721年(康熙六十年) 8.26亩
1734年(雍正十二年) 8.13亩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51亩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知识链接: 闯关东与走西口
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②生态问题:过度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材料一: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
③社会问题: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賭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三、人口的增长
如何辩证地看待人口的增长?
利:增加劳动力,扩大商品销售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人地矛盾突出。②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③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说一说: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启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行业产业结构;
3.坚持教育强国,创造就业机会。
通过学习,思考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
人口增长
康乾盛世
历史评说
材料一: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賭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材料二:当时红薯和玉米是贫苦农民的正常口粮。而同一时期,英国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是:面包、奶酪、猪肉甚至还要加上2、3加仑的脱脂牛奶,17品脱啤酒、黄油和糖各半。
——张文宏《饥饿的盛世》
材料三:我们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留着吃。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盛世之下老百姓依然贫穷,“饥饿的盛世”
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
世界

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
危机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英国的纺织工厂
英国汽船
VS
VS
清朝手工织布机
VS
清朝
英国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VS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西方先进的
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历史时,不仅需要立足中国,也需要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当时的自我与他者。
半个世纪后爆发的鸦片战争最终验证了这一切……
清朝建立
康熙
1636
1661
1722
雍正
1736
乾隆
嘉庆
1796
鸦片战争
1640——168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65——1840—……
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
饥饿的盛世
1840
天朝上国,不思进取
工业的崛起
1638
顺治
清朝前期与世界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耕地面积
2.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
4.经济作物
人口增长
1.传统手工业
2.手工业工场
1.商业城镇
2.商帮兴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
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73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主要因素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这一时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1.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玉米、甘薯、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他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