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下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四课,主要介绍20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相继进行两次世界大战,其后构建的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间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有着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瓦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决定力量。
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尖锐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开展,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矛盾重重,与二战的爆发密不可分,人类进入从战争走向战争的怪圈。
本课下分三个子目。第一目为“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立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与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第二目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一战的历史进程,突出战争的极端残酷性;第三目为“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容,指明其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其中第一、第三目为本课重难点,三子目遵循历史逻辑,介绍了一战的背景、战争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方面,由于高一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内容和方法在变化,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选取了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本课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来说,初中已经学习过,内容较简单,但本课涉及的核心素养难度较大、知识盲区较多,需要老师循序渐进,引导深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方面,高一学生对图片材料的感知能力较强,形象思推活跃。喜欢听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些特点有助于这一课的形象化教学,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与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战争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列强对于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决策者心存侥幸,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改变国际秩序,形塑殖民霸权。但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一战后建立的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也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面为下次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硝烟散尽,战场留给人们的是关于战争的反思和觉醒——警惕战争,预防战争,不回避战争,也不挑起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表格与文字史料,从表象到实质层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当时世界存在的种种矛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体会经济变动对政治军事的影响
通过辨析材料,区分材料与史料,讨论因果性与关联性区别,通过史料实证,提高学生解释战争特别是世界级战争等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水平,理解主观预期结果与客观实际后果的差别及其影响。利用相关史料,全面分析与客观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理解为什么该体系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形成有效解读材料与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大战后果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理性看待现代性与现代性可能存在的缺陷,理解差异,警惕战争,维护和平。从而增强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新世界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萨拉热窝事件后人们的反应。
师:同学们,说起一战人们往往会想起一个事件。
生:萨拉热窝事件。
师:这个被作为一战导火索的事件发生后,人们并没有感到紧张。人们一般认为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一战的发生,那么,一战爆发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呢?
展示材料:
材料:刺杀事件后,有钱的欧洲人像以往一样外出欢度夏季假日。塞尔维亚陆军司令到奥地利去泡温泉了;英国驻法大使回国享受三星期的年假;圣彼得堡几乎没有什么灾难降临之感。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创设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一、一战爆发之因—从平衡走向失衡
展示材料:
师: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垄断从原料产地、生产到市场,再到投资场所直至土地等一切资源,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竟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则几乎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国家仍未获得彻底独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出现了由少数帝国主义奴役和控制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同时资本主义内部实力对比也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观察图表,提取历史信息。
展示材料:
生:美国和德国工业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但是殖民地数量却居世界第四和第五。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师:正是在这种不平衡状态下,按照旧的实力对比划分世界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实力变化。新崛起的国家开始谋求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格局。正如德国外长皮洛夫所说:“要给自己争取一块光明之地、争取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展示材料:
材料:“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只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争取一块光明之地、争取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
展示材料:
师:于是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由于不同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那不同国家之间有什么矛盾呢?
生:……
展示材料:
师:与两大军事集团形影相随的是军备竞赛。最开始的军备竞赛集中于海军军备竞赛。
展示材料:
材料:19世纪末,德皇威廉二十提出大力扩张殖民地,扩建海军,试图挑战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此即“世界政策”。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
师:与两大阵营的产生与固化形影相随的是军备竞赛,这一军备竞赛肇始于德国和英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到了1911年和1912年,两大阵营的军备竞赛又演变为积极为陆上战争做准备。
展示材料:
材料:德国制定了先迅速击败法国、再转攻俄国的“施里芬计划”;俄国制定了配合法国、同时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第19号计划”。
——《世界现代史(上册)》
师:为什么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后俄国也制定了19号计划呢?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理论——安全困境。所谓安全困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于是互相之间进行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最终导致战争。而更可怕的应该是欧洲人对于战争的心理,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展示材料:
生1:欧洲人对于战争太狂热了。
生2:从材料中我读出了战争的氛围非常浓烈。
师:正是这种对于战争的狂热和愚昧对于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一场即将震撼人心的世纪大战爆发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设计意图:以往我们讲一战的背景往往只关注到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而忽略了其发生的其他可能因素,比如为什么在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之后俄国很快也制定了19号计划?当时欧洲人对战争又是怎样的态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战争的发生。因此,在这一模块我通过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变化来揭示帝国主义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在德国不满的情况下各国开始军备竞赛,而之所以会出现军备竞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间出现的“安全困境”使然。接着展示欧洲人对战争的看法,学生能够认识到一战的发生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二、大战残酷进程—从狂热走向恐惧
展示材料: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1914年8月3日,德法互相宣战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
1914年10月29日,土耳其向俄国宣战
1916年8月28日,意大利对德国宣战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
1917年8月,中国对德、奥宣战
师:请同学们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大战发生的特点。
生:参战国越来越多,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了世界大战。
师:这场世界大战集中于欧洲,那么大战有几条战线呢?
展示地图:
生:三条战线。
师: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指出有哪几个国家两线作战。
生: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
师:没错,这些国家实际上也是损失最大的几个国家。1914年9月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马恩河战役。双方以150多万兵力激战,最终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标志着其“速决战”破产。于是德国将重心转向东线,但是东线的进展也不顺利。德国又转向西线,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爆发,双方共投入100个师,200万兵力,伤亡100万人,因此被成为凡尔登绞肉机。这场战役使德国元气大伤,成为一战转折点。同年6月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投入89个师,伤亡134万人,被称为索姆河地狱。同时,发生了一场海战——日德兰海战,德国最终没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8年11月德国最终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师:这场战争中出现的很多新式武器使战争变得比以往战争更加惨烈。
展示材料: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看完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极大,因此我们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生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方便人类的生活,也可以摧残人类。
展示材料:
师:没错,这场战争震惊了世界,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感受以下他的内心。
展示材料:
材料:“所有的明灯即将在整个欧洲大陆熄灭,在我们有生之年将再也看不到它们被重新点燃了。”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
生:……
师:不仅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即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德国著名思想家斯宾格勒曾写出了著名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通过对比的方式揭露西方文明必将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人也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反思,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展示材料:
材料: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三千年所得还要加几倍,我们人类不唯没有得着幸福,反倒带来许多灾难……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
生:梁启超认为西方科技的进步不仅没有使人们获得幸福,反而带来了许多灾难。说明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西化的思想进行了反思。
(设计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学生初中已经详细学过,课本也没有详细论述,故而我选择通过图示的方法简略讲述一战的过程。一战中人类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武器,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通过展示数据和视频,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形成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其残酷性震惊世界,战争结束后不仅欧洲人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反思,而且处于全盘西化思潮下的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梁启超也开始反思欧洲物质文明。以此深化学生对一战的认识和理解。)
三、秩序短暂重建—从战争走向和平
师:同学们,战争结束了,但人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制裁发动战争的祸首?如何再建国家间的信任?如何防止重蹈战争覆辙?如何确立人类和平机制?而要维护和平,则需要形成一种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国际秩序。
展示材料:
材料: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会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师:从概念中我们能够发现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内容。那一战后召开那些会议,又形成了什么体系呢?
生: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欧洲版图的变化——四大帝国覆灭,新生国家产生
师:首先我们来看二战后欧洲版图发生的变化,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地图,二战后哪些国家的版图发生了变化。
展示材料:
生:德国被肢解;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解体;俄罗斯帝国崩溃。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国家。
2.欧洲秩序的重建——凡尔赛体系
师:很好,正是在巴黎和会上对欧洲版图进行了重新安排。下面我们来看凡尔赛会议及凡尔赛体系的内容。思考凡尔赛会议的意义。
展示材料: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建立国际联盟。
生:列强确立了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冶秩序
师:那么,凡尔赛体系存在什么问题吗?结合下列材料进行思考。
展示材料:
材料:德国损失13%的领土,12.5%的人口,65%的铁矿以及45%的煤矿。
材料:赔款、安全等问题引发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体系内大国之间的罅(xia)隙。
——刘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生:过度推卸的战争罪责,严重苛刻的战后惩罚。弱小民族利益的漠视,潜藏未解的国家矛盾。
师:没错,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潜在的矛盾,反而激发了新的矛盾.所以当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民众走上街头反对凡尔赛和约。
展示材料:
材料:德国一军人说:“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3.亚太平衡的博弈—华盛顿体系
师: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会议列强确立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展示材料: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美国取得与英同等军事地位,日本海军扩展受到限制。
《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4.全球和平的努力——国际联盟
1919年4月,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1920年,国际联盟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
展示材料:
材料: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国际联盟盟约
师:国际联盟盟约内容反映了什么?
生:维护和平与安全说明一战后人们普遍认为战争是不合理的,和平与安全是人们的共识。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的邦交反映了战后人们对战前不公开和秘密外交的反思。
师:国际联盟能否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呢?
展示材料:
材料:全体一致原则:除本盟约或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生:不能,因为其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其在维护和平方面不具可操作性。
结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完了,但是我们要思考人类应该如何拜托战争呢?
生:或许,摒弃愚昧和侥幸,心生对战争的审慎和恐惧,敬畏生命尊严和意义,才是重温这场战争并拥抱和平的价值所在!
(设计意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重新确立了列强在世界的新秩序。但是,这个秩序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严苛宰割的基础上,不仅没有解决旧的矛盾,反而形成了新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与二战的爆发密不可分,人类进入从战争走向战争的怪圈。)
【抚卷沉思】
人类如何摆脱战争的怪圈?(本问题由学生课下思考,起到学生思维“余音绕梁”的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努力打破教材限制,运用丰富的史料,将学术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历史课堂,着力体现新课程意识,既能使学生对一战有更细致直观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参考文献】
巴巴拉·塔奇曼:《八月炮火》,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
詹姆斯·乔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南方出版社,2002年。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商务印书馆,2014年。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12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