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学案含答案)-2024年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学案含答案)-2024年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世界现代史概览
1.世界现代史概况: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 20 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主要涉及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 ” 与国际格局的新发展,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力量从壮大到遭遇挫折,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发 展中国家的发展, 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进入 20 世纪以来,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
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2.世界现代史基本线索:
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种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大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四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五大社会问题:法西斯主义、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恐怖主义、世界安全问题
3.世界现代史考点网络:
4.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相互竞争
(1)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
遭受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发展。
(2)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
预经济的先河; 20 世纪 90 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3)世界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5.世界现代史时空线索
专题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 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
知识点 1.2: 萨拉热窝事件
知识点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1.4: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知识点1.5: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命题角度:战争与和
平/世界格局)
考向 02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命题角度:
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考向 03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命题角度:
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考点二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2.1: 列宁与十月革命
知识点2.2: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 2.3: 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知识点 2.5: 苏联模式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十月革命(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
神/人民力量)
考向 02 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改革创新)
考向 0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命
题角度:政治智慧/改革创新)
考点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2.1: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知识点 2.2: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知识点 2.3: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角度:民族
解放/杰出人物)
链接中考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世界格局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 约 ”、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 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 大灾难;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 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 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争夺瓜 分。 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导火线、 进程、主要战役、特点、影响及启示(考查 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与影响(考查重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 公约》的内容与影响(考查重点)。
社会主义变为 现实及社会主 义建设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 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 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政治 智慧/改革创新。 命题点:十月革命的背景、结果、意义(考 查重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 特点、作用(考查重点);苏联工业化建设 与苏联模式。
亚非拉民族民 主运动的高涨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 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 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 民主运动的特点。 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 命题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况与意义 (考查重点);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墨西哥的 卡德纳斯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
变成现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政治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 争。战后,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的国际新秩序。战争激化了亚非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 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 动高涨。
经济方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思想文化方面 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
【历史解释】
民族民主革命: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 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民族革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民主革命——针对本国
封建势力,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知识点 1.1 “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
背景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871 年, 德国完成统一并开始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后来居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后起的欧洲强国企图获得与其经济实 力相匹配的政治资源,以德国为首的后起列强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以英 法为首的老牌强国坚决不肯退让 (3)19 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

三国 同盟 成员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核心国:德国
形成 (1)1879 年,德和奥匈帝国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针对俄国) (2)1882 年,意大利加入,形成由德国控制的“三国同盟 ”
三国 协约 成员 英国、法国、俄国; 核心国:英国
形成 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结盟目的 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便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后果 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 发,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两大集团核心矛盾(当时世界的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经典史料:“ 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 —— 《全球通史》
知识点 1.2.萨拉热窝事件
背景 (1) 巴尔干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交接处,战略地位重要,20 世纪 初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地区 ,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 (2)1908 年, 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遭到塞尔 维亚的强烈反对
经过 1914 年 6 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 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 月 28 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 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认识 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其性质是恐怖主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突发事件 也会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我们要理智爱国, 反对一切形式的暗杀、爆炸、投毒等恐怖主义行 为,维护世界和平
经典史料:“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 ”
知识点 1.3.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时间 1914 年 7 月——1918 年 11 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 帝国主义国家 矛盾的焦点(实
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质) 是争夺世界霸 权和殖民地;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 主要矛盾集中在 英国和德国之间。 2.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一场非正义的 帝国主义掠夺战 争, 尽管塞尔维亚 反对奥匈帝国的 战争具有民族解 放战争的性质, 是 正义的战争, 但这 不能从总体上改 变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非正义性。
开始标志 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 同盟国阵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 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最关键、最具决定意义 的是西线)
凡尔登 战役 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战略地位重要 作战时间:1916 年 2 月— 12 月(时间最长) 作战双方:法德 结果:法军挫败了德军的进攻 作用: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特点:①作战时间长;②这场战役异常惨烈,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死亡人 数太多,有“绞肉机 ”、“地狱 ”、“屠场 ”之称 认识:①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是一场浩劫
加速一战 结束事件 (1917 年 战局的变 化) (1)1917 年,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随后中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加 入协约国作战。(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派出几十万劳工到欧洲战场, 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2)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一战。
结果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一战的灾 难 历时四年多, 卷入国家 30 多个, 人口 15 亿, 遍及欧亚非三大洲, 参战各 国共死伤 3000 多万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 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伤亡极其惨重、破坏性大
影响 (1)对人类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力、物 力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浩劫(灾难性后果) (2)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对殖民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对世界格局:欧洲地位下降;美国、日本开始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出现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
对中国:①中国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得以在战后的国际会议中伸张国家权益 ②列 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认识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认识(避免战争的办法): (1)我们应该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每个公民有责任、有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要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反对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 义,维护世界和平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 (5)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知识拓展】
1.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就不会爆发?
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偶发事件
都有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2.一战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①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核心素养】
【2022 版课标】: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知识点 1.4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巴 黎 和 会 时间、参 加国 1919 年 1-6 月,27 个国家的代表, 苏俄和战败 的德国等战败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1.巴黎和会的 中心议题是如 何处置战败的 德国;巴黎和 会的实质是列 强重新瓜分殖 民地。 2.《凡尔赛条 约》最能体现 巴黎和会分赃 性质的内容是 有关殖民地的 规定。俄国、 德国没有参加 巴黎和会,中 国、美国没有 在和约上签 字。
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议题)
操纵者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 总统威尔逊
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主要 内容 (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 (2)决定建立国际联盟(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 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 也不加入国 际联盟)
影响 (1)对德国: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 导致了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激起了德国人的复 仇心理,为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沃土,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 下了祸根 (2)对世界: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体 系, 确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3)对中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
《 凡 尔 赛 条 约》 签订 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主要 内容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殖民 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委任统治 ”。(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 分赃性质)
军事 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德国不得设防,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许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 ”,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性质 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1)对德国:条约重创了德国,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导致了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 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为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沃土, 为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影响 (2)对欧洲: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国国土面积变小,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建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3)对世界格局:与其他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 的国际秩序,但它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 患
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 成了凡尔赛体系; 作用:确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知识拓展】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中国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的合理要求, 结果: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无视中国战胜国地位,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不顾中国代表的反
对和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启示: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认识:巴黎和会具有明显的
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知识点 1.5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华 盛 顿 会 议 (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 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 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矛盾加剧 (2)时间、地点: 1921—1922 年、华盛顿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9 个国家的代表。主导会议的是 美国;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4)主要内容:①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②在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 美、英支持下,中国收回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 (5)影响:①对世界: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 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②美国获 利最多,日本受限制最厉害,会议重新确认了对华“ 门户开放 ”和“机会均等 ”的原则, 中国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华 盛 顿 会 议 最 大 的 受 益 者 是 美国,最受 限 制 者 是 日本,最大 的 受 害 者 是中国。
《九国公约》 签订时间: 1922 年
基本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 只是做表面文章,是名义上的:因为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 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1)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放 ”等目的,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 利;(2)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3)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 的局面,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 门户开放 ”政策(1)提出: 1899 年美国提出,主要精神是实现美国与列强在中国“利益均沾,机会均 等 ”;(2)实现: 1922 年,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 (3) “ 门户开放 ”政策的实质 是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华盛顿体系的 构成和作用 构成: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诸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 作用: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 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 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 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是各战胜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积极 作用 确立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 义之间的关系, 使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 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这一体系建立在掠夺、奴役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反而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 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国际联盟成为英、法操纵凡尔赛体 系的工具, 因此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 消长和矛盾的加剧, 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 它是一个蕴藏 着新的世界大战的体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知识拓展】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在根本目的和性质上与巴黎和会是一致的,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解决了巴
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华盛顿体系"
(2)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协约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同巴黎和会一 样, 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都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两次会议所形成的"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核心素养】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
19 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改变了列强间 的力量对比,造成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相称的状况,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
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还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列强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两大
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③思想上: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隐藏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
间的矛盾。④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4.图说历史:一战前与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及原因:
一战前与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及原因: 变化 1:俄国→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原因: 一战引发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国人民先后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苏俄;1922 年底,苏联成立 变化 2: 德国疆域变小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 摧毁了德意志帝国,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依据《凡尔赛条 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失去大片领土,如要求德国将阿尔 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划定“莱茵非设 防区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等。 变化 3:传统帝国为主→ 奥匈帝国等帝国解体,欧洲新兴 民族国家增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新兴民族 国家出现,波兰等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原因: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欧洲帝国的打击,摧毁了德意志帝国、沙俄、奥匈帝 国、奥斯曼帝国;欧洲民族意识觉醒,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 的发展,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英国推行“ 大陆均势 ” 政策,防止欧洲大陆出现超级强权 变化特点:传统帝国瓦解,众多单一民族国家出现 变化影响:顺应了战后民族自决的潮流,使东欧民族矛盾缓 和,有利于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战后欧 洲版图变化,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宰割基础上,引起了民族主 义复仇情绪,推动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爆发。
考向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
【例 1】(2023·山东东营 · 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
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A .过程 B .结果 C .性质 D .影响
【变式 1-1】1914 年 6 月 28 日上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开枪打死,
这一事件之后的一个月, 7 月 28 日,战争爆发。这场刺杀事件发生在( )
A .萨拉托加 B .凡尔登 C .萨拉热窝 D .莫斯科
【变式 1-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有过这种经历后返回家
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材料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力量 B .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负担
C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D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考向 02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例 2】(2023·四川遂宁 · 统考中考真题)在电影《我的 1919》里,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说: “我很失望,
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 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 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 谁能接受! ”结合所学知识, 你认为这段
话中的“和约”是指( )
A . 《凡尔赛条约》 B . 《联合国家宣言》 C . 《九国公约》 D . 《开罗宣言》
【变式 2-1】英国首相劳合 · 乔治在评价凡尔赛体系时说: “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 ,将为 20 年后的战争 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
争! ”材料表明( )
A .协约国完全消除了彼此矛盾 B .该体系埋下了未来爆发战争的隐患
C .战胜国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D .美国领导世界的期望没有能够实现
【变式 2-2】1919 年,陈独秀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从“美国大总统……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
人。 ”改成了“什么公理, 什么永久和平, 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
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这是因为( )
A .北洋政府为五四运动开展动员 B .陈独秀的政治立场不坚定
C .美国主持公道维护了中国权益 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考向 03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例 3】(2023·江苏扬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21 年 11 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
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议
【变式 3-1】1922 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特别
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该条约签署的目的是( )
A .维护美国的“ 门户开放”原则 B .废除德国在中国的特权
C .促使日本放弃对山东问题要求 D .纠正巴黎和会不当决定
【变式 3-2】下面是历史课堂上几个同学进行的一段对话。李同学: “ 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张 同学:“ 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王同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放'等
目的。 ”他们讨论的会议( )
A .根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 .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
C .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 .维护了其他弱小国家的主权
考点二 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
【2022 版课标】: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知识点 2.1.列宁与十月革命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背景 (1)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俄国接连失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 深重的灾难,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 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 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4)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在一战中惨败,战争和饥荒使俄国经济濒于全 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使阶级矛盾激化 (5)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比较集中,革命性较强等 1.二月革命后出现 了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和工兵代表苏维 埃两个政权并存的 局面, 临时政府掌 握着主要权力;俄 国二月革命推翻的 是沙皇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俄国十月革命 推翻的是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统治, 而 非沙皇专制统治。
爆发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为列宁)
概况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 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 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 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 10 月,被称为“十月革 命 ” ( “ 阿芙乐尔号 ”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 因此,革命性质是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
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 意义 对世界: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建 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②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 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对 20 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③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的新纪元。
对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受十月革命影响, 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中国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 断传播, 给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 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知识点 2.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建立 前提: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1917 年 11 月 7 日晚,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布成立 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 政权 措施 (1)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 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知识拓展】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 年 3 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核心素养】
【2022 版课标】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
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知识点 2.3:新经济政策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 也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 和发展生产
开始实施时间 1921 年春 根本目的 探索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直接目的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 贸易 (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 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 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②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 意义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 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对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的启示 (1)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2)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4)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
【知识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形势下实行的非常措施。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体现出列宁身上有: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4: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成立 1922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成立时有 4 个 加盟共和国,后来扩大到 15 个加盟共和国
背景: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 后
1926 年开始
斯大林 领导的 社会主 义建设 社会主 义工业 化 (1)措施:实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年) (2)成就: 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五年计划,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 (3)影响:①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②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 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依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集中全国人力、 物力、财力(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农业 集体 化 背景 1927 年年底至 1928 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 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解决粮食问题, 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 展的需要
目的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2)根本目的: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开始 时间 20 世纪 30 年代初 实质 生产资料公有化
概况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强迫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 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 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 为 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 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影响 积极: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为工业化积 累了资金,创造了条件;为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知识点 2.5:苏联模式
形成 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形成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
标志 义国家。 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表现 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影响 积极: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 了工业化,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①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②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 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③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 严重破坏;④苏联模式日益僵化,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农、轻、重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关注民生,重视农民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创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专断
【知识拓展】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的几种模式?
(1)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2)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即苏联模式;(3)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核心素养】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2)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中国走上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方式。这种差别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
(2)启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
①科学理论的诞生: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由理论到实践:1871 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③由理想到现实: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④由一国走向多国: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4.如何理解“苏联模式 ”?
(1)形成背景:苏联模式是苏联在内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外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本质特点: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
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监督。
(3)历史影响: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它对苏联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模式在初期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苏联成为一
个强大的工业国;但又因其存在严重的弊端,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5.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教训?
(1)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 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等问题;③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农
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资源。
(2)教训:①要全面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等经济部门协调发展,避免国民经济
比例失调;②任何时期都要从国情出发,不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考向 01 十月革命(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
【例 1】(2022·宁夏银川 · 统考中考真题) 1917 年二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提出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面对临时政府的镇压,列宁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成功领导了彼得格
勒武装起义。这说明( )
A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实践 B .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C .十月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
【变式 1-1】1917 年秋季,农民起义已席卷俄国 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俄国临 时政府已经经历二次危机。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 )
A .革命已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B .民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确立与巩固
C .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 D .十月革命的形势逐步成熟
【变式 1-2】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 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的学说付诸实
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 )
A .法国大革命 B .法国巴黎公社 C .俄国十月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考向 02 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改革创新)
【例 2】(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 1921 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
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C .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D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变式 2-1】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此,苏俄作出了政策改变,实施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变式 2-2】列宁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措施与材料相符
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D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考向 0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命题角度:政治智慧/改革创新)
【例 3】(2023·四川雅安 · 统考中考真题) 1925 年联共(布) 十四大召开后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 围之中,必须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为此,苏联
( )
A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B .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 C .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 D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变式 3-1】1942-1944 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 2000 辆,而德国在 1944 年 5 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
过 1500 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 1 倍,迫击炮高 4 倍,反坦克炮高 1.6 倍。材料反映出(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升了苏联的生产能力 B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二战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D .苏联模式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变式 3-2】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 1929 年的 3.7%和 1913 年沙皇俄国的 2.6%攀升到 1937 年的 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
业,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材料说明( )
A .苏联模式的最终形成 B .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C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D .苏联经济体系的合理性
考点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知识点 3.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 (1)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 年印度农 业歉收,疾病流行, 1000 多万印度人民丧生使印度人民更加困苦,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 矛盾激化;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印度民族主义者支持英国以求换取印度自治, 但是战后殖民政府 颁布了限制民主、自由的法令,使印度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印度民族主义者自治幻想宣告 破灭; (3)根本原因: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摆脱英国的殖 民统治。
领导人 甘地
概况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 1920—1922 年 内容: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②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 抵制英国商品;④拒绝纳税等 结果: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1922 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 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 1930 年开始 形式: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开始:反对食盐专卖,发动 “食盐进军 ”,自取海水制盐 内容: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结果: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而结束
影响 (1)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动员了广大群众,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反映了印度人 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了独立奠定了基础;(2)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 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3)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解放运动局限于 非暴力框架内, 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动摇性, 影响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使印度获得独立。
特点 不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以和平、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斗争
知识点 3.2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概况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战争期间, 埃及经济快速发展, 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 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 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经过: 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 发展为华夫脱党。 1919 年, 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 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 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 格鲁尔等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及独立 (3)成果: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 1922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特点 和平斗争与武装起义相结合
历史意义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3.3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概况 (1)背景: 1910 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 的宪法, 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1934 年, 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 统 (2)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3)主要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 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 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 1917 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如何评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
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限制了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印度民族运动的进
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核心素养】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一些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
有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有利于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
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异同
(1)不同点: 结果不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领导者决定停止,致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走向低
潮;埃及取得了有条件的独立。
(2)共同点:
①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爆发的直接原因都是帝国主义企图加强殖民统治;
②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③在斗争中,人民大众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敌态度都有明显区别;
④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
考向 01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
【例 1】(2023·湖南郴州 · 统考中考真题)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 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
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 ……” 。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华夫脱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卡德纳斯改革
【变式 1-1】1983 年,《甘地传》获得第 55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 8 个奖项。该影片不可
能出现的镜头是( )
A .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货 B .率领 80 位志愿队员进行“食盐长征”
C .发动群众暴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D .与印度总督谈判,双方妥协
【变式 1-2】小明同学把历史知识进行了重组,他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
动和埃及华夫脱运动放在同一个主题。他定义的主题应该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和殖民扩张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国家的发展
C .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抗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链接中考——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14 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
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 .(2023·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
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3 .(2023·内蒙古通辽 · 统考中考真题)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具有直观性。
读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时空区间(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4 .(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A .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 .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5 .(2023·福建 · 统考中考真题)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下图漫画( )
A .揭露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罪行 B .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
C .再现 1940 年人们的抗议场面 D .预测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6 .(2022·四川阿坝 · 统考中考真题) 1922 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
完整,而事实上对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却予以拒绝的条约是( )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波茨坦公告》 D . 《开罗宣言》
7 .(2023·江苏徐州 · 统考中考真题) 列宁在 1921 年说过, “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 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 。这说
明列宁主张实行( )
A .农奴制改革 B .余粮收集制 C .固定粮食税 D .农业集体化
8 .(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1938 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 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 4~5 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
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 .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 .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9 .(2023·四川乐山 · 统考中考真题) 20 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
( )
A .纳米比亚的独立 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D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0 .(2023·湖北宜昌 · 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 16 个国家 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
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 .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 .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 .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 .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二、综合题
11 .(2020·江苏南京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和亚调、非洲、是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 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的贸易
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 世纪后期,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 业工厂, 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事务方面, 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
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 《世界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4 年 3 个多月, 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 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19 世纪以来
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 《世界史 · 现代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发现欧洲和美洲之间航路的航海家是谁?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发现的意义。
(2)据材料二,列举欧洲保持“优势地位” 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
(3)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据材料三,归纳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 19 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
12 .(2022·安徽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亢, 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 ”“ 以文化言之, 山东为…… 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 竞存已属不易, 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
利。 ”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是“ 中国文
化发祥之圣地” 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谈谈“ 山东问题”给你的启示。世界现代史概览
1.世界现代史概况: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 20 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主要涉及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 ” 与国际格局的新发展,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力量从壮大到遭遇挫折,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发 展中国家的发展, 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进入 20 世纪以来,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
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2.世界现代史基本线索:
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种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大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四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五大社会问题:法西斯主义、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恐怖主义、世界安全问题
3.世界现代史考点网络:
4.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相互竞争
(1)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
遭受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发展。
(2)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
预经济的先河; 20 世纪 90 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3)世界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5.世界现代史时空线索
专题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 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
知识点 1.2: 萨拉热窝事件
知识点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1.4: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知识点1.5: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命题角度:战争与和
平/世界格局)
考向 02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命题角度:
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考向 03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命题角度:
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考点二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2.1: 列宁与十月革命
知识点2.2: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 2.3: 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知识点 2.5: 苏联模式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十月革命(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
神/人民力量)
考向 02 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改革创新)
考向 0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命
题角度:政治智慧/改革创新)
考点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2.1: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知识点 2.2: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知识点 2.3: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角度:民族
解放/杰出人物)
链接中考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世界格局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 约 ”、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 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 大灾难;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 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 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争夺瓜 分。 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导火线、 进程、主要战役、特点、影响及启示(考查 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与影响(考查重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 公约》的内容与影响(考查重点)。
社会主义变为 现实及社会主 义建设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 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 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政治 智慧/改革创新。 命题点:十月革命的背景、结果、意义(考 查重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 特点、作用(考查重点);苏联工业化建设 与苏联模式。
亚非拉民族民 主运动的高涨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 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 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 民主运动的特点。 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 命题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况与意义 (考查重点);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墨西哥的 卡德纳斯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
变成现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政治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 争。战后,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的国际新秩序。战争激化了亚非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 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 动高涨。
经济方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思想文化方面 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
【历史解释】
民族民主革命: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 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民族革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民主革命——针对本国
封建势力,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知识点 1.1 “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
背景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871 年, 德国完成统一并开始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后来居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后起的欧洲强国企图获得与其经济实 力相匹配的政治资源,以德国为首的后起列强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以英 法为首的老牌强国坚决不肯退让 (3)19 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

三国 同盟 成员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核心国:德国
形成 (1)1879 年,德和奥匈帝国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针对俄国) (2)1882 年,意大利加入,形成由德国控制的“三国同盟 ”
三国 协约 成员 英国、法国、俄国; 核心国:英国
形成 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结盟目的 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便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后果 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 发,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两大集团核心矛盾(当时世界的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经典史料:“ 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 —— 《全球通史》
知识点 1.2.萨拉热窝事件
背景 (1) 巴尔干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交接处,战略地位重要,20 世纪 初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地区 ,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 (2)1908 年, 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遭到塞尔 维亚的强烈反对
经过 1914 年 6 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 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 月 28 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 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认识 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其性质是恐怖主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突发事件 也会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我们要理智爱国, 反对一切形式的暗杀、爆炸、投毒等恐怖主义行 为,维护世界和平
经典史料:“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 ”
知识点 1.3.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时间 1914 年 7 月——1918 年 11 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 帝国主义国家 矛盾的焦点(实
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质) 是争夺世界霸 权和殖民地;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 主要矛盾集中在 英国和德国之间。 2.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一场非正义的 帝国主义掠夺战 争, 尽管塞尔维亚 反对奥匈帝国的 战争具有民族解 放战争的性质, 是 正义的战争, 但这 不能从总体上改 变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非正义性。
开始标志 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 同盟国阵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 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最关键、最具决定意义 的是西线)
凡尔登 战役 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战略地位重要 作战时间:1916 年 2 月— 12 月(时间最长) 作战双方:法德 结果:法军挫败了德军的进攻 作用: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特点:①作战时间长;②这场战役异常惨烈,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死亡人 数太多,有“绞肉机 ”、“地狱 ”、“屠场 ”之称 认识:①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是一场浩劫
加速一战 结束事件 (1917 年 战局的变 化) (1)1917 年,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随后中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加 入协约国作战。(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派出几十万劳工到欧洲战场, 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2)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一战。
结果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一战的灾 难 历时四年多, 卷入国家 30 多个, 人口 15 亿, 遍及欧亚非三大洲, 参战各 国共死伤 3000 多万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 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伤亡极其惨重、破坏性大
影响 (1)对人类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力、物 力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浩劫(灾难性后果) (2)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对殖民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对世界格局:欧洲地位下降;美国、日本开始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出现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
对中国:①中国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得以在战后的国际会议中伸张国家权益 ②列 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认识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认识(避免战争的办法): (1)我们应该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每个公民有责任、有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要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反对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 义,维护世界和平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 (5)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知识拓展】
1.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就不会爆发?
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偶发事件
都有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2.一战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①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核心素养】
【2022 版课标】: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知识点 1.4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巴 黎 和 会 时间、参 加国 1919 年 1-6 月,27 个国家的代表, 苏俄和战败 的德国等战败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1.巴黎和会的 中心议题是如 何处置战败的 德国;巴黎和 会的实质是列 强重新瓜分殖 民地。 2.《凡尔赛条 约》最能体现 巴黎和会分赃 性质的内容是 有关殖民地的 规定。俄国、 德国没有参加 巴黎和会,中 国、美国没有 在和约上签 字。
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议题)
操纵者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 总统威尔逊
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主要 内容 (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 (2)决定建立国际联盟(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 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 也不加入国 际联盟)
影响 (1)对德国: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 导致了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激起了德国人的复 仇心理,为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沃土,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 下了祸根 (2)对世界: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体 系, 确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3)对中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
《 凡 尔 赛 条 约》 签订 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主要 内容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殖民 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委任统治 ”。(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 分赃性质)
军事 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德国不得设防,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许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 ”,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性质 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1)对德国:条约重创了德国,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导致了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 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为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沃土, 为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影响 (2)对欧洲: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国国土面积变小,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建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3)对世界格局:与其他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 的国际秩序,但它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 患
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 成了凡尔赛体系; 作用:确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知识拓展】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中国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的合理要求, 结果: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无视中国战胜国地位,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不顾中国代表的反
对和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启示: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认识:巴黎和会具有明显的
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知识点 1.5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华 盛 顿 会 议 (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 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 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矛盾加剧 (2)时间、地点: 1921—1922 年、华盛顿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9 个国家的代表。主导会议的是 美国;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4)主要内容:①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②在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 美、英支持下,中国收回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 (5)影响:①对世界: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 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②美国获 利最多,日本受限制最厉害,会议重新确认了对华“ 门户开放 ”和“机会均等 ”的原则, 中国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华 盛 顿 会 议 最 大 的 受 益 者 是 美国,最受 限 制 者 是 日本,最大 的 受 害 者 是中国。
《九国公约》 签订时间: 1922 年
基本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 只是做表面文章,是名义上的:因为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 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1)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放 ”等目的,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 利;(2)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3)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 的局面,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 门户开放 ”政策(1)提出: 1899 年美国提出,主要精神是实现美国与列强在中国“利益均沾,机会均 等 ”;(2)实现: 1922 年,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 (3) “ 门户开放 ”政策的实质 是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华盛顿体系的 构成和作用 构成: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诸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 作用: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 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 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 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是各战胜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积极 作用 确立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 义之间的关系, 使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 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这一体系建立在掠夺、奴役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反而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 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国际联盟成为英、法操纵凡尔赛体 系的工具, 因此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 消长和矛盾的加剧, 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 它是一个蕴藏 着新的世界大战的体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知识拓展】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在根本目的和性质上与巴黎和会是一致的,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解决了巴
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华盛顿体系"
(2)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协约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同巴黎和会一 样, 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都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两次会议所形成的"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核心素养】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
19 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改变了列强间 的力量对比,造成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相称的状况,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
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还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列强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两大
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③思想上: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隐藏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
间的矛盾。④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4.图说历史:一战前与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及原因:
一战前与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及原因: 变化 1:俄国→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原因: 一战引发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国人民先后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苏俄;1922 年底,苏联成立 变化 2: 德国疆域变小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 摧毁了德意志帝国,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依据《凡尔赛条 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失去大片领土,如要求德国将阿尔 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划定“莱茵非设 防区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等。 变化 3:传统帝国为主→ 奥匈帝国等帝国解体,欧洲新兴 民族国家增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新兴民族 国家出现,波兰等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原因: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欧洲帝国的打击,摧毁了德意志帝国、沙俄、奥匈帝 国、奥斯曼帝国;欧洲民族意识觉醒,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 的发展,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英国推行“ 大陆均势 ” 政策,防止欧洲大陆出现超级强权 变化特点:传统帝国瓦解,众多单一民族国家出现 变化影响:顺应了战后民族自决的潮流,使东欧民族矛盾缓 和,有利于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战后欧 洲版图变化,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宰割基础上,引起了民族主 义复仇情绪,推动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爆发。
考向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
【例 1】(2023·山东东营 · 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
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A .过程 B .结果 C .性质 D .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 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可知, 材料内容是对一战性质的分析, 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 的掠夺战争,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的性质, 没有涉及过程、结果、影响方面的内容, 排除 ABD 项。
故选 C 项。
【变式 1-1】1914 年 6 月 28 日上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开枪打死,
这一事件之后的一个月, 7 月 28 日,战争爆发。这场刺杀事件发生在( )
A .萨拉托加 B .凡尔登 C .萨拉热窝 D .莫斯科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4 年 6 月 28 日,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 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C 项正确;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排除 A 项; 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 10 个月的阵地战,与题干时间不
符,排除 B 项;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 1941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有过这种经历后返回家
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材料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力量 B .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负担
C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D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他们对欧 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殖民地人民参加, 参战经 历激发了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独立意识,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 战对殖民地人民思想意识的影响,没有涉及到一战对削弱欧洲各国的力量、加重殖民地人民的负担、欧洲
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的相关知识,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2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例 2】(2023·四川遂宁 · 统考中考真题)在电影《我的 1919》里,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说: “我很失望,
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 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 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 谁能接受! ”结合所学知识, 你认为这段
话中的“和约”是指( )
A . 《凡尔赛条约》 B . 《联合国家宣言》 C . 《九国公约》 D . 《开罗宣言》
【答案】A
【解析】据题干“ 《我的 1919》”“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 谁能接受! ”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和约”是指《凡尔赛条约》。 1919 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 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力转让给日本, A 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 签署是 1942 年,排除 B 项;《九国公约》签署是 1922 年,排除 C 项;《开罗宣言》发表是 1943 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2-1】英国首相劳合 · 乔治在评价凡尔赛体系时说: “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 ,将为 20 年后的战争 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
争! ”材料表明( )
A .协约国完全消除了彼此矛盾 B .该体系埋下了未来爆发战争的隐患
C .战胜国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D .美国领导世界的期望没有能够实现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 20 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对德 国的严厉处置, 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为二战全面爆发埋下隐患, B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战 胜国之间的矛盾,排除 A 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建立国际联盟,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美国领导世
界的期望,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2】1919 年,陈独秀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从“美国大总统……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
人。 ”改成了“什么公理, 什么永久和平, 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
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这是因为( )
A .北洋政府为五四运动开展动员 B .陈独秀的政治立场不坚定
C .美国主持公道维护了中国权益 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陈独秀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从“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变成了“都成了一文不值 的空话”,说明陈独秀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由褒到贬, 结合所学知识, 1919 年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无 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遭到了失败,引发了五四运 动,也使得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列强不再抱有幻想, D 项正确;为五四运动进行思想动员的 是新文化运动,而非北洋政府,排除 A 项;陈独秀对威尔逊的评价逐渐变为客观清醒,并不是说明其政治
立场不坚定,排除 B 项;巴黎和会上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而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3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
【例 3】(2023·江苏扬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21 年 11 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
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议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 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 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关系, 由美国倡议, 1921 年 11 月, 美、英、法、 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 9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因此, 这个国际会议是华盛顿会议, B 项 正确;巴黎和会召开于 1919 年,雅尔塔会议召开于 1945 年,万隆会议召开于 1955 年,均与题干“1921 年”
不符,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3-1】1922 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特别
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该条约签署的目的是( )
A .维护美国的“ 门户开放”原则 B .废除德国在中国的特权
C .促使日本放弃对山东问题要求 D .纠正巴黎和会不当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 动。 ”结合所学可知,《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 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使美国长期追求“ 门户开放”最终实现, A 项正确;美国签署《九国公约》的目的不是 要废除德国在中国的特权,排除 B 项; 《九国公约》的目的不是使日本放弃对山东问题的要求,排除 C 项。 美国在巴黎和会中没有获得很多利益,召开华盛顿会议是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的,并未纠正了巴黎和会不
当决定,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3-2】下面是历史课堂上几个同学进行的一段对话。李同学: “ 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张 同学:“ 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王同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放'等
目的。 ”他们讨论的会议( )
A .根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 .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
C .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 .维护了其他弱小国家的主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放'等目的” ,结合所学可知,他们讨论的会议是 华盛顿会议, 这一会议使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C 项 正确;华盛顿会议只是短暂调节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排除 A 项;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形成于二战后,华盛顿会议召开于一战后,排除 B 项;华盛顿会议没有维护其他
弱小国家的主权,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点二 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
【2022 版课标】: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知识点 2.1.列宁与十月革命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背景 (1)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俄国接连失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 深重的灾难,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 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 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4)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在一战中惨败,战争和饥荒使俄国经济濒于全 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使阶级矛盾激化 (5)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比较集中,革命性较强等 1.二月革命后出现 了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和工兵代表苏维 埃两个政权并存的 局面, 临时政府掌 握着主要权力;俄 国二月革命推翻的 是沙皇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俄国十月革命 推翻的是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统治, 而 非沙皇专制统治。 因此,革命性质是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
爆发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为列宁)
概况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 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亲自领导起 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 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 10 月,被称为“十月革 命 ” ( “ 阿芙乐尔号 ”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
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 意义 对世界: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建 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②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 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对 20 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③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的新纪元。
对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受十月革命影响, 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中国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 断传播, 给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 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知识点 2.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建立 前提: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1917 年 11 月 7 日晚,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布成立 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 政权 措施 (1)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 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知识拓展】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 年 3 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核心素养】
【2022 版课标】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
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知识点 2.3:新经济政策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 也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 和发展生产
开始实施时间 1921 年春 根本目的 探索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直接目的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 贸易 (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 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 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②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 意义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 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对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的启示 (1)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2)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4)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
【知识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形势下实行的非常措施。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体现出列宁身上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
精神。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4: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成立 1922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成立时有 4 个 加盟共和国,后来扩大到 15 个加盟共和国
斯大林 领导的 社会主 义建设 社会主 义工业 化 背景: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 后
1926 年开始
(1)措施:实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年) (2)成就: 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 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 (3)影响:①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②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 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 高;④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也损害了农民 的利益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依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集中全国人力、 物力、财力(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斯大林 领导的 社会主 义建设 农业 集体 化 背景 1927 年年底至 1928 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 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解决粮食问题, 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 展的需要
目的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2)根本目的: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开始 时间 20 世纪 30 年代初 实质 生产资料公有化
概况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强迫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 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 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 为 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 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影响 积极: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为工业化积 累了资金,创造了条件;为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知识点 2.5:苏联模式
形成 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形成 标志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新宪法规定, 苏联是工 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表现 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 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 督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影响 积极: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使苏联在较短时 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①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随着时间的 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③权力高度集中,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④苏联模式日益僵化,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成为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农、轻、重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 (3)要关注民生,重视农民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创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专断
【知识拓展】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的几种模式?
(1)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2)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即苏联模式;(3)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核心素养】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2)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中国走上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方式。这种差别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
(2)启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
①科学理论的诞生: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由理论到实践:1871 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③由理想到现实: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④由一国走向多国: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4.如何理解“苏联模式 ”?
(1)形成背景:苏联模式是苏联在内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外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本质特点: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
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监督。
(3)历史影响: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它对苏联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模式在初期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苏联成为一
个强大的工业国;但又因其存在严重的弊端,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5.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教训?
(1)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 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等问题;③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农
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资源。
(2)教训:①要全面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等经济部门协调发展,避免国民经济
比例失调;②任何时期都要从国情出发,不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考向 01 十月革命(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
【例 1】(2022·宁夏银川 · 统考中考真题) 1917 年二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提出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面对临时政府的镇压,列宁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成功领导了彼得格
勒武装起义。这说明( )
A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实践 B .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C .十月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列宁首先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进而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俄 国从二月革命发展到十月革命,这体现出领袖在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 D 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领袖的重
要作用,不是是十月革命,排除 AC 二项;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排
除 B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1】1917 年秋季,农民起义已席卷俄国 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俄国临 时政府已经经历二次危机。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 )
A .革命已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B .民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确立与巩固
C .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 D .十月革命的形势逐步成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1917 年秋季, 农民起义已席卷俄国 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 行示威活动,俄国临 时政府已经经历二次危机”可知,这说明俄国资产阶级政权是不得人心的,进行无产 阶级革命成为必然,十月革命的形势逐步成熟,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临时政府镇压革命,不能体现革 命已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排除 A 项;当时苏维埃还没有掌握中央权力, 不能体现它的确立与巩固, 排除 B
项;当时是资产阶级专政,不是封建专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2】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 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的学说付诸实
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 )
A .法国大革命 B .法国巴黎公社 C .俄国十月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可知“他们的学说”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 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资 产阶级革命,排除 A 项;法国巴黎公社失败了,排除 B 项;新中国的成立晚于俄国十月革命,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考向 02 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改革创新)
【例 2】(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 1921 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
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C .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D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1 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 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说服福特到苏俄创 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和所学可知,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 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有一项内容是 经营不善的企业可以由外国资本家经营, A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与材料中外国资本家经营无关,排除 B 项;冷战开始形成的 时间是 1947 年,与材料“1921 年”不符,排除 C 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材料中外国资本家经营无关,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2-1】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此,苏俄作出了政策改变,实施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列宁的话“我们计划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列宁认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 的错误, 为了改变这一错误, 从 1921 年开始, 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策调整之前推行的政策,排除 A 项;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 1925 年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 C 项;斯大林决心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0 世纪 30 年代初, 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2】列宁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措施与材料相符
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D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 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结合所学, 一战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列宁开始调整政策, 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政府解除部分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等, 即“新 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D 项正 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不符,排除 AB 项;开展消灭富农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命题角度:政治智慧/改革创新)
【例 3】(2023·四川雅安 · 统考中考真题) 1925 年联共(布) 十四大召开后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 围之中,必须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为此,苏联
( )
A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B .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 C .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 D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 家”,结合所学可知, 为此苏联开始进行国家工业化的建设, B 项正确;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于 1921 年,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均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ACD 三项。
故选 B 项。
【变式 3-1】1942-1944 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 2000 辆,而德国在 1944 年 5 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
过 1500 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 1 倍,迫击炮高 4 倍,反坦克炮高 1.6 倍。材料反映出(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升了苏联的生产能力 B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二战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D .苏联模式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1942-1944 年”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 2000 辆,而德国在 1944 年 5 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过 1500 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 1 倍,迫击 炮高 4 倍,反坦克炮高 1.6 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 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 1921 年开始,排除 A 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是 1921 年以前实行的,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3-2】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 1929 年的 3.7%和 1913 年沙皇俄国的 2.6%攀升到 1937 年的 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
业,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材料说明( )
A .苏联模式的最终形成 B .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C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D .苏联经济体系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 1929 年的 3.7%和 1913 年沙皇俄国的 2.6%攀升到 1937 年的 13.7%。例如发电量, 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 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 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可知, 材料说明苏联 的工业产量高,工业发展迅速,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B 项正确; 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 宪法, 新宪法规定, 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排除 A 项;1924 年 1 月, 列宁逝世,这与题干中的 1929 年不符,排除 C 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苏联的工业产量,没有体现“苏联经济
体系的合理性”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点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知识点 3.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 (1)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 年印度农 业歉收,疾病流行, 1000 多万印度人民丧生使印度人民更加困苦,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
矛盾激化;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印度民族主义者支持英国以求换取印度自治, 但是战后殖民政府 颁布了限制民主、自由的法令,使印度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印度民族主义者自治幻想宣告 破灭; (3)根本原因: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摆脱英国的殖 民统治。
领导人 甘地
概况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 1920—1922 年 内容: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②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 抵制英国商品;④拒绝纳税等 结果: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1922 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 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 1930 年开始 形式: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开始:反对食盐专卖,发动 “食盐进军 ”,自取海水制盐 内容: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结果: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而结束
影响 (1)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动员了广大群众,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反映了印度人 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了独立奠定了基础;(2)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 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3)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解放运动局限于 非暴力框架内, 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动摇性, 影响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使印度获得独立。
特点 不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以和平、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斗争
知识点 3.2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概况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战争期间, 埃及经济快速发展, 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 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 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经过: 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 发展为华夫脱党。 1919 年, 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 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 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 格鲁尔等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及独立
(3)成果: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 1922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特点 和平斗争与武装起义相结合
历史意义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3.3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概况 (1)背景: 1910 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 的宪法, 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1934 年, 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 统 (2)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3)主要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 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 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 1917 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如何评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
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限制了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印度民族运动的进
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核心素养】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一些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
有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有利于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
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异同
(1)不同点: 结果不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领导者决定停止,致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走向低
潮;埃及取得了有条件的独立。
(2)共同点:
①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爆发的直接原因都是帝国主义企图加强殖民统治;
②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③在斗争中,人民大众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敌态度都有明显区别;
④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
考向 01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
【例 1】(2023·湖南郴州 · 统考中考真题)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 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
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 ……” 。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华夫脱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1920 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斗争形式为抵制在 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甘地发动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 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材料反应的就是非 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计划, C 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指 1857-1859 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
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排除 A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
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 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 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排除 B 项;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
是 20 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1】1983 年,《甘地传》获得第 55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 8 个奖项。该影片不可
能出现的镜头是( )
A .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货 B .率领 80 位志愿队员进行“食盐长征”
C .发动群众暴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D .与印度总督谈判,双方妥协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 1920 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通过和 平合法的手段把斗争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内。发动群众暴动,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属于暴力运动, C 项符合 题意,选择 C 项; 1920 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 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 1930 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 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 甘地选择以反
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 80 名拥护者步行 3 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
几个月间,印度城乡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运动,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 地。同时被判刑者达 9 万人。后来, 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 双方妥协。 D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2】小明同学把历史知识进行了重组,他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
动和埃及华夫脱运动放在同一个主题。他定义的主题应该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和殖民扩张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国家的发展
C .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抗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华夫脱运动”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些显示了各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其影响深远,因此主题可以是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 不懈抗争, C 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是美国内战、俄国 1861 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与题干无 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地国家的发展,排除 B 项;题干是民族解放运动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14 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
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4 年 6 月 28 日,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 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A 项正确;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 1917 年 11 月, 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符题意,排除 C 项;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发生在印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023·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
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 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可知一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D 项正确;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排除 A 项; 一战的经过包括,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等,排除 B 项; 一战
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2023·内蒙古通辽 · 统考中考真题)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具有直观性。
读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时空区间(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俄国、奥匈德国”和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
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不断进行军备竞赛,冲突不断, A 项正确;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排除 B 项;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所以二战前后应该是苏联,不是
俄国,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4 .(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A .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 .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 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 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可知, 苏俄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满足了 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D 项正确;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 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涉及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排除 A 项;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 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体现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 B 项;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
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体现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2023·福建 · 统考中考真题)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下图漫画( )
A .揭露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罪行 B .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
C .再现 1940 年人们的抗议场面 D .预测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幅 1919 年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 1919 年“等待签署的合约”指的是巴黎和会后的
《凡尔赛和约》,画面左侧是一个哭泣的孩子,在他的旁边有一个“1940 年那些合格应征入伍的人” 的标志, 这体现出和约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和平, 国际社会的矛盾依然突出, 面临战争的危险, 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D 项正确; 1919 年法西斯国家尚未出现,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排除 B 项;漫画
发表于 1919 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2022·四川阿坝 · 统考中考真题) 1922 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
完整,而事实上对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却予以拒绝的条约是( )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波茨坦公告》 D . 《开罗宣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协调美、日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 1921——1922 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九 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 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 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遵守各国在中国的“ 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 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 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B
项正确;《凡尔赛条约》是 1919 年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排除 A 项; 1945 年 7 月,美、
英、中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举行会议, 26 日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排除 C 项; 1943 年 12 月 1 日, 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2023·江苏徐州 · 统考中考真题) 列宁在 1921 年说过, “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 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 。这说
明列宁主张实行( )
A .农奴制改革 B .余粮收集制 C .固定粮食税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 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1 年,苏维埃政府开 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 C 项正确; 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 制的法令,开展农奴制改革,与题干不符,排除 A 项;余粮收集制是 1918 年到 1921 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的内容,排除 B 项;在 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 .(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1938 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 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 4~5 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
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 .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 .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D
【解析】根据“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 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 4-5 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 2-3 小时的工作时间”可知,之所以出现企业 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是由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无法调动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 D 项正确;题干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不符,排除 A 项;
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表述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2023·四川乐山 · 统考中考真题) 20 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
( )
A .纳米比亚的独立 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D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一战之后的 20 世纪 20 年代,非洲的埃及兴起了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政府 1922 年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B 项正确;纳米比亚独立于 1990 年,位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与“20 世纪上半叶” 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发生在美洲的
墨西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亚洲的印度,均与“非洲地区”地点不符,排除 CD 两项。故选 B
项。
10 .(2023·湖北宜昌 · 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 16 个国家 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
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 .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 .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 .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 .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16 个国家参与,这体现出国家多,非暴力不合作、和平示威、武装起义、 民主改革, 这体现出形式多样, 因此, 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参与国家多, 斗争方式多样, B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原因,排除 A 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 1920 年到 1922 年,时间不长,排除 C 项;运动
结果有胜有败,结果不尽相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二、综合题
11 .(2020·江苏南京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和亚调、非洲、是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 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的贸易
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 世纪后期,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 业工厂, 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事务方面, 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
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 《世界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4 年 3 个多月, 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 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19 世纪以来
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 《世界史 · 现代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发现欧洲和美洲之间航路的航海家是谁?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发现的意义。 (2)据材料二,列举欧洲保持“优势地位” 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
(3)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据材料三,归纳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 19 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
【答案】(1)哥伦布。世界市场扩大: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世界外交的中心在欧洲。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
(3)协约国:同盟国。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4)市场;科技;战争。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1492 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率领船队从西班牙起程,开始横渡 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历经千辛万苦,哥伦布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欧洲和美
洲之间航路;由材料一“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
联系,世界市场扩大;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依据材料二“19 世纪后期,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经济上,欧洲是世 界的工业工厂, ……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 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可知欧 洲保持优势地位,表现在,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政治上,世界外交的中心在欧洲;结合课本 所学,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成 为世界的工业工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欧洲这些国家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通过工业革命,经济实力
增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积累了资本,增强了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相互争夺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 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见风使舵,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这样一战中交战双方就是协约国集团 和同盟国集团;依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4 年 3 个多月, …… 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 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18 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 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海外市场萎缩, 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
减弱;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
(4)依据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扩大;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由材料二可知,两次工 业革命,推动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确定了欧洲的世界外交中心;由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
世界中心地位动摇,国际地位下降。由此可知, 19 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市场;科技;战争。
12 .(2022·安徽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亢, 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 ”“ 以文化言之, 山东为…… 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 竞存已属不易, 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
利。 ”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是“ 中国文
化发祥之圣地” 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谈谈“ 山东问题”给你的启示。
【答案】(1)角度:历史、文化、经济。
依据: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启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2 分,任
意一点)
【解析】(1)角度:根据材料“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可概括出历史角度; 根据材料“ 以文化言之,山东为…… 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可概括出文化角度;根据材料“ 以经济言之……人 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可概括出经济角度。依据:结合所 学可知,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山东是“ 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
(2)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以失败而告终,列强最终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 给日本。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仅靠个别外交家是不
能维护国家利益的,这说明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