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学科 2024年4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谬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⑧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3分)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一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鞍子
王族
(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
(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 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予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 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 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
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
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8.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5分)
9.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羲之,宇逸少。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①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肾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卷八十,有删节)
【注】①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
材料二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鸽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选出正确的一项( )(3分)
及A述B蒙C显D授E羲F之G耻H为I之J下K遣L使M诣N朝O廷P求Q分R会S稽T为U越V州
A.ElP B.EKT C.BKP D.EKP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羲之遂报书曰”中的“报”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吾今且报府”的“报”意思相同。
B.“羲之既拜护军”中的“拜”字表示授予官职,例如《出师表》有“拜臣郎中”。
C.“若蒙驱使”中的“驱使”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妾不堪驱使”中的“驱使”意思不同。
D.“始知学卫夫人书”中的“始”字的意思与杜甫《客至》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始”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羲之少有美誉。周凯招待客人,在客人还没吃时先割下一块牛心炙递给他,羲之由此扬名。
B.羲之决定出仕。他先前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但在儿娶女嫁后,接受了殷浩的建议为官任职。
C.羲之轻视王述。他请求把会稿郡改为越州,此事连路上行人都觉得不妥,更被贤者耻笑。
D.羲之广闻博取。游历后不断开拓视野,及时摆脱卫夫人书法的影响,探源明理,及其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4分)
(2)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4分)
14.朝廷公卿都爱王羲之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推辞不就任。其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①
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②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③,肯作置书邮④。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①觐省:指探望双亲。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的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16.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2)《陈情表》中“ , ”两句,写出了李密孤单无依,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的境况。
(3)《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 ”,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市区料峭,视野空旷,似乎就我一个人,早早地,仿佛这才是常言所说“新的一天”。这“新”之于我,是异地之新。
那些蒸腾的雾气散发出的早点的味道,让我挪不动腿了。远远地,我仿佛就看见了黄亮亮的油条,还有鲜美的豆浆和千张。①千张在我老家叫干豆腐,软的那种叫水豆腐。②来到寿县,当然要尝一尝豆腐。③豆腐已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风味美食。④豆腐、豆浆、油条,近在咫尺,是一种滋味,叠印在舌尖上,与味蕾产至化学反应。好没出息地,我吞了一口唾沫。千张卷油条,我觉得软硬皆可。我要了一根油条,有些贪婪的样子。
炸油条的男子望了望我,看我背着那么大的相机,笑了,说他也爱照相,年轻时也买过照相机,那时还是胶卷的,海鸥牌。说过后,他有点羞涩,不好意思,带有青春的惆怅和幸福。我朝店铺里望了一眼,有一疑似老板娘的女人,在不停地收拾忙碌。我故意问是谁,老板笑了,你说是谁。我说,你好眼光啊,那时买相机就是照她吧!想必是被我说中了,他俩乐得不行。这个早晨,一下美好起来。
18.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才听得到的。(《故都的秋》)
B.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边城》)
C.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荷花淀》)
D.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哦,香雪》)
19.“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在寿县发明的,寿县是中国的豆腐之乡。”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第三自然段中人物对话没有使用引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连环画,是一种大众化的读物,它的特点之一是“俗”。这种“俗”,不是庸俗低级的“俗”,而是A ,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花几毛钱买一本连环画目不转睛地读,这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 B 是连环画的天然优势,它既有连续有趣的图画,也有简洁生动的文字,传递出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的审美特质。
连环画的兴起与衰落, C 。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新画风、宣传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新”连环画,便应运而生,迎来连环画热。20世纪90年代之后,守着传统纸质出版形式的连环画受到了新兴互联网的冲击,逐渐式微。
近年来,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国风连环画中细致描摹的传统服饰、内涵丰富的东方故事,无一不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202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B站,以“高清电子版+互联网平台阅读”的形式,上线电子版经典连环画;第七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上,触屏数字连环画、“动起来”的连环画,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手机中,电子连环画、有声连环画,让读者重温童年记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 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2024年4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
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的是“《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不是“《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
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⑦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但是并没有和西方美学“崇高”进行比较,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丽之美。不能体现“刚健”之美。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5. 【参考答案】
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所以,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所以,二者的内容不同。
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所以,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无用之用才是大用”错误。文章通过对废弃的马鞍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来失去了作用,但却还会以新的方式体现出另外的价值和意义,自有一份平静和持久。选项属于过分解读。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错误。文中对牧民放牧归来的描写,写出了人与马鞍子相得益彰的完美配合是草原上亮丽的风景,突出马鞍子在草原的独特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没有揭示文章主题。
8.【参考答案】①好的马鞍子要与好马相配,用马来磨合,启示人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历经磨砺;②马鞍子磨合不成便会被遗弃,却会以新的方式存在,启示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应当坦然面对;③好的马鞍子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提前用废,启示精彩的人生要倍加珍惜,遵循规律,适度经营。(一点2分,三点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根据文中“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可知,好的马鞍子可遇不可求,好的马鞍子配上好马更是难得,对于难得之事不可枉自嗟叹,一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机遇。“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可知,马鞍子需要经过一匹又一匹马、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成为一件好鞍子,如同人生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成长一样。
根据文中“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可知,马鞍子虽然不能骑马使用了,虽然被闲置一旁,但它依然为一朵小花,一群蜜蜂提供了生长之地、栖息之所,依然有它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如同人生一样,尽管有时会暂时落寞,但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方面成就自己的精彩,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生活也不只有一种色彩。
根据文中“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可知,马鞍子尽管很好,但也有自己的寿命,也有自己的期限,过度使用会提前结束它美好的用途。如同人生一样,生命很精彩,人生很美好,需要我们珍惜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但也不可过度消耗,过度消费,过度营销,只有按照生命本来的规律,才能让美好更长久,让精彩能持续。
9.【参考答案】①真实性:形式上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我”在白哈巴村的所见所闻,使作品具备了“介入”“在场”的真实品格;
选材源于日常,贴近生活,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真实反映了牧民们的草原生活。
②审美性:“我”对马鞍子的命运展开思考和联想,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审美性。(一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抓准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即真实性和审美性。真实性指作品具有人物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的现场性及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指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引起共鸣的情感性、手法生动多样的形象性和对现实世界和自我超越的超越性。
真实性:文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我”展现了马鞍子在草原上的重要地位,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在白哈巴村“我”的观察、“我”的听闻、“我”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文中写了巴车与马鞍子、一个被遗弃的马鞍子、一群放牧者等内容,写的内容都是草原上发生的日常,都是牧民的日常,写平淡的生活,写平淡的片断,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跌宕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所写内容的真实性。
审美性:文中写了围绕马鞍子的日常生活,但又不局限于日常琐碎,在马鞍子上、在日常生活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如对巴车试衣服的描写、对小花的描写、对蜜蜂的描写、对新旧马鞍子的描写,生动细腻;“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等句子优美隽永,引人遐思,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及至王述拥有显赫官位,羲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报朝廷,请求把会稽郡分出为越州。
“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和“求分会稽为越州”三个结构完整分句的主语都是“羲之”,故“羲之”前应断开,“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和“求分会稽为越州”三个分句间应断开。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报”,回答/通“赴”,赴任。句意:羲之于是回信说/我今天将要去赴任。
B.“拜”,都表示授予官职。句意:授予我郎中的官职。
C.“驱使”,指派/使唤。句意:如果蒙受指派/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使唤。
D.“始”均是“才”的意思。句意: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才打开。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此事连路上行人都觉得不妥”错。原文“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是说“派去的使者言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的耻笑”,此项把“行人”误解为“路上行人”。
13.【参考答案】(1)我向来没有在朝廷中任职的想法,在王丞相执政时,他坚决要纳我入朝,我誓死不答应。
(2)这时我五十三岁了,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死去),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向来;“直”,当(在)……的时候;“内”,纳,使进入。
(2)“恐”,担忧、担心;“奄及”,突然死亡;“聊”,姑且。(一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王羲之从小就有不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②王羲之学尚子平退隐山林。(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可知,王羲之从小就有不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
由材料一原文“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 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可知,王羲之学尚子平退隐山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羲之,字逸少。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元帝司马睿过江,是王旷最先提出建议。王羲之十三岁时,曾去拜访周凯,周凯仔细打量他,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流行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凯先割下一块递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
王羲之少负美名,朝廷公卿都爱他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推辞不就任。再拜授护军将军,又拖延推辞不就任。扬州刺史殷浩向来敬重他,劝他应召。羲之回信说:“我向来没有在朝中任职的想法,在王丞相执政时,他坚决要纳我入朝,我誓死不答应,回绝的书信手迹仍在,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不像足下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自从儿娶女嫁后,我便打算学尚子平退隐山林,多次与亲朋好友们谈论过此事,不是一两天的事。如果蒙受指派,前往关陇、巴蜀都在所不辞”王羲之被封为护军将军后,又极力请求任宣城郡,朝廷不许,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来劝诫他,殷浩不听。到殷浩要北伐时,羲之认为必败无疑,写信阻止殷浩,言语十分恳切。后来殷浩率兵北伐,果然被姚襄打败。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负盛名,与王羲之齐名,可羲之十分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在会稽任职,因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代领王述职务,只去王述家慰问过一次,就不再去拜访。王述每当听到角声,都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来。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王述为此十分怨恨他。到王述任扬州刺史时,就职前,走遍会稽郡,却不拜访羲之,临要出发了,告辞一下就走了。及至王述拥有显赫官位,羲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报朝廷,请求把会稽郡分出为越州。派去的使者言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的耻笑,过后王羲之内心深感惭愧。后来王述到会稽郡检察,所有的刑罚政令都要考核,主事官员疲于考核应对。王羲之深深地以此为羞耻,便称病去职,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士一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五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卷八十,有删节)
材料二 我少时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就以为很了不起;等到我渡江后在江北游历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作品,又到许昌,看到钟繇,梁鹄的书法,又到洛阳,看到蔡邕的《石经》三体书,又在从兄王洽那里见到张昶《华岳碑》,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只是白费时间罢了。于是改换起初(学书)的老师,就(直接)从各种碑刻中学习(书法)。这时我五十三岁了,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死去),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可将它藏在密室里,不要传给不该传的人。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错误,“慈颜望远游”的意思是:父母慈祥的面容望向远方游子。此句是从对面落笔,借父母双亲思子,表达殷六的思归之切。
16.①对结识佳士的欣喜;②对蔡五好客重情的感恩;③对殷六归家探亲的艳羡;
④对故乡亲朋的思念;⑤对归家不得的惆怅;⑥对自己病情的伤怀。(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鉴赏诗歌情感可以抓住表现情感的词,如本诗第一句的“欣”,意思是“佳士们欣喜地认识”,表达杜甫结识佳士们的欣喜之情。
可以通过分析叙事,来把握诗人情感,诗歌最后一句“吾病得淹留”,意思是“我因病得以久留此地”,流露出杜甫生病的伤感,以及因病滞留他乡不能回家的惆怅之情。
所以,由第二句“慈颜望远游”及题目中的“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可知,不能回家的杜甫,看到要回家“探望双亲”的殷六,心里非常羡慕。
当然,可以从题目“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及诗歌第三句“甘从投辖饮”得知诗歌写作背景,在酒宴上,杜甫也要表达对主人蔡五热情好客的感激,所以引用典故,赞美主人的好饮与唯恐招待不周。结合注释,以及诗歌里的“甘”字,可以看出杜甫要表达的主勤客欢之意。
另外,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揣摩诗人情感,“湖南冬不雪”,对应的是家乡风物的不同,自然牵动离愁与思乡之情,诗人想念家中亲友,并解释了不能早归的原因“吾病得淹留”。
17.【参考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修禊事也 信可乐也
18.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一般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
A.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
B.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C.表示事情或者状态发生、出现得晚。
D.表示数量小、程度低等。
1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在寿县发明的,寿县是中国的豆腐之乡”与“来到寿县”中的“寿县”话题保持一致,前后照应,衔接紧密,故应放在②处。
20.【参考答案】①没有了引号的打断,加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增强了文本的流畅性和可读性。②使“我”和油条老板的对话能更加融入到整体场景中,更能营造出美好和谐的氛围。(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对话中没有使用引号的人物对话表达效果的能力。
“炸油条的男子望了望我,看我背着那么大的相机,笑了,说他也爱照相,年轻时也买过照相机,那时还是胶卷的,海鸥牌”“我故意问是谁,老板笑了,你说是谁。我说,你好眼光啊,那时买相机就是照她吧”,这一段中“我”和老板之间的对话,没有使用引号来打断两人的对话,也就是说,没有采用直接引语,而是用间接引语的方式,没有引号加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增强了表达的流畅性。如果使用引号,就有了停顿,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就会削弱,前两个语段都采用叙述性语言,那么,第三段段也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这样前后语段才能更和谐致,所以,“我”和油条老板的对话没有使用引号,就能与整体场景更融合,更能营造出美好和谐的氛围。
21.【参考答案】A.通俗易懂的“俗”B.图文并茂C.与是否与时俱进(创新)有关(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此处需要注意“而是”一词,这提示前后要构成对照,再结合“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说明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故可填“通俗易懂的‘俗’”。
B处,此处与其后的句子构成总分关系,需要联系后两句的内容进行特点概括一一“既有连续有趣的图画,也有简洁生动的文字”,故可填“图文并茂”。
C处,此句是第二段的中心句,需要联系后面的内容进行概括。结合后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新画风、宣传新思想、传递新观念……,守着传统纸质出版形式的连环画受到了新兴互联网的冲击,逐渐式微”,此处谈的是“创新”问题,故可填“与是否与时俱进(创新)有关”。
22.【参考答案】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是因为它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借助了新的媒介形式。(原因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读懂第三自然段内容:第三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直接提取即可。后面内容是对观点的原因解释,需要从因果关系角度提取概括。
第三段一共三句话:
第一句“近年来,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为总结句。
第二句“国风连环画中细致描摹的传统服饰、内涵丰富的东方故事,无一不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写连环画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句“202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B站,……上线电子版经典连环画;第七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上,触屏数字连环画、“动起来”的连环画,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手机中,电子连环画、有声连环画,让读者重温童年记忆……”,写连环画借助了新的媒介形式。
注意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字数不超过45个字。得出答案: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是因为它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借助了新的媒介形式。
23.【审题指导】
材料围绕报考大学时如何选择专业连续发问,目的在于引起考生对此的思考,阐述选择专业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从专业特点、未来职业发展、个人兴趣和优势等方面阐述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同时,也可以从反面角度思考,如果随意选择专业或者盲目跟从他人选择,可能会对个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材料中的“报考大学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告知我们一自己已具备为社会或国家发光、发热的基础。材料中的“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是告诉我们在此基础。上,你选择的专业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职业生涯。材料中的“选择哪个专业”,是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想让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基础能力一可以是来自不同领域(中医药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数学、物理学等),但无论选择哪个专业,都不能忘记忘记当时的初心。材料中的“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是告诉我们,你所选择的专业对你来说的价值和意义一即为对你个人成长的作用,对家庭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对国家前景发展的作用,对民族复兴助推作用等。
参考立意:
1、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2、兴趣和优势是选择专业的关键因素
3、了解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避免盲目跟从他人选择
4、正确选择专业有助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
5、从国家需要,未来发展等方面考虑正确选择专业,
【呈现的备考新动向】
1、进一步强调考查学生的写作身份意识,在材料中出现了与考生直接对话的“你”,要求学生明确立场和观点,不是传统宏观上的为国为民宏伟叙述,却完全“无我”的作文。
2、作文中脱离学生生活情境的“宏大叙事”材料逐渐淡化,从学生的生活真实出发,写学生真正关心、困惑的问题,比如这道作文的“送礼”,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透视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作文材料逐渐变成主流,这就提醒考生,只背感动中国的素材,已经远远不够了,现在写作文,首先要能“感动自己”。相比较上一篇的“送礼”,这里是选择“大学专业”,更是与学生确切相关。
3、避虚重实总之,这道题看似平易,但是切实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不能也不会写虚,围绕着“专业选择”这个“实物”去写,不能“空对空”,做到了避虚重实。
【范文导写】
01 择文学之业 成文明栋梁
即将步入大学,专业选择是横亘在青年前的难题。一念之间,可决定你的发展前途,可决定你半生的职业规划。依吾之见,择专业之时,当审专业于自身之意,不可草率决断;亦当遵兴趣爱好,更应关注国家所需和民族所驱。于我而言,文学为我之好,也为文明传播之载体,我愿择文学之业,成文明栋梁。
汉语者,民族之慧也。愿择其为吾业,皓首以学,经世致用。月余之前,张雪峰曾言:“文科都是服务业”,这犯了众怒,其对文字和文明的漠视可见一斑。汉语是民族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的载体: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但是,纪录它们的是汉语,令其在呕呕相传中冠绝古今的亦是汉语。周国平先生曾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于我之见,汉语于中华民族,恰如花束之于生命的本源。从甲骨文到电脑字体的千年之间,我们看到了方块汉字流传的不朽,也看到文明薪火在今朝新的映刻。
择业之向,在于兴趣,以文字为心之所向,吾之幸事。
选择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朽的事业努力,是是志向;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付诸一生,是幸福。在落寞时读苏轼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令人畅怀;在困顿时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令人珍惜当下。数不清楚多少次在骆宾王的诗篇里的牙牙学语,在滕王阁前为王勃惜时畅怀,也曾来到黄鹤楼看看“芳草萋萋的鹦鹉洲”……《长安三万里》中有言:“只要诗在,长安就在!”于我而言,莫让文明圣火逐渐暗淡,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汉语之风,山高水长,这便是我的心之所向。这个夙愿非物质依托,但在悄然之间成全了我的精神的满足。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愿执文脉之笔,用吾之光芒,长映民族诗篇。
将传承语文作为责任和奋斗的志向,虽有艰难坎坷,荆棘遍布,但我将会一往无前,越过山丘,让中华文化之火长燃不息。“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合上史册,史官坚守和传承令人动容,但是,刺秦的荆轲,不为赵襄子所释而易节的豫让,以剑自毁其面的聂政。拔刀相向的文字纪录之间,是一颗坚贞不屈的刚直之心。还有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头、嵇侍中血、张睢阳齿、颜常山舌……不知何时起,充满人文美和记载着誓死不屈龙脊柱的语言文字,成为了随意应试的学科,“背背模板”,“记记真题”,语文教学似乎变成了和分数打交道的工具。我曾想:传承文化的道路是柔软的,更是坚硬的,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萤火争辉。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着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在未来强盛之路上破浪前行。
择文学之业,成文明栋梁。专业选择在一念之间,文明传承的道路却任重而道远。
02 一苇以航 素履以往
曾几何时,当我们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进入象牙塔后选择何种专业。这个决定或许看似微不足道,却深刻影响着我们未来的人生轨迹。在我个人的思考中,我倾向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的个人兴趣,更是对我内心追求的一-种深层肯定,我愿一苇以航,素履以往。
正如莎上比亚曾经言道:“语言是思想的影子。”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追求更深刻的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思想。母语是我们思考的起点,选择深入研究汉语,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更能够深入挖掘中文文学的精髓。”言之凿凿,字字珠玑”汉语言文学专业让我有机会在文字的海洋中追逐那些凿凿有力、珠玑般灿烂的文字,从而使我的思想更加深邃丰富。
同时,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古往今来,文学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经》、《论语》、《全唐诗》、《菜根谭》、《红楼梦》等经典作品,都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瑰宝。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通过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我有机会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使之在我的思想中发扬光大,从而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份子,为中华文明的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性、拓宽自己的人文视野。文学作为人类思想的抒发和交流工具,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的喜怒哀乐,感知各种复杂的情感与情绪。正如卡尔维诺所说:“文学是座大桥,横跨在两个人之间。”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意味着我将能够通过文学之桥,与作者、与读者共鸣,共同探讨人生百态,使我的人文关怀更加深厚。
在做这个决定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冯:唐的一句话:“少年时代学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成年后则是合奏”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为了找到与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合奏”,在这个人生的大舞台。上奏响属于我的旋律。正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场关于文字、思想、文化的盛宴,我愿成为其中的一员,用心弹奏属于自己的旋律,为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总而言之,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并非只是一项学科的选择,更是对“个人内心深处追求的一种回应。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我将更好地理解语言、传承文化、关怀人性,为我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毕淑敏道:”语文,是一扇窗;文学,是一片海。窗外的景色虽美,但海的辽阔更为深沉。“诚哉斯言!选择汉语言文学,是为了更深刻地体验这片文学之海的浩瀚,与其互相交融,谱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