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礼 记
文学常识
西汉时期经学家,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戴 圣
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目的、内容、原则、方法以至学校制度、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礼记 · 学记》
课文朗读
虽1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3也;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5也。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1.虽:虽然。
2.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5.善:好处(形→名)。
理解文意
是故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8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9也。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是故:因此,所以。
7.困:困惑(形→名)。
8.自反:自我反思。
9.自强:自我勉励。
理解文意
故10曰:教学相长11也。
《兑命》12曰:“学学半13。”
其14此之15谓16乎!
10.故:所以。
1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2.《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13.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14.其:大概(表推测)
15.之:无实义(助词,宾前标志)
16.谓:说。
理解文意
故10曰:教学相长11也。
《兑命》12曰:“学学半13。”
其14此之15谓16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理解文意
通假字
2.学学半 通"敩"(xiào )",教导。
1.《兑命》 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虽有至道 (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
知识梳理
1、阅读“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作者要强调的重点——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内容分析
2、阅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内容分析
3、阅读“故曰……其此之谓乎”。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充。《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内容分析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内容分析
原文赏析
思路清晰,文势流畅 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类比
继而
引入“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
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句式整齐,思路顺畅 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内容分析
文章如果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句?
“教学相长”。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拓展思考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第一、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第二、“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可以“知困”而“自强”。
拓展思考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1行2也,天下为3公,
选贤4与5能6,讲信7修睦8。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之: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贤:品德高尚的人(形→名)
与:通“举”,选举,推举。
能:才干出众的人(形→名)
讲信:讲求诚信
修睦: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理解文意
故人不独9亲10其11亲12,不独子13其子14,
使老15有所终16,壮17有所用18,幼19有所长,
独:只,单单。
亲其亲:以……为亲。(意动)
其:自己的(代)。
亲其亲:父母(古今异义)。
子其子:以……为子。(意动)
子其子:子女(古今异义)。
老:老人(形→名)。
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壮:中年人(形→名)。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幼:幼童(形→名)。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理解文意
矜20、寡21、孤22、独23、废疾24者25皆有所养26,男有分27,女有归28。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代)。
养:供养。
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使老而无亲、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及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都有职分,女子都能出嫁。
理解文意
货恶29其弃于30地也,不必31藏于己32;
力恶其不出于33身也,不必为己。
恶:厌恶。
弃于地:在(介)。
必:一定。
藏于己:私藏。
出于身:从(介)。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人们)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理解文意
是故谋闭而不兴34,盗窃乱贼35而不作36,
故外户37而不闭38,是39谓40大同41。
兴:兴起。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是:这
谓:是。
大同:理想社会。
因此,图谋之心就会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用门闩插上。这就是理想社会。
理解文意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1、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2、外户而不闭
(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知识梳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1、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内容分析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内容分析
3、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满足发展需要,
第三、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内容分析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
第一层
从开头到“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层次清晰,有条不紊
第二层
从“故人不独亲其亲”到“不必为己”
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
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呈现古人关于人类社会的构想
内容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
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