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唐】韩愈
房兵曹胡马
唐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作者简介
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韩愈(768—824)
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时。他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阐明道理,也就是我们说的“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问说》等都属于这一文体。
诵读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唐】韩愈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1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1千里称也。
表转折,连词
虽然
同“衹(只)”只、仅
受屈辱
奴仆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凭借
著称
【状后】
【状后】
疏通文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1 ,一食 或 尽1粟一石。食马者2不知其能千里而2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 不可得,安 求其1能2千里也?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定后】
吃一次
有时
吃完
同“饲”,喂
……的人
连词,表修饰
这,这样
无实义,表停顿
虽然
能耐
同“现”,表现
尚且
寻常的马
等同
不能够,做不到
怎么
要求
能够
指千里马
疏通文意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疏通文意
策1之不以2其道,食之不能尽2其材,鸣之而3不能通其意,执 策2 而4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2真无马邪?其3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驱赶(动)
正确方法
竭尽
才能,才干
鸣叫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面对
依据,
按照
难道(表反问)
大概(表推测)
同“饲”,喂
通晓
马鞭(名)
拿着
疏通文意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完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 表达作者鲜明观点的一句是?
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段)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课文理解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刻画食马者的无知愚昧体现的句子?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课文理解
对千里马命运的同情,对食马者的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指哪几类人?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课文理解
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控诉。
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课文主旨
本文托物寓意,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难于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同“饲”,喂
同“现”,表现
同“才”,才能,才干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整理归纳
通假字
整理归纳
古今异义
这样 例句:是马也
古义:
今意:
判断动词
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意:
或者,或许
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意:
安全,平安
(或)
(是)
(安)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
(策)
(能)
( 其 )
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鞭子
动词,能够
名词,能力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表推测语气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尽)
(而)
(以)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借
介词,依据、按照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